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造像艺术对次世代游戏角色设计的启迪

2023-05-18 21:30杨瑞欣崔华春
设计 2023年7期
关键词:三维

杨瑞欣 崔华春

关键词:唐代造像 游戏角色设计 次世代 绘塑一体 三维

引言

次世代游戏代表着游戏产业的最新技术与最高品质,其最显著特征为三维属性及真实感的再现,注重玩家与游戏内容的交互体验[1]。目前,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蓬勃发展,具有更高沉浸感的次世代游戏已然成为大众娱乐与文化体验的重要方式,其将优秀文化符号内嵌入游戏的虚拟场景中,促成了文化传承。自2004年起,国家出台“中国民族网络游戏出版工程”扶植国产游戏,越来越多的传统题材游戏出现在大众视野中,但其角色设计大都存在造型特征程式化、“拿来主义”文化乱象的问题。

中国传统文化浩如烟海,其中,中国传统造像艺术可谓源远流长,独树一帜,其三维的特性为次世代游戏角色设计提供了更为直观的借鉴,而唐代作为传统造像艺术的艺术高峰,其丰富的题材与形式特征为我国游戏角色设计摆脱欧美、日韩的程式风格、形成民族特色的角色设计语言具有莫大的启迪作用。

一、次世代游戏概念阐述

次世代游戏简单来说就是指运用超前于现代游戏技术水平的新型游戏形式。次世代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在今天,它主要指运用法线贴图、AO贴图等技术进行精细高模制作;次世代引擎UDK也让游戏有了更大的数据容量来表现角色细节,使材质渲染更加逼真,例如动态毛发的体现;其整体画面标准支持裸眼3D,并能实现实时光影追踪;游戏角色骨骼框架灵活,可对玩家体感与动作进行捕捉,使角色动态呈现更加流畅自然[2]。目前全球主流的大型游戏大多都运用了次世代技术,例如《古墓丽影》《星球大战:前线》《赛博朋克2077》等,在《古墓丽影》系列中Laura的角色变化映射了游戏角色风格的演变历程,如图1。

中国的游戏发展历程如图2,经历了从90年代的16位像素(1995年《仙剑奇侠传》)到2.5D的预渲染(《传奇》《征途》);2000年之后开始步入3D时代,但此时游戏角色模型都是低面的,例如《流星蝴蝶剑》中的角色仅由1200个三角面组成;再之后便是3D中时代的到来,其最显著的进步采用了游戏模型与假法线的应用,目前中国大部分3D游戏都是这个标准;真正的3D次世代应该是近几年才发展起来的,其根本推动力是来源于玩家不再仅仅追求游戏的娱乐性与可玩性需求,对游戏的声画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玩游戏的同时,也是欣赏游戏的过程。

二、唐代造像艺术与次世代游戏角色关联性

次世代游戏角色最显著的特征为运用了数字雕刻技术,使游戏创作有了颠覆性的革新,而中国的次世代游戏角色想要发展本民族独特的设计语言,最直接的方式便是借鉴中国传统造像艺术,因为他们共同具有文化包容、绘塑一体、三维属性的相似性特征。

(一)文化包容的相似性

唐代造像艺术与我国游戏角色设计都是多民族文化融合下的产物。李泽厚先生称“唐代艺术更多表现了中外艺术的交融”,人们在各地区稳定繁荣、文化开放的环境之下,对于外来新鲜事物、创新思想的接纳程度大大提升,唐代的雕塑自此在保留自身写意风格之上融入了西域的文化,形成了本土化、世俗化的独特风格。

如今,各民族文化广泛融合已成为大势所趋,游戏美术行业亦是如此。在腾讯游戏年度对谈中,高级副总裁马小帖表示,游戏已然成为多种文化、艺术形式内嵌的载体,具有独特的包容性特征。但文化的包容并不是多种文化的混乱杂糅,如何合理地借鉴古今中外的文化艺术形式,同样具有包容性的唐代造像艺术可以给予我们一些思路。

