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档案如何编辑与出版

2023-05-20 07:37文|申
出版人 2023年5期
关键词:体例江河选题

文|申 尧

从科学的江河叙事框架、专业化的立项论证、精益求精的审读校核以及开阔大气的装帧设计几个方面,探讨影像档案的出版模式。

江河作为自然和人文遗产的载体,拥有着极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经济价值。青岛出版社的《江河影像档案》选取中国江河流域自然和人文遗产作为主题,创造了一个围绕江河叙事框架展示40 年改革开放以来视觉史料的选题策略。这样的选题策略符合文化遗产中江河叙事框架的科学性,能够有效地展示人类文明的历史和文化。在这里,江河叙事框架的科学性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影像档案是一个有价值的历史史料,编辑需要具备多学科的知识和专业的素养。在进行影像档案立项之前,需要评估影像档案的内容价值,考虑档案具有多大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同时,邀请多学科的权威专家,如历史学家、文化学者、艺术家等进行阐释、审读和作序,为影像档案研究提供专业的指导和保障。为了更好地完成这项工作,出版机构还需要组建专业的编辑队伍,如编审、校对等,对影像档案的内容、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进行细致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作为一部大型多卷本图书,《江河影像档案》的编纂需要具备四个关键条件:充足的影像资源、专业的阐释队伍、严谨完备的编辑体例以及扎实的编辑队伍。这些条件的具备与否直接影响着选题论证的专业性基础是否牢固。

《江河影像档案》的选题是由人文摄影家郑云峰提出的,他和团队自1982 年开始持续不断地拍摄三江源地区以及黄河、长江、澜沧江、怒江、雅鲁藏布江等流域的自然人文影像,相对完整地记录了改革开放40 多年以来这些影像发生的视觉变化。他们拍摄的非数码图片数量超过20 万张,这在数码相机普及之前、冲印成本高昂的时代,是极为难得的资源。尤其值得一提的是,1997—2003 年间,郑云峰团队在三峡工程蓄水前动迁期间专门拍摄了5 万张珍贵底片,为《江河影像档案》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影像无声,需要专家来阐述其中的故事。《江河影像档案》涉及的专业领域非常广泛,既包括地理学、地质学、生态学,也包括人类学、考古学、民俗学、民族学、艺术学等。文字阐述不仅要追求专业性,还要兼顾普及性、文学性和艺术性。

为《江河影像档案》编纂配备专业的编辑力量,青岛社选配了具有多学科背景的20 多位责任编辑,他们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经验来进行各个卷本的编校工作。这些编辑具有历史学、民俗学、美术学、自然科学、文学、新闻传播学、哲学等专业背景。由社里有着30年的工作经验,曾获得“中国出版政府奖”个人荣誉的总编辑主持编辑工作并负责三审,这样的编辑队伍可以确保《江河影像档案》的编辑质量和准确性。

进行影像档案编辑工作时,需要进行精益求精的审读校对,以确保档案内容与整体体例的一致。具体措施如下:

一是制定编辑体例。

编辑大型出版物需要制定编辑体例,它如同“宪法”,对于指导编辑工作具有至关重要的协调性作用。《江河影像档案》编辑体例包括11 项内容:基本要求、文字规范、图文次序、文字风格、篇章结构、图表规范、图像规范、地图规范、数字与计量单位规范、注释规范、标点符号规范。这些条目的编制都按照国家标准及行业规范制定,注重科学、简洁,力求不画蛇添足,起到引领读者读图的基本功能,同时注重文学性和艺术性,注重修辞技巧。体例的制定是一个不断修订的过程,在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需要进行不断的修订。

二是总编辑协调全局。

青岛社安排总编辑亲自协调《江河影像档案》出版的全面工作,委任统筹人员与三审三校的负责编辑,并召集各种会议,解决各类问题。统筹人员由职能部门专人负责,分别负责稿件初审工作、选题申报工作、问题汇总工作、进度调度工作、设计与排版工作、印前审校工作、图片调整工作、印装质量监督工作、成品入库及样书流转工作、计算并开具稿酬、宣传营销工作等。

