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2023-05-25 03:17张焱张艳霞
安徽教育科研 2023年7期
关键词:探究能力培养小学语文

张焱 张艳霞

摘要:在科技腾飞、知识爆炸的21世纪,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主要是人才的竞争。为了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为了给国家培养出更多的创新人才,教师要树立现代化的教学观,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即启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引导学生多提问题,把学生的探究活动拓展延伸到课堂外;同时启迪学生的智力,训练学生的正向和逆向思维能力,给学生提供一个符合实际、便于操作的合作交流平台,让学生展开探究的翅膀,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

关键词:探究能力 培养 小学语文 学生

所谓探究能力,就是指人们探寻、推测、研究未知或者已知事物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能够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挖掘学生内在的潜力,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目前,小学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如课堂教学形式化,课堂提问不当,缺乏启发性,学生缺少兴趣等。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筛选问题、整合问题——强化问题性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创设问题情境是一个比较好的教学方法,教师如果能运用好这种教学方法,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会有很大的帮助。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师可在教学过程中采用问题教学法、趣味故事法、发现教学法,利用精彩的表演、真实的画面、美妙的音乐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在课堂上学生为了一个问题,喜欢打破砂锅问到底,这是一种探究的本能。老师要不失时机地为其搭建一个探究平台,开发他们的多疑多问的潜能,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让他们从提出的问题当中去探索、思考,培养、锻炼他们的探究能力。我班有个学生上课好说好动,敢于发表意见,能够提出问题,说明他善于动脑思考,能积极探究,应当给予支持和鼓励。有时他也提出些较为好笑的问题,我没有去训斥他,而是鼓励他大胆提问,并对他好问的良好习惯进行正确引导,使他向好的方面發展。现在他成了我们班的“提问大王”。如我在教《曹冲称象》一课时,利用PPT将曹冲称象的真实画面呈现给全班学生。学生议论纷纷,有的说:“曹冲是怎么想出来称象办法的?”有的说:“能不能造一杆大秤来称大象的重量?”该同学向我提了一个问题:“曹冲把大象从船中赶上岸,向船里装石头。为什么他不让许多人走上船,来代替石头呢?这样不更加方便吗?”我把该同学提出的问题放在课堂上,让全班同学共同探讨。班里的学生顿时活跃起来,踊跃举手发言,各抒己见,气氛非常热烈。一番争论之后,大家一致认为,用人代替石头更为科学。此刻全班学生兴趣十足,探究热情异常高涨。

(二)引导思考发现,培养问题意识

俗话说:学问学问,不懂就问,不耻下问。勤学好问,最重要的是要问自己在学习过程中还有什么疑点。可是有的学生不敢问、不会问,老师要打开这个局面,就要交给学生会问自己的方法:从课题找疑点;从课文插图找疑点;从课文内容找疑点;从课后问题找疑点。并加以训练,使学生学会问自己,善于问自己,乐于问自己,从而引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我在上新课前,总让学生认真预习,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做到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无法解决的问题,上课时向老师提出,由老师指导,学生动脑,逐步得出答案。如我在教《司马光》一课时,有一名学生说:“这么好的一口大水缸,砸烂了怪可惜。不砸缸用其他的方法不好吗?”有的说:“几个人一起能不能把缸推倒?”有的说:“能不能用树枝捞那个孩子?”又有一名学生举手站起来说:“如果司马光因为年幼无多大力气,无法砸破那口又高又大又厚的陶缸,那个掉进大缸里的孩子,不就被活活淹死了吗?”从学生的提问中,可以看出学生对这篇文言文的熟读理解和探究之深。我抓住时机引导学生质疑思考:故事中的大部分孩子有何表现?司马光又是怎样做的?让学生们去深入体会司马光的沉着、机警、勇敢、果断、敢做,从而大大激发了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探究的兴趣。

