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后莫做诸葛亮,事前莫效司马昭

2023-05-24 18:41张永军
月读 2023年5期
关键词:司马昭司马氏蝼蚁

张永军

年届五十,到了古人所谓的“知命”之年。五十来年的岁月淬炼和得失点拨,让我省悟到“知天命”不是听天由命、无所作为,而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努力作为但不太执于结果。但是,观诸自己走过的路、经过的事,我却绝不敢说有多少心得更或什么经验—经验应该只属于胜利者,由失败者得出的只能是教训,在当下,活成一个普通人,或许就是一种失败。至于得到了哪些教训,我提炼出这样一句话:事后莫做诸葛亮,事前莫效司马昭。

“事后莫做诸葛亮”,当不难理解。“事后诸葛亮”,常被讽喻那些事后自称有先见之明的人。这种做派,我们必须有警戒。但在此,笔者更想表达另外一层意思:事件发生了,当事人的是非成败已然呈现,对于其中的得失,甚或其他的可能性,后人尽可以臧否研断,但对于历史和历史人物,则当秉持这样一种观念—千万不要轻松做出一个主观判断,当信息来源只取于片面时,对事物的认知如同盲人摸象,很多事情的发生其实跟结果并不在一个频道。或许,我们可以质疑项羽为何自刎乌江、岳飞为何自甘受缚、唐玄宗为何偏信安禄山、崇祯帝为何坚持不南迁,甚或惊愕希特勒为什么进攻俄罗斯、日本人为什么袭击珍珠港,但我们万勿武断地认为他们愚蠢至极,以为换作自己必然分分钟逆转。其实,这些当事人并不蠢,他们那些现在看似离谱的错误,在当时并不乏合理性。仔细想想,所有人的一生,都是将生命中的各种可能性排除的越来越少的一个过程。就像弗罗斯特在其《未选择的路》一诗中描述的那样:“金色的林子里有两条路/很遗憾我无法同时去涉足……/当我选择了人迹稀少的那条/它改变了我的一生。”自古以来,固然不缺少扭转时势的天纵之才,但更多的是顺应大势的玉成之士。我们只此一生,已无须再去求证另外的可能性。缺憾,使人生变得真实,可能性只是一个悖论抑或陷阱。今天所做的一切相加,就等于未来,我们要学会盛开在前行的路上。得之,欣然;失之,释然;舍之,决然。不妄言于他人,不苛责于自己,“事后莫做诸葛亮”,是一份认知,更是一种心态。

“事前莫效司马昭”,或略需诠解。“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用“司马昭之心”比喻“狼子野心,人所共知”,但凡略晓文史者,对于这一历史事件或典故就不会陌生。司马氏为取代曹魏的苦心营谋、三国归晋实现暂时一统的历史意义,其中的是非褒贬容以他论,笔者在此言道的“事前莫效司马昭”,旨在阐述另外一种认知:对于某些胜利者,在肯定他们方向正确、判断合理、举措得体后,我们亦未尝不可从这些成功中得到其他教益。专以司马昭而论,其图谋夺取帝位的运作无可厚非,但在事成前不加掩藏的机心和招搖于世的做派则绝对不足取。或许,就当时曹魏的不堪与司马氏的强大而言,“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与否,已无关大局,但秉史以鉴,和诸多历史人物一样,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成功预期,经历过后,不只要提升自己的判断力,更要具备足够的自控力,不招摇,不为表象所迷惑,充分了解自己的优点与缺点,在知己这条路上,且行且珍惜。勇敢的蝼蚁依然是蝼蚁,而病倒的大象还是大象,这是历史的现实;不露圭角,一谦四益,始终处于冷静的状态,低调的心态更能成就事业,则是历史的经验。人间事,岂能尽如人意?但任何一颗心灵的成熟,或许都须经过得失的总结、执着的跋涉、坚韧的抗争和适时的沉淀。“事前莫效司马昭”,静水流深,是成功来临之际的清醒,更是失败规避之时的鞭策。

“生活始终朝往未来,但悟性总是向着过去。”基尔凯戈尔这席话,得之。谨以此文,纪念自己的五十岁。强壮或逝,得以知命。

猜你喜欢
司马昭司马氏蝼蚁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但司马昭为何不称帝
聪明的蝼蚁
入魏司马氏人物及其后裔研究
上帝的办法
论司马氏对曹髦之死的应对
—— 兼论葬仪之议中的刘贺记忆
只有上一等,没有下一等
此生繁华,无你何欢
回家
宁清不浊的嵇康
蝼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