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新艳
情景再现
班会上,班主任兴致勃勃地给上学期表现优秀的学生发奖品——每人一本笔记本,并大力表扬了这几名同学,号召大家向他们学习。谁知下课后, 一名同学对获奖同学说: “有什么了不起,不就是一本笔记本吗?扶贫啊!”一名获獎的同学听后,竟然赌气撕毁了笔记本。
这个现象反映了什么教育问题?作为班主任,遇到这种情况我们该怎么办?
很多班主任都表示,上述现象似曾相识,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那么,这个现象到底反映了什么教育问题?如何透过现象看本质呢?我们发现,在学生问题行为的“冰山”之下,蕴含着以下三个重要的教育问题。
1. 学生嫉妒心理的教育引导问题
案例中,说风凉话的同学因为别人得到了表扬和奖品而自己没有得到,就出口贬损获奖者,这一现象背后折射的正是学生的嫉妒心理。
嫉妒是一种不良情绪,既伤人又伤己。一方面,嫉妒会破坏人际关系,甚至会造成悲剧;另一方面,孩子嫉妒心过强,就特别容易受外界刺激而产生不良情绪,对自己的身心健康极为不利。案例中,把嫉妒情绪表现出来的虽是个别现象,但班主任必须意识到,很可能还有一部分同学虽然没有攻击性的表达,但也可能产生了嫉妒情绪,也需要教师关注和引导。
2. 学生自卑心理的教育引导问题
案例中,获奖的同学因为别人说了几句风凉话就“赌气撕毁了笔记本”,孩子敏感的内心是显而易见的,这一现象背后折射的正是学生的自卑心理。
如果孩子的自卑感能得到正确引导,那么,这种自卑感会成为一种激励因素,可以激励孩子“知耻而后勇”,发愤图强;如果孩子不能正确对待自卑感,则会陷入烦恼、压抑、消沉的负面情绪之中,从而对他的学习和生活造成不利影响。
本案例中,一名在外人看来优秀的孩子也可能是自卑的,这更需要引起班主任的深思。这说明孩子的心理发展是复杂的,它挑战着育人者的智慧。
3. 班级团体动力的建设管理问题
案例中,班主任的本意是表扬优秀,并号召同学们向优秀者学习,结果却并未如愿,相反,获奖者和未获奖者之间有了矛盾。这一现象背后折射的正是班级团体动力的建设管理问题。
团体动力学,由勒温于1939年提出,旨在探寻团体发展的规律,研究群体气氛、群体成员间的关系等群体生活的动力方面的社会心理学分支。团体动力学认为,分裂和内聚是团体中时刻斗争的一对矛盾,一个良好的有生命力的团体必须要有较强的内聚性,这样才能防止团体分裂。
本案例中,得到奖励的同学并未如教师所愿得到其他同学的追随和学习,相反,却引起了未获奖同学的不满和嘲讽,这说明教师在设计奖励机制时,重视了对个体的奖励,但忽略了个体目标与团体目标的融合,忽略了团体成员间的正效价和吸引力,这正是班主任工作的又一重要生长点。
“冰山”之下隐藏的育人密码
发现问题的第二步是分析问题。很多班主任都不缺乏发现问题的能力,但是,对问题的分析是停留在浅表,还是能够穿越行为的“冰山”,解锁孩子问题行为“冰山”之下的心理密码,是班主任育人智慧的分水岭。
1. 从“行为”到“自我”,洞悉“冰山理论”7层次
笔者认为育人工作的前提是深度理解学生,因此,笔者倡导将萨提亚的“冰山理论”引入班级管理。
“冰山理论”,是萨提亚提出的重要理论,实际上是一个隐喻,它指一个人的“自我”就像一座冰山——我们能看到的只是表面很少的一部分行为,而更大一部分的内在世界却藏在更深层次,不为人所见,恰如大海中的冰山,很大部分在水面以下,不为人所见。包括行为、应对方式、感受、观点、期待、渴望、自我7个层次。
每一个冲突事件中,每一个“问题孩子”“说了什么、做了什么”仅仅是暴露在水面之上的冰山一角,孩子的真实自我隐藏在水面以下。而“冰山模式”是一个非常好用的工具,它能一步一步引导教师从解析孩子的“问题行为”开始,触摸到孩子“自我”,真正走入孩子的心灵深处。
2. 从“两极”到“归一”,打开问题行为密码锁
教师可以借助“冰山模型”看到案例中说风凉话的同学的内心:行为(说风凉话)→应对方式(指责)→感受(愤怒)→观点(他们得表扬没什么了不起,一本笔记本不值钱)→期待(自己也能被表扬;老师要公平;大家也要关注到我)→渴望(被认同,有价值)→自我(我是很好的,我是有生命力的)。
教师同样可以借助“冰山模型”看到案例中赌气撕毁笔记本的同学的内心:行为(赌气撕毁笔记本)→应对方式(讨好、自暴自弃)→感受(委屈、生气)→观点(他看不起我,一本笔记本的确不值钱,是像扶贫的)→期待(我能被看得起;奖品要有价值;大家要尊重我)→渴望(被接纳、被认同、有价值)→自我(我是很好的,我是有生命力的)。
走完冲突两极两个孩子的不同“冰山”,我们惊奇地发现,走到“冰山”的最底层,万流归一,每个“问题孩子”的内心密码都一样,都是对“我是很好的,我是有生命力的”的终极需求。
孩子向美向善的需求不被满足,并以一种不恰当的向外或向内攻击的方式表达出来,这才是问题的实质。能看到这一点,我们才有从“冰山”底层回应和引领孩子的可能,我们的育人智慧才有真正生发的可能。
“三维度”彰显教育智慧
通过“走冰山”,教师对案例中折射的教育问题有了一个深入的认识。具体应该怎么做呢?笔者认为,班主任应从个体辅导、团体建设和家教指导三个维度同步开展工作。
1. 三环节,落实个体心理辅导
