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重路,程晓菁,倪镇东,林宝民
(福建师范大学文化旅游与公共管理学院,福建 福州 350117)
城市永久性的灯光照明打破了白天与黑夜的边界,在驱动夜间旅游业发展的同时,为人们的夜间休闲活动提供了支撑[1].不同于传统日间旅游,夜间旅游将人们的行为活动延伸到晚上,为居民的休闲活动提供了新的方式和活力[2].更重要的是,夜间旅游不仅有助于丰富当地文化和增加游客数量,还能够促进地方商业投资与经济发展,进而提升旅游竞争力.正是因为这些潜在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夜间旅游成了近年来学者热议的一个话题.
自夜间旅游的概念提出之后,国内外文献对其展开了丰富的探索,但是在研究主题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别.特别地,国外研究主要集中在夜间旅游的内涵、影响效应和游客偏好3个方面.首先,现有文献对夜间旅游的概念尚未形成共识,尤其是对“夜间”范围的界定存在争论.例如,有学者认为夜间旅游是白天旅游活动向夜晚的延伸[3],而其他学者则将日落之后和日出之前的这一段时间都视为夜间旅游的范畴[1].其次,在影响效应层面,现有研究认为夜间旅游可以带动游客24 h消费,不仅能吸引外来游客,为当地居民提供夜间消费的机会[1],还有助于促进目的地经济的发展[2,4].此外,也有学者从游客心理层面考察了夜间旅游消费者的夜游兴趣[5],以及夜游者的时间偏好和购物偏好[6].相比之下,国内夜间旅游的研究起步较晚,主要致力于考察夜游产品的开发和夜游线路的设计.具体来说,学者们不仅对夜间旅游产品类型进行了细分[7-8],还注重与地方特色结合,开发出适合当地生产或发展的旅游产品[9-10].同时,相关学者从夜游者的行动轨迹以及旅游意愿出发,积极探索了夜间旅游线路开发和商业网点布局策略[11-13].尽管上述研究为推动夜间旅游的理论发展提供了方向,但是多侧重于夜间旅游的发展过程的探讨,忽略了夜间旅游业态发展特征和亟待优化的实践需求.
不仅如此,在夜间旅游的研究方法层面,主要存在基础调查和新型地理数据两种范围.其中,基础调查又包括问卷调查和扎根研究.如有学者在研究台湾游客夜间旅游偏好和购物偏好时,采用的就是抽样调查法[6].又如,有研究在描述旅游业和夜间经济之间的关系演变时,采用的则是扎根理论[14].在基础调查的研究结论存在主观性、准确度上的偏差,且较难适用于夜间旅游动态以及产业布局领域的研究.作为夜间旅游的主流研究方法,新型地理数据具有客观性、样本量大、类型多样、涵盖信息量丰富、研究区域广等特点[15],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基础调查法的不足,但来源较为单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研究结论的稳定性[16].利用多元数据可以弥补单一数据在城市功能与经济活动测量时的不足,更能准确地把握经济活动发展的时空特征,这也是现有城市精细化研究的主要方向[17-19].尤其是,夜间灯光数据因其客观性强、覆盖面广、科学性分析高等特点[20],主要用于测量人们的夜间活跃程度和社会经济活动的发展强度[21-27].同时,POI数据是一种能反映地理名称、坐标、属性、分类4个方面的空间数据,相较于传统数据具有数据量大、精确度高的优点[28],常用于分析城市经济活动的空间布局、集聚特征,以及驱动机制[9-10,25,29-32].由此可见,POI和夜间灯光数据综合运用不仅能够弥补单一数据研究的误差,而且有利于城市经济研究内容的创新.遗憾的是,现有夜间经济的研究多以单一数据为分析依据,较少从POI和夜间灯光数据展开探讨[30].因此,本研究将基于上述两类数据,充分考察福州市夜间旅游业态发展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优化策略.
总的来说,国内外文献虽然在夜间旅游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依然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1)在研究主题上,缺少对夜间旅游业态的分析;(2)在研究方法上,缺少夜间灯光数据和POI分析数据作为支撑.而对夜间旅游的业态布局特征展开研究,对城市居民生活质量和产业结构调整具有推动作用[33-36].为此,本研究以福州市为研究区,在对夜间旅游业态分析的基础上,对中国的夜间旅游业态空间分布以及优化机制进行分析,改进现有城市夜间旅游研究的不足.
