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廉州德国长老会与“廉州考棚街教案”若干问题考辨

2023-05-21 11:52周金妵
广西地方志 2023年5期
关键词:使团传教基尔

周金妵

(北海市博物馆,广西 北海 536000)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国家的入侵及《南京条约》的签订,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1857年,法国政府以天主教神甫马赖在广西西林县被杀为借口挑起侵华战争并与英国共同出兵侵华。马神甫事件又称西林教案,是法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借口之一。近代以来,随着西方传教势力不断扩展和深入,西方传教使团与中国民众的矛盾和摩擦愈发增多,全国各地宗教案件频发,如天津教案、古田教案、巨野教案等影响力较大。广西地区发生的教案有西林教案、乐里教案、永安教案,与宗教冲突有关的事件包括贵县三板桥事件、上思事件、柳城事件、梧州教堂被毁事件、全县风波、麦路德事件等。[1]

“廉州考棚街教案”与国内较大教案相比,其知晓率和影响力较小。目前学界对该教案的关注不够,尚未见教案的专门研究。教案中涉及的德国长老会、德国“渣架”号军舰相关记载和研究均较为简略,对教案及军舰的介绍仅在《北海近代西洋建筑的前世今生》一书中有提及,但内容较为简略且教案爆发时间记载有误。[2]地方史志资料对德国长老会及教案相关的记载也比较零星,甚至出现矛盾、谬误之处,如教案爆发时间记载不一致,有记载认为爆发时间为1900年[3],另有记载爆发时间为1903年[4]。还有德国长老会及负责人、教案涉及的“渣架”号军舰名字不明确,等等,导致我们无法清晰地了解这段历史。本文通过《申报》《中国旧海关史料(1859—1948)》《中国基督教年鉴》等史料,结合教案相关实物证据,考证了德国长老会及教案若干尚未明确的问题,还原了教案发生的真实经过,考补了相关历史资料。

一、清末德国长老会传入廉州府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清政府于1858年与法国签订了不平等的《天津条约》,条约规定允许法国传教士在中国自由传教,法国天主教由此成为最先进入北海进行公开传教的西方宗教派别。清末梁鸿勋《北海杂录》中记载:

涠洲墩,乃一小岛,周围约七十里,在北海之东南百余里。岛中居民,多捕鱼为业。同治初年,广东巡抚蒋中丞,将曹涌客民派送至此开耕地,而居民始事农业。法国神甫亦同到传教,目染耳濡,习已成风,故居民约八千余,而天主教民已不下一千矣。[5]

涠洲岛位于北海东南约百余里,同治初年以前,岛上常有成群盗匪出没,清朝政府禁止大陆内地民众上岛。1860年,大量躲避战乱的内地人不顾艰险和官府禁令上岛定居。1867年,官府鉴于岛上居民定居已成事实,便重开岛禁,将大批内地客家人送至涠洲岛开垦耕地,从事农业生产活动。法国天主教会派神甫随同客民一同上岛开展传教活动。《北海杂录》记载当时涠洲岛居民约八千人,已经有不下一千人成为天主教徒。可见,当时信奉天主教的人数已经较多。虽然天主教在涠洲岛教徒较多,但在现今北海市区范围内,基督教新教比天主教的传播更为盛行。民国《合浦县志》中记载:

合浦之有教会始于光绪间,传教者为英美德法四国人士,英有安立间教会,美有新约教会,德有长老教会。天主教初传于涠洲岛,信者甚众。惟在北海之教会不及耶教之盛焉。[6]

法国天主教在涠洲岛虽然占据先发优势,但随着《烟台条约》的签订,基督教新教影响力在北海等地后来者居上。其中有英国“圣公会”、美国“新约教会”、德国“长老会”。德国长老会正是引起“廉州考棚街教案”的西方传教使团。德国长老会属于基督教新教的路德宗,遵奉马丁·路德“因信称义”的教义,因此后来“长老会”改称“信义会”。德国长老会于1886年进入北海传教,[7]该教会于1894年在廉州小东门街建立教堂并宣传基督教义,后来教堂被当地民众焚毁。[8]1897年,德国长老会由 “基尔中国传教使团”(The Kieler China Mission)管理。季理斐的《基督教新教在华传教百年史(1807—1907)》一书中有关于“基尔中国传教使团”的简要介绍:

“1897年,基尔中国传教使团成立,总部设在德国基尔传教所,总负责人是 “维特牧师”(Pastor Witt),监督职务由“A.H.巴赫”(A.H.Bach)担任。1897年,基尔中国传教使团开始在广东省廉州府所辖的北海、南康、廉州等地传教。当时有8名男性传教士和2名女性传教士。到1902年,报告有3名本地工人、1所学校和33名基督徒”[9]。

