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避“唱读”之圈,搭建“畅读”之架

2023-05-23 06:52:44瞿佳佳
课程教育研究 2023年4期
关键词:朗读指导

瞿佳佳

【摘要】朗读是学生语文学习的一项重要能力,朗读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映了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高低。面对低学段学生“唱读”的读书方式,教师应从根源抓起,让学生从语句、内容、主旨三方面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实现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培养朗读语感,提高其朗读水平,从而达到深情朗读的目的。

【关键词】朗读指导  唱读问题  语文低学段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3)04-0079-03

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朗读环节是不可或缺的,有效的朗读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文本重点,从而提升其阅读理解能力。语言运用作为语文核心素养的体现,强调学生能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初步具有良好的语感,而在平时的课堂中,学生良好语感的构建,往往需要借助朗读,但学生的朗读,尤其是低学段学生,常常是“唱读腔调”。所谓“唱读”,往往带有无停顿、字词拖延太长、统一声调、无情感表达的念经等现象,这样的“唱读”明显背离了朗读的要求,读者看似朗朗上口,听者却觉有口无心,长此以往,学生不仅朗读水平会下降,而且对文本的深层领悟力也受到限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积极的语言实践,积累语言经验,体会语言文字的特点,基于此,笔者从语文要素、情感支架、个性情境三个方面对朗读中需要关注的语句、内容、主旨这三个部分浅析自己的一些思考。

一、紧扣语文要素,“畅读”语句

统编版教材重视语文要素,对学生的朗读提出了具体要求: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做到不添字、不漏字。语文教学更多的需要关注文中的重点词句,忌用复杂的问题贯穿全课,抓住重点,有详有略,会对理解文章内容、培养丰富的想象力、激发学生的情感起到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低学段的学生在读语句时容易出现添字、漏字的现象,在教学中,我们要紧扣语文要素,抓住文本中的重点语句,细致耐心地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朗读指导,尤其关注指导读出句中标点的停顿和语气的强弱。

(一)找准重音,加强语气

“文如看山不喜平”,字词是构成句子的基本要素,对于低学段学生来说,会读课文中的字词是教学的基本要求,而读好则上升了一个台阶,低学段学生的识字量有限,朗读教学不能一步登天,关注字词的同时更要关注词语的重音,而在课堂上,教师大部分都是出示几行课文中的重点注音词语带学生去读,学生在这一环节往往就会出现“词语之间无停顿、每个字读得长短相同、平整”等“唱读”现象,教师应抓住某些特殊字音、词语来指导词语的重音朗读,加强句子的语气,这样有针对性的补充,学生能够更好地把握词语的重音。

如《我是什么》这一课,教师在指导朗读时需要关注特殊词语,“升到天空,我又变成无数极小极小的点儿”这一句,需要对“点儿”的儿化音进行强调,对“极小极小”这个重点词语要加强重音,教师先示范朗读重音,再放手让学生去体会,带着体会去朗读,那么朗读自然就有了语感。当然一篇文章中,重音落在哪里,这也是有迹可循的,比如这篇课文里这些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语在朗读时就需要重音,我们在读的过程中关注了重音词,那读起来语气自然不一样。

①有时候我很温和,有时候我却很暴躁。(修饰性词语)

②小水滴聚在一起落下来,变成小硬球打下来,变成小花朵飘下来。(表示动作的并列词语)

③小朋友,你们猜猜,我是什么?(疑问代词)

(二)关注停顿,凸显节奏

学生在“唱读”时会表现出节奏把握不对的问题,低学段学生在读句子时,常常会一口气读完,缺少停顿和连接,学生对标点没有太多的认知,不管什么標点,凭着自己的感觉去读课文中句子,停顿时间都是一样长,也不知道轻重缓急,导致朗读缺乏节奏感,平淡枯涩。教师需要对课文中的长句、难读句进行单独指导,不仅要给出示范,还要引导学生抓住一些修饰、补充性的词语,对关键字进行敏锐的觉察,让学生对重点词句拥有一定语感,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

如《端午粽》一课的语文要素是读好课文中的长句子,文中有这样一个长句子:“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在指导这个句子时需要抓住句子中的短语,“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这样含有“的、地、得”的短语前后往往表示修饰、补充的短语,我们在读这类词语时就需要重读“的”前面的词语,“的”字则需要轻而快地带过,并在标点符号处进行停顿,这样的朗读,别人听起来才有重点可循,这样教学才能逐步提升学生的朗读能力。

