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杭州市紫金港小学 袁晓萍
2022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指出:“增强教研供给的全面性与均衡性,实现学段全覆盖、学科全覆盖、教育教学环节全覆盖,强化薄弱环节,确保各类各项教研活动发挥应有的服务、引领作用。”备课,是教师以教材为中介对课程的领会与把握,是教师在整合教材、学生及各种教学资源的基础上,确定教学思路,对教学进行预设的过程,是教师有效教学的前提。在具体的学校管理中,很多学科组日常的备课管理常常会出现一些问题:
一是有计划、无系列。这也就是说一些教师虽然制订了教学计划,但是却没有真正地整体把握整个教材的体系结构。
二是有教案、无备课。这也就是说一些教师只是串联、共享了网上的海量资源,并没有从课标、教材、学生等角度进行内化和研读。
三是有统一、无个性。学校对于不同专业发展阶段的教师在备课上没有区别要求,只是简单地“一刀切”,不能满足不同教师专业成长的个性化要求。
由此,学校对各个学科组的备课检查制度进行了调整和优化,从“面对面”转向“肩并肩”,变“单向度”检查为“多向度”互动,在教师的备课与教学之间建立起相互转化的通道,走向有深度的备课研修。下文以学校数学教研组团队为例,简述由研修机制的重建引发的备课场景的转型和教研技术的迭代更新。
根据教研组的研修重点和教材的编排特点,生成备课研修的核心主题,以减少备课研修活动的随意性,确保研修活动的方向性和有效性。
结合数学教研组的“基于统整理念的单元整体教学的研究”,学科组确定了“整体架构、把握概念、延展练习”的备课研修主题,并让不同备课组在此主题下进行分层规划。具体要求如下:
(1)备课组团队:各备课组提前精备“图形与几何”一个单元,以思维导图的方式构画单元知识图谱和进行教学思考。
(2)组内的骨干教师:选择单元内的练习,精讲练习的设计与思考,可以确定一个单元系列,也可以精研一个课时。
(3)组内的新手教师:抽取一节新授课进行说课,重点落实数学概念的教学如何在课堂中引入、展开、深入。
学科组大主题下的分项开放,蕴含着研修权力下放,让教师能够自主进行教学创新,有效地促进教师群体开展个性化的应用性实践和反思性实践。
同一主题下,不同专业层级的教师的研修方向是不同的。研修展示制度要鼓励不同专业层级、不同角色的教师在教学研修过程中实现各种自治与产生各种创新行为,充分发挥每一位成员的能力和才干,营造一种共同的、开放的学习氛围。
【案例1】 期初备课组团队联合报告
在期初的备课组联合报告中,四年级的单元思维导图凸显了“关系”二字,备课组组长倪老师也紧紧围绕这两个字对本单元的知识进行了梳理介绍;新晋骨干教师颜老师则围绕着“围一围” “拼一拼” “改一改” “剪一剪”四个板块进行了练习设计的介绍,练习难度层层提升,循序渐进,给予学生更多的操作空间和思维空间;刚入职的祁老师给大家展示的说课让人眼前一亮,通过四个“读懂”——读懂教材、读懂学生、读懂目标、读懂课堂,立足于学生,仔细分析和把握教材。
从备课组组长到骨干教师、新手教师,连续进阶的研修群体有机统一,整个联合报告话题螺旋进阶、循环上升,促进了教师对单元教学开展“真思考”和“真探究”。
每一位备课组组长都应该是具有课程意识的“种子”教师。通过备课研讨,依据教材编写和学生认知的逻辑性,建构与之相匹配的教学逻辑,提高备课的有效性。备课研修后,每一个备课组都对基于“统整理念”下的单元进行重新架构,以四年级备课组的“平行与垂直”单元统整为例。
表1 “平行与垂直”单元整合前后课时编排对比
由于教师可能存在满足个人寻求稳定与安逸的内在需要,其备课经验极有可能和“习惯”相关联,屈服于成规,这时的经验就包裹了一个“茧”。学校的备课研修现场要破“茧”而出,让新的、有活力的经验重新“长”出来,就需要借助一定的“外力”,使研修讨论中的设想、建议等与教师原有的教案发生交互作用,重塑备课研修的对话品质。
教师的成长具有多维性,不同专业发展阶段的教师的成长方向各不相同。如果在研修过程中忽视人的发展方向、原则,教师的备课就很有可能被技术化、工具化和狭隘化。所以,学校在制订研修方案时,要准确把握教师的教学风格、思维方式和学习特点,为每一位不同专业成长阶段的教师制订出能满足其不同专业需求的、个性化的备课研修方案,帮助教师结合自己的专业成长需求更加有效地备课。
图1 不同专业发展阶段教师备课研修的目标规划
每一个学期临近结束时,教研组都会发布关于“假期备课的建议书”,给各个专业层级的教师提出相应的备课研修要求。关于“暑假备课”的备课建议如下:
