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水土不服”到“入乡随俗”:港澳籍大学生跨文化适应的叙事研究

2023-05-25 13:49陈卓武曾今李晶
关键词:跨文化适应

陈卓武 曾今 李晶

摘  要:由于粤港澳三地社会文化环境的差异,作为“旅居者”的港澳生在广东省就读期间存在跨文化适应问题。通过对14名在粤就读港澳籍大学生进行访谈、观察后发现,港澳籍大学生在粤文化适应呈现出从“水土不服”到“入乡随俗”的过程。日常生活习惯的改变、学习模式的转变、“朋友圈”匮乏以及对内地带有刻板印象与偏见是港澳生“水土不服”主要原因。港澳生通过使用简体字与普通话、主动适应“内地模式”、保持人情关系与亲身体验内地生活,逐渐做到“入乡随俗”。然而,三地规则意识的不一使得港澳生产生了文化冲突反应。因此,为了让港澳生在未来可以进一步融入内地社会,应不断完善、落实粤港澳大湾区相关政策,吸引在粤就读港澳生选择留在内地就业、生活,让港澳生共享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成果,以提升港澳生的身份认同。

关键词:在粤就读港澳籍大学生;跨文化适应;叙事研究

一、问题提出

近年来,随着粤港澳大湾区战略的落地,三地高等教育的交流与合作日渐频密,港澳青年前往广东求学的人数与日俱增。2019年,通过各种方式报考内地高校的香港中学毕业生超过10000人。其中,报名广东省高校就读的港生人数显著上升。[1]澳门则有4539名学生在2018—2019学年升学至粤港澳大湾区城市(不包括港、澳)。[2]

虽然粤港澳三地皆有岭南文化的烙印,比如,拥有相似的风俗习惯、伦理道德等,但由于香港澳门独特的区域历史背景,当地文化不可避免地深受西方意識形态的影响。目前,穗港澳地区青年人群的价值观存在着分离态势。[3]比如,在使用网络工具的习惯上,港澳籍大学生更注重言论自由、高隐私性以及安全感等。而内地大学生则倾向于表达自我诉求、抒发和宣泄个人情感。[4]由于三地社会文化环境的差异,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到了在粤就读港澳生以及在港就读内地生这类独特的群体。一方面,在粤就读港澳生虽说心理适应良好,但存在社会文化适应困难的问题。比如,港澳生在文明与习俗上存在适应不良的问题。[5]另一方面,赴港就读内地生同样面临的跨文化适应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来自语言、学业、人际交往以及社会环境等方面。[6]同时,在学习过程中,内地生由于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学习评价等方面的不同而颇感不适。[7]

以上研究皆表明,粤港澳三地确实存在跨文化适应问题。那么,港澳学子在广东求学期间“水土不服”的表现是什么?港澳生是如何克服“水土不服”而逐渐“入乡随俗”?他们是否可以做到完全“入乡随俗”?

二、研究设计

(一)理论基础

社会学习模式用于讨论跨文化的适应模式。社会学习模式是指在新的环境里,“旅居者”通过不断地交流与学习,从而适应陌生环境的文化。古迪昆斯特(Gudykunst)等人提出的避免不确定性和焦虑理论常被用作解释社会学习模式。该理论认为,人们在成长过程中所养成的习惯、规则、互动方式等已成为其文化中的一部分,当他作为“旅居者”进入陌生环境后,会对当地人的态度、行为、信念以及价值观等产生不确定性和焦虑。[8]因此,“旅居者”需要通过与当地人交流及学习,从而适应新环境。在新环境里交流与学习的过程中,东道国提供的社会支持、共享的社会网络、东道国成员对“旅居者”的态度、双方偏好的交流方式、刻板印象、文化认同、文化的相似之处和第二语言能力,皆会影响“旅居者”在新环境中的不确定性和焦虑的程度。[9]

在粤就读港澳籍大学生符合跨文化“旅居者”这一定位。首先,粤港澳三地社会环境迥异。香港与澳门作为中国的特别行政区,与内地的政治、经济、法律制度大相径庭。其次,港澳由于特殊的历史背景,形成了以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为核心的港澳文化,[10]其文化充满了后殖民主义色彩,[11]而港澳籍大学生的思想、文化、价值观难以脱离港澳文化的熏陶。最后,与内地生相比,港澳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比较独特、学习与事业观念有所不同、学习的方式和方法区别较大。[12]综上所述,作为“旅居者”的港澳生在广东省就读期间会产生不确定性与焦虑。因此,他们在粤求学期间需要通过不断地学习与交流,从而逐渐适应内地文化,以减轻初来乍到的焦虑与不安。

