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天逸 李启迪
摘 要:在党的二十大精神与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政策引领下,本文聚焦新中国成立以来提出与生成的各类具有本土特色的学校体育思想,通过阐释不同思想的核心取向与基本要旨以呈现其中国式思维特质与独特价值,并基于时代传承诉求提出若干推进策略。
关键词:学校体育思想;特色;本土;体质健康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23)04-0008-02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学校体育思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与道路引领下,逐步摆脱西方价值理念束缚,更为聚焦中国现实问题,积极开拓自主探索与独立发展道路,其结果催生出一批具有重要影响且各具特色的“本土”学校体育思想。从基本脉络与核心要旨层面逐一认识与阐述这些思想,不仅有助于揭示各学校体育思想的问题导向与内在追求,更可为深度领会中国学校体育思想的独特思维提供视点参照。
中国特色学校体育思想主要包括“三基”教学思想、“全面发展”思想、“培养能力”思想、体质教育思想、快乐体育思想、成功体育思想、“健康第一”思想,这些思想的本土性主要体现为:1.源于我国特有体育教学经验的总结;2.基于我国特有体育课程教学问题的反思;3.基于其他领域较成熟的理念启发并构建了与众不同的理论体系。具体来看,以上七种学校体育思想的本土性由其自身的价值诉求所决定。
一、“三基”教学思想的知识本位诉求
“三基”教学思想缘起于1960年代的高等师范学校教学改革,之后逐步融入体育课程目标,并随新世纪第八次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而实现由旧“三基”向新“三基”转变。“三基”从“双基”的教育学理论框架剥离而成为体育学科的特有表达,主要随着“基本技术”这一概念在体育课程教学中的内化而逐步明晰。受知识本位观的影响,“运动技术”不仅构成体育教学的核心要素,更被视为“以体育人”的重要载体。在方法论层面,“三基”主导下的体育课堂教学显著区别于一般学科的脑认知性教学程序,而形成了以“精讲多练”为特质的具身性体育教学模式。
二、“全面发展”思想的协同并进追求
学校体育“全面发展”思想内含“身心协同发展”与“身体素质全面发展”两大取向。其中“身心协同发展”属于学校体育“全面发展”的外部参照,此说法随着“健康”内涵维度拓展而导出,并透过身心交互逻辑而逐步影响与融入体育教学,至今仍具指导意义。“身体素质全面发展”为“全面发展”理念在学校体育视域的重要投射,该提法由运动训练理论迁移而来,并曾作为体育课程目标长期使用于体育教学的官方文本,但因近年来教育理念转向(从增强体质到素质、素养教育)而渐趋弱化,更多透过初高中体育升学考试要求而被关注与提倡。
三、“培養能力”思想的学科能力探求
学校体育“培养能力”实为20世纪80年代风靡世界的“能力教育”理念在学校体育领域的投射,此思想除了重在挖掘与总结体育学科的代表性能力(主要指学生适应并胜任于体育学科学习的身心可能性与现实性相统一的品质),更蕴含以“能力”整合学校体育目标的思维理路。就其影响而言,历经多年理论与实践探索形成的关于体育学科能力及其主要成分(身体活动能力、运动能力、自我锻炼能力、自我评价能力、适应能力)的基本认识不仅与体育教学大纲或课标下的能力表述形成参照,也为新时代体育课程目标制定、调整及教学实践推行提供独特视点。
四、体质教育思想的体育真义索求
体质教育思想缘起于体质教育学派对体育应然概念及其本位功能的反思,其根本追求是探明体育之本源,此思想曾促成学界关于体育概念的大讨论,但也在传播过程中遭受了争议与质疑。体质教育思想发展大致经历了从“概念反思”到“话语重塑”再到“学科创建”的思维转变,尽管不同体育家的构想与施策各有差别,但本质上均致力于区分体育(Physical education)与竞技(Sport),并经数代人努力而陆续导出“真义体育思想”“健身教育论”“体质变化曲线”“负荷价值阈”“巡回锻炼法”等诸多对于理清体育概念混淆、促进学生体质优化及改进体育教学工作具有重要意义的理论与方法。
五、快乐体育思想的“人格教育”希求