(二)绘塑一体相似性

中国传统造像的制作流程、雕刻表现都与绘画有着密切的联系,次世代游戏角色也不例外。“塑列画苑”[3]体现了中国古代之塑绘不分,一定程度上可以说中国的雕塑来源于绘画,而次世代角色的三维造型呈现也是基于二維的原画设计[4],最终的贴图绘制可以类比于中国传统造像中彩绘的环节,二者在制作流程上存在相似性。在造型雕刻表现手法上,中国次世代角色受到欧美角色设计的影响,其二维、三维的呈现都是趋近于体现客观世界真实人体结构的写实形象表达,程式化现象严重,而中国造像的绘画性、写意性造型样式对我国形成区别于其他国家的独特角色设计语言具有重要意义。

(三)三维属性的相似性

雕塑与次世代游戏角色最显著的互通性体现在三维属性上。在中国传统题材的次世代游戏角色设计中,可以看到许多中国传统元素的应用,例如服饰、纹样、配饰、妆容等,其参考大多都来源与中国传统人物画,是二维向二维结构、色彩等造型表象的借鉴,需要建模师再进行三维的转化,设计师通常根据经验进行主观空间想象,不免会与史料产生偏差,在表现形式上缺乏传统雕塑特点。而中国的雕塑留下了丰富的实物,为次世代游戏角色多视域、角度的参考提供了条件,且三维向三维的借鉴方式更加直接,提升了游戏角色二维到三维转化的准确性。

三、次世代游戏角色对唐代造像艺术的借鉴分析

中国的造像艺术不同于西方,呈现出平面感、绘画性的艺术特征。《罗丹艺术论》中将希腊雕塑的定义为光的塑造,表现光影明晦下的细微起伏,在此影响下的西方次世代三维游戏,对于角色形体的刻画也注重体块光影的细节塑造。

王世襄先生曾指出,中国的塑像受到绘画的写意性画风影响,雕塑与画密切相通。由于中国游戏起步较晚,受到欧美、日韩游戏风格影响,其角色设计并未体现出中国造像艺术绘画性的精神特质,对于中国次世代游戏如何借鉴唐代造像艺术精神特质,以下将从线条、色彩、造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 以刀代笔”的绘画性线条

中国的造像与绘画的关系密切,早有将中国雕塑概括为“塑容绘质”的艺术,表现在三个方面,包括彩绘、线条以及造境[3],其中线条最能体现中国传统书画的美学特征,中国美学家白宗华先生提到中国雕塑“注重流动的线条”,主要以“以刀代笔”的刻划和“以笔代刀”的描绘两种方式进行表现,通过线条的层叠、穿插、疏密节奏、刚柔虚实形成一种灵动的韵律之美,唐代造像依据题材的不同,在绘画写意性的基础上,又融入了写实性的因素。

唐代造像在体现仕女与佛像题材时,衣纹处理会采用平整的绘画线条划刻手法,这种雕刻形式可以应用于游戏中女性与长者角色。唐代的“礼服”观念影响了雕塑造型更加注重华丽的服饰,林语堂先生也曾对此有过论述,他认为在西方艺术追求人体美,而从东方的艺术作品中却无迹可寻[5]。在中国的次世代游戏女性角色设计中,我们可以借鉴唐代仕女造像弱化女性的肉体的特点,强调衣纹、服饰飘带和其他装饰物的刻画,采用薄衣贴体式以及更加平整的线条刻划样式,以此体现雕刻用线法与书画用笔密不可分的贯穿关系。此外,游戏中的长者、尊者形象也可以从唐代佛造像的衣纹表现中汲取灵感。如图4为陕西碑林博物馆藏唐代佛立像的衣褶弱化了明暗对比的体积感,线条流畅贯气、疏密排布富有节奏韵律,如同人物画中对衣纹的要求——衣摺所贵,顺适简畅,最忌繁乱鄙俗。这种书写性的线条可以塑造出游戏中德高望重者的庄严肃穆与神秘感特质。

