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美玲,陈 静,王康丽
(上饶市立医院 江西上饶334000)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临床较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其病情易反复发作,主要表现为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与生活习惯、环境、职业等有关,患病时间越长,对肺功能损害程度越大,在我国COPD患者发病率及病死率逐渐呈上升趋势,现已成为全球最重要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之一[1-2]。COPD患者发病时不仅存在严重躯体症状,包括胸闷、气促、心悸等表现,还会产生抑郁、焦虑等负性情绪,降低患者对生活的期望与护理依从性,严重影响预后[3-4]。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一步加剧,老年COPD患者机体功能下降,长期处于缺氧状态,其发病风险升高。另一方面,患者对COPD疾病认知较低,致使患者出院后病情反复发作,不仅患者存在沉重的心理压力,同时也给家属增加经济负担。因此,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难度有所提升[5]。目前,临床对COPD患者未能有完全治愈方式,可通过对其呼吸功能、肺功能及症状发作减少实施针对性措施。药物治疗是缓解COPD患者症状的重要方式之一,但由于对肺功能损伤改善较小,患者易反复发作,传统护理模式对COPD患者自身习惯改变及疾病认知度较低,缺乏正确健康知识和自我管理水平,为改善COPD患者症状和提高生活质量,需给予多样化健康教育。2020年2月1日~2021年12月1日,我们对30例COPD患者实施认知参与视角下护理模式干预,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1 临床资料 选取同期收治的60例COP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符合《慢性阻塞肺疾病诊治指南》[6]诊断标准者;②有自主意识,能独立配合医护人员者;③患者及家属知情并自愿参与本研究。排除标准:①合并心、脑等重要器官疾病者;②合并呼吸衰竭等呼吸性系统疾病者;③自知力差者;④依从性差者。将30例住院号奇数作为对照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60~89(77.42±5.13)岁;COPD病程1~7(4.14±1.37)年;受教育年限5~12(9.62±2.18)年。将30例住院号偶数作为观察组,男20例、女10例,年龄60~89(77.38±5.26)岁;COPD病程1~7(4.21±1.36)年;受教育年限5~12(9.54±2.13)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实施常规护理干预,包括营造舒适的病房环境、口头健康教育、饮食规划、用药干预、呼吸功能锻炼及给氧等常规护理,护理干预1个月。
1.2.2 观察组 实施认知参与视角下护理模式干预,具体内容如下。①建立认知参与视角护理小组:由1名主任医生、2名护士和1名心理医生建立认知参与视角护理小组,了解患者病例资料,根据患者情况制订相应护理措施,并对护理流程中详细位置进行标注和解释。②实施护理措施:将护理措施制订完成后分发给患者进行建议与调整,采用一对一形式,若患者对方案有不理解之处则进行解释,包括呼吸训练(呼吸肌训练、腹式呼吸、有效咳嗽)、饮食调整(低盐低脂、戒酒戒辣)、用药反馈、环境选择、发作后立即平躺等。③心理支持:患者将护理后心理状况及自身症状每周向护理人员详细描述,心理医生则根据反馈结果进行心理干预,主动给予其生活及心理支持。④家属参与:在实施方案时家属需全程参与,同时给予其相应心理疏导和支持,鼓励积极参与护理工作中。护理干预1个月。
1.3 观察指标 ①自护能力:采用自我护理能力测定量表(ESCA),包括健康知识水平、自护责任感、自我护理技能、自我概念4个维度,共41个条目,采用0~4分评分法,总分为172分,分数越高表示患者自我护理能力越强[7]。本量表Cronbach′s α为0.862。②自我管理水平:采用COPD患者自我管理量表评估两组干预前后自我管理水平,包括症状管理、日常生活管理、情绪管理、信息管理、自我效能5个维度,共51个条目,每个条目1~5分,分数越高表示患者自我管理水平越高。预调查Cronbach′s α为0.858。③功能状态、认知度与治疗态度:采用Karnofsky(KPS)[8]功能状态量表评估两组干预前后功能状态,临界值为60分,分数越高表示患者身体健康功能状态越好,预后恢复越好,预调查Cronbach′s α为0.876;采用认知度与治疗态度问卷(ITAQ)[9]评估两组干预前后认知度与治疗态度,由11个项目组成,每个项目为0~2分,总分为0~22分,分数越高表示患者对药物认知及服药态度越好。预调查Cronbach′s α为0.862。④生活质量:采用健康调查简表(SF-36)[10]评估两组干预前、随访3个月后生活质量,包括生理机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一般健康状况、精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及精神健康8个维度,共36个条目,分数越高表示患者生活质量越好。预调查Cronbach′s α为0.877。
2.1 两组干预前后ESCA评分比较 见表1。
2.2 两组干预前后自我管理水平比较 见表2。
2.3 两组干预前及随访3个月后SF-36评分比较 见表3。
2.4 两组干预前后KPS、ITAQ评分比较 见表4。
表1 两组干预前后ESCA评分比较(分,
表2 两组干预前后自我管理水平(分,
表3 两组干预前及随访3个月后SF-36评分比较(分,
表4 两组干预前后KPS、ITAQ评分比较(分,
COPD是一种病程反复的慢性呼吸性疾病,当长期处于发作状态下对患者肺功能产生一定影响,包括咳痰、疲劳等,对肺功能正常运行产生很大阻碍,严重者加重气道阻碍,进而引发感染、呼吸衰竭、低氧血症等,严重危害患者生命,是临床较常见的危险性疾病[11-12]。由于老年患者机体功能及免疫功能下降,病情易反复发作,进而导致肺部感染,一旦发生呼吸衰竭其病死率极高,临床针对肺功能改善效果甚微,在短时间内无法及时调节老年COPD患者呼吸衰竭、气喘等症状,进而降低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康复训练依从性。有研究表明,适当的健康教育方式可改善老年COPD患者对疾病的认知程度,从而有效改善预后和生活质量[13]。
大多数老年COPD患者由于对病情了解不足及错误认知,导致其日常行为不规范,错误的护理方式对改善患者病情无明显益处,致使病情反复,进而降低患者治疗信心和护理依从性。对老年COPD患者需根据不同实际情况及病情做好护理措施,应根据不同受教育层次及接受信息程度进行健康教育,从而改善日常生活习惯及行为,减轻病情发作时症状及改善呼吸功能,提高预后生活质量。
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两组ESCA、自我管理能力、KPS、ITAQ评分均高于干预前(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1);随访3个月后,两组SF-36评分高于干预前(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1),表明认知参与视角下护理模式有助于提高COPD患者自护能力和认知度水平。分析原因:根据患者情况制订护理方案并对护理流程中详细位置进行标注和解释,有利于患者及家属对COPD相关健康知识有初步了解和印象,对后续护理工作实施有积极作用;将护理措施制订完成后分发给患者征求其建议进行调整,可在理论与实践基础上完善护理干预计划,提高护理效果;患者每周将心理状况及自身症状向护理人员详细描述,可根据反馈结果调整后续护理干预方案,查漏补缺对应健康知识;主动给予生活及心理支持可减轻患者护理干预过程中心理压力,改善负性情绪,提高护理依从性;实施方案时家属需全程参与可增强家庭氛围,给予患者关心和战胜疾病信心,对患者预后和生活质量产生积极意义。本研究不足之处在于样本量较少,有待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