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盈细巧,翠竹华采

2023-05-18 21:30蒋松辰金薇薇占建国
设计 2023年7期
关键词:轻量化创新策略精细化

蒋松辰 金薇薇 占建国

关键词:轻量化 精细化 设计创意 竹坐具 创新策略

引言

盛唐出现了专门供垂足而坐的简易凳与墩等“古坐具”,入宋,中国人不再青睐于席地低坐,坐具开始肆意发展,竹坐具打破秩序禁锢,悄然进入寻常百姓家。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审美意识的不断跨越式发展,人们不再坚持单一化的形式美取向,对于传统造物的体验情绪愈发前卫与大胆,自由、随性、突破等设计理念也被引入了当代竹坐具的设计实践中。传统造物技术与当代设计思想并非对立的关系,而是能够发挥相互补充、互为作用的组合形式。当代竹坐具的设计有着鲜明的表征,从实践来看,“轻与巧”是其最为热烈的设计需求,这种基于传统造物在当代设计语境诞生的新物对于市场有着强烈的吸引力。但是并非当代所有竹坐具都能够开拓一种有效的设计路径。因此,本文基于文献综述和案例分析从建构学的角度,解析当代竹坐具设计中的材料需求、使用形态、制作工艺等维度,探索适用于“轻”与“巧”双重表达的当代竹坐具的创新设计策略。

一、“轻与巧”的概念辨析

本文的“轻与巧”是复合的概念。参照《汉语大辞典》,“轻”有以下三种基本含义:一是物体的重量大小,与“重”相比;二是灵活、敏捷;三是,不费力的,没有压力的。“巧”有以下几种基本含义:一是灵巧、巧妙;二是精致、美妙;三是灵动、神奇。因此,“轻与巧”在当代竹坐具的双重表达语境下,主要是有克重的轻量化、设计的灵动性、构思的巧妙化、质量的精致化等方面含义。本文研究也参考了国内其他学者在探讨竹材与设计表达的研究,如王斌辉(2004)探讨了坐具的使用材料对于设计造型的影响,提出了未来坐具设计的多元化取向。周冶[1](2019)讨论竹板集材与竹片在坐具设计中的表现效用,着重讨论了薄竹片的曲面设计优势。还有从理论来联系设计实践的研究,如基于功能可供性(Affordance)[2]、视知觉理论之于竹坐具的设计研究等。

同时,本文的“轻与巧”在一定程度上契合肖祝(2018)[3]所提出的視觉形态的三维形式—显轻隐重、触轻逸形等。本文基于“轻与巧”的概念从物理属性、视觉表征、环境契合度、制作技艺等方面来解析这种双重表达的优势与价值,“轻”“巧”化的全局思维贯穿整体设计过程,从材料、结构、织理以及模块化(预制化)等方面来展开研究。

二、“轻与巧”的竹材要求与制作工艺

(一)竹材的使用类型与特性

从竹坐具的制作材料来看,主要分为两种使用类型:原始竹材(原竹)和竹材人造板(加工材料)。原竹是指直接利用竹子通过手工艺的切割、划分成丝状、片状、块状等进行坐具制作。竹材人造板是利用各种技术手段对竹材进行处理制成的板状材料[4],主要有竹材胶合板、竹篾积成板、竹材碎料复合板等。原竹保持了竹材最为原真的状态(颜色、气味、触感),其多以整竹、竹片、竹段等形式进行建构坐具框架,辅以竹条、竹编小件等做围合或细部装饰。但也有一定的缺陷,首先,原竹材料多为手工艺制作,耗费周期较长;其次,原竹材料易发生“干缩湿胀”的状况,对于坐具的连接咬合部位有所影响。

竹材人造板也是以竹子作为主要的制作原料,但是机械加工取代了与原竹传统的物理人为加工,而且多了化学加工的过程,因此形成了许多的种类[5],如竹集成材、竹胶合板、竹复合板、竹层积材等,同时也有着许多原竹未有的优势,以竹集成材为例,其主要是通过层积技术的集成材工艺和胶合技术,有效地改善了竹材的各向异性,竹材最大弱点的易蛀易腐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缓解。因此,在当代竹坐具的设计实践中,竹集成材也是使用频次最高的材料之一,其对应推动竹材的当代化利用有着深远的意义。