通过文献得知,“基尔中国传教使团” 在北海等地区开始传教的时间始于1897年。在中文有关资料记载中,德国长老会开始传教的时间始于1886年。[10]时间不同并不意味着记载的错误。德国基督教新教可能早在1886年就已经在北海传教,早期传教有可能是传教士个人意志行为,也可能早期的传教士来自“德国国家福音教会”。据北海关十年报告(1892—1901年)记载,“基尔中国传教使团”与“德国国家福音教会”有着紧密联系,报告中写到“这个宗教团体的总部在基尔,并且与德国国家福音教会关系密切”[11]。因此,德国长老会和“德国国家福音教会”可能在人员构成上有着密切联系。1897年,维特牧师创建的“基尔中国传教使团”开始管理廉州的德国长老会。因此,德国基督教新教 “长老会” 在北海传教的时间始于1886年,但是由维特牧师创立的“基尔中国传教使团”接管廉州德国长老会并开始传教的时间则始于1897年。

二、德国长老会主要负责人考辨

在所有德国长老会的中文记载中,频繁出现“巴顾德”教士的名字。巴顾德是德国首批派遣到北海传教的传教士,是他在北海崩沙口买地修建了现在的德国信义会教会楼建筑,同时他也是“廉州考棚街教案”中买地修建福音堂的带头人。《北海史稿汇纂》中记载“‘长老会’原是‘信义会’前名,是德国人办的,其总会设在德国,中国教友称它为西差会,总监督为王宝三(德国人)。首次派来中国的有德国教士巴顾德”[12]。根据《基督教新教在华传教百年史(1807—1907)》的记载,“基尔中国传教使团”的总负责人是“维特牧师”(Pastor Witt),监督是“A.H.巴赫”(A.H.Bach)。

在查阅德国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福音教会社区协会历史人物的过程中发现,维特牧师全名为约翰内斯·维特(Johannes Witt),1862年生于法国巴黎。1893年,他接受了德国汉堡教会的职位并在教会中担任监督职务。1895年,他搬到基尔。1896年,他创立了基尔传教使团,同时又在福音传教所(Ev.Missionshaus)建成后担任当地社区的牧师。后来他在社区协会中,因与其他人意见不一致而淡出该协会。1899年,他辞去教会监督职务,来到中国担任“基尔传教使团” 团长,1904年他才返回德国基尔。直到1921年之前,“基尔中国传教使团”一直是他的私人传教使团,后来该传教使团被卖给了“布雷克勒姆使团”。1934年,维特牧师去世。①来源于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福音教会社区协会·人物性格网站。从其经历可以看出,“基尔中国传教使团”的创办人是“约翰内斯·维特”,这与季理斐在《基督教新教在华传教百年史(1807—1907)》中写到“基尔中国传教使团”的总负责人是维特牧师相互吻合。中文资料中提到的西差会总监督“王宝三”应该是“约翰内斯·维特”(Johannes Witt)。

中文资料中记载,“巴顾德”是早期到北海传教的德国长老会传教士,他在北海、廉州等地推动了许多教堂修建项目。后面“巴顾德”因犯错误被长老会开除,于是他又钻营到“新约教会”,出资在北海朝阳里买地修建教会建筑。后来,“新约教会”被美国“五旬节圣洁会”接管。[13]从“巴顾德”的个人经历来看,他应该是“基尔中国传教使团”中负责处理教会事务的“A.H.巴赫”(A.H.Bach)。

因此,当时德国长老会日常教会事务实际负责人应是A.H.巴赫传教士,也就是巴顾德。1899年,总负责人维特牧师辞去德国国家福音教会的职务,来到北海传教,直到1904年他返回德国基尔之前,一直担任“基尔中国传教使团”团长。②来源于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福音教会社区协会·人物性格网站。德国长老会在北海传教早期,维特牧师(王宝三)主要负责传教,A.H.巴赫传教士(巴顾德)主要负责处理教会事务。

三、教案起因与爆发时间考证

德国教会在中国的传教活动以西方殖民主义势力为后盾,其传教具有明显的文化帝国主义性质。在“廉州考棚街教案”中,教会通过西方军事震慑强行传教的本质暴露无遗。一旦教会利益受到损害,西方列强立刻派遣军舰进行武力威胁。在北海关十年报告(1892—1901年)中,英国海关专员Paul H.King在评论长老会时提到“他们(德国长老会)认为即便是很小的宗教问题,借助世俗武力的支持来解决问题也是必要的。坚船利炮是对付野蛮人的有效方式”[14]。