(二)研究方法

叙事研究通过叙事的方式叙述个人经历,以经验来展示思想、意识与信念,[13]研究中港澳籍大学生经历的叙述资料均来自于与港澳生的深度访谈以及港澳生在网络社交平台上的分享。

1.研究对象

为了尽量使样本覆盖更加多样化,研究采用目的性抽样,抽取14名在粤就读港澳籍大学生作为受访者。受访者学段覆盖本科一年级至硕士一年级,其中香港籍与澳门籍学生的比例为5:2,男女比例为5:9。

2.数据收集

一方面,研究通过半结构式访谈的方法收集访谈数据,依据研究目的及内容确定访谈提纲,以便指导访谈的开展以及明确与研究相关的细节事项。进行半结构化深度访谈的时间为2020年8月-2020年10月,研究主要采取电话访谈或网络语音及视频的方式收集数据。在访谈开始前告知受访者此次访谈的目的,并征得受访者的同意后进行全程录音。访谈过程中认真倾听、了解、关心他们所讲述的事件,用心感受并体会他们的所思所想,“悬置”自己的观点。同时,对受访者保持“好奇”的心态,让受访者讲述他们自己的“故事”,避免访谈者将自己的主观臆断加入访谈中。另一方面,研究通过观察港澳生在网络社交平台分享的生活状态,试图进一步深入了解他们的跨文化适应状况。结束访谈后,将受访者的录音转录成访谈文本,将每个访谈者的访谈文本分别标记为C1-C14,并使用质性研究软件Nvivo12.0对访谈数据进行编码分析。首先,将访谈文本中受访者提到的“本土事件”提取出来,归纳成不同的“关键词”,再将归纳所得的“关键词”依照理论基础梳理,并结合观察所得的材料完成进一步梳理。

三、初来乍到:“水土不服”

港澳生初来内地高校就读,在生活、学习与人际交往上会遭遇诸多不适。作为“旅居者”的港澳生,虽然起初会对内地的种种抱有新奇之感,但总归存在“水土不服”。

(一)日常生活

诸如微信支付、支付宝支付等电子支付手段率先在内地使用并普及,这对于那些刚来内地的港澳生来说,这些电子支付手段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因为在他们过去生活的环境里比较少见。港澳生C3谈到电子支付时说道:“……我15年刚来广州的时候,他们刚好开始用支付宝,微信支付。我就觉得非常有趣,我们从来没听过这些,就很吸引我这些……”。但是,港澳生由于过去已经习惯了使用现金支付的交易模式,初到内地时仍然保留之前所养成的现金支付习惯,会感到些许不适。已经养成现金支付习惯的港澳生C8提到:“……金钱使用习惯上不是很适应,之前都是比较习惯用现金,然后这边(内地)基本都是使用电子支付,因为我都是用惯现金的,在生活习惯上也是感觉有点适应不过来……”。可见,港澳生虽然对电子支付持有新奇的态度,但是他们过去的支付习惯突然被打破,港澳生无法马上适应新的支付方式。而且,在香港与澳门,繁体字与粤语是通用字体与语言;在内地,则是常用简体字与普通话。港澳生来到内地后,对于字体与语言的转变一时无法迅速适应。比如,港澳生C14说道:“……一开始来到这边会要适应一下简体字,因为我们都习惯用繁体文字,而且比较多人讲普通话,不过在广州粤语也很多人讲……”。

港澳生在内地高校的“食”與“住”上也会遭到不适。比如,港澳生C6提到:“……现在吃的也不是很习惯,饭堂这些还是口味一般……”。而且,港澳生在港澳读书时缺少居住集体宿舍的经历,因而,内地学校的住宿条件让港澳生不习惯。港澳生C12说道:“……感觉住宿不太习惯。我们以前没有这样的住宿,所以就一开始是很不习惯,因为宿舍条件还是差一点……”。

