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璟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10月16日)》,《求是》2022年第21期。国家未来的发展需要科技创新,科技创新呼唤科技创新人才。20世纪90年代,经济全球化、知识技术革命趋势加剧,要求科技创新人才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对相关领域的发展趋势具有前瞻性和自主创新能力。进入21世纪,工程领域涉及的范围更加广阔,包括解决世界可持续发展面临的能源、健康、人口、生态和气候等一系列问题和挑战,仅具备精深的技术背景已经不能够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当代工程科技人才的要求,引领变革、团队合作、交流沟通等领导能力的重要性愈加凸显。
从国际范围内看,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将领导力培养作为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纷纷开展以培育工程科技人才领导能力为核心的各类项目。美国工程科技人才领导能力的培养对于保持美国在科学技术及工业发展等方面的世界领先地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2004年,美国国家工程院和国家科学基金委员会共同发起“2020工程师”计划,并发表名为《2020工程师:新世纪工程的愿景》的报告,报告将领导才能作为工程师的一个培养目标和素质标准。(2)王章豹:《大工程时代的卓越工程师培养》,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17年,第17页。
我国工程院2010年发布《走向创新——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研究》,指出领导力是未来工程领导人才的重要素质。(3)中国工程院“创新人才”项目组:《走向创新——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研究》,《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年第1期。同年,教育部启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确立了卓越工程师通用标准,即工科毕业生应具有问题解决、产品开发和设计、技术创新和创造、组织管理、团队合作等能力,高校应着力培养综合素质强,具有成长为所在行业领军人才潜力的工科学生。(4)《教育部 中国工程院关于印发<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的通知》(教高函〔2013〕15号),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moe_742/s3860/201312/t20131205_160923.html,2013-12-05,2023-03-01。《走向创新——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研究》《卓越工程师计划》都明确指出了工科高校人才领导力培养的重要作用,国内一批实力雄厚的工科大学纷纷开展相关项目,如卓越工程人才培育项目,这些项目虽然以培养工程领军人才为主要目标,但并未突出对工科学生领导力的培育。(5)胡予:《工程人才的领导力要素分析——一项基于4-CAP领导力模型的质性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上海交通大学,2016年。从现状看,目前我国工程教育主要以培养学生的工程技术能力为主,工科院校以发展学生领导力为目标的专门培养很少。(6)邹晓东、李铭霞、陆国栋等:《从混合班到竺可桢学院——浙江大学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探索之路》,《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年第1期。当前,工科大学生领导力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表现为:领导力教育的意识淡薄、对领导力的认知模糊、教育模式较为单一,以及学生参与积极性低等。在国家大力推进“新工科”建设的背景下,探究工科学生领导力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具有现实意义。
电子科技大学作为工科背景的双一流高校,将新工科人才的领导力培养纳入学校人才培养的核心体系中,目前正积极开展的领导力教育项目——“立人班”是以价值观和能力培养为主线,分阶段对学生开展领导力教育的系统性项目。本文以电子科技大学“立人班”项目为例,通过对学校领导力教育模式及实践路径进行归纳总结,以供研究者或开展领导力教育实践的学校参考。
