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冬冬
家访是教师必不可少的工作,是家校共育的有效途径。我在实践中探索出互助式家访,让家长和家长、家长和教师、教师和孩子、家长和孩子之间形成积极互动,从而实现良好的家校协作关系。
细心筛选,确定互助式组合
家访前,我会设计一份调查问卷,了解家长对家访的需求,包括家访的时间、地点、形式、孩子的成长需求等。根据家长的需求,我会合理安排家访事宜,避免影响家长的工作和生活。更重要的是,我要全面分析孩子的优势和不足,确定不同的互助式家访小组。
比如,小辰成绩优秀,喜欢阅读,在杂志上发表过多篇作文。但是,小辰妈妈也有苦恼:孩子不爱运动,跳绳一直不达标,最近体重也明显增加。小浩是体育委员,总能在操场上看到他奔跑的身影,但是,母子之间经常会因为作业产生激烈争吵。小瑜是一个乖巧懂事的女孩,放学后总能主动完成作业,还能帮家长做家务,但是不喜欢阅读,看一会儿书就走神。
孩子的行为表现与家庭教育有密切的关系,在平时的沟通中,我了解到三位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各有“绝招”。于是,我将这三个孩子安排在一起家访。
精心设计,启发互助式沟通
家访那天,我按时到达小辰家。小辰妈妈、小浩妈妈、小瑜妈妈热情地和我打招呼,三个孩子见了我,打了一声招呼就急忙躲进房间里。看到墙上贴满了小辰的奖状,我不禁走近瞧一瞧,其他两位家长也围过来,不停地夸赞小辰,我趁机邀请小辰妈妈分享育儿心得。原来,从三年级开始,小辰妈妈就将孩子的每篇作文打印出来,装订成册,给孩子留作纪念。作文记录了小辰的成长过程,让小辰对作文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另外,小辰妈妈还给孩子订购了作文杂志,鼓励小辰参加作文竞赛。有一次,小辰为了写好童话故事,将《安徒生童话》重新读了一遍,认真研究童话的故事情节,反复修改、打磨文章,作品最终被杂志录用。
听到这,我适时总结:“生活要有一定的仪式感,要让孩子感受到写作文不是一项任务,而是一件充满仪式感的事情。学习语文要读写结合,以写促读,逐渐提升孩子的阅读和习作水平。”听了我和小辰妈妈的交流,小瑜妈妈不禁感慨:“原来孩子不愿意阅读,主要还是家长重视不够啊!”小瑜妈妈还向小辰妈妈借了几本作文杂志,准备回家“试试水”。
听了小瑜妈妈的感慨,我顺势表扬小瑜做事有计划。小瑜虽然放学后要学习舞蹈,但是没有影响学习,每天都能按时完成作业。小瑜妈妈听了,点点头说:“从小我就告诉她先完成重要的事情,再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孩子也形成了习惯,不用我催,一回家就先做作业。”听到这,小浩妈妈凑上前取经。小瑜妈妈继续说:“孩子一回家,你先让孩子自己说一说安排,咱们在旁边提醒一下就行。”我也在一旁补充“时间管理四象限”方法,给小浩妈妈提供更具体的指导。小浩妈妈听完,似有所悟。
随后,我告诉小浩妈妈:“小浩在年级跳绳比赛中获得了第一名,将代表学校参加区级比赛!”小浩妈妈说:“这孩子从小就好动,最近迷上了一款运动软件,昨天还参加了一次网络跳绳比赛。”小浩妈妈边说边拿出手机给我们演示:“这里面有很多运动小游戏,可以邀请朋友一起PK,很有意思。”小辰妈妈和小瑜妈妈像发现了新大陆一般,赶紧拿出手机下载软件。
三位家长在交流中获得启发,找到了自己需要的育儿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要适时提醒、总结,引导家长开展“供需关系”的深入交流即可。
要达到上述这种“互助式”沟通效果,离不开教师的精心设计。首先,教师要有意识地将家庭环境与学生的闪光点联系起来,通过闲聊奖状、图书、跳绳等能够体现学生特长的事物,肯定学生的优点,吸引家长的注意和兴趣。在家长分享经验时,教师要抓住关键点引发家长之间的“供需对话”,将交流引向深入。教师还要适时补充、提炼和总结,以便其他家长学到更具体、更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育人方法。
耐心引导,赋能互助式成长
家长找到了自己认同的、可操作的方法之后,教师还要做好学生工作,帮助孩子和家长达成共识。
在交流的过程中,几个孩子偶尔从房间里探出头来偷听一会儿,当听到自己或同伴被表扬时,兴奋地跑进房间分享消息。我和家长交流结束后,把孩子们请了出来。我问小瑜:“现在你知道小辰的作文为什么写得这么好了吧?”
小瑜指了指旁边的书架,笑了笑。我继续追问:“如果你想和小辰一样写出优秀的作文,你该怎么做?”小瑜摸摸后脑勺,说出了自己努力的方向。我拍拍小瑜的肩膀说:“老师和妈妈会帮助你的!”于是,我们三人一起商量、制订了读写计划:每天閱读30分钟,每周写一篇周记。一周后,根据完成情况进行奖励。随后,我又指导小辰和小浩制订了专属成长计划。三位家长看到孩子能够主动愉快地接受任务,十分欣慰。
师生沟通中,教师通过询问“为什么别人能做到这么好”“我该怎么做”引导学生自主寻找答案,自己制订成长计划,他们对自己制订的计划会更加有认同感和执行力。
临走时,三位家长相互感谢,表示自己学到了很多家庭教育经验。她们建立了一个微信群,准备一起带孩子野餐。几个孩子还约定在网上进行一次趣味运动比赛。
互助式家访不仅能解决学生和家长面临的教育难题,而且增进了家长与家长、孩子与孩子、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感情,形成了家教互助的新模式。
(作者单位:山东省威海市福泰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