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志娟,曹 雷,余其竞
(国家开放大学 a.理工教学部;b.实验学院,北京 100039)
产业工人是国家生产建设与社会服务的中坚力量[1]。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新的治国理政实践中,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方针,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围绕提高产业工人队伍的整体素质、发挥产业工人的中坚骨干作用、维护产业工人的合法权益、保障产业工人的主人翁地位等,做出重要制度安排,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等重要文件中,都提到了要提升产业工人的职业技能和学历层次,发展高素质、高技能的劳动力群体,从而畅通产业工人的职业发展上升的渠道[2]。从个体层面出发,产业工人需要通过持续学习来习得相关的知识与技能,以便满足在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下更好地胜任岗位工作的需要;从国家层面出发,产业工人技能和素质的提高,对优化劳动力市场人力资源配置,为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
国家开放大学作为一所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新型大学,从2014 年秋季学期开始,依托总部、分部、地方学院、学习中心及行业学院、企业学院等立体覆盖全国的办学体系,与部委行业协会、企业和工会系统等广泛合作,充分而有效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整合全社会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实现非学历继续教育与学历教育并举与沟通,为企业和职工专项打造了“不脱产、不离岗、最实惠、送教上门、移动学习”的现代教育服务,助力产业工人职业技能提升[3]。运用产教融合模式,搭建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育平台,对产业工人进行学历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以提高产业工人的文化素质、职业道德和岗位技能。基于远程教育的模式助力产业工人职业技能提升的过程中,依托远程课程体系,设计企业定制的人才培养模式,基于“一站式”的线上教学平台提供教学支持服务,并引入“学分银行”制度实现非学历继续教育与学历继续教育并举与沟通,以满足产业工人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要[4]。通过“助力计划”的实践,培养了一大批知识型、技能型人才,对促进企业转型升级,统筹城乡经济和社会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都具有较为深远的现实意义。
面向终身学习需求构建的课程体系是通向学习型社会的路径和基石。在远程教学环境下,如何结合产业工人学习者的学习特点、现代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等相关专业的特点,合理设计远程课程体系,是保证产业工人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国家开放大学基于灵活性、开放性和衔接性的原则,设计了“助力计划”课程体系。以学习者为中心,研究学科、专业和课程之间的关系,设计了能够适应行业、企业转型升级需求和产业工人终身学习需求的课程体系,并配合证书规则、选课规则和管理规则,使产业工人有多种学习路径可以选择,以期能促进产业工人终身学习[5]。
开放大学总部不断加强与分部、学习中心和行业(企业)学院合作,建设或整合远程课程教学资源,共享全社会优质课程。初步构成模块化的远程教育课程平台,如图1所示。
图1 模块化的远程教育课程平台
1.模块化。按照课程的学科属性和专业属性,课程可划分为机械设计制造类、汽车制造类、自动化类、城市轨道交通类、电力技术类、通信类、电子信息类、计算机类等不同课程群。所有课程是根据课程性质不同分为7个模块,其中分部、行业(企业)特色课程、企业岗位培训课程和行业认证课程多由分部和行业(企业)学院建设,多为实践技能课程和隐形课程。实践技能课程包括实操类课程和证书课程;针对产业工人的隐形课程是学习中心、行业或工作岗位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课程关注学习者所处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管理制度、工作理念等一切对学习者产生影响的因素。模块化的课程设置既有利于通过规定各个模块上的学分比重来间接影响产业工人选择修学课程,又能给予产业工人最大的选课自主权。
2.平台组织。课程平台既能够界定不同来源的课程在平台中的不同功能,各课程的关联互动具有丰富的动态生成性,能为生成满足学习需求的专业提供充分的选择权;同时,有利于探索国家开放大学总部与分部、行业(企业)学院合作建设课程的机制。