国外大学生领导力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是在已经相对成熟的领导力理论基础上,聚焦大学生群体,结合大学生特征开展的领导力研究。国内关于大学生领导力的研究相对较晚,始于20世纪末,自21世纪以来相关研究不断丰富,且在2010年以来有大幅增长。国内外关于大学生领导力内涵的认识主要包括两种:一种是能力说,一种是过程说。(7)陈坤:《大学生领导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以重庆市C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为例》,硕士学位论文,重庆师范大学,2021年。能力说认为大学生领导力是一种能力,是大学生个人综合素质的表现,是以良好综合素养为前提的高效决策力和卓越影响力。陈树生等首次将领导力与教育相联系,认为领导力是基于个人素质并影响他人的一种无形力量。(8)中共西华师范大学委员会,陈树生、周道春、张继华执笔:《论高等学校干部领导力的开发——兼谈西华师范大学培养干部领导力的探索》,《中国高教研究》2004年第2期。这一解释得到国内大多数学者的基本认同。国外部分学者同样认为大学生的领导力是指大学生,尤其是处于领导地位的大学生,已经拥有或应当掌握的能力。(9)沈胜林、沈胜刚:《大学生领导力及其发展动态述评》,《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6期。而过程说认为大学生领导力是一种过程。侯长强认为大学生领导力是大学生在学校扩展影响力,实现个人组织目标的过程。詹姆斯·M.库泽斯和巴里·Z.波斯纳提出领导力是以共同愿景为目标,动员人民共同前进的过程。(10)詹姆斯·M.库泽斯、巴里·Z.波斯纳:《领导力——如何在组织中成就卓越(第6版)》,徐中、沈小滨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9年,第21页。另一种过程说是领导力发展理论,这是国外针对大学生领导力研究中使用最广泛的理论,该理论指出大学生领导力是团队成员之间积极互动,促进社会积极变革的过程。(11)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Institute,“A Social Change Model of Leadership Development:Guidebook VersionⅢ”,College Park,MD:National Clearinghouse for Leadership Program,vol.5,1996.虽然学者们的观点不一,但基于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并从自我领导和自我提升出发关注自我领导力提升,是研究者开展相关研究的基本共识。
在对领导力内涵阐释基础上,学者们对大学生领导力的构成要素进行分解,形成了不同观点,比较典型的有“三要素说”“四要素说”“多要素说”。徐晓林等研究者认为大学生领导力是由领导意愿、领导知识、领导技能三方面构成。(12)徐晓林、吴开松、石海燕:《大学生领导素质教育与培养研究——对武汉高校大学生的调查与分析》,《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黄宏强等认为大学生领导力包含信息处理能力、执行能力、合作沟通、组织协调能力等。(13)黄宏强、赵国祥:《高校学生干部领导能力结构研究》,《心理研究》2009年第4期。多要素说是在前面两种观点基础上,对大学生领导力进行了更详细的划分。如美国西点军校提出大学生领导力的12项构成要素,主要有判断与决策能力、就业动机、团队协作、职业道德等。(14)Bartone P T and Snook S A,“Cognitive and Personality Predictors of Leader Pefrormance in West Point Cadets”,Military Psychology,vol.14,no.4,2002.翁文艳通过研究得出大学生领导力应包括可靠性、外向性、决心、自信心、创新性、适应能力等六个要素。(15)翁文艳:《大学生领导力开发现状与途径》,《当代青年研究》2011年第3期。可见,持“多要素说”观点的学者是在原有观点基础上的深入。
在认识到大学生领导力重要性的基础上,国内外学者对高校如何培养大学生领导力开展了大量研究,从研究成果看,学者们多认为应侧重从实践课程、社会实践中助力大学生提升领导力,强调让学生在实践项目活动中提升综合素质。美国作为大学生领导力教育开展较为成熟的国家,其组织形式包括制度化的培训项目、领导力证书的认证、课外实践与活动等,其教学形式包括了工作坊、研讨活动、课堂讲授、撰写成功日志、角色扮演等形式。(16)晁玉方:《大学生领导力教育的困境与未来发展》,《高教学刊》2020年第26期。克里斯汀·兰格提出新型领导力教育模式,将公民领导力与战略领导力思维相融合,通过让学生设计、实施并评估社区服务项目,进而解决问题,为社区带来实质性改变,被称为公民领导模式。(17)Langone C A,“The Use of a Citizen Leader Model for Teaching Strategic Leadership”,Journal of Leadership Education,vol.3,no.1,2004.陈文等认为大学生领导力教育理念是培养学生激励自己和组织成员在组织中作出贡献的能力,而并非将每一位学生培养成为领导者。(18)陈文、李江涛、杜长州等:《工科院校大学生领导力发展现状分析》,《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年第18期。翁文艳等认为,大学生领导力教育应该培养以社会责任为价值核心,未来能够在岗位上发挥影响力和利他、协作、人际交往等能力。(19)翁文艳、吴智育、刁静:《以价值观为核心的大学生领导力的调查与思考》,《高教探索》2017年第7期。目前国内高校的领导力教育主要还是通过相关课程、训练营、交流平台等作为培养载体,培养时间短、形式单一,很难达到理想的培养效果。(20)王铮:《高校大学生领导力的培养困境与突破路径》,《领导科学》2022年第9期。