(三)通过比较整合,选择恰当问题

小学语文教材比较特殊,同一篇课文,常有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新课改也赋予教师更自由的教学空间,但不意味着教学内容无限扩散。因为课堂上学生提出的问题,有深有浅,有难有易,有的有探讨价值,有的无须探讨,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利用极短的时间,梳理、整合并选择出符合教学内容的恰当问题。如在教学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口语交际《小兔运南瓜》时,我说:“小朋友们请认真观察图画,想一想谁有好办法帮小兔子把大南瓜运回家呢?”学生们一听,纷纷动脑思考并举手发言,有的说:“用电动三轮车把南瓜运回家。”有的说:“可用刀把南瓜切成一块块拿回家。”有的说:“可用小汽车拉回家。”还有的说:“把南瓜当作车轮胎,一点点滚回家。”学生们的积极发言,大大激发了探究热情。接着我又悄悄引导学生运用“优选”的创新思维方法,让他们从众多的方法中选出一种既符合社会现实又让人认可的运南瓜的方法。通过全班学生的共同“优选”,最后确定用滚轮胎的办法把南瓜滚回家。这既解决了此次口语交际中的难题,又培养了学生的探究兴趣。

二、引导学生亲历探究、自主探究——注重过程性

(一)让学生亲历探究的过程

在教学中,一个教师不论教学经验多么丰富,如果学生讨厌语文课,觉得学语文就是读读写写,枯燥乏味,毫无兴趣,这个学生便学不好语文。相反,如果学生对某一事物好奇、感兴趣,就会去积极探索,去发现问题,通过努力去解决问题。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童年时对小昆虫特别感兴趣,为了探究小昆虫的奥秘,有时趴在地上三四个小时一动不动,忘记了吃饭,忘记了回家。他那浓厚的探究兴趣,终于使他走向了成功。我在讲授《乌鸦喝水》一课时提问:“那只聪明的乌鸦想到了一个什么办法,才喝到瓶子里的水的?”学生经过认真思考、讨论之后说:“乌鸦把小石子放进瓶子里就喝到水了。”为了证明学生的说法正确,我拿出做实验的工具和材料放在讲桌上,请三名学生上台做实验。一名学生先用小口瓶子在水桶里舀半瓶子水,另外两名学生轮流拿小石子放入小口瓶子。几分钟后,随着小石子不断放入瓶子,瓶子里的水慢慢升高,最后竟然溢出了瓶口。学生们顿时豁然开朗,都高兴地欢呼起来:“我们成功了!我们成功了!”下课后,学生意犹未尽,又找来了瓶子和小石子做起了实验。看到这个现象,我欣喜若狂,因为我的实验点燃了学生的探究火焰。

(二)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实践

讨论是为了解决学习中的疑惑,大家各抒己见,集思广益,最后达成统一意见,得到确信度较高的结果。讨论能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注入新的活力,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在教学中,对教材中的重点、难点、疑点,教师要为全体学生提供一个合理的交流平台,通过学生的激烈讨论、合作交流、积极探索,把学生的手、口、脑都调动起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解决学生在学习中的疑惑,从而得到一个比较具体的答案。尤其是课堂上的激烈争论,不仅培养了学生乐于动脑、善于思考、互相合作、乐于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还激起学生探索问题的兴趣。如我在教学三年级语文上册《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时说:“在大年初一的早上,红日东升,鞭炮声此起彼伏,接连不断,人们都陶醉在欢乐喜庆的新年中。可是却有一位美丽的金发小女孩,脸上挂着一丝快乐的微笑,坐在雪地中的一个墙角里,当人们走近她时,她已经死了。是谁夺去了小女孩的生命?是什么造成了这个悲剧?同学们认真读课文,从中寻找小女孩被冻死的原因吧。”学生们有的动脑思考,有的互相讨论交流,最后找到了小女孩被冻死的原因:一是饥饿,二是寒冷,三是小女孩生在资本主义社会的丹麦。我不失时机地教育学生,在当今的中国,孩子们是幸福的、快乐的。家庭贫困的学生,能得到国家的资助,能吃得饱,穿得暖,能上得起学。但卖火柴的小女孩所在的国家是一个黑暗的资本主义国家,人与人之间只认金钱,毫无人情可言。学生通过对两种不同性质社会的对比,既增强了爱国热情,又培养了探究能力。