截至在2021年5月,福州市由13个县级行政区组成,下辖6区6县和1市(县级),福州市旅游资源丰富,汇集了各类旅游休闲要素,其中拥有321个3A级以上景区,是国内最具有吸引力的城市旅游地之一.不仅如此,福州市夜游资源丰富,入选了中国“2020夜间经济二十强城市”.此外,福州市设立了15个夜间经济体验示范街区.这些街区依托历史文化街区形成.为了推进夜间经济示范街区建设,福州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建设方案,加速业态升级和品牌打造.
基于福州市夜间旅游发展的实际情况,福州市夜间旅游不存在淡旺季之分.因此,本研究采用了两类数据,即POI数据和夜间灯光数据.
POI数据以旅游基本要素为基础,按照2018年《国家旅游及相关产业分类》标准进行选取.特别地,福州市大众点评等生活信息平台分类,从高德地图中爬取.截至2021年2月底,共提取POI数据5 290条其中餐饮服务1 668条、出行服务1 306条、购物服务519条、旅游游览360条、娱乐休闲1 230条、住宿207条.同时,结合实地调查和相关统计资料进行核对校正、清洗重分类,获得有效数据3 824条.此外,在POI数据重分类中,本研究参考杨振山[25]、李亚娟[9]等学者关于旅游业态的划分标准,将POI数据分为餐饮服务、住宿服务、交通设施、旅游游览、购物休闲、休闲娱乐6类.
注:基于自然资源部标准地图服务系统审图号 GS(2020)4619 号标准地图制作,地图边界无修改(下同)图1 夜间灯光平均亮度图Fig.1 Average brightness of night light
考虑到夜间灯光数据在城市经济活动中得到广泛使用,本研究从国家地球系统科学数据中心提取福州市2020年的夜间灯光数据,并以此作为分析依据.在原始数据的基础上,首先通过公式(1)进行矫正,然后对福州市行政区划创建正四边形格网(500×500),继而利用ArcGIS10.5工具生成网格,最后对福州市2020年夜间遥感影像进行区域分析,从而得出格网的夜间灯光平均亮度(见图1).
L=DN3/2×10-10,
式中,L为夜间灯光平均亮度,DN表示校正后的亮度值.
本研究主要采用核密度估计法、局域Getis-Ord Gi*指数、最邻近距离指数法和标准差椭圆对福州市夜间旅游业业态发展特征进行分析.首先,核密度估计法.核密度可以根据点或者折线特征计算每个单位面积的量[30].基于核密度空间分析法,旨在精确掌握福州市夜间旅游业态空间分布的详细特征.其次,局域Getis-Ord Gi*指数.该方法可以对高值聚类区和低值聚类区进行详细识别,是判别城市夜间旅游热点特征精确的分析方法[9].基于这一方法,在ArcGis10.5的基础上,对福州市夜间整体旅游业态冷热点区域,以及各区域内的业态规模和产业特征进行考察.再次,最邻近距离指数法.这一方法刻度了要素实际最邻近平均距离与随机分布模型理论平均距离之比,可用来描述点要素的邻近程度和分布特征的指标.当最邻近指数<1时,表明大量的要素点在空间上相互接近,这时要素呈现相互接近;当最邻近指数>1时,表明要素点在空间上是相互排斥的.此外,标准差椭圆法.为研究要素整体发展方向以及分布范围,引入了标准差椭圆.它与一般的空间统计方法不同,侧重于空间地理要素的分布特征,一般采用中心性、方向性、密集型、形状特征来进行表达[37].
对福州市夜间旅游POI数据整理后,在ArcGis10.5的基础上,绘制了夜间旅游业态分布总体情况图,如图2所示,夜间旅游业态主要集中在鼓楼区、仓山区、台江区等中心城区,总体呈现大核心、多点式分布.具体来说,交通设施、旅游游览、住宿服务中心为单核面状模式,由中心城区向远城区递减,呈多中心布局形态.其中,旅游游览类以摊大饼式扩张;交通设施和住宿服务则沿着城市地理位置分布.与休闲娱乐、购物休闲、餐饮服务相比而言,交通设施、旅游游览、住宿服务围绕着中心城区向外扩张,面积也在不断扩大.
图2 福州市夜间旅游业态热点分布图Fig.2 Distribution map of hot spots of night tourism in Fuzhou
为了进一步探索福州市的总体夜间旅游业态的冷热点区域,对此进行可视化处理,得到总体热点分布(见图2).福州市的主热点区均集中在市中心,这与西安、武汉、北京等大城市主城区业态发展呈现出一致的特征[9,38].