具体到工科学生领导力层面,学者们在大学生领导力的一般认识基础上,针对工科学生的特征,聚焦新工科背景下工科大学生领导力内涵及培养方式。部分学者认为工科学生领导力是能力集成,比如,是能够引领团队朝着某个目标前进的能力,其本质上是一种影响力,(21)奚洁人:《中国大学生领导力教育的战略思考》,《当代青年研究》2012年第5期。或者是领导者有效执行领导角色和过程的能力(22)翁文艳、赵世明:《国外青年学生领导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领导科学》2011年第11期。;还有一部分学者将工科学生领导力归纳为工程领导力,例如MIT实施Gordon计划,培养学生的工程领导力——“为满足顾客和社会需要,形成创新的概念和设计,通过技术发明完成新产品、新材料、新模型、新程序、新软件、新系统的开发和生产的技术领导力”(23)雷环、爱德华·克劳利:《培养工程领导力 引领世界发展——麻省理工学院Gordon工程领导力计划概述》,《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0年第1期。。刘文彬等对工科学生领导力进行了操作化定义,认为工科学生领导力即是“以工程创新能力和非技术性能力为基础,在工程项目实施和开展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以获得团队成员认同和信赖为目标,进而有效影响和激励团队成员努力投入工作并实现个人和群体目标的各种行为”(24)刘文彬、刘惠、杨菁等:《工科学生领导力的行为内涵与结构维度》,《中国高等教育》2021年第6期。,该定义从操作化的层面对工科学生领导力进行界定,内涵清晰,得到众多学者的认同。
现有研究为本文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但总体而言,存在以下几点不足:一是工科生领导力教育中,对能力培养关注有余,对价值观教育重视不够。大学生领导力与企业中的领导力不同,更多的不是培养“领导职位”的人,而是培养有领袖气质和领袖意识的人,未来可以在各行各业发挥引领作用。所以价值观更应是大学生领导力教育的核心,工科生领导力培养不应该只是简单的能力集成,更应该是一个以价值观为基础的、有目标的、通过团队合作促进社会积极变革的过程(25)申小蓉:《价值引领:新工科学生领导力培养的核心目标》,《中国高等教育》2018年第8期。。二是工科生领导力教育中对“创新”强调不足。工科学生是未来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须深刻回答“为谁创新”“为什么创新”“创新什么”,必须要有正确的价值取向,以创新为驱动,才能做到服务国家和社会、服务人民的科技创新。(26)刘文彬、申小蓉、刘惠等:《工科学生创新驱动型领导力的培养模式探索》,《中国高等教育》2019年第19期。三是现有研究更多关注大学生领导力培养现状与问题,较少从实践层面开展研究。工科学生的领导力教育不应停留在理论层面,而应该通过课程学习、校内外实践活动、公共服务实践等方式方法,使学生熟练运用领导力,形成自身的领导意识、领导行为和领导气质。因此对实践层面的研究也非常重要。
理论是实践的基础,实践是理论的来源。工科学生领导力教育实践的开展必须基于一定的理论架构。
1.领导力发展的社会变革模式
1996年,美国某大学提出了领导力发展的社会变革模式(Social Change Model of Leadership Development),该模式获得了国外领导力教育工作者的强烈认同,目前已是国外运用最为广泛的领导力教育理论模型之一。
领导力发展的社会变革模式认为领导力是团队成员之间积极互动,促进社会积极变革的过程,即领导力是合作性而非个体性的,同时领导者并非传统意义上具有职位的领导,而是能够通过与他人合作,最终推动社会和他人的积极变革,因此任何人都是潜在的领导者。此外,领导力发展的社会变革模式强调价值在领导力开发中的核心地位,从个人、团队、社会三个层面探讨了七个价值观,最终指向“变革”价值观(如图1)。
图1 领导力发展的社会变革模式(Social Change Model of Leadership Development)(27)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Institute,“A Social Change Model of Leadership Development:Guidebook VersionⅢ”,College Park,MD:National Clearinghouse for Leadership Program,vol.5,1996.
