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脊排针法合督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观察*

2023-05-18 12:57王泽华
按摩与康复医学 2023年6期
关键词:夹脊针法腰椎间盘

王泽华

(汕头市中医医院,广东 汕头 515000)

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 LDH)是腰椎间盘出现不同程度退行性改变的基础上,各种因素作用下致椎间盘的纤维环破裂,包含在内的髓核向外突出或脱出,刺激或压迫到周边的神经或脊髓,进而出现腰腿疼痛或功能障碍等一系列临床症状。典型表现为腰痛,伴或不伴有下肢放射痛,严重者可出现二便障碍,鞍区感觉异常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据相关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约有80%的成年人经历过腰痛[1]。有调查显示,国内腰椎间盘突出症患病率为7.4%-17.8%[2]。目前主要为手术治疗和保守治疗,最终需要手术治疗的占比偏少,约10%~15%[3],其余大部分患者经保守治疗病情可稳定好转。手术治疗因风险大,术后可能存在较多并发症等因素,不易被患者接受。为此,寻找一种有效且安全的非药物治疗方法十分必要。

近年来,采用夹脊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研究众多,Meta 分析显示[4]夹脊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显著,优势明显。腰部夹脊穴排刺法源于古法,着重刺激分部的经穴,如姜氏[5]采用循经排针治疗腰痛,在改善疼痛、功能、硬结指数疗效显著。本研究通过临床观察,探索夹脊排针法合督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现将本研究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纳入2021 年4 月至2022 年7月至我院就诊,符合入组标准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80 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夹脊排针法组)、观察组(夹脊排针法合督灸组),每组各40 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构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具有可比性,具体情况见表1。本研究实施前已获得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1.2 诊断标准参照《实用骨科学》[6]拟定本研究诊断标准:①症状:腰痛或下肢放射痛;②体征:腰椎旁压痛并向下肢放射;直腿抬高试验和加强试验阳性,或伴有屈颈试验、股神经牵拉试验阳性;③神经分布区域或有不同程度的肌萎缩、肌力下降、感觉异常等;④影像学证据:CT 或MRI 有椎间盘突出表现;⑤排除继发情况,如脊柱结核、肿瘤占位等。

1.3 纳入标准①符合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标准;②年龄范围为20 至75 岁;③患者知情同意;④无外伤骨折及合并其他复杂系统疾病等;⑤非妊娠期妇女;⑥未同时入组其他研究。

1.4 干预方法

1.4.1 对照组采用夹脊排针法。(1)取穴:主穴:两侧的夹脊穴,范围为病变腰椎间盘相对应节段上下各增加一个夹脊穴。(如L4 椎间盘病变,选取穴位为L3-L5 两侧夹脊穴);分经配穴:督脉、足太阳膀胱经型:患侧下肢后侧疼痛者取秩边、委中、承山;督脉、足少阳胆经型:患侧下肢外侧疼痛者取环跳、阳陵泉、悬钟;混合经型:患侧下肢后侧和外侧均疼痛者,两组穴位交替运用。(2)操作:患者取俯卧位,穴位规范消毒后,取0.25mmx40mm 毫针直刺,深度1.2-1.5 寸,捻转使针下产生酸胀感应为度,行平补平泻手法;根据分经配穴,用0.30mmx75mm 在秩边穴(下肢后侧疼痛)或环跳穴(下肢外侧疼痛者)上分别直刺,深度约2.5 寸,使针下产生强烈酸胀感应为度;用0.25mmx40mm 在委中、承山等穴(下肢后侧疼痛)或阳陵泉、悬钟等穴(下肢外侧疼痛者)上分别直刺,深度约1.3 寸,使针下产生强烈酸胀感应为度。每天1次,两周为1个疗程。

1.4.2 观察组(夹脊排针法合督灸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督灸治疗。督灸操作方法:①患者取俯卧位,双臂自然下垂,头稍前倾。充分暴露患者腰背部;②将一条干毛巾轻盖于患者腰背部,上面再铺盖一层温的湿毛巾,四周垫平反折,用防火布遮盖患者暴露的腰背部外皮肤,以防烫伤;③在腰背部湿毛巾上均匀平铺一层艾绒,用注射器在艾绒上均匀喷洒95%酒精;④用打火器点燃酒精,每次燃烧大约半分钟后,待病人感到腰背部有热感,再用两条湿毛巾,从侧面扑灭腰背上的火,等待片刻,根据患者具体情况,沿腰背部督脉及两侧夹脊穴或膀胱经点穴按压,3-5 分钟后再喷洒95%酒精、点火,反复操作3 次;⑤操作第3 次后,医者借助毛巾反折翻转艾绒后继续喷洒95%酒精、点火,再反复操作3次;⑥督灸治疗结束后,或可见腰背部有细密水珠渗出,叮嘱病人擦干腰背部汗珠,以免受寒。三天治疗1 次,两周为1 个疗程,共治疗5 次。以上两组患者,均治疗两周。

