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智
长期以来,提升大学生的获得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学改革努力的重要方向之一,被认为是检验思政课质量和水平的试金石,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提高课堂实效性,增强高职大学生的获得感,教师须结合2023版思政课修订教材,努力化解教学供给与主体需求的矛盾,满足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对青年人才的需求,从教师供给优化、主体需求关切、外部环境协同3个方面构思思政课获得感提升策略。
新时代召唤敢吃苦、能担当、有本领的时代新人。在教学设计中,要重视高职学生获得感的构建,紧密结合党的二十大精神与最新理论成果,紧扣国家和社会发展实际,帮助高职大学生更好地掌握理论、认知历史,懂得明辨、学会思辨,肩负时代责任,让学生从思政课中真正学有所获、外化于行。
一、教师供给优化以构建高职学生获得感
(一)吃透新教材,做好教學转化
2023年版《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同题课程简称“概论”) 是目前“马克思主义工程”最新版思政课教材之一,兼具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的双重功能。教师须结合最新版“修订说明和教学建议”,融入党的二十大精神,了解清楚新教材的内容变化、重难点,弄清楚教材要传达给学生的是什么;在对教材内容的教学转化时,不能只专注知识的传授,也要从宏观上展现章节与章节之间、概论课与其他思政课程之间,尤其是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的有机衔接,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认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把握不同阶段、不同历史时期的时代课题和历史任务,让学生明白“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使命”的真正含义,从而激励青年高职大学生奋发前进,勇担使命。对学生提出的某些疑问或教材内容中把握不准的问题,要加强理论研究,努力提升自身理论素养、科研水平,以科研促教学。同时,由于专科层次没有专门开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但高职学生同样需要具备一定程度的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样要对我们党的历史、新中国的历史等有所了解,这就需要思政课教师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宽阔的知识容量,在教学中有意识地、适当地将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理论知识,党史、新中国史等相关内容有机融入“概论”课教学当中,并引导学生主动联系生活实际,学会运用这些原理。
(二)讲好过去的故事,以情感人
思政课教学需要“以理服人”,更要“以情感人”。高职大学生对理论知识往往难以提起兴趣,但是如果选取合理恰当的故事素材,以故事讲述的方式,讲清楚教材中这些理论经验的由来,更容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认同感。因此,要深挖红色故事、人物事迹等教学资源以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例如:在讲初步探索时期的理论成果这一专题时,可以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为什么党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步探索中历经曲折,却依然能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留下如此宝贵的理论成果和精神财富?通过讲述党敢于直面问题、勇于自我革命、坚决为民担当的故事,让学生理解为何人民群众在如此艰辛的探索时期始终理解、信任、支持党和人民的事业;挖掘这一时期涌现出的红旗渠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袁隆平、屠呦呦等著名人物事迹,通过讲述人民群众团结一心努力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故事,让学生理解正是因为党同人民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团结一心,才能在曲折艰难的探索时期依然精神饱满、彼此信任,创造出伟大成就。
(三)灵活转变话语表达方式及教学方式
教师平时应注重积累,要紧密结合新教材要求进行备课,时刻具备敏锐的观察力,从海量的新闻信息中获取与《概论》课堂教学紧密相关的时事案例,及时掌握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的前沿动态,并吸纳最新思想理论到课堂教学中去,尝试将这些理论用学生喜爱的话语深入浅出地讲述出来。在教学设计中可以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例如,关于“群众路线”的知识点讲解:从革命战争时期支前民工奋力支援革命事业,到改革开放时期农民首创“分田到户”拉开改革开放序幕,到新时代打赢没有硝烟的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再到疫情后党和国家带领人民群众努力恢复“人间烟火气”,以生动的案例,学生喜爱的话语,让学生理解“群众路线”无论在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是十分重要的工作路线,切实体会这一理论的重要意义。同时,要学会用活线上线下融合教学,利用好超星平台、腾讯会议、微信群等学生喜爱的交流平台,将有关课程资料、视频资源共享到平台上,学生的疑惑也可以通过线上线下的交流得到及时解决,从而增强学生对思政课学习的获得感。
二、主体需求关切以提升高职学生的获得感
需求是产生一定行为的前提,“概论”课要想提升学生的获得感,首先要抓住的就是学生的需求。同时,内因与外因的关系也说明一个重要问题———内因的重要性。学生是教育教学的主体,应从发展需求出发,激发学生对思政课学习的主观自觉,满足需求、激活需求、创造需求。
(一)唤醒主体意识,满足主体需求