个人层面包括自我认知、言行一致、承担责任三个价值观。自我认知包括对自身的价值观、态度、情绪情感等的清醒认知,并能够指导自身行为;言行一致在于个人外在的行为和内在的认知具有一致性;承担责任则是个人对他人、团队、社会服务的精神力量。在这个层面,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创造有利环境帮助学生激发自我探索的动机,觉醒自我意识,建立自信,形成不断认识自我、优化自我的行为习惯。
团队层面包括相互合作、共同目标、文明争辩三个价值观。团队中的相互合作要求团队成员共担共行,集众家所长;作为一个团队,应该拥有和创建共同的目标愿景与价值观;同时团队成员也应正确认识来自不同成员的多元性观点,能够相互理解、尊重,并通过深入探讨最终形成团队的创造性方案。在该层面,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项目、活动等团队性任务来积极促进团队建设,帮助学生构建包容、尊重、信任、共进的团队氛围和个人意识。
社会层面主要应该认识到个人、团队与社会的关联性,个人和团队的行为对社会的发展具有责任。教育工作者应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校外实践平台和机会,深化学生对于公民责任的认识。最终在个人、团队、社会三个层面以及七个价值观的不断融合中,认识到自己对世界发展更美好的责任,并付诸实践,引领积极变革。
2.领导力挑战模型
詹姆斯·M.库泽斯和巴里·Z.波斯纳通过分析数千名卓越领导者的案例和数百万份的领导者习惯行为调查问卷(Leadership Practice Inventory,简称LPI),最终提出了卓越的领导者都应该有五种习惯行为:以身作则、共启愿景、挑战现状、使众人行、激励人心。
以身作则要求领导者首先要带领团队明确共同的价值观,并在践行价值观的过程中成为团队的行为榜样;共启愿景的领导者是能够面向未来规划团队的愿景,并能够通过自身的语言、行为来感召团队成员朝着愿景共同奋斗;挑战现状则是因为领导者需要不断倾听、了解自身和组织之外的信息,从而获取创新的信息、方法、机会等,带领团队获得下一个成功;使众人行的领导者则是从团队的需求出发,建立信任的环境和氛围来促进团队协作;激励人心则是用真诚的关心认可和鼓励团队成员。如表1所示,根植这五个习惯行为,卓越领导者还有相应的十个承诺。(28)詹姆斯·M.库泽斯、巴里·Z.波斯纳:《领导力——如何在组织中成就卓越(第6版)》,徐中、沈小滨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9年,第8—20页。
表1 卓越领导五种习惯行为与十个承诺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大学生应该拥有的最基础的价值观。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大学生的个人成长应该和国家发展同频共振,教育工作者要引领大学生牢记使命责任、扎实专业基础、增强综合才干。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主义社会追求的理想环境,大学生不仅要树立这四个价值取向,更应该自觉维护这些价值。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优秀精神品质,更是作为一个公民对于职业、人际、国家的道德准则。
领导力发展的社会变革模式和领导力挑战模型在国外高校学生领导力教育中运用非常广泛,其强调大学生领导力的价值观培养和能力培养,进而产生与价值观相适应、与能力相匹配的领导行为。其中,价值观层面需要个人对个人、个人对组织、个人对社会三个层面的责任意识、变革意识、利他意识等,其中责任意识是核心,而能力层面要求能够不断提升自我内涵与对外影响力。作为中国工科大学生的领导力教育,更应该站在回答好教育三问的基础上开展——价值观维度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核,能力维度以创新为驱动实现不断提升自我和产生外部影响的能力集成。
价值观是领导力的核心。培养工科学生领导力,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探讨培养什么样的价值观。同时,工科学生领导力更重要的是实践,即在价值观的指导下产生什么样的行为。此外,行为的有效性与自身能力相关,所以工科学生领导力培养还应思考能力维度的培养。
1.价值观维度
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迅速且广泛地渗透到各个领域,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此同时,也应看到在这崭新的发现机遇下,任何偏离正确价值导向的领导行为,都很有可能产生价值异化,甚至违背法律法规和道德伦理。王孙禺指出,基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工程科技人才既要掌握基础知识和前沿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相关技能,更要对可持续发展的价值理念予以高度认同价值,如伦理道德等。(29)郭哲、徐立辉、王孙禺:《面向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工程科技人才需求特质与培养趋向研究》,《中国工程科学》2022年第2期。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回答好教育的三个根本问题,工科生领导力教育应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核,从个人、组织、国家三个维度加强学生领导力的价值观培养。