中国式快乐体育特指我国学者包昌明提出与倡导的教学思想,其与日本快乐体育论虽有一定相似之处,但总体呈现不同定位及取向。我国本土快乐体育侧重凸显人格教育,它强调情感是发展学生体育认识及实践能力的根本所在,并致力于在发展体力的同时,对儿童施加知情意并重的人格教育与身体教育。教学实践情景下,我国快乐体育明确反对无视学生心理特点而专谈技术传习与体力发展的强制性教学活动,旨在通过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发展潜能与培养积极向上态度,使其得以持续、稳定地参与体育学习。
六、成功体育思想的“缩小差距”渴求
成功体育思想主要在体育教改需求、快乐体育发展受阻与成功教育思维启迪背景下生成与发展,其含义具有广义与狭义之分,主要聚焦体育教学的种种不成功现象(特别是技术教学背景下成功体验缺失),旨在通过调整教学思路、内容、手段来应对学生因无法克服困难而形成的失败者心态,具体策略包括但不限于“降低难度、异步教学、游戏教学、小步子程度教学”等方法。其核心理念对于破解“学不会运动技能”与“教学低水平重复”等长期存在的教学顽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七、“健康第一”思想的健康优先内求
“健康第一”由最初的学校教育方针、指示转变为如今的学校体育(指导)思想或基本理念,主要基于健康与体育的关联建立及健康维度由生物向人文的拓展。其中,作为“健康第一”外在规定的“学校教育(体育)的各项工作安排应以不损害学生健康为底线”之意涵较大程度浓缩为“安全第一”的大众观念,而作为“健康第一”内在追求的“学校体育的各种价值、功能应以健康追求为第一要旨”则更多透过“健康追求”的辐射意义持续调适体育教学发展进路。如今“健康第一”已广泛渗入体育教学的各个层面并引领大众观念。
八、中国特色学校体育思想的时代传承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与指南,思想创生的意义在于为现实困境提供破解方案,不同学校体育思想蕴含着前人反复思索的问题以及苦苦追寻的解决问题之法,恰是其延绵至今且能影响当下体育教学实践的宝贵资源。新时代背景下,学界应充分认识中国特色学校体育思想的独特价值,深度挖掘思想背后蕴含的问题意识与实践方略,使其更好且更有效地服务当下的体育课程改革与教学实践发展。本文认为,新中国特色学校体育思想的传承与弘扬应当凸显以下要点:1.持续优化思想的理论框架。学校体育思想的理论框架应随着研究推进而不断优化,这一方面体现为持续修补、完善不同思想所固有的理论缺陷或回应思想面临的历史困惑,例如对“三基”教学思想研究不能忽视其“基本—基础”的概念混淆、“三基”各要素逻辑关联不清、“新旧三基”的表述转换问题。另一方面则表现为不断汲取新主题、新视点、新素材以充实、完善思想的框架体系,比如引入体育学科运动能力素养分析培养学生体育能力问题。2.有序推进思想的形态转换。学校体育思想往往因不同时代认知与需求展现出不同样态,如“健康第一”早期仅表现为教育方针与口号,之后逐步附上“思想”标签,当前则更多被视为学校体育基本理念。以上思想的形态转换体现了不同环境下人们对思想的不同期望,应结合其对应的背景准确理解其中的内涵,并运用不同的研究思路与分析框架进行探讨。3.从中外比较视角彰显中国智慧。某些中国特色的学校体育思想受到了国外部分体育教育思潮的影响,对比中外学校体育思想的演进过程、基本主张与实施成效有助于凸显我国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独特思路,并为改进我国体育教学的现实问题提供参考。4.积极确认思想的当代意义。确认学校体育思想的当代意义是思想研究的必要之举,尽管学校体育思想诞生于特定的历史时期,但它往往不会受历史发展阶段的制约,前述各类中国特色学校体育思想所附带的“问题意识”亦是我国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必须面临的基本问题(如青少年学生身体素质全面发展问题、运动兴趣与乐趣问题、运动能力发展问题等),其在新时代背景下仍值得探索、省察与深究。
【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72批面上资助项目(编号:2022M722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