1.教龄1~3年的教师手写备课,并完成相应1个月的PPT制作,其余教师电子备课。所有教师完成整本教材的相应习题。
2.电子备课的教师可采取“合作备课” “沿袭以前的文档修改” “独立备课”,形式不限。
3.教龄1~3年的教师备1个月课时数,其余教师备2个月课时数。
4.开学检查方式:
(1)教龄1~3年的教师:抽取1个月备课中的一节,结合PPT进行试讲说课。
(2)备课组组长:阐述本册教材的重点、难点单元,以及整册单元内容的整合与拓展。
(3)其余教师:抽签确定对本册教材中某单元习题进行解读和分析,谈论对于习题改编和整合的思考。
开学后,教研组组织教师从教学目标、板书设计、不同课的主要环节及个人特色等方面进行自查反思。先评后备,边备边评,实现“备—教—评—研”一体化。
表2 期初备课自查细目表
有深度的备课研修应该是一种更为丰富的、情境式的学习,这也意味着仅靠教师的个体经验是无法满足现在教学的要求的。所以,学校需要在教师的备课经验与教学现场之间建立联结,以促进他们在不同的教学情境中运用知识、锻炼能力,进而形成对教材及教学的深度理解。
表3 不同教龄教师备课研修的现场对话问题
好的备课,绝不仅仅只是一个可以执行的完美的教案。大家都有这样的体会,如有时教师的教案思路清晰、环环紧扣,有很多的想法。但是,课上得似乎并不像教案那样清晰、有亮色。所以,完整的备课研修,只有教案的文本并不能复制效果,还需做到行为跟进,边教边改,不断甄别顺利与困难之处,自觉地在实践中做到行为自省与调整的跟进,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
为了避免备课研修的随意性,学校需要建立一整套完备的制度来进行有效的组织,这样才能使备课研修活动不至于流于形式,使优质教研资源不毁于粗放。鉴于此,学校建立“4+4+4” 制度,以避免备课研修的随意性。
四定:定时间、定地点、定主讲人、定主讲专题。
四有:有主题、有课例、有预热材料、有反思小结。
四到位:组织形式到位、述评剖析到位、反思研讨到位、诊断总结到位。
一所学校的发展,不能总靠老教师支撑着,要形成青年教师人才梯队,这样学校的发展才能形成良性循环。每学期期初备课时,学校会借助“青年圆桌会”新教师专业化成长协作小组这样一个学术团队,以“新教师实践+名师共享+团队合作”联动协作制度,走进青年教师的课堂进行教学指导,引导青年教师从文本解读、教学设计、动态组织等方面,以一种更开放的心态、更成熟的思路对“备课”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索,加快青年教师的成长。
表4 “青年教师圆桌会”9月听课安排
学校通过集体群聊的途径,让教师检视备课的理念和实践,在讨论中彼此分享知识、经验和智慧,共同面对教学实践。在讨论中,教师需要具备公开自我的技能、倾听与回应的技能、悬置己见的技能、建构性反思的技能等。大家帮大家,以建设性的方式超越经验进行备课研修指导。自由的空间、民主的平台,让教师找回了教研活动的话语权,不同的思维观念之间激荡冲突,互有消长。
【案例2】 职初教师的青年圆桌教学会
集体备课的第二天,数学组全体观摩了祁老师的课。祁老师在正式上课之前,给全体教师人手发了一份她的教案。教案思路清晰,而且环环相扣,吸收了备课研修时其他教师的一些建议,也有很多自己的想法。但是,实际授课似乎并不像教案那样清晰、有亮色。听完课,大家在教室门口围成一圈,就开始讨论了。
“课上得很急,学生实验准备得也不充分,整堂课的秩序较乱。学生的观察、表达、学习素材的使用,都未能到位,和我本来的意图相差很远。”祁老师一脸沮丧地说道。
“今天课上所创设的情境,很吸引学生。但给出的信息过于复杂,我也糊涂了。学生一旦提出不同的思考方向,就会一下子愣住。”同备课组的金老师说。
“让学生动手探究实验好像挺好,但今天课上,学生动手显得多余,还不如老师先上一节课,再让学生动手做的效果好。”徐老师感慨地说。
通过讨论,大家对同一个问题的不同观点、态度、反应和感受得到了很好的碰撞、整理和升华,开展了真正意义上的教研对话。此后,五年级备课组的教师不断调整教案设想与上课的不同细节,不断甄别顺利与困难之处,从目标、路径、原则、分层教学等维度形成了新的教学实施方案。
重塑群体备课的研修机制,让每一位教师的备课都能融入公开性的交流及对教学的审视。从居高临下的“面对面”检查,到协同并进的“肩对肩”互研,学校将进一步构建系列化的研修机制,真正激发每一位教师的教研激情,有效地促进每一位教师的思考与行动,取得备课研修的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