1900年,巴顾德传教士在北海“崩沙口”(现北海市海城区中山东路)买地一大幅,兴建教会建筑。[15]德国长老会在崩沙口建有西式大楼两座,一座供德国教士居住,一座招待来往住宿的德国人。还有礼拜堂一间,男女客厅两间,学生、职工、传道人宿舍十余间,另外还有印刷馆一所。[16]当时发展的教徒已达百余人,在北海站稳根基之后,教会开始向合浦等地推进。同年,巴顾德到廉州(现在的合浦县)创办“长老会”。初到廉州时,德国教会在考棚街(现合浦县中山路,清末称为“考棚街”)租赁房屋一间作为居住、行医和传教之所。后来经过商议,屋主同意将全间房屋卖给德国教会兴建福音堂进行传教活动。由于教会建筑在兴建过程中未取得街坊邻里的许可,德国教会与当地民众产生了冲突。1901年5月24日,当地群众一怒之下不仅殴打了卖主,还一起捣毁了教堂建筑,事情越闹越大。当时海关人员Paul H.King在北海关十年报告(1892—1901年)中提到“5月24日(1901年),德国基尔传教使团(德国长老会)在廉州因为一些所有权的问题引起了一场宗教纠纷”[17]。1901年6月16日,《申报》就此事刊发了一则名为“廉州教案”的消息:

昨得北海来书云:数月前德国教会中人邀约数友至粤之廉州府,赀购一屋,拟设福音堂为传道之所。土人恶之,群起毁之。德国水师人员闻报,即于西历六月二号①西历六月二号即1901年6月2日(光绪二十七年四月十六号)。秉巡船名“渣架”者前往诘责华官。翌日,廉州府某太守率同某大令拜会巡船管驾,会商一切事宜。十八号清晨②十八号为光绪二十七年四月十八号,即西历的1901年6月4日。,法国某炮船亦鼓轮而往,少选英国炮船随之而至,既而德巡船兵士五十名次第登岸,拥入县衙,未知若何要挟也。[18]

廉州事件发酵后,德国于1901年6月2日派遣“渣架”军舰前往北海兴师问罪。6月3日,廉州知府富纯会同合浦县令一起拜会“渣架”军官,协商解决事宜。6月4日清晨,法国、英国军舰也跟随德国军舰到北海施压。当天德国派了50名士兵登岸,并闯进县衙进行声讨要挟。6月16日,也就是《申报》刊登廉州考棚街教案的同一天,“渣架”号军舰上一名叫保罗的司炉工死亡并葬在了北海中山路德国信义会教会楼旧址附近(清末称“崩沙口”),他的墓碑于2015年被地下管道施工人员发现。墓碑用德文刻着“‘德意志第二帝国海军战舰·美洲豹’(S.M.S.JAGUAR,《申报》翻译为“渣架”)司炉工保罗·理查德·杨施(Paul Richard Jaensch)于1878年1月24日出生于波兹南,1901年6月16日卒于军舰上。战舰全体军官及船员致哀”[19]。《申报》中提到德国“渣架”军舰于1901年6月2日到北海兴师问罪,6月4日德国士兵登岸,拥入县衙。墓碑表明司炉工保罗于6月16日死亡并被葬在北海,说明“渣架”军舰于1901年6月16日前在北海口岸停留。有研究认为保罗的死亡可能与当时中德双方的冲突有关。[20]从墓碑内容亦可见,教案爆发时间是在1901年。

《申报》虽然没有提到50名德国士兵闯入县衙后的情况以及廉州考棚街教案最终处理结果,但据有关资料记载,清政府对此事软骨媚外,唯恐引起外交问题,为平息事态、讨好西方列强,将考棚街同善堂其中一间房屋赔给“长老会”作为教会建筑使用,同时赔偿德国军费六千元。[21]后来,巴顾德将同善堂修建成礼拜堂、德国教士住所,又创办“德华学校”。北海关十年报告(1892—1901年)中写到“紧张的形势持续了几天时间,但最终廉州府和H.I.G.M.Jaguar的长官在北海赔偿会议上达成一致意见,事件得到解决。除此之外,这一年里北海再没有发生过严重的宗教问题”[22]。由此可见,赔偿同善堂和军费之后,“廉州考棚街教案”就此结案,此后未发生相关的宗教问题。

四、德国“渣架”号军舰名称

“廉州考棚街教案”发生后,德国派出“渣架”号军舰到北海武力威慑。在北海关十年报告(1892—1901年)中,英国海关人员Paul H.King对此事件写到:5月24日,德国基尔传教使团在廉州因为一些所有权的问题引起了一场宗教纠纷。紧张的形势持续了几天时间,但最终廉州府和H.I.G.M.Jaguar的长官在北海赔偿会议上达成一致意见,事件得到解决。除此之外,北海这一年里再没有发生过严重的宗教问题[23]。Paul H.King在海关报告中将“廉州考棚街教案” 中涉及的德国军舰名字写做“H.I.G.M.Jaguar”。但根据德国司炉工保罗墓碑碑文的内容记载,“廉州考棚街教案” 中德国军舰的名字是“S.M.S.Jaguar”,海关报告与墓碑记载的名字不一致。