(二)学习模式

港澳的课程进度和内容与内地相差较大,这让港澳生面对内地大学课程时感到措手不及。习惯于港澳教育模式的港澳生C5说道:“……课程的进度我们也是很不一样的。譬如数学,我们学的很不一样,就是香港的高中课程可能是内地的初中课程而已……我可能觉得比较偏难的,有点跟不上学习的进度……”。港澳生认为内地课程难度较大,尤其是数学这门科目。在内地高校课堂上老师所教授的知识与之前在港澳所学的知识“脱节”,导致他们无法及时跟上课程进度,短时间内难以适应而颇感焦虑。三地教学方式的差异同样令港澳生无法迅速适应。港澳基本上使用英文进行授课,而内地高校除了个别科目,基本上很少使用英文作为授课语言。比如港澳生C7就说道:“……感觉可能就是教育的水平和香港这方面不太一样,对于英语教育方面比较落后,很多同学他们都不太会说英语……”。港澳生在来到内地高校前已适应的英文教学模式被打破,他们会产生一定的心理落差。

(三)“朋友圈”

港澳生最初来到内地高校读书时,缺乏内地朋友交际圈,还需要面对人生地不熟的问题。港澳生C14说道:“……刚来到这边(广州)的时候,没有朋友,难以交流与交往……”。港澳生可能会产生暂时的孤独感而感到焦虑不安,因为内地学生可能存在以前熟悉的社交圈,而港澳生缺少内地社会网络的支持,需要重新建立新的“朋友圈”。

(四)刻板印象与偏见

过往研究发现,东道国对“旅居者”的刻板印象与偏见会影响“旅居者”的心理与社会适应。[14]这些研究着重强调“旅居者”会察觉到来自东道国的歧视与偏见。然而,研究发现,作为“东道主”成员之一的内地生似乎不会对港澳生有过多的刻板印象与偏见。相反,港澳生初到内地升学时,暂时会有些许刻板印象与偏见。比如,港澳生C10提到:“……好像今年要说的全面小康,如果我以前看新闻可能不信……以前如果听这些新闻,就觉得内地可能是假新闻……”。港澳生过去在香港和澳门所接触到的媒体社交网络会使他们对内地带有些许刻板印象与偏见。因为他们没有在内地生活过,缺少内地生活经验,无法完全了解内地的真实状况。还有的港澳生认为内地较落后,不太愿意来到内地升学。比如,港澳生C2表示:“……其实我当时过来(内地),个人还是蛮抗拒,我在想为什么我要过来……”。有的港澳生则将内地高校列为备选。港澳生C8就提到:“……阴差阳错,我当时来暨南大学是一个备选项,因为本来打算出国读书的……”。这些刻板印象与偏见同样是港澳生“水土不服”的表现,一定程度上阻滞港澳生的跨文化适应进度。

四、一来二去:“入乡随俗”

港澳生来到内地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与适应,通过各种方式打破初来乍到时的“水土不服”,逐渐“入乡随俗”,缓解了初来乍到的焦虑与不适,进一步完成在粤跨文化适应。

(一)使用简体字与普通话

港澳生通过使用简体字与普通话,融入内地生活。研究在对受访者进行访谈时全程使用普通话,港澳生基本可以无障碍地使用普通话进行交流。港澳生C9表示:“……现在的话比较习惯了,平时会和同学讲普通话,因为这边还是比较多人讲普通话的……”。同时,广东与港澳同属粤语文化圈,熟悉的语言环境有助于降低在粤就读港澳籍大学生初来乍到的陌生感,缩短适应时间。即使个别字词的说法与港澳有差异,但日常交流并无显著影响。港澳生C4提到:“……毕竟文化各方面都是有相似点的,就拿广州说,广州也是说粤语的……也不会觉得反感什么的,因为自己从小听到大的语言。所以我觉得习惯的时间上就会比别的地方要快很多……”。值得关注的是,港澳生C10还参加了全国普通话等级考试,获得了二级甲等的成绩,并在网络社交平台上分享了取得好成绩的喜悦。研究询问港澳生C10参加普通话考试的缘由,她提到:“……我是教育学院的,要考教师资格证,所以需要考一个普通话等级测试……”。此外,通过观察受访者们的网络社交平台发现,部分长期在港澳生活的港澳生们已经使用了简体字在网络社交平台分享他们的日常生活。以上皆表明语言与文字并没有成为他们融入过程中的阻碍,反而加速了在粤就读港澳生的适应进度。

