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数形结合思想方法是数学教学的重要媒介,是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有效抓手,它主要包含“以数解形”和“以形助数”这两个方面的要义。教学“分数乘分数”,教师应注意紧扣数学课程标准,基于整数、小数、分数乘法运算算理、算法的一致性来设计教学,并围绕数形结合思想精准施教,让学生完整地经历感悟运算一致性的过程,从而促进他们提升运算能力,发展推理意识,习得素养品格。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形结合;运算一致性;分数乘分数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3)14-0016-04
【作者简介】陈国强,江苏省常州市武进清英外国语学校(江苏常州,213164)教科研主任,一级教师,常州市数学学科带头人。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要让学生“感悟数的运算及运算之间的关系,体会数运算本质上的一致性,形成运算能力和推理意识”。教学苏教版六上“分数乘分数”时,通过打通整数、小数、分数运算之间的“阻断层”,借助数形结合思想方法联系好“关联带”,从计数单位的核心概念角度重建“承重墙”,基于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的展开,让学生完整地经历感悟整数、小数、分数运算一致性的过程,有助于他们提升运算能力,发展推理意识,习得素养品格。
一、课前思考
综观当下的“分数乘分数”教学,要在课堂教学中实现数运算的一致性,彻底打通整数乘整数、小数乘小数、分数乘分数的内在联系,实现新旧知识的整体性迁移内化,主要需要解决以下问题:
一是对算法处理的“浅表化”,不少教师过于强调“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的算法,没有深入引导学生理解分子相乘的积表示计数单位的个数,分母相乘的积表示新的计数单位。
二是对算理解读的“偏差性”,如在“分数乘法”单元前两课时的学习中,分数乘整数、整数乘分数在运算过程中没有产生新的计算单位,而教师对分数乘分数产生新的计数单位后再累加计算单位甚少提及,容易导致学生在算理理解上出现偏差。
三是对算律运用的“缺失感”,一些教师注重借助数形结合推理算理和算法的合理性,但缺少对分数乘分数结果的演绎推理过程,适时介入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以及运算律的运用,能促进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提升。
二、课例实践
为了帮助学生精准理解和建构“分数乘分数”算理、算法的一致性,笔者重组教材内容,聚焦矩形面积,以数形结合、逻辑推理为主要表征方式展开教学。
(一)借助面积模型,初步探究算理
1.问题呈现,独立探究
出示:一个长方形的长为1/2米,宽为1/4米,求这个长方形的面积。
师:要求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应如何列式?
生:因为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所以列式为1/2×1/4。
师:有理有据,1/2×1/4怎样计算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分数乘分数”。
师:1/2×1/4既可以表示两个具体数量相乘,也可以表示求一个分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研究,并尝试用不同的方法去验证,遇到困难可以打开信封查看提示。然后小组交流,并选出代表在班里汇报。
2.交流分享,融理于法
師:下面,请小组派代表上台汇报。
生1:我们小组是通过把分数转化成小数进行计算的,1/2×1/4=0.5×0.25=0.125(平方米)。
生2:我们利用信封提示,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将算式转化成(1÷2)×(1÷4)=1×1÷2÷4=(1×1)÷(2×4)=1÷8=1/8。
生3:我们小组将一张纸上下对折,然后左右对折两次得到这张纸的1/8。
生4:我们小组与折纸的方法类似,是用画线段图的方法来表示的,把一条线段看作单位“1”,先平均分成2份,取出其中的1份,然后在1/2中再平均分成4份,取出其中的1份,就得到这条线段的1/8。
生5:我们组也是采用画图的方法来验证的,只不过画的是长方形,我们将这个长方形看作单位“1”,一共平均分成了8份,其中的1份就是1/8。
师:通过画线段图和长方形都能表示出1/8,你们更喜欢哪一种?说说理由。
生:我比较喜欢画这样的长方形,假如1/2乘的是1/20,在1/2中平均分成20份长度不够,而长方形的画法可以先横着画出这个分数,再竖着画出这个分数的几分之几。
(二)数形结合分析,明晰算理算法
1.再次验证,归纳算法
师:刚才,同学们用不同方法验证了1/2×1/4=1/8,你能继续计算出2/3×4/5的结果并验证吗?(暂停)请你说,你是用什么方法计算的?
生1:我用的是画长方形的方法,2/3×4/5相当于把这个单位“1”平均分成15份,取其中的8份,得到小长方形的面积是原来长方形面积的8/15。
师:你们也是用这种方法吗?为什么不用分数转化成小数或者折纸等其他方法呢?
生2:2/3不能转化成有限小数,折纸方法又太麻烦,对折起来不方便。
师:老师这里还有两幅作品,我们不妨把三幅作品(如图1)放一起对比一下。画得都对吗?你更欣赏哪一幅?