教育,当既见森林也见树木,不忽视每一个个体。
案例中,说风凉话的同学(嫉妒心理)和赌气撕毁笔记本的同学(自卑心理)无疑是教师必须重点关爱辅导的两个个体。
为此,班主任可以求助学校专业的心理老师,也可以自己约孩子谈心,以提问式谈话法陪孩子一起“走冰山”,借助“冰山模式”,通过三环节驱动孩子探索自己的内心冲突,并寻求新的破解之道。
“走冰山”,感知情绪。如:面对自卑的孩子,可以这样提问:“你撕毁笔记本(行为)时,内心的情绪(感受)是什么?”“他说的哪一个词最刺激你,他那样说你是怎样想(观点)的?”“你希望(期待)事情應该是什么样的?”“你发现你对自己有怎样的要求(渴望)?”“你理想的自己(自我)是怎样的?”“走冰山”的过程中,孩子能获得对自卑情绪的深度感知。
深辩论,接纳情绪。在感知、明确自卑情绪的基础上,教师抛出问题:自卑情绪真的一无是处吗?引导学生多角度辩论。深度辩论中,孩子会逐渐认知到自卑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情绪,不仅如此,自卑也有积极的意义。心理学家阿德勒曾说,克服自卑,追求优越,是人成长最原始的动力源泉。至此,孩子便能坦然接受甚至悦纳自己的情绪。
细论证,探究解决。当学生接纳了自卑情绪后,教师便可以抛出新的问题:“当我们在自卑情绪中时,赌气的结果通常会怎样?”“除了赌气、自暴自弃之外,还有更好的应对自卑的方法吗?”在层层深入的论证中,学生自己会找到更理性的解决方案。嫉妒心理的处理和引导与此流程一致,随之,便是引导学生将新的方案应用于生活实践中。
个体心理辅导中最关键的一点是,不要将孩子的行为简单粗暴上升到道德层面,而应该先处理情绪,再解决问题;不要强势说教,而应提问式启发孩子深层思考并改变。
2. 五要素,驱动班级团体动力
教育,要既见树木也见森林,不忽视对系统的关注。
勒温认为,团体的本质在于其所属成员的相互依存关系,而不在于他们的相似性或差异。本案例中,获奖者的荣誉与未获奖者的目标之间未建立必要关联,甚至对立,因此,团队容易呈现出分裂甚至对抗的苗头。
如何解决这个棘手的问题呢?笔者认为,班主任应从团体动力心理学的目标、规范、结构、角色、凝聚力五要素入手,促成团队良好运行。
共商愿景树目标:目标,是团体中力量运作的方向。愿景,是对未来发展的生动描述。班主任不妨召开一个专门的“个人目标—小组目标—班级愿景”的梳理班会,只有当班级中每个个体的成长目标与小组目标、班级愿景构建起联系时,由多个个体聚合的群体才有被糅合成一个团体的可能。
共定班规建秩序:规范,决定了团体允许成员行为的范围与方式。当班规是全体同学共同商定的,而非由班主任或其他人强制要求的,这样的班规才更具有契约的力量。
共建结构稳运行:结构,是团体成员要达到目标的行为通道,是团体能量的流动路径。班级中,各种学习或活动小组应给予学生充分的发言权与参与权,班级组织结构既要有相当的稳定性,又要有适当的灵活性。
分担角色共参与:角色,在魏书生的班级管理智慧里体现尤为充分。他说,班级中,要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因此,本案例中的班主任应对班级进行一次全员角色分工,共同搭建“人人为我服务,我为人人服务”的相互依存关系网。
相互成就强凝聚:凝聚力,与成员期望的满足有关。因此,笔者认为,班主任在设计奖励机制时,除了考虑奖励优秀者个人外,还应考虑对进步者进行奖励,对互帮互助的小组进行奖励,让每个孩子、每个小团队都有成功的机会与舞台,从而构筑团队内聚力形成的三种基础:让个体因为喜爱其他团体成员而喜爱团体;让个体觉得做团体成员很光荣而喜爱团体;让个体因团体能帮助其达到个人目标而喜爱团体。
换言之,在一个相互成就的班级里,个体之间彼此融洽依存,强大的凝聚力自然会应运而生,相应地,“嫉妒”“攻击”“自卑”等导致团队分裂的因子将会大幅消减甚至消失。最重要的是,每一个孩子也将在班级共同体中得到积极发展。
3. 三客体,实施家庭教育指导
班主任要解决案例中折射的相关教育问题,显然不能绕开对家庭教育的关注与指导,除了对全体家长进行团体指导外,对表现出嫉妒心理与自卑心理的两个孩子的家庭有必要做针对性的个别指导。
虽然这两个孩子呈现的问题行为并不相同,但其内在渴望都一致,都渴望被认同,其最底层的自我也一致。孩子极度的渴望恰恰折射出需求未被满足的现实,这一点正是家庭教育指导的智慧生发点。因此,要指导家长做好孩子的三个客体,从渴望层、自我层去回应、滋养自己的孩子。
理想客体:家长应做好孩子的理想化客体,在他幼小时予以高质量陪伴与无条件的爱,这将是孩子终身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内在力量;
镜映客体:家长应做好孩子的镜映客体,在他受挫时予以涵容,帮助孩子形成自信;
孪生客体:家庭成员应做好孩子的孪生客体,在他孤单时予以情感联结,让孩子有归属感。
如此一来,孩子就可以摆脱因内心匮乏、羸弱而表现出来的“嫉妒”“自卑”等不良情绪,从而坚定从容、放心大胆地走向自我成长。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市翔安区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