(二)主动适应“内地模式”

在学习上,港澳生通过主动适应内地学习模式,进而适应内地高校生活。港澳生刚来到内地时,面对繁重的课业会感到手足无措,因为内地的学习模式与港澳相差巨大。但是,他们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以及自己的努力下,逐渐适应内地学习模式。比如港澳生C2就提到:“……我大一入学的时候,第一学期绩点只有2.45,因为是以内地考试模式进行的,可能我们香港基础差一点,内地学生经过高考和平时学习都是非常好的基础,我们香港还是差一点点这方面,所以一开始是很不适应的在学习上……但是到大三大四感觉好很多了,就习惯了……不懂的就问同学和老师,他们都很热心帮我,也鼓励我,然后自己也是多看书多复习……”。

在生活上,港澳生通过主动适应内地生活方式,加快跨文化适应。在支付习惯上,港澳生虽然过去习惯于现金支付,但是,经过了一段时间的适应,逐渐习惯电子支付方式,并且感觉非常方便。港澳生C5说道:“……可以用手机支付就很方便,我们现在出门可能只带个手机就可以了……”。日常饮食方面,由于学校食堂菜品一般,港澳生会选择外出改善伙食。港澳生C6提到:“……在广州很多茶餐厅,我经常去一些茶餐厅吃饭……”。同时,港澳生通过使用内地社交软件,与内地同学老师交流、分享日常生活。比如港澳生C1就说:“……这边还是用微信比较多,所以来到这边我也开始用,比较方便在这边交流吧……”。另外,通过观察受访者们的网络社交平台发现,他们经常在内地社交平台分享日常生活、转发公众号推文等,与内地学生无异。总而言之,港澳生来到内地后,通过主动适应“内地模式”,打破跨文化障碍,融入内地生活。

(三)保持人情关系

在粤就读港澳生似乎较少遇到人情关系薄弱问题。港澳生C10提到:“……我觉得大湾区很包容、很多样性,哪怕我们港澳学生,但是内地生也是当我们是一家人,没有给我一个感觉像是去到外地读书,感觉就像在自己家门口读书,没有什么距离感,感觉比较亲切。有时候我就感觉广州就像我家一样,有时候比香港更有归属感,也觉得比香港还要方便,自由自在……”。内地学生对港澳生的包容使得港澳生可以迅速融入学校生活。虽然港澳生缺乏居住集体宿舍的经验,但是在居住的过程中,亲切友好的舍友给予的关心与支持,让港澳生渐渐适应了集体宿舍的生活。港澳生C12对此有着切身的体会:“……我觉得宿舍有一个好的地方,这个也是有人情味。包括现在我家人都说让我可以搬出去校外租房子住,我说不用了,虽然学校那个条件不怎么好,但是他这里的人好,宿舍不好,但是人很好,所以我就一直住宿舍里面……”。同時,港澳生通过参与内地高校活动,慢慢结交到新的朋友。比如,港澳生C14通过主动参与多种多样的社团活动,认识到新朋友:“……这边学校的社团很多样化,我有去参加社团活动那些,就认识了一些新朋友……”。此举打破了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的局面。另外,学校老师在港澳生来粤求学期间扮演着重要角色。老师日常的关心同样让港澳生倍感体贴,有助于港澳生更好的融入内地高校生活。港澳生C1说道:“……我们学院的老师都会挺关心我们港澳生的,有一些为港澳生举办的活动,我们的老师都会特地转发给我们,问我们参不参加,这样我觉得也是很体贴的……”。

“从一般意义上说,社会支持指人们从社会中所得到的、来自他人的各种帮助。”[15]社会支持可以增加心理幸福感和满意度,从而缓解压力。[16]在粤求学期间,港澳生所获得的社会支持主要来自学校中的同学和老师。从学校中得到的支持可以增加他们在粤求学间的满意度及幸福感,有助于他们更快地“入乡随俗”。概言之,内地充盈着的“人情味”冲淡了港澳生初来乍到的不适感。港澳生通过与内地生保持人情关系,更快地适应在粤生活。

