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赏评】
你是否有过类似经验:“偶来游览名胜仙地,却无心领略奇美,只因心有挂碍,身在江湖,心悬魏阙,游玩无心。施展抱负无门的无助感,几乎使人茶饭不思。”以上的感触于辛疾弃“欲出相入将,却终不可得”的人生中,可谓常态。这首词作于辛疾弃遭受投降派弹劾去职,离群闲居带湖之际。眼见国力渐衰,他却被迫闲居他乡,孤臣无力,满腔愁绪不可尽吐,遂作此词委婉表达此情。
词的上下两片情绪迥然不同,牵引出两种不同的思想脉络,更可从中体悟国家情态的落差。上片,铺陈少年时代浪漫天真的个性,未曾遭受挫折,因而不明愁苦为何。为了习得文人的“半分愁苦”,刻意登楼远眺,勉强学之,“不识”竟成了中晚年落魄的幸福对比。下片,作者陈述归南宋三十余年,一路遭受投降派打压,空有热血,却苦无用武之地,英雄不怕出身低,只怕时代不需英雄。闲居赋诗,毕竟不是他的理想,虚度年华的他,对于现状完全莫可奈何。愁苦之情跃然纸上,但又有何用?无奈如今“识尽”愁滋味了,郁结之心却也无可奉告,谁能真切理解他?以“识尽之苦”对比“不识之真”,显出词人的掙扎。
究竟识尽愁滋味的他,所认定的“愁”是何意?气壮如山的英雄想为国家努力,主战积极收复山河的心念,不曾被重视,更因此遭受妒忌,他有些事不能说,也不便说,只好“欲说还休”。不能说不便说的挣扎与矛盾,看似成熟老练了许多,但何尝不是时势所迫?故作洒脱的“却道天凉好个秋”看来更是悲凉。“却道”不是自我安慰,而是“强说”的自我催眠。故意装得很潇洒,是用来掩盖内心的壅塞不安,愈是困境愈是冷静,便是辛弃疾的写照了!
如此浓厚的愁苦,却以“天凉之秋”作结,什么都没有说,实际上却是什么都说了。收敛委婉的情态,反而使读者悟出悲凉之意,激情全在淡笔处。
你是否也有“想说些什么,却不敢说”的经验呢?那又是什么状态之下迫使你成熟老练?是否也能体会辛弃疾的难处?(吕传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