1.5 观察指标

1.5.1 疗效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7]进行治疗后评估。痊愈:腰腿痛等临床症状完全消失,恢复正常活动;显效:腰腿痛临床症状基本消失,直腿抬高实验可达到70°以上,腰腿部活动基本恢复正常;有效:腰腿痛临床症状有所改善,疼痛情况自觉减轻,但直腿抬高<50°;无效:腰腿部疼痛等临床症状均无显著变化。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例数/总病例数×100%。

1.5.2 观察指标: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评估腰腿部疼痛,该卡上标有刻度1-10,数字越大,表示疼痛强度越大;采用日本骨科学会制定的下腰痛JOA 评分量表评估疼痛及功能,疼痛越重,功能障碍越明显,得分越低。

1.5.3 测量指标:分别测量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腰部矢状面的前屈与背伸活动度。采用量角器进行测量。测量方法[8]:患者解剖学站立位姿势,保持骨盆不动,以L5棘突侧面投影点为轴心,固定臂为L5棘突的垂直线,移动臂为L5 棘突与C7 棘突的连线。测定患者前屈与背伸的活动度数。取3次测量的平均值。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8.0 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值±标准差表示,两组间均值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t'检验,自身前后对照均值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无序计数资料以频数(f)、构成比(P)表示,采用χ2检验。两样本等级资料比较,采用Ridit分析,由DPS 7.05进行数据处理。以α=0.05为检验水准。

2 结果

2.1 中医疗效评定 经过两周的治疗,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87.5%,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为77.5%,可以看出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后的疗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2.2 两组患者VAS 及JOA 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的VAS、JOA 评分对比均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治疗后,两组患者的VAS 评分与JOA 评分都较前改善,两组前后疗效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VAS 评分与JOA 评分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VAS、JOA评分比较(± s,n=40)

表3 两组治疗前后VAS、JOA评分比较(± s,n=40)

注:与对照组相比,①P<0.05;与治疗前相比,②P<0.05

组别对照组观察组VAS评分干预前6.92±1.29 6.88±1.36②干预后3.00±1.43 1.83±1.41①②JOA评分干预前10.35±1.33 10.50±1.04②干预后20.30±2.34 24.95±3.80①②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腰椎活动度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的腰椎前屈和背伸活动度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经治疗后,两组患者腰椎的前屈和背伸活动度均较前改善(P<0.05);观察组腰椎的前屈和背伸活动度在治疗后改善程度上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腰椎前屈及背伸活动度的比较(± s,n=40)

表4 两组患者腰椎前屈及背伸活动度的比较(± s,n=40)

注:与对照组相比,①P<0.05;与治疗前相比,②P<0.05

组别对照组观察组腰椎前屈活动度干预前42.93±2.53 42.58±3.1②干预后57.29±5.32 68.87±7.79①②腰椎背伸活动度干预前21.44±2.28 21.49±2.38②干预后27.14±1.38 29.38±0.99①②

3 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日益增多,临床常表现为腰腿部疼痛、弯腰及转侧受限等功能障碍,伴或不伴有下肢放射痛等,成为影响患者正常生活的重要疾病之一。腰椎间盘突出多好发L4/5、L5/S1 的椎间盘[9-10]。目前针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保守治疗主要是采用各种手段消除神经根周围的炎症、解除神经根压迫、营养神经等[11]。药物治疗多使用非甾体抗炎药,长期服用易造成消化道溃疡、出血等副作用。手术治疗虽能直接解除神经根压迫,但容易因剥离椎旁肌肉,影响脊柱骨骼肌肉间平衡,出现术后腰部不适等[12-13],不易被患者接受。