(四)亲身体验内地生活

港澳生在粤就读期间,通过走街串巷、亲身体会,真实地了解到了内地社会真实现状,改变了原有的刻板印象与偏见。比如港澳生C10就说:“……自己在内地生活久了之后,就觉得对内地有更深刻的认识。包括不单只是大城市,有些是农村地方或者城中村,我也经常去看一看……当自己真的去到农村看一看,或者去我们城中村串一串,真的我是觉得它(全面小康)很大地解决了我们贫穷的问题,还有素质都提高很多,就不觉得新闻是假新闻了……”。港澳生C3也说道:“……来到这边(内地)读书后,我有去参加那些社工活动,然后发现其实这边(内地)也没有(港澳)媒体说的那么的不堪……”。由此表明,港澳生在粤的实际体验使得他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真实的内地社会,慢慢“入乡随俗”。

五、冲突:规则意识的差异

港澳生抵粤后,随着适应时间的不断增长,在学习与生活上基本上可以适应内地生活,进一步“入乡随俗”。但是,由规则意识不同所产生的冲突似乎难以调和。

香港与澳门由于其特殊的历史背景,港人在公共场合表现的文明素质、自由平等的价值观、关爱弱势群体等使很多在港就读内地生产生共鸣。[17]然而,在粤就读港澳生却无法对内地社会产生共鸣。内地的政策、法律、社会制度与港澳地区截然不同,由此产生的规则意识也不尽相同。内地社会可能更加重视“人情”,遇事倾向于遵循情、理、法的途径,而港澳地区则倾向于遵循法、理、情的途径。港澳生发现内地的状况与过去所养成的规则意识差异较大,他们过去所形成的规则意识在内地可能暂时“失效”了。首先,港澳生难以理解内地社会的现状。港澳生在乘坐交通工具时看到秩序混乱时表示无法理解,认为这是素质不高的表现。比如,港澳生C13提到:“……但就是有一个方面我不是很理解,就是感觉大家素质不是很高,坐地铁就很拥挤,然后乱糟糟的,会影响心情。但是在香港那边就不会,包括我很多来内地旅游的朋友也是这么觉得……”。其次,港澳生无法认同内地企业制度和文化。当问及受访者未来是否打算在内地工作时,港澳生C2就说道:“……香港的公司制度和文化比内地好一点。香港那边比较注重个人能力,内地的公司会比较容易走‘后门,内地那边的酒局文化香港也没有……”。他们认为香港的工作环境更有利于未来发展,因为在港澳,“人情”等因素影响个人职业生涯的可能性较小,故而他们选择毕业后回到生源地工作。

然而,即使部分港澳生无法认同内地企业的制度和文化,但是在粤港澳大湾区战略的推动下,亦有较多港澳生表示愿意留在内地发展。首先,他们认为,在粤港澳大湾区政策的发展下,港澳生在大湾区发展会有更多的优惠政策。比如港澳生C7说到:“……(粤港澳大湾区)给我们这些港澳的学生提供很多的优惠政策。因为我之前暑假的时候有去参加一个实习,然后他是大湾区专门给我们这些港澳青年提供的一些实习,然后这个实习会提供那些像实习补贴呀、创业补贴这些优惠政策给到我们这些港澳青年,所以我觉得大湾区现在的发展是对我们这些港澳青年来说是挺好的……”。港澳生C5还提到:“……粤港澳大湾区有很多资源,很多工作的机会,利用粤港澳大湾区这个平台让我得到成长……”。其次,内地产业发展明朗,吸引港澳生在内地就业。比如港澳生C10表示:“……像媒体、传媒在港澳的发展并不好,空间也比较小,但是在内地这边就业,学习进修都会比港澳好很多,在港澳比较饱和,在内地还有一定空间……”。可见港澳生这一特殊的群体尤为看重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规划带来的优惠政策、就业机会以及就业前景,故而未来倾向于选择留在内地就业。

总之,由于港澳生的规则意识有异于内地,他们对内地社会难以产生共情,并且降低了他们未来留粤工作的期望值。这不仅影响了他们深入适应内地社会,并且有可能进一步影响港澳生的身份认同。但是,随着粤港澳大湾区的不断发展,他们又展现出“融入”的“姿态”,表现出未来倾向在内地工作的意愿。

