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晨钰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小學生语文知识的学习便是一个“水滴石穿”“铁杵成针”的过程,没有语言文字的积累与运用,便不会取得“点滴成海”的学习成就。对此,《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着重强调了学生积累与运用语言文字的重要性,更是对小学生语文学习中的语言文字与积累做出了硬性的教学规定,不仅规定了各年段学生课内外的阅读总量与背诵记忆篇数,还做出了明确的阅读积累字数要求。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必须要将学生语言文字的积累与运用训练视为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以调动学生积累运用语言文字的兴趣为出发点,逐步夯实学生的语文知识基础,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效率。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提升学生语言文字积累运用能力的前提在于激发学生感知语言文字内涵、体会语言文字魅力的兴趣。小学生正处于习惯养成的黄金阶段。新课标虽对小学生语言文字的积累做出了硬性规定,但这并不意味着小学语文教师就要采用灌输、填鸭教育法一味地将语言文字强硬地浇筑在学生的脑海之中,而是要从学生实际学情出发,让学生沉下心来体会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让学生在浓厚学习兴趣的驱动下主动积累并灵活运用语言文字。
(一)分析比较语言,感知遣词造句之妙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是教学价值极高的教学材料,其中囊括了许多极具内涵的经典文学著作。在小学语文课文中,有些文章的用词造句看似简单,实质上却有着极为深远的内涵,学生单从阅读是无法实现深度感知与理解的。对此,小学语文教师就可以利用语言分析比较法引导学生体会课文文本中遣词造句的精妙之处,提升学生积累与运用语言文字的兴趣。
以五下课文《祖父的园子》为例,作者萧红用简单直白、近似孩童口语化的语言描绘了“我”在祖父园子中的自由快乐,并借景抒情侧面描写了祖父对“我”的爱。字字句句都透露着童真,与小学生的生活十分契合,极易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为更好地深化学生对这一文章语言文字内涵的感知,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学习第16段时,就可将“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句,简化为“花开了,鸟飞了,虫子叫了”,让学生对比分析二者之间的区别;或者,在阅读第18段时,引导学生将“白云来了,一大团一大团的,从祖父的头上飘过,好像要压到了祖父的草帽上”一句中的“压”替换成“盖”,体会句子之间的不同。如此一来,学生便能够更为清晰直观地体会到课文遣词造句的精妙绝伦之处,并提高良好的语言文字积累运用兴趣。
(二)意境想象文字,体会命词遣意之情
如在引导学生学习三上课文《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时,教师就可在一边引导学生朗读时,一边结合课文内容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展示“秋风秋雨过后,一片片金黄色的梧桐树叶落在水泥道上,好像给路面铺上一块闪闪发光的地毯,‘我穿着红色雨靴走在落叶上,仿佛两只棕红色小鸟穿梭在金黄叶丛之间”的情境。届时,语言文字中的意境与情感便如细流一般流淌在学生的心间,学生对语言文字也会生成更为强烈的积累、学习欲望。教师在教学中调动学生多种感官,体悟语言文字的内容美、画面美、意境美,启发学生今后在写作中运用语言文字,让习作语言充满着诗情画意。从某种程度上说,学生学会了运用语言文字,才是最高层次的“积累”。
(一)用词造句法
用词造句是学生积累与运用语言文字的重要学习方法。教师可在实际的阅读教学中精选出若干个词语,让学生利用这些词语进行造句。如在三上课文《美丽的小兴安岭》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从课文中精选出“葱葱茏茏、密密层层、严严实实、苍翠、酸甜可口”等词语,并鼓励学生自主选择词语进行造句。例如,好一株葱葱茏茏、净净白白的水仙花;夏天来了,街边树木的树叶密密层层的;秋天的果实酸甜可口,等等。学生用词造句的过程中,不但能够更为全面、深入地理解词语内涵,深度感受作者笔下小兴安岭树木的蓬勃生机,其语言文字的积累与运用也会在此过程中得到有效的锻炼与提升。教师指导学生造句时,要鼓励学生造出“新奇”的语句,保护学生的“创新”思想,语言文字的演变也是在时代的创新中不断发展的。
(二)摘抄记忆法
小学语文教师要鼓励学生每天阅读课外书,以此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充实学生知识储备。与此同时,教师还可通过设置好词好句摘录本的形式让学生一边阅读,一边将读物中的好词好句摘记下来。并将自己的阅读感受、想法以及心得体会记录在册。在闲暇或小组合作交流学习中欣赏交流。摘抄是有效的方法,教师要鼓励学生保持这个好习惯,持之以恒,最终会结出丰硕的“果实”。在此基础上,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对摘记的好词好句进行分类整理,将同类的词句归纳在一起(如表1所示),以此来锻炼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明晰语言文字积累运用的语文学习思路。
(三)直观理解法
汉语博大精深,在小学语文中虽没有十分拗口、生僻的词句文字,但也涉及了许多四字成语、歇后语等语言文字知识。这对于生活经验少、社会阅历浅的小学生来说,理解难度较大,这在一定程度上便加剧了学生语言文字积累运用的学习压力。对此,小学语文教师在实际的训练中,就可针对学生的特点以直观图像的方式将抽象的文字呈现出来,以此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
如在三上课文《父亲、树林和鸟》中,有这样一句描写:“我茫茫然地望着凝神静气的像树一般兀立的父亲。”在这句话中,“凝神静气”对于三年级小学生来说,存在一定的理解难度。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为学生展示即将考试的生活情境,将学生带入到实际情境中,感受快要考试心烦意乱的情绪。并告诉学生“心烦意乱”这个词语是“凝神静气”的反义,让学生在对比中更为深入地理解“凝神静气”指的就是精神凝聚、心平气和的意思。如此一来,学生不但积累到凝神静气这一词语,同样也收获到了它的近义词如心平气和、反义词如心烦意乱等词语,丰富了语言文字的积累。
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语言文字的积累与运用是确保学生实现深度语文学习与高效语文学习的前提与基础。两者之间存在着相得益彰、相互促进的内在联系。只有持续积累,才能够实现有效运用;只有灵活运用,才能够感知积累的价值。正所谓“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必须从语文教学新课标的教学要求出发,加强对学生语言文字积累与运用的训练,让教学回归本真、回归现实,从而在有效夯实学生语文知识基础的同时,更好地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发展,促使学生通过小学语文教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实现终身学习与终身发展。
作者简介:江苏省宜兴市蒋南翔实验小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