(二)“轻与巧”的基本制作工艺

如果探究中国人使用竹子来制作器具(家具)的制造历史,那么我们可以追溯到距今近七千年的新时代时期的河姆渡文化,那时就有以竹丝篾片编织的造物技巧[6]。从今天竹坐具的发展来看,制作工艺已经远超明清时期,竹椅的制造形式也愈发多样。但是总的看来,其基本的制作工艺还是有迹可循,按照“轻与巧”双重表达的需求可以分为传统加工、机械加工、化学加工三种类型。具体来说,一是针对传统技艺的再生形式;这一种比较好理解,传统技艺来制作竹坐具一般都是遵循“六步法”——挑、锯、挖、烤、编、连。

事实上,也可以简单理解为前期准备和正式制作两个阶段。前期准备的阶段主要是对于原竹材料的处理,主要是竹材的挑选,因为要考虑的“轻与巧”,所以竹材的选定对于整体设计的影响最为关键,正式制作就是确定“线型”的框架结构形式,再结合分片、烘弯、打孔、榫接和并接等传统技艺组合而成。二是机械加工与传统技艺结合制造形式。第二种的材料选择上没有限制,原竹与竹材人造板均可。机械化加工的优势在于预制的模块化形式以及通过聚酯树脂一体化塑形工艺。连接的方式主要是胶合工艺和少量榫接、绕接等传统技艺。三是化学加工竹坐具,这种类型主要是为了塑造一种特殊的外观形式,利用碳化、腐蚀或某类药剂等方式对竹材进行深加工,进行竹材色彩、结构的处理。还有就是采用硫磺、蜡处理等方法对于竹材进行一个改“性”加工[7],主要为了提升竹坐具的防腐防虫等功能。

三、“轻与巧”双重表达的视知觉形式与创新策略

(一)“轻与巧”的视知觉形式

“轻与巧”在产品设计的维度上,涉及结构框架(骨架)、形式美特征、表皮肌理、材料选择以及设计理念等方面(图1),有两层含义:一是复杂的设计通过视知觉转化表现出“轻与巧”的形式特征,二是简单的设计表现“轻与巧”直观感受。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轻与巧”可以看作是一种敢于突破传统的现代设计思想,具备社会性和设计文化重构的意义。本文肯定传统造物的匠心与优雅气质,也吸收现代大胆出新的设计思潮。总的来说,“轻与巧”之于当代竹坐具的设计具备多重的表达含义,不仅是外观形式上的进步,还有精神认同与审美意识的升华。“轻与巧”有着“轻姿态”的形式特征,也传递着“轻负荷”和“轻压力”的精神价值。

“轻与巧”的设计理念透过鲜明的视知觉形式在当代竹坐具中建构表达个性的基础,这个过程中使用者的直接感观、触感以及想象力都会受到影响。这与视知觉(visual perception)的图形区辨和视觉图像两个维度有关,所形成的“图底关系”与格式塔心理学(gestalt psychology)也有关联。“线型”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视知觉最重要的一个构成形式,其基础形态可以分为“直”与“曲”两种。“直”是最直接、最简洁的一种视知觉的建构方式,通过只需要几条纵横交错的直线形式,就可以表达出有着强烈的秩序感和方向性的形式语言。“曲”则相对婉转、柔美、复杂,强调灵活性,呈现设计柔和的视知觉体验。

因此,不同的“线型”特质会给使用者带来不同的使用感受,配合竹材本身具备的纹理、质感发挥的感知效应则会更为特殊。如果要建立一种简单理解“线型”的模型,“直”对应“轻”,“曲”对应“巧”。但这样显然是不充分的,因为“线型”的可能性远不止于此。