在查阅“S.M.S.Jaguar”军舰相关资料时发现,该艘军舰为德意志第二帝国海军炮艇类型军舰,主要巡航范围包括远东、太平洋和基尔。它的姊妹船有老虎(S.M.S.Tiger)、猞猁(S.M.S.Luchs)、黑豹(S.M.S.Panther)等,这些军舰主要是为德意志帝国殖民远征而设计。美洲豹(S.M.S.Jaguar)长65米,宽9.1米,吃水3米多,全体船员共计130人,其中包括9名军官和121名士兵及机械工。1898年下水,1899年开始服役于德国海军,1914年在青岛德日海战中被击沉。1900年和1901年,它曾在中国北部、南部海岸和港口巡航,主要负责维护德国及西方在华民众的安全和利益,也参与过镇压义和团。1901年3月至1902年8月,“S.M.S.Jaguar” 军舰的长官是鲁道夫·伯杰中尉(Oberleutnant Rudolf Berger)。①来源于维基百科SMS_Jaguar词条。

从“S.M.S.Jaguar”军舰的服役信息以及保罗墓碑碑文可以得知,“S.M.S.Jaguar”军舰应当是“廉州考棚街教案”事件的德国军舰,也就是《申报》中提到的“渣架”号。从“S.M.S.Jaguar”名字构成来分析,“SMS”是德语Seiner Majestät Schiff的缩写,意思是“皇帝陛下的舰船”,具体是指德意志第二帝国海军战舰。但是,Paul H.King在北海关十年报告(1892—1901年)中又为何将这艘德国军舰的名字写为“H.I.G.M.Jaguar”。由于尚未查到有关于“H.I.G.M.Jaguar”的信息,且“H.I.G.M”并非常用缩写名,所以“H.I.G.M.Jaguar”可能是“S.M.S.Jaguar”未编入德意志第二帝国海军战舰之前的原名。对于德国海军士兵来说,可以将自己的军舰骄傲地称为“德意志第二帝国海军战舰·美洲豹”,但对于海军实力更为强大的英国来说,德国海军军舰没必要特殊对待。不排除英国海关人员Paul H.King只将其视为普通舰船而称呼其原名“H.I.G.M.Jaguar”。作为海关人员,用船只原来的名字似乎也不容易与其他船只混淆。

五、结 语

本文以《申报》《中国旧海关史料(1859—1948)》《中国基督教年鉴》等重要近代史料为研究依据,结合德国司炉工墓碑碑文信息,就清末德国长老会传入廉州府及教会主要负责人、教案爆发时间及德国“渣架”号军舰名称等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综合得出:德国长老会于1886年进入廉州传教,1897年,维特牧师(Johannes Witt,一般称呼其Pastor Witt,中文名:王宝三)创建的“基尔中国传教使团”开始管理德国长老会并传教。1900年,德国长老会的A.H.巴赫传教士(A.H.Bach,中文名:巴顾德)在北海买地兴建教会建筑。同年,到合浦县创办“长老会”,在考棚街因买卖房屋做教会建筑而与当地民众产生冲突。1901年5月24日,“廉州考棚街教案”爆发,德国教会建筑被毁。6月2日,德国派遣“渣架”(S.M.S.Jaguar)军舰前往北海诘责。6月3日,廉州知府富纯拜会“渣架”军官,协商解决事宜。6月4日,法国、英国军舰跟随德国军舰一同到北海施压。当天德国派了50名士兵登岸闯进县衙进行声讨要挟。经过几天时间,最终廉州府和“渣架”长官在北海赔偿会议上达成一致意见,宗教纠纷事件得到解决。以上考证内容可以帮助我们更为准确地理解和还原教案的真实经过。

猜你喜欢
使团传教基尔
无锡“樱花使团”的浪漫外交路
基尔科努米Fyyri图书馆
丹尼·麦卡斯基尔:从网红到MAGURA形象大使的淬炼之路
基尔根尼:爱尔兰东部的古老传说
简述明清之际基督教在中国传播的几个问题
近代英国圣公会在浙江的传教活动
《阿美士德使团出使中国日志》
试析传教活动主体的伦理正当性
1922-1953年间甘肃、青海和新疆的“圣言会”传教使团:书目研究
明代蒙古朝贡使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