此外,围绕对产业工人核心能力的培养,国家开放大学确定理论实践交叉融合的教学安排,将各专业实践课程的学习和证书课程的学习有机融合;将社会实践项目与产业工人的工作和社会生活经验相结合,培养具有工程职业素养的技能型人才。在实践教学的形式上,既可以由分部、学习中心和行业(企业)学院组织,也可以利用开放大学虚拟实训平台上提供的演示型、交互型、操作型等软件进行核心知识的学习和核心技能综合性训练,强化产业工人的工程意识,培养创新思维,提高工程实践能力。
学习路径是学习者选择不同的课程学习,积累知识,达到学习目标,提升自身能力的同时,获取不同的课程学分。面向行业、企业转型升级需求和产业工人的终身学习需求,产业工人可以通过学习任意一门课程、一组课程或一系列的学历教育课程,从而获取课程结业证书、岗位技能培训证书或职业资格证书、学历证书。基于灵活性、开放性和衔接性原则。构建的产业工人“助力计划”课程多种学习路径如图2所示,具有多入口、多出口、多层次、多通道的特点。
图2 课程学习路径图
1.多入口。产业工人可以只学习一门感兴趣的课程,从而获得单科课程结业证书;只有证书需求或暂不具备学历教育入学条件的产业工人,可直接注册学习证书课程,累积课程学分,并且按照证书规则获取相应证书;具有高中毕业文化程度产业工人按照学历教育专业规则,学习规定的课程,累积课程的学分,满足规则规定的毕业学分即可获取学历教育证书。
2.多出口。产业工人可以只获取一门感兴趣的课程结业证书即结束学习;也可以获取某一个或多个职业资格证书或岗位技能培训证书后结束学习;也可以通过连续或非连续的学习累积学分,满足某个学历教育专业的毕业规则后,获得学历教育证书,甚至可以获得多个专业的学历教育证书。
3.多层次。课程按照难易程度,共分为两级课程,分别满足普通学习者和具有高中毕业文化程度学习者的学习需求,供产业工人选择。所有产业工人都可以从基础的一级课程进入学习,而具有相关学习基础的产业工人可以从单科课程进入学习。
4.多通道。由于远程课程体系中不同专业、不同学历层次的课程相衔接,所以产业工人进行某一专业学习的同时,可以辅修其它专业的课程或证书课程,以获得多个职业资格证书、岗位技能培训证书或学历证书,将来产业工人亦可在开放大学申请更高层次的学历教育。
截至2022年,“助力计划”课程平台中汇聚总部、分部、学习中心和行业(企业)学院的课程(含证书课程)共300余门。进一步,依托现有的远程课程体系,根据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的要求,面向区域、行业或企业的教育需求及在职职工的学习需求,总部、分部和行业(企业)学院开设48个现代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相关专业,并制定了相应的专业规则。“助力计划”的课程满足了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实现了不同学习层次之间的有机衔接和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沟通,适应了产业工人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为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提供了强大支撑。
国家开放大学通过与企业合作实施“助力计划”,为相关企业量身定制学历教育专业和证书教育项目,与企业合作建设或从企业引进课程,根据企业多专业、个性化的人才需求来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终身学习的需求[6]。
类比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企业定制的人才培养模式包括以下环节:
1.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以企业和产业工人为中心,确定满足企业和产业工人的教育需求。
2.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出高度的动态化,因此,每个学期柔性化的设计人才培养方案,使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的安排符合企业的需求,并且产业工人能根据自己的工作特点安排学习进度和采取不同的学习方法。
3.人才培养过程的实施: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企业全过程、全方位地参与人才培养过程的实施,包括教学文件的制定、授课内容的设计和安排、教学质量的评估、实践和实习的开展等一系列内容。产业工人可以根据自身的学习需求的偏好来选择学习内容,并安排学习进度等。
4.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企业定制是以“客户满意原则”衡量学习质量和教育质量,突破了传统的以学科成绩为标准来衡量人才培养质量。企业参与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中,评价方式和方法多样,重视过程性评价和实操评价。同时,远程教育质量有赖于企业的评价和受教育者本人的评价。