唐代金刚力士与动物造像注重写实性的融合以体现力量感,这种写实性与写意性的结合可以应用于次世代游戏中的战士类及兽类、半兽类角色造型表现。例如图5陕西碑林博物馆藏的天王像,金刚力士袒露的人体结构强调突出了形体块面的凹凸起伏,战袍柔软的衣纹和铠甲硬朗的转折区分了质感,服饰配饰的叠压与层次关系也表现的非常充分。此外,唐代的大型动物雕塑体现了唐代造像相较于之前更加注重体量与结构的塑造。如图6唐贞观九年的动物雕塑,运用概括性线条、体块,塑造了一个比例真实准确的犀牛形象;而涉及到一些细节的刻画,仍然以线条表现为主,图7唐代张士贵墓出土舞马造型肌肉健硕而有力,栩栩如生,但鬢毛依然是运用划刻的形式,具有强烈的装饰写意性特征。因此,在游戏中具有威慑力或战斗属性的角色,还是要更注重真实感的再现,细节刻画上采用平整划刻形式,也有利于线之美的充分体现。

(二)“主观意象”的装饰性色彩

中国传统造像中的五色观与次世代角色设定有密切联系。孔子曰“绘事后素”,中国传统绘画讲究“墨分五彩”,其在雕塑中也有呈现。五彩即:青、赤、黄、白、黑。五种色彩分别具有其特殊的意象涵义,例如,五色与五材之间的的联系,五色象征木、火、土、金、水;五色与五常之间的的联系,五色分别象征仁、义、礼、智、信[6]。这种充满表现性的的色彩也体现在唐代陶俑中,例如皮肤用粉白,头发用粉青,眉鬂作石绿,并不是那种写实性的色彩。在次时代游戏角色设计中,尤其是传统题材的游戏,这种意象的色彩观也可以融入其中。为了丰富游戏角色的设定,每个角色都有他独特的背景和性格,战斗类角色的攻击方式与五才也有密切联系,这时,我们便可以找到中国的五色与角色性格、攻击方式的对应关系,如图8。

在以唐代为历史背景的游戏中,游戏的对应角色服饰色彩应遵从唐代服饰色彩的等级规制。从《唐六典》关于诸道贡赋记载,可以知晓诸道织绫局生产了千百色彩的毛织物、纺织品,但由于严格的法律限制,平明是不许穿红着绿的,在《新唐书》中称“庶人以白”,即明令平民衣着只能用麻布本色[7],唐代朝服颜色也区分了不同的等级,如图9。在武侠、玄幻类的游戏中,这种等级区分的色彩也可以应用到角色的等级升级中,高等级的游戏角色服饰可采用紫色,反之为白色、浅青。

三彩俑的装饰性特征可以丰富次世代游戏角色的质感表达。三彩中的“三”意为多的含义,唐代制陶工艺进一步发展,出现了集黄、绿、白、蓝、赭于一身的三彩俑[8],在色彩搭配上,其仍然是以唐代人物服饰规制以及动物的真实毛色为参考,但又有所变化,并不是追求还原真实世界的色彩。在次世代游戏角色渲染的色彩肌理上,我们可以借鉴唐三彩的质感表现,其充分利用铅釉的特性,保留了烧制过程中色釉流动而形成的垂滴肌理,不同颜色之间的混合晕染,形成了变幻莫测、光泽夺目的美感,与中国的泼墨写意绘画存在着共通性,这种表现性的色彩与独具一格的质感肌理都体现出强烈的装饰性特征。

(三)“充实为美”的丰腴体量

唐代造像区别于其他朝代的最显著特征为丰腴体态的呈现。唐代的统治者中有许多都是少数民族,少数民族因为长途迁徙、狩猎、繁衍生育的需要,因此追求女性丰腴健壮,这种丰腴审美影响了唐代整个社会。在伦理色彩浓厚的中国,对“性”都是忌讳和回避,因此,受到印度犍陀罗艺术影响的中国早期的佛造像,无论是佛像、菩萨像皆无肉感。从图10中可以看出,佛像面容、体态的形态特征整体呈现由长方到浑圆的变化规律;汉代造像呈现出饱满圆润的特点,但细节刻画远不及唐代、结构混沌;龙门石窟造像的卢舍那大佛是唐代佛造像的典型代表,其面相丰圆,颈部饱满,肩膀宽厚,四肢粗壮,造型体量宏大,体现出唐代佛造像“充实为美”的审美特征。