生3:其实三幅作品都对,但我更喜欢第一幅作品,它能让我们一眼就看出把单位“1”平均分成15份,取这样的8份,也就是2/3的4/5是8/15。
师:这里的15份是怎么看出来的?8又是怎么看出来的?
生3:因为长被分成5列,宽被分成3行,所以5×3=15(份),而涂色部分长为4,宽为2,4×2=8(份)。
生4:老师,其实就是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
师:非常棒!你们都发现了吗?这就是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这里分母相乘得到的积就相当于单位“1”均分的总份数,而分子相乘的积就是取的份数。
2.数形结合,理解算理
师(出示图2):让我们聚焦这个长方形,分母相乘求得一共的份数,分子相乘求得取的份数,结果是8/15,请问,它的计数单位是什么?你知道怎么来的吗?
生:分数单位是1/15,是由这两个分数的分数单位相乘得到的,一共有8个。
师:你观察得很仔细,我们可以将两个分数分别拆解成2个1/3和4个1/5,列式为2/3×4/5=(2×1/3)×(4×1/5)=(2×4)×(1/3×1/5)=8×1/15=8/15。从算式中可以看出,1/3×1/5产生了新的计数单位1/15,2×4则表示新计数单位的个数。
(三)横向对比反思,建立统一结构
1.对比呈现,内化结构
出示图3,带领学生进行回顾。
师:我们刚才对分数乘分数进行分数单位的拆分与相乘,其实,在以前学习的整数乘法、小数乘法中也可以进行拆分与相乘,仔细观察,你有什么发现?小组交流后汇报。
生1:我们组发现这三组算式都有10、0.1、几分之一这些计数单位。
生2:我有补充,我发现它们的结果都跟两个乘数的计数单位和计数单位的个数有关。
师:是啊,无论是整数乘法、小数乘法还是分数乘法,本质上都是把两个乘数的计数单位的个数相乘,得到新的计数单位的个数;把两个乘数的计数单位相乘,得到新的计数单位,最后求出它们的积是多少。
2.练习巩固,深化理解
出示题目:在括号里填整数,( )/( )]的( )/( )是多少?得数由多少个计数单位组成?请用画图的方式表示出你的想法。
交流汇报,教师点评。
本节课以“计数单位”为核心概念,以“计数单位与计数单位相乘,计数单位上的数字与计数单位上的数字相乘”为基本运算,以“运算律”“等式的基本性质”为基本规律,经过三次探索,借助数形结合,对矩形的长和宽进行“先分后取,再分再取”,帮助学生理解新的分数单位“1/两个分母相乘”的数学本质,感悟整数、小数、分数乘法运算的一致性,促进他们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三、实施建议
东北师范大学马云鹏教授指出:“教学数与数的运算一致性目的在于体现学习内容之间的内在关联,从关联中体会其中的核心概念,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一个学科的基本原理。”对小学生而言,“一致性”即探寻数学学科本真,构建完整的知識结构。教师应抓住计算教学的核心要义,优化教学环节,促进新知建构。
(一)立足数形结合,深化结构理解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伍鸿熙教授主张,用“矩形面积”定义“分数乘分数”的含义。苏教版教材虽然借用了“矩形”,但少了“面积”的强化,教材中直观图呈现的算法清晰,但其算理却有种“雾里看花”的感觉。人教版与北师大版教材则都借助了“矩形面积”,先规定矩形面积为单位“1”,纵向将边长平均分成n份,得到第一个因数“a个1/n”,横向将边长平均分成m份,得到第二个因数“b个1/m”,然后由“a个分数单位1/n×b个分数单位1/m”得到“a×b个新的分数单位1/nm”,回归到“计数单位的累加”,实现整数、小数和分数乘法运算的一致性。因此,在本课中借助数形结合思想中的“以数解形”“以形助数”是实现运算一致性的基本路径,“相同计数单位累加”的核心概念能有效强化学生对数与运算本质的理解,从而促进他们建立起具有一致性、整体性、互通性的数的运算整体结构。
(二)感悟转化思想,培养推理意识
鼓励学生“像数学家一样思考”,需要在日常教学实践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模型,本节课基于逻辑推理推演“分数乘分数”的算理、算法,主要涵盖两个方面:一是证明“分数单位”相乘与“非分数单位”相乘,本质上都是转化成“计数单位与计数单位相乘产生新的计数单位”后的累加;二是通过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运算律演绎推理出“分数乘分数”的结果是“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因此,通过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以及运算律等核心知识的探究,有利于学生实现从直观想象到抽象推理的顺利过渡,促进学生“像数学家一样推理”,帮助其学会用整体、关联和发展的眼光看待数学问题,从而形成科学、理性的数学思维。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应该站在更高的角度,基于教材编排意图以及学生认知现状,把“分数乘分数”放到更广阔的知识结构体系中,引导学生完整地经历感悟运算一致性的过程,促进他们深刻感悟数与运算的一致性,从而提升运算能力,发展推理意识,习得素养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