按照企业定制教育培养模式分为四类,包括部分标准化模式、定制标准化模式、量身定制模式和完全定制化模式,四者的定制化程度逐步加深,如图3所示[7]。
图3 企业定制人才培养模式
1.部分标准化模式:通识课、基础课(含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采用国家开放大学远程教育传统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模式,在实践环节做到了企业定制化,由企业为产业工人提供学习实践的场所,提出实践要求,并在实践学习的过程中开展学习测评、反馈和监督,提高产业工人实操能力的同时也与企业建立了良好的沟通机制。目前,“助力计划”中的部分专业采用此类教育模式,如沈阳开放大学开设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电梯方向)。这种模式定制化程度较低,教育成本相对低廉,管理难度较低,而且在教育定位上偏向于基本理论知识的传授。
2.定制标准化模式:基础课(含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采用国家开放大学标准化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基于企业需求,设计通识课、专业课、实践环节,使产业工人学习的技能符合市场和企业的需求。目前,“助力计划”中的大部分全国范围内招生的共享专业采用此类教育模式,如辽宁开放大学开设的智能焊接技术专业等。
3.量身定制模式:为符合企业和市场需求,国家开放大学将定制化深入专业基础课、通识课、专业课、实践环节中。其中,专业基础课是专业的基础和依托,专业基础课根据各个专业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和教学;专业课和实践环节等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学习测评方式也是完全按照企业的需求设计。量身定制模式虽然能够恰如其分的满足企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但是缺点就是学生所学技能可能不适应社会多元的岗位技能需求,从而无法满足其他企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目前,“助力计划”中的在分部或者行业(企业)学院内小范围内试点的共享专业基本采用此类教育模式,如内蒙古分部开设的热能动力设备与应用专业、铸造行业学院开设的材料成型专业等。
4.完全定制化模式:为符合某一个行业或企业的需求,所有的教学内容和环节均为定制化,可以为行业和企业准确而迅速的培养急需人才。分部、学习中心、行业(企业)学院可以采纳此类教育模式,主动为当地行业、企业转型升级和在职职工终身学习提供教育培训服务[8]。但是,该模式工作面狭窄和不稳定,在远程教育为依托的教学环境下,难以成为主要教育模式。
目前,国家开放大学已经与麦当劳(中国)有限公司、长城汽车、溢达集团、富士康科技集团等多家连锁经营企业开展合作。在不断的实践与探索中,国家开放大学逐渐总结出适用于全国性大型企业产业工人在职培训与学历提升的企业定制人才培养模式。
基于产业工人个性化学习需求,国家开放大学基于现代远程教育技术,“助力计划”的全部课程(含证书课程)在国家开放大学学习平台运行。总部为分部、行业(企业)学院提供课程开发环境及相关技术支持,为行业(企业)学院、学习中心提供机构空间,为产业工人学习者、教师、管理人员等提供学生空间、教师空间和管理空间。以产业工人学习者为中心,提供网络学习课程、网络学习空间、网络教师团队、网络支持服务、网络学习测评、网络教学管理等教学流程的学习支持服务,完成教、学、测、评、管的一站式学习[9]。
为了凸显对产业工人职业技能的培养,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活动。针对产业工人的课堂学习以及课下练习的实践操作,国家开放大学学习平台的整合了近200个实验实训的微课、仿真实验,具有实验内容预习、实验内容测试、实验在线操作、实验结果统计等功能[10]。学习者可以随时登录,有效获取实践性知识,更准确地掌握实操技能并培养其良好的科学素养。
在“助力计划”中,引入“学分银行”制度,开展以“课程置换”和“双证融通”试点为主要内容的学习成果认证、积累与转换试点,旨在推进非学历继续教育与学历继续教育并举与沟通。
1.全面实施“课程置换”试点。产业工人结合自身工作实际,按照“学分银行”的认证标准,可以将已获得的岗位技能培训证书或职业资格证书置换相关的学历教育专业相应课程的学分,从而实现了学历教育中部分课程的免修[11]。
2.部分专业开展“双证融通”试点。部分专业中,引入专业相关的岗位技能培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按照“学分银行”的认证标准,确定若干门“双证融通”课程,学习者按专业规则参加“双证融通”课程的学习,并通过考核,即可获得相应的岗位技能培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同时还可以获得学历教育专业相应课程的学分[12]。目前,国家开放大学已在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应用化工技术、智能焊接技术等学历教育专业开展“双证融通”试点,专业规则中融合了学历教育专业教学要求与相应等级职业资格证书、岗位技能培训证书要求,产业工人学习者在获得相应学历教育课程学分的同时,也获取了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岗位技能培训证书,很好的推动了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
