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出精彩

2023-05-25 23:26:33倪冬燕
语文世界(初中版) 2023年4期
关键词:课堂教学课堂教师

倪冬燕

课堂教学既是学问,也是艺术。如何利用每一节课贯彻素质教育是值得教师深入思考的课题。在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中,想要全方位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关键在于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呢?其实,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就是建立在“疑”这一基础上的动态统一体系。以问题为切入点,用“设疑”的方法“吊”学生“胃口”,促使学生在课堂中拥有“海阔凭鱼跃”的积极学习状态,这样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明确目标,直击重点

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但长久以来,教师并未对课堂提问展开深入研究和探索,表面上看虽然设置了课堂提问,但这些问题往往流于形式化,脱离教学目标,并没有起到应有的教学作用。事实上,预设问题的目的不仅是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为重要的是实现教学目标。

例如,在教学《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时,教师首先明确这是一篇小说,因此提问需要从人物、环境、情节这三个层面入手。其次,教师针对本文设计了三个教学目标,分别是:(1)阅读文本,把握林冲思想以及性格转变的深层次原因;(2)理解林冲这一人物形象的深刻社会意义;(3)理解环境描写对文章情节的推动作用。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PPT(幻灯片)和学生梳理了故事情节,并向学生提问:“从林教头杀敌山神庙可以看出,他的性格有血性刚毅、英勇刚烈的一面,那么林冲的性格一直如此吗?如果用一个词概括,你认为林冲此前的性格是怎样的?又是什么导致了林冲性格的转变?”上述问题指向不同的教学目标,而学生通过探究这些问题更容易掌握文章的核心内容。

可见,在授课以前,教师需要结合文本特点设计教学目标,并围绕教学目标设置相关的提问。这样一来,学生通过探究课堂问题,就可以轻松掌握文章的重点内容,如此便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难易适宜,由浅入深

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如何提问,值得教师深思。如果设计过于简单的问题,学生会丧失思考的热情;反之,若是提出过难的问题,也很容易打击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学情,设计难易适当的问题,这样既能起到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还能让学生由浅入深掌握课堂知识。

例如,在讲授《琵琶行》时,如果直接向学生提问:“这首诗展现了诗人怎样的内心世界?”学生也很难说出具体的内容,因为这个问题具有一定难度,对学生来说难以回答。因此,教师可结合学生的学情及其对整首诗的理解情况,向学生设计一些层层递进的问题,帮助学生掌握这首诗的核心内容,如:“这首诗创作于诗人的哪个人生阶段?诗人又是因何遭遇贬谪?在贬谪以前,白居易过着怎样的生活?琵琶女和诗人属于不同的阶层,江中邂逅,琵琶女因何打动了诗人?除了琵琶女技艺高超这个客观因素外,是否含有主观因素?”这些问题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学生顺着这些问题就能抵达这首诗的内核,顺理成章理解诗歌表达的深层次内涵。

课堂教学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全体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进步。因此,在课堂提问环节,教师需要遵循学生的学情表现,用科学的方式设计问题,让问题层层深入,这样才能树立学生的学习自信,帮助学生把握课程知识。

三、“主次”分明,把握核心

在通常情况下,教师会在授课期间提出几个、甚至几十个问题,数量不等。课堂提问虽然重要,但并非多多益善,因为问题的数量并非关键所在,如果盲目提问或是提出各种琐碎的问题,不仅不利于学生构建知识网络,也会阻碍学生的深度学习。因此,想要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问题的数量不重要,真正关键的是把握问题的“主次”,知道哪些问题是次要的,哪些才是需要课堂重点解决的问题。

例如,在教学《陈情表》时,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体会文章触动心弦的原因,把握文本的语言风格和叙述层次,感受理之透、情之深。根据这一重点,教师从题目入手,向学生提出了第一个次要问题:“向谁‘陈情?为何‘陈情?‘陈的什么情?”之后,让学生阅读课文第一段,并设置如下次要问题:“本段的核心内容是什么?中心句在哪里?作者在早年遭遇了哪些不幸的事?”在解决了这些次要问题后,教师向学生提出了本文需要主要解决的问题:“你从文章的哪些地方看出了祖孙相依为命?从哪些语句感受到凄苦?”有了前面问题的铺垫,学生更容易感受作者描写的凄苦之情。接下来,教师继续引导学生思考:“第一段虽然陈词恳切,但晋武帝生性多疑阴险,会因此被说服吗?晋武帝会不会认为这是李密为不仕找的借口?这个问题关系着李密的身家性命,他又是如何陈述的呢?”这些细分化的问题可以帮助学生把握文章的语言风格和叙述层次。

可见,教师在设置问题时,需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更需要明确哪些问题是次要的,哪些问题应当重点呈现,这样更容易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让学生保持积极的学习状态。

四、相机设问,及时点拨

古人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句话的意思是教学应以启示为主,当学生在教师的启示下获取知识,学生对知识的印象会更加深刻。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必须摆脱传统的授课理念,应注重学生的自主性,给学生独立学习的空间,让学生用自己热衷的方式学习知识,这样才能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但教师不能因此撒手不管,当课堂的“甩手掌柜”。

例如,在教学《荷塘月色》时,在学生充分阅读的基础上,教师向学生说了这样一段话:“阅读朱自清的散文,我们常常能感到清风拂面,微风习习。在作者笔下,这风总是轻柔的,极少写到‘狂风。看似细微的风,却像一个绝佳的调味剂,让整个句子活色生香。”这段话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教师趁势让学生阅读原文的第四、五段,让学生画出原文中有关风的词句,体会其在文中的作用。在这个环节,学生很快找到了有关风的描写,但对“风”在文章中起到的作用难以把握。在这一时刻,教师对学生及时点拨:“在风来以前,作者描绘了哪些景物?在微风过来以后,这些景物又产生了怎样的变化?”学生对文本再次展开细读,发现风来以前的荷花固然美丽,这份美主要体现在视觉层面;当风吹过后,作者又描绘了荷花的缕缕清香,又提到了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又增加了嗅觉和听觉层面的体验。此時,教师继续点拨学生:“微风吹来以前,荷塘的美是分散的、割裂的,无法带给读者完整的感官体验,但是在微风吹过以后,荷塘的美融为一体,给读者全身心的享受和沉醉。”在教师的点拨下,学生恍然大悟,意识到朱自清笔下的“风”就像这些美景的黏合剂,让所有的景物融为一体,而整个句子也会因此活色生香。

在课堂教学环节,学生很容易进入“山穷水复疑无路”的境地,这是学生思维的困顿之时,此时结合学习内容向学生提出问题,及时点拨学生的思路,学生才能拥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美好体验。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在课堂教学中,设疑是非常重要的教学步骤。尤其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想要保障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需要以科学的方式巧妙设疑,打开学生的语文学习思路,让学生通过问题实现深度阅读。

猜你喜欢
课堂教学课堂教师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食(2022年2期)2022-04-19 12:56:24
最美教师
快乐语文(2021年27期)2021-11-24 01:29:04
美在课堂花开
教师如何说课
甘肃教育(2020年22期)2020-04-13 08:11:16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甘肃教育(2020年12期)2020-04-13 06:24:48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散文百家(2014年11期)2014-08-21 07:17:04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法
散文百家(2014年11期)2014-08-21 07:1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