(三)感知情感,把握语调

不同的课文表现出的“情感态度”“色彩分量”千差万别,同一句话,用不同的语调去朗读,轻重缓急、高低升降,给听者的感觉自然不同,对于低学段学生来说,学会从句子末尾的符号和句子表达的情感入手,可以帮助学生更快掌握朗读技巧。[1]句子的结束如果是带有“?”的问句,那在读的时候句末语调是上扬的,如果是带有“。”的陈述句,那句末语调则是平调,如果把平直调读成升调,那就是“唱读”了。而读句子确定语调的关键是看情感,低段课文所要表达的情感相对简单,可以是开心、惊讶、生气、伤心、不舍、平静等,这些情感背后语调的把握更需要教师在课堂上的细心指导,才能让学生深入感受。

如《彩虹》这一课的语文要素是朗读课文,注意读好长句子,“如果我拿着它,走到桥上,天上不就多了一个月亮吗?”这个长句子,我们在读的时候就要关注它的语调。从句末标点来看,这是一个问句,我们在读的时候语调应该是上扬的,这个句子中有个“如果”,表示一种想象,应该多了一些好奇,语调应是升调。而“雨停了,天上有一座美丽的桥。”这一句,表达内容平实,直接陈述,在读的过程中应该保持平调。对于低学段学生来说,教师不可能直接和他说出语调是什么,他们也听不懂,需要做的是教师自身的示范,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感受如何把句子读平,或者句子读上扬,这样更有助于学生对语调的理解。同时在指导《彩虹》这一课时,所要表达的情感比较简单,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抓住关键词,带着语调去感知情感,学生在这种自然流露出来的情感中朗读,效果一定是顺畅的。

二、借助情感支架,“畅读”内容

读一篇课文,不是简单的一字一字读出来、早自习领读员带读,这样一篇一篇课文的读,课文内容不同,朗读形式也要随之改变。尤其是低学段学生,出现“唱读”的原因,往往是教师太过于关注课堂纪律,学生缺少有趣的动作展示、他人的有效评价,所以学生坐在那里才只会手捧书本,齐读无活力。我们除了关注朗读本身的技巧外,也需要借助情感支架,加入学生的情感,让课堂更有活力的同时提升学生朗读的精神,也可以对学生的朗读进行一定的评价,让学生在朗读中收获信心,继而朗读也会变得富有活力,不再是枯燥、拖拉、声调统一。

(一)加入情感,调整状态

俗话说:站如松,坐如钟,上课的状态是否精神,全班的坐姿是否端正是影响一个人朗读精气神的外在表现。朗读的首要是调整自己的精神状态,以饱满的热情去投入,在教室里朗读,坐着的时候就要两脚放平,上身挺直,双手捧书,让自己的发声道顺畅。当然,这只是第一步,更多的时候需要根据课文的内容来做情感的变化,让学生加上肢体动作,这些肢体语言能很好地与文本融合,在此过程中感受课文所赋予的情感力量,学生自然能有感情地朗读,不至于造成“唱读”的现象。

如《我是一只小虫子》这一课,在指导读课文时,笔者发现这一段:“早上醒来,我在摇摇晃晃的草叶上伸懒腰,用一颗露珠把脸洗干净,把细长的触须擦得亮亮的。”这一句可以做一些动作示范,于是让学生进行动作展示,每个同学表现各异,兴趣盎然,能够准确地抓住关键词,有重音、有节奏,再次朗读这一段时,同学们读得声情并茂,也没有了“唱读”的现象。可见,学生的“畅读”也需要借助支架,當教师个人的力量有限时,我们需要借助学生或书本的魅力,简单的动作示范就能让学生深刻记住关键词,从而在朗读时有所体现。

(二)有效评价,注重激励

《新课标》指出:要有意识地利用评价过程和结果发现学生语文学习的特点与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指导意见,促进学生反思学习过程、改进学习方法。语文是一门语言,更是一门艺术,语文朗读更是融入自身情感在里面的,当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出现了“拖音、语气单一、添字漏字、节奏扁平”等“唱读”现象时,可以试着将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随之而来的是学生知道自己朗读存在的问题,下一次就有意识去改变了,[2]同时,如果学生在朗读中读得特别好的,也可以具体指出来。