腰椎间盘突出症归属中医“腰痹”“腰痛”的范畴,根据经络学说辨证,LDH 发病与督脉和膀胱经联系密切。腰部经脉痹阻不通,气血运行不畅,致使腰痛及活动不利等,临床针刺治疗中,也着重调控膀胱经或督脉等经脉的经气。华佗夹脊穴归属于经外奇穴,循行于督脉与足太阳膀胱经之间,其穴位分布决定其独特性,除了能够循环往复,疏通局部经脉的作用,还可更深层次借助气街径路等,交通于全身上下、左右、内外、前后经脉,转输五脏六腑之气,成为独特的脉气转输点,调节全身经脉之气,有强督脉、调理脏腑之气、疏通经络的作用[14]。临床治疗中,常采用华佗夹脊穴治疗腰痛等症,如《素问·缪刺论》曰:“邪客于足太阳之络,令人拘挛背急……,刺之从项始,数脊椎侠脊,疾按之应手如痛,刺之旁三痏,立已”。阐述针刺夹脊穴能够起到直达病所的疗效,体现了“以痛为俞”之意。

从神经解剖角度看,夹脊穴与脊神经及交感神经关联密切。脊神经的前、后外侧支与后内侧支共同汇合组成神经网络。针刺病变部位的夹脊穴能够通过周围的脊神经根和脊髓内传导通路传导至中枢系统,进而起到调节的作用。近年来研究发现,针刺夹脊穴可通过调节神经-内分泌、炎性、免疫、血管舒缩等因子、疼痛信号传导通路等多方向、多层次、多通路发挥镇痛效应[15]。更有研究显示,针刺夹脊穴,可抑制p38促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表达,提升机体痛阈及降低疼痛敏感性,从而达到消炎止痛的作用[16]。也可促进内源性镇痛物质释放、抑制内源性致痛物质释放、干预信号传导通路、抑制痛觉敏化等途径增强镇痛作用[17]。临床上,常采用腰夹脊穴治疗腰臀部及下肢相关疾病,如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坐骨神经痛等。如高丽君[18]应用腰部夹脊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有效改善炎症反应等症状。徐毅[19]研究得出刺激腰夹脊可通过促进腰及下肢等周围神经的传导、营养等来改善腰椎功能。李某[20]亦通过研究输刺夹脊穴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下肢放射痛,发现该方案的有效率可高达90%。本研究方案扩大病变椎间盘上下节段针刺,能直接大范围改善病灶周围经脉气血,体现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特点,同时,在所处夹脊穴排针治疗,可加强疏通作用。

督灸通过艾绒燃烧产生的热力传导扩散热量,直接作用于人体,同时通过红外线辐射渗透到深层组织,扩张毛细血管网,降低血管张力,从而改善周围血液循环,增强机体细胞的活力及代谢,产生抗炎、镇痛等生物学效应[21]。督灸疗法结合督脉特性与艾灸功效,借助督脉统一身阳气的特性,将艾灸的温通散寒、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等作用在督脉上发挥到极致。有研究证实,督灸疗法通过提升脑内β内啡肽水平,达到中枢镇痛作用[22]。袁余等[23]研究发现,铺灸配合针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总显效率优于单纯针刺疗效,能更显著缓解患者临床不适症状,降低疼痛及提高功能评分。

本研究采用夹脊排针法、督灸等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研究结果示,夹脊排针法与夹脊排针法合督灸均能有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夹脊排针法合督灸组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单独夹脊排针法组(P<0.05)。通过治疗前后评价对比,两组治疗后VAS 评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治疗后JOA 评分较治疗前明显升高,说明不仅能很好缓解患者腰痛等症状,而且能改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等。此外,通过两组治疗后评分差异对比,夹脊排针法合督灸的VAS、JOA 评分改善程度均优于单独夹脊排针法(P<0.05),说明夹脊排针法合督灸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更胜一筹。

综上,夹脊排针法合督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显著,其中夹脊排针法重在疏通,可以松解牵拉,缓解肌肉及筋膜紧张,从而降低间盘和关节对脊神经或脊髓的压迫;督灸疗法重在温通,有助于改善病变腰椎节段的气血循环,促进炎性因子吸收,减少局部炎症反应,达到减轻神经根刺激,缓解疼痛及改善功能障碍等。两者联合使用,通补兼施,标本兼治,可进一步提高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猜你喜欢
夹脊针法腰椎间盘
夹脊穴考辨
基于适应证与解剖相关研究颈夹脊穴定位研究
颈夹脊穴为主治疗突发性耳聋验案1则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
浅议无极针法之九元气血针法
16排螺旋CT在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中的应用观察
朝医太极针法操作规范
“颈夹脊”源流考略
16排CT在腰椎间盘突出诊断中的应用
初探皮部针法治疗腰肌劳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