“助力计划”开设了“企业班组长”“职业素质教育”“移动电子商务师”等8 个证书培训项目。符合学历教育入学条件的学习者,按照学历教育专业规则,学习完规定的证书课程后,可获得相应的课程学分,并且按照证书规则获取相应的证书;只有证书需求或暂不具备学历教育入学条件的学习者,可直接注册学习证书课程,累积课程学分,并且按照证书规则获取相应的证书。
此外,国家开放大学的“完全学分制”为产业工人终身学习理念的实践和发展提供了保障,学习者注册学习后自主选择学习课程,自己确定修学年限,修满学分后即可完成学业[13]。
截至2022年秋,国家开放大学招收产业工人学习者48 万余人,在校生人38 万余人,其中来自行业(企业)学院的产业工人学习者15 万余人。41 家分部和含行业(企业)学院单独设立学习中心,或与当地行业、企业合作设立产业工人“助力计划”学习中心,累积达851个。
“助力计划”开设了48 个与现代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相关的学历教育专业(包含方向)。学历教育招生人数较多的专业分别是:机电一体化技术、移动互联应用技术、汽车运用与维修技术、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工商企业管理、计算机信息管理、电气自动化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信息管理、数控技术,详见图4。
图4 招生人数较多的专业人数
由此可见,国家开放大学实践的远程教育助力产业工人职业技能提升的模式,基本满足产业工人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培养了一大批知识型、技能型人才。
1.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不同地区、不同产业园区、不同企业的产业工人所需要学习的知识、提升的技术能力不同,“助力计划”的企业定制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以较好的满足区域经济的发展。自“助力计划”启动以来,各分部、行业(企业)学院纷纷加入,包括广州分部、天津分部、山西分部、黑龙江分部、成都分部等国开体系分部,汽车学院、软件学院、铸造学院、纺织学院等10余个行业学院,并成立了广州实验学院、天津滨海新区实验学院、天府新区实验学院,探索了与当地企业发展密切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助力计划”更加贴近行业、企业的需要,培养大批适应技术进步、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社会公共服务的需要的产业工人,更好地为当地企业服务,为经济新变革、产业新兴起所产生的应时需求形成一定的人才储备空间。
2.助力乡村振兴。“助力计划”招收的产业工人中,有大批进城务工人员,进城务工人员素质和技能的提升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国家开放大学积极对接各地工会系统,由各分部牵头实施或作为主要参与单位先后出台地方“助力计划”组织实施方案,依托“学分银行”制度,优先在非学历教育试点落地实施,根据进城务工人员的实际需求量身定制,本着“需要什么、培训什么”的原则,送教上门,不断探索进城务工人员培训业务新模式。进一步,基于远程教育课程体系,在学历教育的专业设置上做出调整,不断适应产业升级的需求,着力提升岗位技能和综合素养,用知识的力量促进了一批进城务工人员事业的发展。
3.助力产业工人成长为“中国工匠”。“助力计划”为行业、企业职工培训和职工终身学习提供丰富的课程及数字化学习资源,来自企业的一流师资队伍教学中展示的高新技术和实践技能,并与之配备数字化学习等方面的支持服务,使产业工人工作的同时能方便、快捷地学到与自己的职业息息相关的专业知识,并获得相应证书,助力大批产业工人脱颖而出,成为各级各类优秀的“中国工匠”,为行业、企业转型升级提供技能型人才支撑。
国家开放大学探索了远程教育助力产业工人职业技能提升的人才培养模式,推进了远程教育的教学研究和改革,适应了生产技术的进步和变革,满足了社会公共服务的需要。“教育是民生,更是国计。”立足新的历史方位,国家开放大学正在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继续办好面向产业工人的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为“中国制造2025”“脱贫攻坚”“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一带一路”倡议等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