比如《古对今》属于韵律感很强的课文,学生朗读时教师就可以从节奏、停顿、前后鼻音来进行评价,学生通过教师的评价也能感受到朗读的重点在哪里,而用不同的评价语来激发学生朗读热情,也告诉学生朗读需要关注什么,学生自然会往这个方向努力。与此同时,教师也需要告知孩子这里为什么会被表扬了,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激励的效果会比直接赞美更贴合孩子们的心理,也能够激励更多的学生以此为榜样,掌握正确的朗读技巧。

三、创设个性情境,“畅读”主旨

学生是一个个体,具有不同的思维与创造力,在朗读中如果一味地追求“齐读”等共读领悟文本的方法,学生就会缺少读书的兴趣,在朗读过程中没有想法、没有方法,自然会出现“唱读”等错误的朗读方式。《新课标》指出:要从学生语文生活实际出发,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学生在朗读中加上了情境与个性的解读,更能激发学生用富有感染力的、发自内心世界的体验去感悟文本。

(一)因文创境,人文相融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教师根据课文的内容,创设一定的情境,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下顺其自然地能感受到朗读的魅力,加上自己对全文的想象,从而也会对主旨、思想感情有了进一步的感悟,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所产生的情感体现会呈现在朗读上,将自己放置在一定的环境中,对情感进行深刻的表达,学生也能展开丰富、合理的想象,从而使朗读更富情感性,不至于出现乱停顿、基调把握不准等“唱读”现象。

《小蝌蚪找妈妈》这篇课文课后习题要求学生能分角色朗读课文,说一说小蝌蚪是怎样长成青蛙的,再讲一讲这个故事。教学时,可以先给学生观看一个视频,了解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让学生在视频中初步感受变化过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接着教师再请几位同学上台来表演小蝌蚪遇到其他动物时的对话,加上一些动作、神态等,关注文中的重点词语,学生在这一环节中,既能够结合生活来做动作,又能够抓住关键词朗读,流入情感的朗读一定是有感情的,教师再依次出示蝌蚪变化的图片,让学生结合图片分段进行朗读,学生的体悟得到升华,朗读时用上了讲故事的腔调,朗读也会变得更有感情。因为有了教师的情境创设,学生对这个故事的氛围感更浓厚,朗读起来会特别有感情,也摆脱了“唱读”之圈。

(二)尊重个性,读出味道

阅读的过程是学生与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学生的想象力丰富,一旦交融语言文字,对文本的理解便各有千秋。在课堂上除了齐读的朗读方式外,我们更要注重学生自我解读能力,每个孩子都是一位创造家,孩子个性化的朗读是丰富多彩的,是奇妙无比的,再加上丰富的想象,他的头脑中呈现出的一定是别样的画面美,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下自然能够关注到朗读的重心,加上一定的朗读技巧,相信这样的朗读一定是有韵味的。

以《吃水不忘挖井人》这篇课文为例,课文的第二段写到村子里没有水井,毛主席带领战士去挖井的事。学生们对这一段的理解各有侧重,有的人感受到那时候条件的艰辛,也有的人体会到毛主席对农民的关心,还有的人结合时代背景感受到战争时期人民的不易。学生有了这样的感悟,在他们的个性化阅读中,每一个字、词、句都被赋予了特别的味道,如此才能避免“唱读”的发生,才能呈现个性化的解读,也更好地理解了文章主旨。

朗读是低学段语文教学的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是学段目标,对此我们要紧扣语文要素来指导朗读,借助情感支架来加强朗读,创设个性情境来丰富朗读,从课文的语句、内容、主旨三个方面来训练学生朗读,帮助其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杜绝“唱读”现象的发生。只有引导学生读通句子、找准重音与节奏,读懂内容,才能改变“唱读”的方式,也只有合理地创设情境,学生才能借情感的表达把朗读给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来。相信学生借助这样的支架,在教师的细心辅助下一定会在“畅读”中有所收获,读出真情,让朗读植根于孩子们幼小的心灵,为以后的语文素养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邝卫华.从“唱读”到“美读”的理性追索[J].基础教育论坛,2021(25):31-32.

[2]石丽萍.走出低学段“唱读”的“沼泽地”[J].小学教学参考,2020(13):63-64.

猜你喜欢
朗读指导
谈低年段朗读指导策略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策略与研究
小学高段朗读指导三部曲
如何对低年级学生进行朗读指导
谈职高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朗读指导
考试周刊(2016年85期)2016-11-11 00:46:00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朗读指导
考试周刊(2016年81期)2016-10-24 12:53:30
浅析低年级朗读指导的有效策略
探究当下小学高段语文的朗读指导
从读中悟,悟中读
低年级朗读指导策略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