(二)“轻与巧”的当代竹坐具创新需求

轻与巧”的当代竹坐具创新设计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8]有着一定的契合度。首先在设计过程中,应满足五种需求中的最低级需要——即基础的使用功能,这也是马斯洛所提到的低级需要直接关系个体的生存,而这种“生存”对于竹坐具来说,即意味着这个是否满足“坐具”的属性要求。“结构安全”需要,强调在设计过程中安全对于结构创新的重要性;“材料创新”则是一种对于使用体验和归属感的尊重;“形式美创新”和“文化象征”都是高阶需要,是对于设计文化的精神需求,而是形式美则是最为直观的外在表达。因此,“轻与巧”的当代竹坐具创新需求在一定程度上也表明了这种创新设计的过程要坚守和把握住最基础的“坐”的使用功能,进而层层推进4个方面的需求,才能行之有效地设计出符合“轻与巧”“华而实”特质的当代竹坐具(图2)。

(三)“轻与巧”的当代竹坐具创新策略

当代竹坐具在设计中要实现“轻与巧”的双重表达效果,主要可以从五个维度进行创新研究。一是设计理念创新。设计理念不再拘泥于“过去还是未来”“传统还是现代”“感性还会理性”“东方还是西方”,敢于突破空间、时间的桎梏,在努力打造“轻与巧”的创新作品的过程中,始终保持包容和谦虚的设计哲学,积极吸纳与体会优质的设计思想。二是结构搭建创新。在当代竹坐具的设计实践中已经有着诸多成功的例子表明“轻与巧”的体现不止于本身的领域中,设计师应该放开设计视野,勇于探索其他领域与竹坐具的共性特征。在结构创新的灵感来源中,建筑学是一个很关键的领域。抛开建筑体量的大小问题,一把竹椅可以看作是一方小世界,而且这个空间还极其敏感,建筑学宏大的空间叙事能力对于竹坐具自身的结构空间有着很多共通性基因。除了建筑学领域,还有许多学科值得去发掘,以至为竹坐具的设计提供交叉融合的能量。

三是材料使用創新。不同的竹材料有着鲜明的特性,通过使用不同的材料能够创造竹坐具的不同气质。按照目前竹材的发展趋势来看,在未来,竹集成材虽然不会替代原竹材料的使用形式,但是也会朝着大规模、深层次的方向发展,更多能够融合的竹材会加入这个队伍。四是制作技术创新。目前的制作技术的创新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传统技艺的深度融合,通过数种不同的传统工艺来实现最终的设计效果,二是依赖于机械加工,机械加工相比于人工来说,容错率高,误差小,尤其适合进行大尺度的弯曲工艺和特殊的竹编坐具制作。五是文化表达创新。当代竹坐具“轻与巧”双重表达有着文化、精神传递的功用,设计师在创造“自由性”“开放性”的坐具造型中,实质上就是对于一种无拘束的情绪释放,这种具有精神附加值的竹坐具设计能够有效地引起使用者的共鸣。

四、“轻与巧”的当代竹坐具设计实践评述

现代主义建筑大师“四杰”之一的密斯·凡德罗(Ludwig MiesVan der Rohe)设计了著名的密斯椅,按照他的看法,设计椅子要面对“无穷的可能性和问题”[9],摩天大厦的设计或许比椅子简单[10]。密斯将“少就是多”的建筑设计理念也应用椅子的设计上,表达一种流动性、灵活性的设计哲学。椅子的设计是人类精神转移的造物活动,通过创造或者改良物体实现“人与物”的物理及精神两个维度的关系建立,“轻与巧”就是当代竹坐具的一种个性表达。因此,在坐具设计中,设计师除了考虑制作工艺的影响,还会从“社会—造物—环境—人类”四位一体的角度全面思考(图3)。

(一)另类模块化实现“轻与巧”的双重表达

Soba系列是日德设计师合作的创新性竹家具设计作品,是当代竹坐具“轻与巧”双重表达需求的优质案例(图4),这种非线性形体的设计方式有着很强的结构感。Soba系列在设计结构和原竹材料的使用上体现了独到的设计考量,整体系列作品都是基于原初材料和传统技艺进行的设计创新,联合部分不见一颗螺丝钉和胶合工艺。尽管Soba系列作品在设计中的过程中还是有着一定现代化工具的辅助设计痕迹,但是原始青竹皮的强烈质感和传统技艺的绕接工艺无疑是对传统竹制家具外观和结构的一种设计创意的突破,在竹坐具的定式思维中创造了一种新式设计语言。