(1)从业态规模和业态分布上看,热点区主要集中在福州老城区.老城区业态热点数量超过1 000,鼓楼区业态503个,仓山区业态数量462个,台江区业态数量292个,马尾区业态数量141个.其中,鼓楼热点区标志性业态主要分布在三坊七巷和东街口等;仓山位于乌龙江湿地公园、万达—爱琴海购物商场一带;台江在上下杭、东百购物广场等地;马尾在船政古街、棋盘山风景区、琅岐海滩等处.
(2)从产业特征来看,福州市有3个热点区,即台江区、鼓楼区、马尾区;次热点区在闽侯县与晋安区;其他均为冷点区.而且,热点区娱乐休闲业态数量高于其他业态,购物服务和餐饮服务次之,业态集聚数量最多,这说明在热点区域内部存在核心集中区,呈现出多业态引领,中心效应强等特征,可以带动整个热点区的发展.相反,在次热点区,业态数量较少,主要由单一业态引领发展.
利用最近邻指数法对福州市夜间旅游空间的集聚现状与趋势展开分析.如表1所示,福州市夜间旅游的最近邻比率小于1,且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这说明夜间旅游在空间上集聚的趋势.而且,购物休闲、餐饮服务、休闲娱乐的最邻近值较低,分别为0.245 37、0.255 32、0.256 70,这意味着上述3个业态的集聚性更强且集聚规模较大.此外,住宿服务、交通设施、旅游游览的最近邻比率分别是0.399 56、0.387 38、0.362 02,也同样呈现出集聚的趋势.其中,住宿服务的最近邻比率最大,较其他旅游业态,其集聚程度较低,这与其受到城市开放空间的影响以及整个城市扩展方向有关.
表1 福州市夜间旅游业态空间分布集聚性研究Tab.1 Study on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agglomeration of night tourism in Fuzhou
为进一步探讨福州市夜间旅游休闲空间的中心性、离散性和方向性,采用标准差椭圆对福州市总体业态分布和各类型业态分布进行可视化分析.如图3所示,福州市夜间旅游空间椭圆中心位于鼓楼区、仓山区、台江区;福州市夜间休闲旅游空间的总体布局是以中间密四周疏,呈现西北—东南走向.住宿服务、休闲娱乐、餐饮服务、交通设施的中心性、扩散范围和空间发展方向均符合福州市夜间旅游空间的总体特征,并朝着西北东南方向发展.首先,交通设施空间的长短轴扁率最大,传播范围最广,方向性接近夜间旅游业态发展的总体方向,这说明交通设施业态覆盖范围最广,延伸性更强.其次,住宿服务和休闲娱乐的扁率较小,长轴较短轴长,方向延伸更明确,朝着西北东南方向延伸.再者,餐饮服务集中趋势更为明显,重心集中在中心城区及周围,而旅游游览和购物休闲的分布中心向北,扁率较小,说明二者分布范围较小且集中.福州市夜间旅游业态分布均集中在旧城区并不断向外扩展中,而不同业态分布范围差异大.
图3 福州市夜间旅游业态标准差椭圆分析Fig.3 Elliptic analysis of standard deviation of night tourism in Fuzhou
图4 福州市夜间遥感和旅游POI空间耦合关系Fig.4 Spatial coupl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night remote sensing and tourist POI in Fuzhou City
为了控制数值的量纲,采用离差标准化对夜间灯光数据归一化处理[30].离差标准化涉及的是将两类数据按比例缩小,落入到一个小的特定空间,并转化为无量纲的纯数值,便于夜间灯光数据和POI数据进行比较.首先,将这两类数据耦合后分为高、中、低3个等级,并以此表示夜间灯光与旅游业态的耦合程度.其次,利用ArcGis10.5对将夜间灯光亮度与POI网格进行空间链接,两两结合最终得出低—低、低—中、低—高、中—低、中—中、中—高、高—低、高—中、高—高9种组合方式,结果如图4.其中,低—低则表示夜间灯光与夜间旅游业态耦合性较低,夜间灯光与夜间旅游发展的发展程度较低,而高—高则表示耦合性程度强,夜间灯光越亮,夜间旅游发展态势强.总体看来,两者耦合情况较好.
