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西琳
【摘要】在乐器进课堂理念的指导下,音乐教学活动形式将更加丰富,通过不同乐器与音乐的融合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旋律与律动感知渠道,在优化的过程体验中真正实现个人音乐学习能力的提升。在实际的音乐教学实践之中,为了巩固乐器进课堂的成果,并进一步强化乐器教学与现有音乐教育体系的契合度,教师应在素质教育改革背景下将音乐核心素养培养目标作为当前阶段乐器进课堂改革的全新起点,在具体的核心素养培养标准下制定更具针对性的乐器教学策略,开发乐器与音乐教学融合模式的更多可能性,以更高质量的教育体系促进学生深层次音乐素养的全面提升。
【关键词】乐器进课堂 音乐课堂 音乐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3)04-0151-03
乐器进课堂是小学音乐校本化课程构建过程中的重要机制,通过引入方便携带、容易掌握的一系列小乐器的方式,将简易化的乐器教学与传统音乐教学进行融合,打造更灵活的音乐教学体系以实现美育目标,使学生在全新的音乐感知渠道中更好地感受音乐的形式与律动,实现音乐学习体验的有效优化。在校本课程的开发阶段,教师为了进一步巩固乐器进课堂模式的改革成果,并使其发挥出更前沿的教育价值,教师应将创新目光聚焦在学科核心素养目标之上,基于音乐核心素养所对应的具体教育目标对小乐器音乐教学模式进行更具体的开发,使其能够始终指向学生素养的发展,以更强的针对性促进学生音乐能力提升。本文将以小乐器与小学音乐课程教学的融合为基础,对教师应如何以小乐器教学模式推动学生音乐多元核心素养的有效提升展开论述。
一、以乐器培养审美感知素养
1.以乐器教学丰富音乐形式理解
审美感知素养是音乐作为小学美育课程的重要培养目标,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从多角度体验感受音乐之美的过程,掌握音乐审美的具体方法、具体标准,使其能够切实地感知美、发现美,为其创造音乐美的音乐实践参与和开展提供基础动力。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创设乐器进课堂校本课程,首先是为了通过引入多种小乐器的方式,使学生从不同乐器的教学与实践中感受音乐表现形式的多样性,丰富学生的音乐审美阅历,为其审美感知素养提升奠定基础。
例如在《茉莉花》这一课的教学中,这首童谣形式的乐曲被小学生所熟知,能够快速地跟随配乐进行演唱实践,歌曲童谣形式的简单旋律与其较高的传唱度为教师推动课程与小小乐器融合提供了基础。在课程中教师可以适当加速乐曲演唱教学节奏,带领学生标准地完成音乐演唱,掌握基础演唱方法后即可切入空灵鼓教学,利用空灵鼓进行《茉莉花》的配乐演奏。在熟悉的旋律中,学生能够更具体地感知空灵鼓演奏的特征,从教师演奏的过程中聚焦于空灵鼓宁静、悠远的音乐表现形式。通过小小乐器与童谣歌曲的融合,学生能够感受到空灵鼓表现形式下乐曲所表现出的全新特征,从而在乐器课堂中丰富个人审美阅历,最终真正实现音乐素养的提升。
2.以乐器体验培养学生审美兴趣
审美是一个相对主观的实践过程,需要学生全身心投入到艺术环境之中,才能真正发现美的元素、美的价值,丰富个人的审美阅历并提升实际的审美素养。而想要最大化推动学生音乐审美素养的提升,教师则需要从对学生主观性的协调出发,通过培养学生审美兴趣的方式使其投入到音乐审美活动之中。因此教师可以利用乐器进课堂这一校本化课程优化平台,在创新性引入乐器资源的模式下拓展音乐教学格局,提升课程结构的丰富性,以此促进学生音乐审美兴趣的生成。
例如在《田园随想》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应通过播放与田园生活相关的音乐,构建起闲适、宁静的田园氛围,使学生在氛围中感受音乐的画面感,建立音乐审美体验。在这一过程中为了学生以较高的积极性参与到音乐鉴赏与感知环节,教师可以融合多种小乐器,丰富音乐鉴赏结构,以多元性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在课程中教师可以引入陶笛与葫芦丝这两种乐器,与普通音乐演唱形式结合,展示田园主题下三种不同音乐形式的音乐表达方法。乐器进课堂理念下建立的对比音乐结构将极大地拓展原本的音乐格局,使学生在丰富的审美体验中感受音乐的奇妙,产生积极的审美兴趣,由此真正为其审美素养的提升奠定基础。
3.以乐器实践带动感知音乐要素