个人价值观层面。工科学生的个人价值观应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基础。其中,爱国和敬业是个人对国家的价值追求,诚信是个人对个人的价值取向,友善是个人与他人、团队进行人际交流的价值基础。通过领导力教育,最终在个人层面形成爱党爱国、言行一致和追求卓越的个人价值观。
组织价值观层面。工科学生的组织价值观是以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为基础的价值观融合。自由和平等是组织成员之间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的价值基础,只有在自由和平等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发挥每一个组织成员的特长,并包容他人的不同,促进组织产生内生动力;公正和法制是组织成员朝着组织目标前进过程中的有序保障。通过领导力教育,最终在组织层面形成相互合作、共同奋斗、文明争辩的组织价值观。
国家价值观层面。工科学生的组织价值要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为中心。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发展的目标,只有拥有这四个方面的价值观导向,才能够找到正确的奋斗方向,才能保证其在未来的职业、行业、团队、个人生活中不产生方向偏差。通过领导力教育,最终在国家层面形成公民责任意识和引领变革的社会价值观。
总之,应让学生在个人、组织、国家三层价值观不断融合发展,认识到自己和他人可以共同努力促进世界和社会的积极变革,形成包含爱国情怀、追求卓越、承担责任、引领变革的价值观,这是新工科人才领导力培养的核心目标。
2.能力维度
新工科人才的领导影响力主要源于其卓越的创新能力。工科生作为未来科技创新的重要主体,除了有扎实的专业能力之外,更应该具有创新能力,不断丰富的战略决策能力和对团队和外界产生引领的影响输出能力。开展工科学生领导力教育可以从“听说读写·新四会”四个维度入手。
“听”是指倾听外界不同声音,通过吸收外界不同的观点拓宽自身的视野,形成多视角认知,增加洞见事物的深度与广度;“说”指能够通过演讲、报告、交流等方式准确且清晰地表达自身的思想与观点,与外界有效沟通意见和情感交流;“读”指阅读经典,不仅阅读所在专业的经典,更包括文学、历史、哲学、社会科学等经典著作,了解社会、人类、事物发展的规律和脉络,进而提升自身修养;“写”指善于提炼,通过逻辑清晰的写作,传播自己的思想。
在“听说读写·新四会”的四个能力维度中,“听”“读”是从外界到自身的作用力,通过将外界获取的知识、信息、观点等不断内化于心,最终指导自己的思维和行为,形成战略决策能力和创新选择能力;“说”“写”是从自身到外界的作用力,通过这两项能力最终将个人观点、理念向外输出,进而对外界产生影响,形成影响输出能力和创新执行能力(如图2)。
图2 工科学生领导力教育维度
确立工科学生领导力教育的价值观维度是开展领导力教育的方向和前提,明确工科学生领导力教育的能力维度是领导力教育的手段和内容。以价值为引领、创新为驱动的创新驱动型领导力培养模型,是电子科技大学开展工科生领导力教育的根本依据。
2014年,电子科技大学启动人才培养改革项目——“立人班”,“立人班”同时作为学校“成电栋梁”本科生领导力培养计划中的其中一个部分。该项目通过整合校内外资源,选拔10%本科生,通过价值观和能力双线领导力系统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和国际竞争力的学术菁英、行业精英、创业英才。通过8年的探索,学校以创新驱动型学生领导力发展模型为依据和目标,探索出一条新工科学生领导力培养之路。
2008年,电子科技大学就明确提出了培养“领军人才”的目标,并在2013年将领导力教育纳入人才培养体系中。在努力实现该目标的过程中实现了三个转变:从培养习惯性“拿来主义思维”的“跟踪式人才”转变为培养“创新引领人才”;从培养“单一技术的工程师”转变为培养“知识融合、能力集成的领军人才”;从培养学生“被动服从”向“勇于探索、善于表达”转变。(30)申小蓉:《价值引领:新工科学生领导力培养的核心目标》,《中国高等教育》2018年第8期。在此过程中学校深刻意识到,要实现培养“领军人才”的培养目标,全面提升学生领导力是关键。进而,学校在深入分析国内外工程教育改革经验基础上,将新工科人才领导力培养的核心目标确定为价值引领和创新驱动,构建了创新驱动型领导力培养模型,为进一步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开展教育改革、设计培养内容、优化培养模式提供了基础和依据。
“立人班”项目在启动之初就构建了“123”领导力教育体系(如图3),系统培养学生领导力。“123”领导力教育体系,即“1”个人才培养目标,“2”条培养主线和“2”个培养阶段,“3”个培养抓手。
图3 电子科技大学“立人班”项目工科学生领导力培养体系
项目主要针对大一下到大三上的本科生,培养时长为2年。第一年为基础性培养阶段,学生需要完成心理学、文学、历史、艺术4门通识类课程;围绕“听说读写·新四会”能力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核的个人、组织、国家三层价值观,每周开展经典阅读、主题沙龙、专题讲座、研讨会等活动,每次活动须有1—2个能力建构主题和2—3个价值观塑造主题;在日常学习和寒、暑假,围绕“国际视野”“家国情怀”两大主题,开展短期的国际化项目社会实践项目。