唐代对于“丰腴”“福态”的艺术化处理是值得我们在次时代游戏角色设计中所学习的。现如今,中国次世代游戏角色的造型比例大都遵从白幼瘦的审美,例如《幻世启示录》设定集中对于昆虫娘的描述,身高2米,体重却只有17千克,最重的角色也只有52千克;战斗类的角色都是纤细、瘦弱以及可爱向的特征。而审美应该是多元的,女性角色也应该拥有多样性。以胖为美的造型式样在唐代仕女俑中体现的淋漓尽致,如图11,其身着襦裙,挺胸抬头,面庞的丰腴处理有别于佛造像,紧凑的五官削弱了在面部的存在感,强调圆弧轮廓的线条美,衣纹采用划刻的形式,更加突出了身形体块的丰润,极具美感。

四、唐代造像艺术在次世代游戏角色设计中的应用原则——以《新倩女幽魂》为例

我们以网易雷火游戏《新倩女幽魂》端游为例,对唐代造像艺术在次世代游戏角色设计中的应用原则进行总结。该游戏已经研发出了次世代引擎版本,游戏角色采用全新PBR渲染材质,游戏背景是以蒲松林《聊斋志异》中《聂小倩》的故事为原型,描绘了一个人、鬼、仙、妖共存的奇幻景象,历史写实的时代背景与怪诞的神话元素相融合,整体的美术风格定位为唯美。作为东方玄幻类游戏,其游戏角色设计可以更加夸张、大胆,其中,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现,多集中于服饰与配饰上。

游戏中的角色职业共包含11种类型。物理属性有刀客、甲士、射手、侠客、偃师,如图12,法术属性有方士、画魂、魅者、司星、医师、异人,如图13;每种类型的职业都有男性与女性两种,因为唐代女性地位的大大提高,佛造像的女相化和仕女形象丰腴化是唐代造像的显著特征,这里仅以游戏内的女性角色为例进行分析。

(一)二维与三维艺术语言互通性

中国的唐代造像艺术与绘画存在互通性,其“以刀代笔”的绘画性因素在造像中也有体现。从图12、图13中我们可以看出,物理类、法术类角色的立绘与游戏建模的差异十分明显,二维立绘参照了韩国唯美风格的游戏角色设计程式,技法上采用伪厚涂的表现方式,而游戏建模则以还原真实感的写实性为基准,二维与三维缺乏艺术语言的共通性。

图13第三列为游戏内的魅者——风摇筝,其服饰近唐代盛行的高腰曳地襦裙,肩部配以罗纱帔帛,钿花与蝴蝶状发簪混合搭配环绕于高髻,双鬓抱面,裙摆的高腰开衩与高跟鞋体现了与现代服饰的融合。在角色设定上,是一个比较悲情的角色,身世飘零,具有神秘感,多以媚术诱惑他人。在唐代造像艺术语言中,为了突出佛像的神秘感,会将写意性的线条融入衣纹的刻画中,以此拉开佛像与写实世俗的差别,这里我们可以将佛造像中具有疏密、节奏变化的流线型衣纹应用于魅者的高腰开衩长裙中,如图14,既符合魅者神秘感的特质,又体现了中国造像艺术的平面视知体系的语言。

次世代游戏角色模型在服饰衣纹及细节上融入二维倾向的划刻表现形式,以此可以更好体现中国传统艺术语言互通性的特征。唐代绘塑一体,即与绘画骨法用笔、以形写神的造型思想存在一致性,不同于西方的物理空间科学,其根源于中国的传统语言符号及线性思维模式,形成了独特的雕塑艺术语言。在次世代游戏角色中,这种主观的写意性、平面化的表现也可以通过AO贴图的方式呈现。

(二)角色设定与色彩意象相统一

游戏中的每种职业设定各不相同,其独特的身世背景造就了他们的性格迥异,技能属性也千差万别,颜色在角色设计中很大程度上暗示了这些特点。对于玩家来说,一个角色的主色是区分不同角色的最显著因素。从图12、图13中不同职业的角色我们发现,物理属性的女性角色,除射手外都是以同一种红色为主色,而法术类角色则基本是以青、紫色为主,这大大削弱了角色的辨识度。