小学阶段学生正处于初学音乐时期,因此音乐旋律背景下的音阶、音符等具有一定抽象性要素,对于学生而言存在一定的理解难度,这给学生的音乐审美活动带来了一定的障碍。而为了优化学生的审美过程,使其能够通过对音乐要素的解读更系统地建立审美体验,教师在课堂中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开展小小乐器实践的方式,在过程中更具体地感受音乐要素,通过身体语言带动音乐要素的具象化,以此促进学生学习素养的有效提升。
例如在《附点四分音符》这一音乐要素知识的教学课程中,为了学生能够更直观地理解附点四分音符的要素概念,除了引导学生根据简谱进行演唱实践感知音符的节奏特征之外,教师还可以通过空灵鼓教学,引导学生开展附点四分音符节奏下的空灵鼓演奏。在演奏过程中学生能够通过固定节奏敲打空灵鼓,将敲击的身体语言与空灵鼓特殊的音乐演奏节奏直接进行结合,使其能够以更具象的方式感受附点四分音符的音乐节奏。在乐器进课堂的模式下,音符等音乐要素能够在学生的动作中具象化,由此更好地理解音乐要素,在后续的音乐审美实践中感受律动下具象的音乐要素,真正推动学生音乐素养的具体优化。
二、以乐器培养艺术表现素养
1.演奏融合,培养节奏律动感
艺术表现素养聚焦的则是学生的音乐实践能力,要求教师设置更多元的音乐实践环节,使学生在过程体验中切实掌握音乐的艺术表现方式,具备良好的音乐美感创造能力。在乐器进课堂校本课程的打造过程中,小学教师则应通过乐器与音乐融合的方式优化传统音乐艺术表现形式,培养学生建立良好的节奏律动感,從而促进学生音乐演唱过程中对音乐要素的协调能力,以此提高其音乐实践素养。
例如在《牧童》这一课的教学中,为了学生能够在演唱过程中准确表现出歌曲的切分节奏,以标准的演唱完成实践,教师即可引入竖笛乐器,使学生在竖笛演奏与音乐演唱融合的模式下感受节奏律动。融合模式下学生首先需要基于对音乐要素的理解,以敲击、拍打等演奏身体语言感受切分的节奏,在演奏过程中形成与音乐旋律对应的身体律动。而在掌握利用竖笛演奏《牧童》的方法后,教师应引导学生在演奏过程中融入演唱,根据自己身体的律动以及竖笛的节奏协调学生的演唱表现。这能够极大地优化学生的音乐表现素养,真正在融合过程中使竖笛演奏中的身体律动与乐器表现成为辅助演唱的支点,促使学生实现演唱节奏律动感的大幅度提升。
2.动静结合,培养艺术表现力
艺术表现力是音乐实践过程中为演唱、演奏赋予生命力的能力,只有切实注入个人的主观情感、情绪价值,音乐才能以更强的人文审美元素、更丰富的律动因素带给人们以多元的审美体验,传递出更多的审美价值。而为了小学生能夠切实提升个人的艺术表现力,教师则应在课程中通过构建动静结合模式的方法,使学生以更灵动的形式融入音乐之中。
为此教师可以将加入打击乐演奏作为“动”的部分,使其与原本静态的音乐演唱进行结合。例如在《那达慕之歌》这一课的教学中,乐曲的主题讲述了蒙古族的节日那达慕,传递出了欢快、热闹非凡的情绪,学生在演绎过程中也应适当调动起自身积极的情绪,以此强化音乐演唱的艺术表现力。然而静态的演奏过程中,学生往往难以有效地调动个人的音乐表现情绪,于是教师即可组织学生开展加入打击乐器的演奏活动。在演奏过程中学生需要配合音乐欢快的节奏提高自己的演奏节奏,在欢快节奏下以更快速的节奏与敲击速率表现出热闹的音乐表达场景。这使得学生在打击乐器演奏的动态实践中调动起自身的情绪,能够真正以更强的表现力融入音乐演唱环节之中,最终真正实现音乐素养的提升。
3.即兴创作,培养音乐创造力
素质教育要求打造具有创新能力的现代化人才,在小学美育教学中为了贯彻这一教育理念,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音乐创造力,使其能够在未来的生活实践中基于音乐形式开展创造美的艺术实践。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可以在乐器进课堂的模式中,使具备一定乐器演奏能力的学生尝试进行乐器即兴演奏,融入到随性自由的创作过程之中,以此切实推动学生音乐创造力的提升。
例如在音乐课堂之中,教师可以创设更多开放的乐器实践空间,使学生能够自由地进行演奏,为其创造力提升提供良好的客观环境。如在空灵鼓进课堂的乐器课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近期的心情作为主题,根据自己的主观心理特征开展即兴演奏活动。这种即兴创作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更加主观地进行音乐表达,并在既定的主观主题下系统地建立创造体验。由此学生将建立直观的音乐创造经验,在未来的音乐实践活动中更好地在音乐环境中进行创新。