通过耦合分析发现,鼓楼区、仓山区、长乐区、平潭及福清中心城区耦合程度高,连片式发展.由于商圈主要集中在老城区,且名胜古迹众多、街区密集、人流量大、交通便利,因而呈现出夜间灯光数据亮度强,POI分布密度高的情况.长乐区因其机场路网修建,交通线辐射广,住宿旅游接待人数较其他地区有优势,故而耦合程度较好.平潭因其旅游资源丰富,住宿业、餐饮服务接待点日益增多,出现了灯光强度与POI耦合较为和谐的状态.福清中心城区夜间灯光强度与POI耦合性较好一点,而福清北部则出现了高—低情况.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福清新城区位于福清北部,周边高速公路线路多而广,公共基础设施配备较为齐全,旅游资源开发程度较低,因而呈现出夜间灯光数据亮度较强而POI较低的情况.此外,罗源县和永泰县因其经济发展程度较低且旅游资源分散,旅游休闲业态功能单一,因此呈现出夜间灯光数据亮度和POI密度都低的情况.总的来说,夜间灯光数据和POI数据耦合状况总体呈现东聚西散,中心城区为耦合高值区,低值区分布在中心城区的外围.
地理位置特征和历史人文因素影响了福州市夜间旅游业态的分布格局.随着城市空间的增长,旅游节点越来越多.不同特色的旅游区出现,旅游者可以选择多个不同的旅游区,且在线路上有更大的选择性,依据热点区域分析以及耦合结果,福州市的夜间旅游总体上可以划分为三大旅游板块:①集聚在中心区域内的核心旅游板块;②分布在老城区外围的次级旅游板块;③分布在远城区内的延伸旅游板块.福州市的城市旅游风貌,以水为主要线索,连接地理空间,其中闽江和乌龙江将整个福州市的旅游生态串联起来.加之交通系统的发展,福州市可以利用交通旅游线将各级旅游空间网络化,形成以核心旅游板块—次级旅游板块—延伸旅游板块的旅游空间结构体系.下面将按照不同的旅游板块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
福州市夜间旅游的核心旅游板块位于老城区.老城街区历史人文要素密集,区域内的业态规模与标志性业态众多.因此,老城区夜间旅游发展定位应该在现有业态的基础上,挖掘新的旅游资源,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其中,鼓楼区按照历史街区、商业休闲、休闲购物等名牌打造夜间旅游路线;仓山区靠近闽侯大学城,重点打造快时尚潮流圈,引进时尚品牌;台江区突出上下杭运河风光,保护好旧城坊街的同时围绕乌龙江湿地公园,打造以城市湿地公园为特色的生态旅游休闲片区;马尾区以古船政街区为吸引力,开发出娱乐休闲、水乡古镇的夜间休闲空间.
按照耦合结果来看,连江、闽侯、福清、长乐距离中心城区的距离较近,交通便利,处于中心辐射区域范围内,有着双向旅游流基础.其中,连江县靠近台湾海峡,可以开发夜景游览点,建设海滨休闲走廊;闽侯县靠近大学城,分区开发,同时延长公共交通时间,提高夜间安全系数,保障夜间旅游的消费环境;福清市连接平潭和永泰两地,可依据地理优势产生三区联动效应;长乐区拥有海陆空三轴交通,地缘效应明显,侨乡文化浓厚,科技园区广布,可以开发建设侨乡文化交流区、侨乡风情街.
延伸旅游板块分布在远城区,包括了罗源县、闽清县、永泰县、平潭县等4个区域.这些区域距离中心客源市场远,城市旅游功能弱,且旅游群体主要多集中在当地及周边居民.因而,有必要优化资源配置,重塑这些区域的旅游吸引力.具体来说,罗源、闽清、永泰旅游资源分布数量少,发展重心在于利用已有的旅游资源吸引游客.同时,加强地区间合作,鼓励自主创业.平潭县多岛屿、海岸线曲折.为了延长平潭的旅游产业效应,可以发展夜间海滨旅游,打造生态平潭、文化平潭、物产平潭的功能定位,发展平潭县美食休闲文化旅游.总的来说,延伸旅游板块要不断提升区域内部的旅游凝聚力,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和通道系统,提升旅游知名度,加强不同旅游资源类型的合作,发展双向旅游流.
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福州市夜间旅游发展较好,在空间格局上呈现出东聚西散的情况;(2)福州市夜间旅游业态的主次热点分明,热点区集中在老城区,多业态联合发展,而次热点区由单一业态引领,发展态势较弱,且冷点区发展动力不足;(3)福州市夜间旅游业态发展总体呈现出多核式布局,旅游业态分布与灯光数据耦合程度较好.依据耦合情况,福州市夜间旅游总体上可以划分为核心、次级、延伸三大旅游板块.
尽管本研究对福州市夜间旅游业态发展规律进行分析,并得到了一些有意义的结论,但仍存在不足,即POI数据以点的形式展示,无法提供真实的面积大小,使用情况等具体信息,未来还可以对夜间旅游发展进行不同地域和不同尺度的对比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