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兴旺
某日语文课上,学生正在预习课文《齐桓晋文之事》,一名学生突然说:“老师,孟子在说谎。”
“为什么这么说?”我问。
“相传仲尼厄而作《春秋》,在其中记载了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孟子肯定读过《春秋》,现在却说孔子没讲述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所以孟子在说谎!”
“那孟子为什么要说谎呢?”我追问。
“孟子不屑于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做法,他想借此机会向齐宣王宣讲儒家的仁政思想。”另一名学生插话。
“看来,大家对‘圣人说谎这个话题很感兴趣,不如我们做一个圣人说谎专题研究:搜集一些圣人说谎的故事,了解他们说谎的背景,分析说谎的原因,并与同学们的日常说谎行为做比较。3天以后,我们召开研讨交流会。”
3天后,我在班级文化墙上看到了密密麻麻的学生作品,以下是我印象最深刻的2个。
《吕氏春秋》中记载了一个故事。孔子被困在陈国和蔡国之间,连野菜汤都喝不上,7天吃不上米饭。孔子白天睡觉保存体力,弟子颜回出去讨米,讨回来后煮饭。米饭快熟的时候,孔子看見颜回用手抓甑里的米饭吃。过了一会儿,饭熟了,颜回请孔子吃饭,孔子假装没看见颜回抓饭吃的事情,说:“我刚刚梦见我的父亲,这一锅米饭还没动过,先拿来供奉先人之后我们再吃。”颜回回答:“不行,刚刚煮饭时炭灰飘进了甑中,抓出来丢掉太糟蹋粮食,我就把脏了的饭抓来吃了。”……
【解读】孔子看见弟子颜回“偷吃”,没有当场揭穿,而是编造了一个谎言,借梦境委婉试探。正是这个谎言避免了师生之间的一场误会,体现了孔子的育人智慧。
《史记·孔子世家》中有一个故事。孔子途经蒲邑,蒲邑人阻止孔子去卫国。双方搏斗非常激烈,蒲邑人对孔子说:“如果你不去卫都,我们就放了你。”孔子和他们立了盟誓,被放出东门,接着前往卫都……
【解读】孔子知权达变,说话看对象、看场合、看时机,知大礼、明大义而不拘小节。
上课伊始,我说:“同学们,圣人说谎的行为与某些同学的说谎行为是一回事吗?比如,本来是自己起床晚迟到了,却撒谎说路上堵车了;本来是自己忘了做作业,却撒谎说没带……请同学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
“不是一回事,有本质的区别。以上列举的孔子、孟子说谎的事例是他们在特定的时间、地点、场合的一种语言艺术,是智慧的体现,并非不守诚信的习惯问题、品德问题。”一名同学大胆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很多同学说谎是出于一己之私,是为了掩盖自己的过失,逃避责任,逃避处罚。久而久之,个人的诚信度会越来越低。”一名同学说。
我问:“孟子曾说过‘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意思是有德行的智者,说话不一定都讲信用,做事不一定都有结果,关键看是否合乎道义。同学们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孟子说的‘义,不是所谓的‘哥们儿义气,而是指社会公德、民族大义,就如上述孔子对蒲邑人说谎一样,孔子如果继续履行盟誓,就是为虎作伥,违背了‘义。孔子在大义面前,不惜背弃誓言,这才是真正的坚守信义。”一名同学结合之前的故事阐述了自己的理解。
我总结:“同学们的发言非常精彩,通过交流,我们明白了说谎不一定代表道德品质有问题,一个人说谎的原因很多,我们要综合多方面考量,不要轻易指责他人。”
语文课上无意中冒出“孟子在说谎”的话题催生了这堂诚信教育课,收到了意外的效果,这大概就是人们常说的“无心插柳柳成荫”吧。
【本文系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2022年度立项课题“项目化学习在普通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022JB445)的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湖北省通山县实验高级中学)
责任编辑 魏 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