三、以乐器培养文化理解素养
1.借助乐器演奏培养思维能力
音乐作为一种艺术类型的文化形式,在学习过程中教师除了促进学生音乐艺术素养提升之外,还可以通过对音乐形式的定向开发促进学生实现文化理解素养的发展,将学生引导上一条综合素质全面发展之路。为此,在乐器进课堂的教学环节之中,教师也应适当地开发乐器教学的文化教育价值,通过定向开发的方式优化学生的乐器学习体验,使其在过程中切实实现个人多角度能力的全面提升。这一过程中教师应认识到乐器演奏是一种有规律、有节奏的特殊艺术实践形式,在实际的演奏过程中需要学生以良好的思维能力协调各种音乐元素,从而优化演奏节奏。因此,通过合理地开发乐器演奏实践,则有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价值,需要教师对其进行合理开发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
例如在《金蛇狂舞》这一课的教学中,这一乐曲的演奏形式是民乐合奏,其综合性较高,具有一定的处理难度。在引导学生记忆A乐段的主题旋律并引导学生进行演奏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掌握的不同小小乐曲,形成班级内的合奏演出体系。在该体系下,学生能够真正融入综合性较强的合奏环节之中,并记忆个人所负责的旋律演奏特点。这种以合作进行演奏协调以减轻学生阶段演奏负担的方式,能够使小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段落演奏环节之中,以良好的思维能力合理地优化自身的演奏特征。而通过教师在演奏过程中加入的轮换制度,学生需要不断适应乐段中不同的演奏环节,始终处于思维的运转阶段,以此真正通过课程学习促使学生实现思维素养的提升。
2.结合乐器背景感受艺术特性
乐器除了在演奏方面具有艺术价值之外,其本身也往往具有较强的文化属性,在发展进程中沉淀了较多的文化韵味。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乐器进课堂校本课程中,教师还应尝试在课堂中结合乐器背景进行教学,引导学生感受音乐领域特有的艺术文化特性,使学生能够在音乐课程中实现文化素养的最大化提升。
例如在五音空灵鼓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空灵鼓五音所对应的中国五声调式“宫商角徵羽”为学生讲解我国音乐发展历史文化,带领学生看到我国历史进程中音乐在五声调式下特殊的音乐韵律。这种韵律具有较强的文化属性,并且在历史文献的引入过程中,还能带领学生见证其发展过程中被赋予的文化韵味。又如在陶笛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了解陶笛的历史。陶笛是世界乐器,不专属任何国度,各国各地域都或长或短有过陶器时代,都曾各自有过、或相互借鉴改革研发陶制笛子的记录。中国陶笛,可追溯至陕西半坡遗址出土的陶哨,距今6000多年历史,是中国陶笛的鼻祖。乐器在课程中将起到文化载体的特殊价值,真正丰富音乐课程的教育结构,在课程中发挥出促进学生文化素养提升的重要价值。
在小学音乐课程的打造进程中,乐器进课堂是一种更灵活的音乐教育机制,在教师对小乐器的开发模式下,学生能够更直观地感受音乐的节奏与律动,并掌握不同的乐器演奏方法,而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对这一机制进行进一步的开发,则能在巩固现有成果的同时,进一步丰富其教育价值,以更强指向性推动学生体验优化,真正促使其实现深层次、多维度核心素养的提升,最大化实现美育目标。
参考文献:
[1]万妍.小学音乐课堂打击乐器应用多样化刍议[J].当代家庭教育,2021(15):77-78.
[2]刘嫚.关于小学音乐课堂打击乐器应用多样化探究[J].新纪实·学校体音美,2020(7):120-120.
[3]文沫,嘉鸿黎.异彩纷呈,创意无限——小学音乐课堂打击乐器应用多样化刍议[J].教育研究,2020(4):106-108.
[4]郁菁菁.小学音乐课堂中打击乐器对低段教学的有效应用[J].艺术评鉴,2020(9):118-119.
[5]俞佳.小学音乐课堂小乐器校本教材开发与设计[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2021(1):85-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