六、结语

研究通过叙事发现,港澳籍大学生在粤文化适应呈现出从“水土不服”到“入乡随俗”的过程。港澳生“水土不服”主要表现在:日常生活习惯的改变、学习模式的转变、“朋友圈”匮乏以及对内地带有刻板印象与偏见。由此,他们通过使用简体字与普通话、主动适应“内地模式”、保持人情关系与亲身体验内地生活,逐渐做到“入乡随俗”。然而,港澳籍大学生在粤适应的过程中,规则意识的差异阻滞了港澳生深度融入内地社会,即港澳生无法对内地产生共鸣心态。这导致他们无法深层融入内地社会,进而影响身份认同。但是,在粤港澳大湾区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港澳生又表现出积极融入的态度。

总体而言,港澳生在粤的跨文化适应过程良好。他们通过不断地学习与适应内地文化,缓解了初来乍到的焦虑与不确定,基本可以“入乡随俗”。但是,三地规则意识的不一致使得港澳生产生了文化冲突反应。因此,为了让港澳生在未来可以进一步融入内地社会,应不断完善、落实粤港澳大湾区相关政策,吸引在粤就读港澳生未来留在内地就业、生活,让港澳生共享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成果,以提升港澳生的身份认同。

参考文献:

[1]新华社.香港学生:“在内地读书很充实!” 愿意赴内地升学港生人数持续增长[EB/OL].(2019-08-29)[2021-02-05].http://hm.people.com.cn/n1/2019/0829/c42272-31325777.html.

[2]中華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澳门高等教育局.高教统计数据汇编2019[EB/OL].(2020-09-18)[2021-02-05].https://es.dsedj.gov.mo/doc/2019/2019statistics.pdf.

[3]涂敏霞,李超海,孙慧.趋同或分离:穗港澳三地青年价值观的比较分析[J].青年探索,2016(02):88-100.

[4]李龙.内地及港澳籍大学生微信使用状况的比较研究——以暨南大学为例[J].青年探索,2015(01):70-74.

[5]余芬,唐芯雅,张玮.在粤港澳生的文化适应状况调查[J].当代港澳研究,2014(04):98-115.

[6]郑珮,许晓雯.在港内地大学生身份认同调查——以香港大学的内地大学生为例[J].青年探索,2011(05):29-34.

[7]林苗苗.在港内地大学生学习适应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6:6.

[8]Gudykunst W B.Applying anxiety\uncertainty management (AUM) Theory to intercultural adjustment training[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relations,1998,22(02):227-250.

[9]Lewthwaite M .A study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perspectives on cross-cultural adaptat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the Advancement of Counselling,1996,19(02):167-185.

[10]李燕,司徒尚纪.港澳与珠江三角洲文化特色及其关系比较[J].人文地理,2001(01):75-78.

[11]Cartier C.Culture and the city:Hong Kong,1997—2007[J].China Review,2008:59-83.

[12]付永钢,刘慧姝.港澳籍大学生多元文化教育问题探析[J].青年探索,2014(06):35-40.

[13]刘录护.教育对于富二代的歧视:实践表现与文化根源——以广州的教育叙事研究为例[J].现代教育论丛,2017(02):9-19.

[14]陈慧,车宏生,朱敏.跨文化适应影响因素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03(06):704-710.

[15]张文宏,阮丹青.城乡居民的社会支持网[J].社会学研究,1999(03):14-19+22-26.

[16]Tanaka F,Yamamura M.An approach to lifelong reinforcement learning through multiple environments[C]//6th European Workshop on Learning Robots.1997:93-99.

[17]李春凯,徐从德.矛盾的回旋式适应——内地在港研究生跨文化适应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5(03):93-99+87.

责任编辑  江  峰

*作者简介:陈卓武,广东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员;曾今,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航空港管理学院辅导员;李晶,广州大学教育学院讲师。*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香港青年国民教育的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1YJA880006)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跨文化适应
浅谈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及改进措施
非洲留学生跨文化适应探析
在华外籍教师跨文化适应影响因素研究
在邕东南亚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现状的实证研究
对Colleen Ward双维度模型中影响因素的研究
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研究
浅谈西医类留学生跨文化适应能力的培养
团体辅导在来华留学生文化适应中的应用研究
跨境教育中的跨文化适应研究
大学社团对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