三、开放教学时空、拓展探究内容、尊重学生主体——倡导开放性

(一)在课前预习中引导探究实践

在教学中,为了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在授新课前老师都会安排学生提前预习课文。有了课前预习,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于课文中的重点、难点思考会更深入,学生的探究兴趣就会更浓。例如,我准备上《爬山虎的脚》这一课,首先让学生提前预习课文,认识并掌握文中的生字、新词,了解课文大意,然后安排学生到教学楼东面的墙边,看一看爬山虎的叶子是什么形状的、什么颜色的,使学生对藤蔓植物爬山虎有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最后通过预习课文,学生提出了爬山虎的叶子长大后有哪些变化、爬山虎为什么能爬上墙而不至于掉下来等疑难问题。当我在上新课时,那些思维稍微慢一点的学生,对文中的一些基本问题,通过自己的努力思考都能解决,很难遇到通过预习还不明白的问题。那些脑子灵活、思维敏捷,课堂上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学生,将文中自己不明白的难点问题,如爬山虎是怎样爬上墙的、作者又是怎样把爬山虎的脚的特点说明白的,用自己自定的符号在文中标注出来,这样在听课时,根据老师的引导、启发,并结合自己的实际观察,学生就知道了答案。这节课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探索、研究以及学生的实际观察,既达到了学生的预习目的,解决了疑难,又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二)在课后延伸中拓展探究空间

课后延伸就是教完新课后,利用课余的时间,对课堂上的某些问题采取布置作业、课后讨论、做实验或查找资料等方式,让学生多一些了解或认识。课后延伸能给学生提供一个自由、开放、资源丰富、范围广阔的探究活动平台,给学生营造一个和谐、平等的学习环境。在这里老师没有师道尊严的思想观念,没有说一不二、高高在上的家长作风,师生之间人人平等,犹如一个和睦的大家庭。为了探究一个问题,师生之间可以心平气和地互相交流个人意见,可以进行辩论,可以争得面红耳赤。为了解决疑惑,学生们可不受任何思想约束,展开探究的翅膀,在探究和思维中自由翱翔。

课后延伸就是让学生由课内研究发展到课外研究,使课内外有机衔接。如在教学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画杨桃》一课时,文中的“我”把杨桃画成五角星形状,惹得满堂哄笑。老师和颜悦色地对其他学生说:“当你看到别人把杨桃画成五角星时,不要急于发言、嘲笑,应考虑一下,别人为什么把杨桃画成了五角星,他是从哪个角度看的、画的?”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改变自己的看法。当时班里的学生虽然已掌握了老师传授的知识,也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但对把杨桃画成了五角星却半信半疑。为了解决心中的疑惑,几个学生跑到了超市,买了一个大杨桃,放在教室里的讲桌上,然后分别坐在前、后、左、右的座位上,认真观察杨桃的形状,果然发现在某一个位置上观察的杨桃像一个五角星。真实的体验,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知识,开阔了视野,还培养了学生乐于探究的兴趣。

(三)在资料补充中提升探究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些课文叙述的事情年代久远,孩子们没有看过,也没有听过。为了能上好这一类的课文,课前必须让学生动手查找相关资料,对当时发生的事情进行了解。由于学生认识不同,查找资料的工具不同,找到的资料也各种各样,有的较详细具体,有的与所讲课文内容毫无关系,这就需要老师引导学生对资料进行筛选利用。此时孩子们就会明白为什么这些资料与课文内容有关,那些资料与课文内容无关。如我在教学六年级上册《开国大典》一课时,提前让学生搜集有关《开国大典》的资料。课堂上,我再讲授本课的知识,安排学生讨论交流:开国大典为什么要五十四门大炮齐发,一共二十八响?为什么说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学生们开始利用查找的资料互相交流,集体探讨研究有关问题,最后大家明白了:五十四门大炮,代表了新中国的五十四个民族;二十八响标志着中国人民在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浴血奋战、艰苦创业的二十八年。由此可见,课前查找有关资料,不但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探究兴趣。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老师要把握好语文课程标准,不断地学習文化知识,积极参加远程培训和继续教育培训,利用先进的、科学的教育教学理念,来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同时给学生营造一个和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课内外多疑、多问、多动脑、多讨论,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责任编辑:黄大灿

猜你喜欢
探究能力培养小学语文
加强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提升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浅析加强物理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