Soba除了在整体建构中直观地体现出“轻与巧”的特点,它的连接方式也很有创意—基于一种现代工艺的钻孔和包边方式,通过芳纶绳进行结构接连。芳纶绳看起来与竹子本体相比较为纤细,但是较之于基础钢材却有5倍余的强度。可以说Soba系列作品在设计之初确定的清晰简洁的“A”字型结构,这种结构在建筑设计中也有着大量的设计,这种结构对于设计的整体结构框架的支撑和固定连接都有着较大的优势,这也使得作品整体具备了“轻与巧”的表达基因。同时,这个系列的作品也有着模块化的设计思考,三根原竹材料无需通过任何工具辅助即可完成组装。Soba系列的“巧”不仅体现在结构设计上,在坐具的细部圆滑连接孔洞、对竹材原初颜色的执着追求以及坐具支腿细致的切口等方面都有所体现。

(二)多样编织实现“轻与巧”的双重表达

竹编(Bamboo Weaving)是竹坐具制作的重要工艺,指利用丝等竹材料通过某种形式交叉组织起来的一种传统技艺。在传统竹编的编织中,主要还是使用经纬编织的方法或者以“经纬”为基础再进行其他技法的穿插(图5),通过“穿、插、锁、扎”等方式进行创造。当代竹坐具的竹编方式可以分为传统竹编形式和现代复合形式。现代的复合形式主要表现为两种类型,一是基于传统竹编的更新方式,二是依据竹坐具本身的结构要求进行随机变化的编织形式。如图6所示,1号竹编坐具和2号竹编坐具都是一种基于传统竹编中“经纬”方式对椅子结构进行结构型编织设计,这种编织方式在“轻与巧”的表现上有着不错的效果,编制的随机性和轻质化的材料让坐具在透明感和通透性之间建立了很好的整体轮廓,轻质的复合竹材和“巧枝”结构使得竹坐具的造型更為轻灵,在坐具自重得到减轻的同时,整体结构的受力属性也很是合理。

3号竹编坐具和6号竹编坐具也一种较为新奇的竹坐具设计方法,其设计的理念是以及竹子生长的概念,椅子的四个支脚,如生长在竹子在挑战纵向高度上,枝条向四周延伸的一种意象。而设计师通过“枝条”对座椅进行包裹的设计,这种设计方式有着很强的一体化形象,底部圆竹敦实,座椅扶手、靠背等轻盈,图案编织巧妙。“生长”型的设计理念在当代竹编坐具的设计中具有重要的意义,这种优化后的轻型结构,利用了竹材顺纹高强度的特性进行“自然生长”的活态编织,这种方式既减弱了竹坐具的厚重感,又保持了整体形式的体积感。同时,“枝条”生长与结构编织纹理相互融合,一方面实现了视觉和结构上完美贴合,另一方面也形成了一种有序编织秩序的建构。

4号竹编坐具是竹材人造板和钢材两者材料的结合体,整体的编织形式呈现一个“水滴形”,这种带有图案属性的轻质化编织造型与常规造型有着较大的不同,因此在编织方式的使用上也更灵活,通常可以通过菱形或者十字编织以及其他相关具备支撑性编织纹理来实现坐具整体结构的稳定,在保证整体编织的刚度和稳定性的同时,也凸显出编织效果的“巧”。5号竹编坐具也是当代竹坐具中一种常用的表达“轻与巧”设计方式,这种设计方式相对于前面几种类型来说没有那么精致,首先,采用传统回归绳绑扎方式通过麻绳和少量铁丝来进行节点连接和结构控制,这种集编织和连接一天的设计方式一方面能够保持好连接节点的强度,另一方面也突出了“轻”结构和“低”造价的优势。

(三)复合形式实现“轻与巧”的双重表达

当代竹坐具的“轻与巧”制作形式是多样,如果按照制作工艺来说,我们很难以一种精确化的方式来区分兼具“轻与巧”双重表达的设计作品。但是,我们可以按照产品结构和使用材料来做一个大致的区分,如通常所说的圆竹坐具、竹集成材坐具等也就是参照这样的分类方法。这种分类方式也只是基于竹坐具的外观表层的简单划分,其复合的社会意义与使用价值则是需要使用者进行不断解读。但是我们可以在复合形式中大致圈定一个“轻与巧”的双重表达的有效范式,即4个鲜明的设计特征:(1)轻质化材料;(2)轻巧化结构;(3)轻灵性视觉语言;(4)巧妙的设计构思。

