基于信息化用血系统在临床输血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2023-05-25 10:46陈宏梅孙晓烨沈红五
南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3年2期
关键词:闭环医师管理系统

陈宏梅,孙晓烨,沈红五

(南通大学附属医院1 特需医疗科,2 输血科,3 护理部,南通 226001)

临床用血管理系统是以输血管理委员会的管理监督职责为前提条件,规范临床医师用血医嘱及病程记录,临床护士输血护理记录单为核心,科学合理规范、安全用血为目的,以计算机信息化管理为手段,助力医院临床用血实现从申请到用血后疗效评价的全过程智能闭环管理。

在临床上,输血是一种不可替代对患者进行抢救和治疗的有效手段之一。因血液制品的质量及其规范性的使用与患者的安全息息相关,国家针对采供血机构、医疗单位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等[1-3],进行多维度的质量控制和管理,提高患者的满意度,提高护理服务质量,以有效保障整个临床用血的全过程的安全[4]。本文将临床用血管理系统在住院部启用前后效果进行比较,以评估其在输血安全中的应用价值。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南通大学附属医院住院部于2017年10 月起逐步开始实施临床用血管理系统,选择2021 年1 月—2022 年8 月在我院行输血治疗的患者185 人次,年龄16~91 岁,输血前体温(腋温)≤37.5 ℃,无输血反应史;另选取2019 年1 月—2020年4 月行输血治疗患者205 人次作为对照;以及从事护理的工作人员58 名、输血科人员10 名、医师30 名作为研究对象,排除:实习生、进修人员或因个人原因申请不参加本研究的医护人员。

1.2 临床用血闭环管理系统实施方法 临床各科室依次进行临床用血闭环管理系统的实施,对临床医师、输血科、护理各环节等所有节点实施管理和监督,将工作实施过程中反映出的情况进行归纳、整理和分析。归纳总结患者、护理、医师以及输血科人员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提出的建议并进行维护改善。在多次循环中提升护理管理质量,实现临床用血的闭环管理,见图1。

图1 临床用血闭环管理系统实施流程

1.3 评价指标 对临床用血管理系统实施前后的输血时间节点、患者身份核查、护理记录以及满意度等指标进行比较。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 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两组间率的比较应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用血管理系统实施前后护理效果的比较临床用血管理系统实施后30 min 内输血执行率、输血后15 min 巡视率及4 h 输血完成率较实施前明显提高(P<0.05),见表1。

表1 实施前后护理效果的比较(n, %)

2.2 临床用血管理系统实施前后输血时效性的比较 临床用血管理系统实施前医师下达医嘱至输血科通知取血的平均时间、接到输血科通知至血制品取回的平均时间和血制品取回至输注的平均时间分别为299、90、28 min,实施后分别下降了93 min、16 min 和12 min,实施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临床用血管理系统实施后患者身份核查的规范性和护理记录的准确性比较 临床用血管理系统实施前患者身份识别规范人次、输血护理记录修改人次和输血护理记录描述不确切人次分别为10、22和21。系统实施后的患者身份识别规范人次、输血护理记录修改人次和输血护理记录描述不确切人次分别0、5、8,实施前后除身份识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52),其余2 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2.4 临床用血管理系统实施前后满意度比较 对临床用血管理系统实施前后满意度进行统计,输血患者、医师、输血科人员及护理人员临床输血管理系统实施后的满意度取得较大程度的提高,与实施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实施前后满意度比较(n, %)

2.5 临床用血管理系统实施前后输血不良反应的比较 临床用血管理系统实施前的205 输血人次中标本采集、标本交接、输血前核对以及输血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分别为0.49%、3.41%、0.49%和0.49%,而实施后输血185 人次未发生上述输血不良反应。

3 讨论

输血在现阶段医疗救治过程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而输血安全对于患者治疗至关重要[5]。我院信息化用血管理系统的设计以输血相关法律法规及管理规范为前提条件并结合科学合理、安全规范用血为核心,引入认知计算并以结构化用血知识库为载体,辅助计算机信息化管理为手段来实现临床用血全过程智能化闭环管理。在临床用血过程中,完善的信息化用血管理系统实现医院管理层面如输血管理委员会、医务处、护理部,以及具体实施科室如输血科、临床各科室医护单元等各环节的临床输血过程网格化、标准化,并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通过节点管理、可追踪性溯源,进一步提高输血安全。实现过程中,在各系统信息维护人员反复多次讨论的基础上,充分征求各科的意见,不断更新完善,最终实现我院病区全面启用临床用血管理系统。

分析数据表明临床用血管理系统实施后护理效果有了较为明显的提高,30 min 内护理执行率、输血后15 min 巡视率和4 h输血完成率分别由原来的85.4%、69.3%、90.7%提高到96.2%、75.7%和97.8%,表明通过信息系统的管理,对护士的执行具有无形的压力,进一步提高了护理人员的执行率。实施临床用血管理系统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降低为0,使用信息化闭环系统对患者的身份识别更准确,采用PDA 扫描和传统的手工记录相比,更简便、及时、准确。临床用血管理系统闭环式操作管理模式中,涉及单个部门独立完成或多个部门的合作完成,如护理单元的标本采集、护理与输血科的血液的交接、护理的输血前核对、护理的床边输血等整个过程都实现了信息化,同时必须在上一环节正确的前提下才能进行下一个环节的操作,既可以及时发现操作中的不足,同时保证了每个环节的准确性和信息的完整性,以及血液制品与受血者关联的唯一性[6]。比较实施前后的输血时效性,实施前/后医师下达医嘱至输血科通知取血的平均时间、接到输血科通知至血制品取回的平均时间和血制品取回至输注的平均时间分别为299 min/206 min、90 min/74 min和28 min/16 min。实施后各环节执行的平均时间大大缩减,医师下达医嘱至输血科通知取血的平均时间相对较长,主要原因是由于该研究纳入的血液科患者输注的血小板制品较多,血小板制品的输血相关传染病的检测需要通过核酸检测,耗时较长,通常要晚上才能到达输血科;而接到输血科通知至血制品取回的平均时间延长与患者是否在输注其他种类的药品或患者是否发热等有关。临床用血信息化管理体系的使用对临床用血的各个环节均能无缝对接,既可对时间进行溯源,也可对责任人进行追踪,护士的责任意识得到大幅度提高。在临床用血信息化管理体系实施阶段充分考虑了医师和护士以及输血科工作人员可操作性、便捷性[7],从研究结果可以发现实施后医技护的满意度均有所提高。

综上所述,基于临床用血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推广,明细各环节输血治疗责任以及各节点的可追踪性,通过信息化手段的监控可以进一步的规范医疗行为,为促进医院科学合理用血,保障患者安全具有积极意义。

猜你喜欢
闭环医师管理系统
中国医师节
韩医师的中医缘
基于James的院内邮件管理系统的实现
基于LED联动显示的违停管理系统
海盾压载水管理系统
单周期控制下双输入Buck变换器闭环系统设计
双闭环模糊控制在石化废水处理中的研究
医师为什么不满意?
最优价格与回收努力激励的闭环供应链协调
一种基于全闭环实时数字物理仿真的次同步振荡阻尼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