第二年为发展性培养阶段,学生需要完成2门领导力理论研究和能力培养课程;以小组为单位,以社会、专业、行业热点前沿为内容,以“变革”为目标,开展不少于6个月的领导力实训项目;同时要求学生发挥领导力,通过每学期开展2—3次大型活动,如领袖论坛、文化节等,影响带动更多的同学,培养创新能力、战略决策能力和影响输出能力。
在构建项目的基本培养体系后,成立了领导力教育委员会,委员会通过建立动态的运行反馈机制和实践效果反馈机制,确保项目每一个环节的落地。针对“立人班”每一位成员,采用“1+1+1”运行动态反馈机制,即1个日常管理团队、1个专业导师团队、1个观察服务团队全程跟踪其培养情况。同时,委员会设立了应用研究和教育实践团队,依托学校电子信息学科优势,建立领导力测评中心,开发领导力测评量表和测评软件,通过循证研究和测评确保培养实践的实施效果。
第一,研究规划平台。项目由分管校领导指导,学校素质教育部门牵头,组织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管理学、政治学、教育学、工学等相关专业的教授、大数据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学院分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一线辅导员和学生管理工作者组成大学生领导力教育研究团队,对项目进行顶层设计,并开展工科学生领导力教育的理论研究,为项目提供支撑。
第二,管理服务平台。项目搭建“部门学院联动、校内校外联合、大师专家指导”的管理服务平台。在相关部门成立专门的领导力教育办公室,统筹校院两级“立人班”培养实践的实施;各学院分管学生工作的党委副书记和对应辅导员加入,作为项目管理团队保障项目各项教育环节的落实;教务处、学工部、校团委、国际处、财务处、合作发展部提供校内外优质资源支持。校外各界菁英、校内人才专家组成导师团队,指导学生开展领导力实训培养项目,参与相关培养环节。
第三,校外实践基地平台。专项项目实践是“立人班”项目育人的重要的载体。围绕项目培养内容,学校在国内外建立了4类基地平台,保障项目育人效果最大化。开展红色主题社会实践,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树立远大理想;建立1个文化教育基地,开展非遗传承领导力实训实践项目,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依托10余家政府、企业实习基地和平台开展领导力实训实践项目,增强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依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青年论坛、联合国大会、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马里兰领导力训练营等开展国际化领导力专项训练项目,助力学生了解国际治理,把握国际形势,形成国际视野。这些形式多、内容丰富的校外实习基地的实习实践项目活动的开展,保证了项目育人效果的最大化。
电子科技大学“立人班”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取得了新工科人才领导力培养的良好效果,打造国际青年领袖项目11项,开展青年领导力实践项目近30项;超过3000名学生参与“立人班”培养环节,基本实现了“实践百分百”“团队服务百分百”“创新活动百分百”“健康运动百分百”。未来将从领导力教育理论研究、学生领导力评估体系搭建、培养平台多样化拓展等方面探索出一条可推广、可借鉴的新工科人才领导力教育模式,为国家培养一大批能够引领科技创新和产业变革、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前期汇聚多学科师资组成了研究团队,搭建了研究平台,成立了电子科技大学学生领导力教育研究所,对“立人班”项目的培养进行了循证研究,前期研究更多偏向于项目顶层设计和能力构建研究,下一步将探索领导力教育中的价值观培养,不断凝练优化价值观培养内容,提升价值观培养举措。
目前的领导力评估更多是基于量表测评,且大多数量表是用于企业管理人员的领导力评估。企业的领导力强调领导技能,大学生的领导力还强调领导意识、领导行为等方面,因此已有量表对于大学生领导力测评存在局限性。事实上,利用发挥领导过程中产生的行为数据测评领导力比运用量表测评更为真实,学校以管理学、心理学为指导,初步开发了领导力测评量表,并将量表初步投入了领导力教育实践中。此外,在计算机科学教师和校友企业的支持下,开发了3款领导力测评的情景软件。下一步将在已有工作基础上进行优化和拓展,探索一套行为测评和量表测评相结合的大学生领导力评估体系。
在新时代的科技创新中,跨学科、跨领域的合作日益频繁,工科生更应适应在不同情况下发挥自身领导力。电子科技大学享有电子信息优势学科,不仅能够在新兴行业发挥专业优势,还能为传统行业赋能。因此,打造工科生领导力训练项目和活动,更应该搭建强应用的学校-社会平台、强跨界的学校-学校平台,让学生获得充分锻炼。前期学校通过整合校内外优势资源,打造了一批领导力培养的校外基地平台,下一步将探索与其他高校的合作模式,打造校际领导力培养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