如图7中的2号竹坐具是台湾设计师Lin Ta-Chih 和Hsieh Yi-Fan的作品,名为“Ching”。按照设计师的描述,这件“轻与巧”结合极致的竹椅“是保青竹与水泥材料激烈碰撞交融的大胆作品”,榫卯孔在加热中膨胀,水泥顺势完成浇铸,通过水泥部件将竹坐具紧密的连接在一起。从外观形态上来看。“Ching”散发着迷人的竹子特有的青翠,很显然设计师极大地尊重了原始材料,水泥材料的置入不可谓不“大胆”与“巧妙”,两种风牛马不相及的材料在特殊的设计语境中建立了和谐的关系。1号竹编坐具名为“Flow”。在范承宗与陈高明在传统和现代中创造这一件“出圈”的竹编坐具,基于竹编和整体竹材弯曲工艺,打造了一种“流水”或“流动”的生命感,轻质化的竹材在设计师“轻质化”与“巧妙化”的设计下,如同微风吹拂柔顺的织物所形成的飘动的姿态。这种姿态赋予“Flow”在视觉形式上的弹性语言,也传递出一种“静如处子动如脱兔”的传统坐具所不具有的张力和动势。设计师将这种轻盈灵动设计理念引入竹坐具的造型设计显著提升了坐具的魅力,自然而然形成的流动感和动态感让其至今热度不减。

4号竹坐具来自于Grass Studio,名为灵活的竹凳(FlexibleBamboo),它的外观造型有着丰富的结构内容,仿佛是一栋建筑,或者一座拱形的大桥。这只视觉印象主要是来自于设计师利用竹片出色的柔韧性打造了一种“轻”的交错编织结构,在展示了竹子的强大弹性的同时,也为坐具提供了较好的舒适度。另一方面也可以看作设计师巧思奇想地将这件作品作为一个独立的小空间来进行处理,而坐具则是这个空间的核心建筑,利用错位的编织建构——作轻量化的“建筑单体”,阳光、空气自由穿过有序间隔结构间的空隙,空间的虚实关系得到平衡,弱化了“建筑”的体量,呈现出一种具备通透感的空间氛围。

基于大尺度的弯曲工艺的当代竹坐具设计,通常都是有着曲线的柔美。5号竹编坐具是由荷兰设计师Tejo Remy 与René Veenhuizen基于一种“Asian weaving”共同打造的,这件作品的外观造型不同于Flexible Bamboo表现出的硬朗的结构风格,它有着弯曲工艺作为直观的柔和感与包容感。3号竹坐具来自意大利,名为“摆动”竹椅(“Swing”Bamboo),是致敬弗兰克·盖里的Wiggle Side Chair,它的制作工艺较为复杂,表面细竹弯曲流动胶合在一起,具有较强的结构感。这种复刻型的设计在当代竹坐具的设计中也是较为常见,设计师基于不同的竹坐具制作技术和不同特性的竹材来让经典的大师作品表现当下的设计审美和价值。

结语

2000年,当我们看到吉冈德仁的“Honey-Pop Armchair”时,都被那种轻盈、灵活的从传统中剥离出来的现代语言震惊,不得不感叹这就是现代坐具设计的姿态。如今已经过去了二十二年,我们应该如何在“传统性”与“当代性”之间建立新的设计语言?在笔者看来,“轻与巧”这对灵动组合十分适用于当下对于物质与精神双重需求更为迫切的社会环境。尽管这种双重表达在设计中往往会因为许多不可抗力的因素而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但是这种设计指引对于强调有效性的设计管理来说具备一定的价值。

猜你喜欢
轻量化创新策略精细化
探讨市政工程的精细化管理
汽车轻量化集成制造专题主编
精细化管理的企业管理模式探讨
“精细化”全方位培养好参谋
一种轻量化自卸半挂车结构设计
一种轻量化自卸半挂车结构设计
互动与互补:《新周刊》微博传播策略浅析
关于新形势下企业经济管理创新的思考和浅谈
新形势下企业干部管理的创新策略探究
国有企业集团内部控制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