高职大学生在思政课学习中主体意识还不够,往往是“被动地学”。因为对“概论”课存在错误认知,很多高职大学生对思政课的价值作用认识不足,对个人成长的需求了解不全面,认为专业知识的学习才是有用的,从而影响了对思政课学习的积极性。因此,要想增强学生思政课的获得感,首先就要从学生的主体需求出发,充分了解当下青年学生的思想特点、内心需求,以及对当前思政课理论、对党的方针政策等的基础认知情况,通过找准学生的需求、及时回应学生最关切的问题,唤醒其在思政课学习中的主体意识,帮助其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摒弃对思政课学习的偏见,以良好的学习态度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同时,兴趣也是唤醒主体意识的重要一点,要善于捕捉学生感兴趣的热点或问题,找准时机融入思政课教学中,以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例印证理论的科学性,以学生的所见所闻印证书本中的科学真理对实践的引领力。
(二)参与互动实践,激活主体需求
学生对思政课的参与,尤其是主动性的参与是学生获得感实现的前提。因此,要采取多种方式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激活学生的主体需求。一是可以制定全覆盖式的参与活动,例如,可以在学期之初,根据“概论”课教材内容及教学进度提前设计几个主题,让学生自由选择主题,分组进行准备(要求小组内全员均有分工参与的内容),并进行5—10分钟的课堂展示,以此提高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指导学生部分参与性的活动,可以结合思政类的校园竞赛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对本教学班报名参赛的学生团队进行一定指导。学生参与课内外思政类活动的具体情况也可以作为课程考察的一部分。学生搜集整理资料、形成展示作品的过程,也是对课程知识梳理、内化的过程。这一过程满足并激活了学生的知识需求、能力需求、表现需求以及情感需求,对提升学生思政课的获得感都是很有帮助的。
(三)强化价值引领,创造主体需求
在大学生群体中,也有不少高职大学生对待个人的发展前途、发展规划是迷茫的,并不知道自己将来要干什么、能干什么。思政课教学不仅仅是理论知识的传播,更应是一种价值引领。因此,教师应转变思路、理念,不仅仅止于满足学生的现有需求、显性需求,而更多的是要帮助学生挖掘出潜在的个人发展需求,引导大学生将自己的人生追求融入社会发展的需要、国家发展的前途命运之中,让他们能够从思政课的学习中得到追寻自己正确人生理想的启迪。通过思政课,让学生更加明白崇高的理想追求是什么,什么样的人生才是有意义、有价值的人生。通过创造新的合理需求,刺激产生新的正确行为,使学生明确为人处世、工作生活、观察世界,都需要正确科学的指导思想,促使其理解学习“概论”的现实意义。
三、外部环境协同以增强高职学生的获得感
(一)家校社“大思政课”协同发力
古有“孟母三迁”,今有“择校而居”,环境不能决定个人的发展,但对个人发展的影响作用是不可忽视的。要注重调动一切外部环境带来的积极影响,规避消极因素对大学生的思想侵蚀。父母、长辈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应当发挥言传身教的积极作用,给孩子积极正向的引导。如:老一辈人经历过几十年的社会巨变,对党和国家的发展有着更深刻的体会,可以将自己的奋斗故事结合国家社会发展形势讲述给孩子听,让大学生明白当下的幸福生活着实来之不易,引导其在倍加珍惜的同时更要努力学习本领,投身强国建设。学校需要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挖掘当地红色文化元素,开展各种丰富多元的红色文化实践活动,营造一个轻松、愉悦地获得思政理论知识的氛围。社会层面应进一步加大对网络平台的管控力度,遏制负面信息、错误思潮的发酵,推出更多适合青年人特点的优秀文艺作品,让青年人可以通过优秀的文艺作品,“回到”过去,“亲身”感受那个年代的人和事,同时鼓励学生走出家门、走出校园,将理论学习的“知”与社会实践的“行”结合起来,用社会实践印证思政课堂上学习的理论内容,从而更好地提升学生的获得感。
(二)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专业课教师可结合本行业先进典型或史实案例,深挖其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加强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的沟通交流,将专业课教学内容与思政价值引领力充分结合起来,避免出现相互脱离或生硬拼凑的现象。例如,针对道路桥梁有关专业的高职学生,在专业课的学习中可挖掘中国桥梁建筑史上的典型案例,再适时融入思政课元素。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这座公路、铁路两用的大桥,是新中国“一五”计划建设的杰出成果,它让长江天堑变通途,让中国南北大动脉一线贯通,长期以来被称为“万里长江第一桥”,体现了新中国技术水平和国家工业化建设上的跨越,更体现了实事求是、发奋图强、技术创新的宝贵精神。通过介绍其建造的曲折历程、攻关的技术难题及时代意义,来增强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增进对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艰辛探索历程的了解,加深对祖国现代化建设发展的关切,培养高职大学生的科学创新精神。
(三)理论学习与职业发展需求统筹提升
思政课的学习还应切入学生最关心的择业就业、职业发展方面的需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观。一是要充分发挥榜样示范作用。古语云“见贤思齐焉”,要深入挖掘思政课中著名人物事迹及大学生身边的榜样人物、就业典型案例。例如:年仅17岁的青年马克思就写下了《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树立了为人类幸福而工作的崇高职业理想;当代科学技术领域存在的一个个“年轻化”的科研团队。教师要充分挖掘榜样人物、劳动模范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二是要引导学生学会制订学习计划和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使学生明白“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脚踏实地,做好随时抓住机会的充足准备。三是引导学生考虑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到:“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是社会中的人,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了个人的发展总是不能脱离一定的客观社会条件,应帮助高职大学生学会从自身实际出发,认识、适应社会,以积极心态“主动出击”,融入社会,在奉献社会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树立正確的职业价值观,实现理论学习与职业发展需求统筹融合,提升对思政课的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