如图13第四列是游戏中的司星——瑶羽,该角色在服饰设计中融入了羽毛的元素,服饰形制近似于唐代笼裙的改良,即一种罩在内裙外的半透明薄纱长裙,其进行了前短后长的剪裁处理,使之更具有层次感,色彩较为素雅,以青色为主,金色、紫色为辅。瑶羽的角色技能是以神火冲刷一切业障,对敌人造成火伤害。在唐代造像的五色观中,红色代表了五材中的火属性;在角色背景上,她是金沙古国的公主,同时也是太阳神鸟的转世,红色在唐代服饰等级规制中也是四品官员才可以穿戴的颜色,因此,依据唐代的造像色彩的意象,角色主色应为红色,而非青色。

在游戏服饰的质感肌理上,游戏内的角色以还原布料、绸缎的真实质感为基准,这里,我们也可以借鉴唐三彩造像中的色彩晕染效果,体现了游戏服饰来源于唐代造像的装饰性特征。

游戏角色设定的色彩本身具有象征性,以五色观理论为基础,更有利于玩家对中国传统色彩美学的深刻感知。五色观来源于阴阳、五行的哲思,其形而上的观念促使中国传统造像的用色具有意象性、伦理性的特征,主色与间色相生相合形成了完整的色彩与理论体系,其与世间万物的关联意象为次世代游戏角色中技能、属性、性格的色彩呈现提供了对应依据。

(三)角色造型差异化

角色造型的雷同是玩家反映最多的一个问题,尤其是女性角色的设计存在魅男的倾向。男性角色有强壮与瘦弱之分,而女性角色清一色都是长腿细腰、胸比脸大、大眼睛、小v脸,受到韩国游戏角色设计的影响,又夸张了女性的腰臀比,其造型的设计只考虑了游戏市场的主流审美,而忽视了角色本身的独特性。

图12的第二列为游戏中的金刚甲士——石云馨,其服饰表现为甲胄与衣衫类服饰的融合,甲胄形制以腰带相隔分为甲衣与甲裙,但并未覆鱼鳞式甲片联结,采用了布料材质以此突出女性的柔美,肩甲的双层结构近中唐的式样,足踏长靴体现了唐代女着胡服、男装的特点。该角色设定为具有高防御的近程战士,驰骋沙场、抵御外患,其游戏角色的体形应是健壮、富有肌肉线条的,而游戏内的甲士体形却与其他角色一样纤细瘦弱,这显然是不合理的。女性肌肉并不如男性那般体块清晰,唐代造像中丰腴化的天王像给予了我们很好的参考,其肌肉是被脂肪包裹下富有肉感的,肌肉的分布多在四肢,中干弱化,尤其体现在微凸的小腹上。

肢体作为三大游戏角色被感知特性之一,是差异化角色生理、心理、社会维度特性的重要一环,丰腴化的唐代造像丰富了游戏角色的肢体造型语言。虽然以瘦为美仍然是主流,但游戏作为第九艺术,也应该承担引导大众审美的功能,唐代不管是富有肌肉的天王力士男性形象,还是丰满浑圆的仕女女性形象都对差异化角色提供了造型范本。

结语

一个成功的游戏,无论是游戏题材还是角色设计上都凝聚了民族的艺术特色,如何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巧妙地嵌入游戏角色中,驱动受众主动探索传统文化成为游戏美术行业的重要问题。而唐代造像艺术与次世代游戏角色同为多民族文化融合下的產物,绘画与造像的联系密切,且多视域的借鉴方式更为直接准确。因此,中国次世代游戏角色借鉴唐代造像艺术具有充分合理性。

中国次世代游戏角色作为文化传承、文化输出的重要载体,对于传统艺术的应用吸收不能浮于表象、生搬硬套,要以游戏角色的设定为依据,合理借鉴唐代造像绘画性的衣纹、表现性的色彩以及丰腴化的体型塑造,有利于中国次世代角色真正走出自身文化道路,使玩家通过游戏对我国造像艺术文化有较为深刻的感知,引导大众审美的多元化发展。

猜你喜欢
三维
初中作文“练笔·日记·作文”三维写作教学初探
“三维”视角的民生资金跟踪审计重点探析
谈小学语文课堂如何落实“三维”目标
基于After Effects中Form滤镜下的三维粒子特效研究与应用
三维数字化移交技术在化工项目工程设计中的应用剖析
网络组织风险分析的三维框架
三维动画制作新技术及其展望
浅析路面三维检测技术
高校音乐教育专业“三维”实践教学模式研究
关于三维虚拟图像技术与摄影艺术相融合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