三是分类并排解问题。

涉及多专业领域的多卷本大型出版物各卷问题存在多样性,经过不同作者的诠释,文风各不相同,有些文字对于诠释性原则把握不一,篇幅长的则有过度之嫌。在尊重科学性和作者文风的原则下,需要以简洁的原则进行删减。所有编辑需要对档案内容进行统一规范。总编辑发起并主持,建立编辑周例会制度,所有参编人员每周一次举行碰头会,沟通进度、提出问题、解决争议,通过科学统筹管理,消弭各卷本的局部性与全卷本统一性的矛盾。此外,一些工作琐碎却很重要,如《三江源》全书均为繁体字,对字形的校对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涉及数百个异体字,需要区别用法、一一排查。涉及历史文献的内容,均由编辑小组集中检索排查,参阅现有的文献史料进行比对。对江源地区多民族的生活风俗、宗教内容,均由不同的专家反复审读,删减没有档案意义的内容,避开敏感内容,严格恪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以及科学性原则。建立一套内容质量管理机制:地方专家确认、同一领域不同专家互审、主编把关、编辑审核、总编辑终审。

综上所述,精益求精的审读校对是进行影像档案编辑工作的必要步骤,需要制定编辑体例、总编辑协调全局、分类并排解问题,以确保档案内容与整体体例的一致。

《江河影像档案》采用开阔大气的装帧设计,注重民族性和时代性的统一,并采用环保材质与内容的互动,提高影像档案的可阅读性和实用性。大量拉页的使用增加了读者的视觉体验,展现了自然资源的特色,仿羊皮、仿藏银的触感设计和夜光油墨的覆盖则增强了读者的艺术感受。整体风格时尚大气,视觉雅致、触感丰富,给读者带来美的感受和欣悦之情。采用特规小四开横开本的规格,使得大山大水可以在书页上展开视觉再现,同时拉页的数量与装订坚固性、适读适翻性之间的平衡也得到了良好的处理。内页为纯木浆进口哑粉纸,以环保油墨五个色序印制,并通过局部光油保护油墨层,耐久耐翻,消除异味,不怕光照,时间长久也不会发黄变色,致力打造精品久品。整体设计不仅令人赏心悦目,更能直接影响这套大书的价值意义。

总之,影像档案出版需要遵从融合理念和科学的选题策略,依托专业的立项论证和精益求精的审读校对,强调开阔大气的装帧风格,注重专业性、普及性、文学性和艺术性的特点。在具体实践中,不断探索,为大型、多卷本、影像为主体的出版项目提供可资参考的路径。

大型出版工程往往体现时代思想精华、传承中华文明、代表国家水准和意志。与以文本为主的出版物相比,影像类的集成随着摄影技术发展与出版业态的互动,经历了从“画册”到“影集”再产生“影像档案”的过程,这不但是对摄影记载历史、观照环境的重要性的认识过程,也是出版业态不断演化、发展、创新的过程。图像的史料性、思想性、客观性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本质。在记录客观事实、引发思考、产生新的知识方面,对应了以文本为主体的出版物,也回应了“左图右史”的历史跫音。

江河为框架的自然与人文遗产的影像档案出版立意深远、脉络清晰、内涵丰富、史料珍贵、延展性强,是切实贯彻“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具体措施。

影像作者“行万里路”与专家学者“读万卷书”如何结合?这是出版社组稿时面临的普遍性课题。《江河影像档案》试图回答这一课题,“影像档案”不但具备大型出版工程对于出版流程的所有传统要求,还有自身的特殊性,此前并没有太多经验可资借鉴,新的经验需要总结。

《江河影像档案》的实践证明,正确的选题决策不但取决于对选题价值的准确判断,对学科、业态发展的敏锐前瞻,专业、智慧的领导视野,既要有“识”还要有“胆”;还取决于优秀团队的专业工作能力与精诚协作精神。不断出精品,也不断出人才、出队伍,对祖国山水精魂、璀璨人文的敬畏与情怀,是引领我们实现繁重复杂工作的闪耀航标。■

猜你喜欢
体例江河选题
江河里的水鸟
注释体例
注释体例
注释体例
注释体例
江河治理的新思路
——刘国纬的《江河治理的地学基础》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