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大语文观念的《侍坐》篇教学策略

2023-05-16 09:18刘金虎
基础教育研究 2023年24期
关键词:跨学科学习

刘金虎

【摘 要】大语文观念强调紧密结合语文学习与学生生活,综合全面地开展语文教育。《侍坐》篇是《论语》中最长的篇章,孔子思想中的“仁”“礼”“中庸之道”、以礼治国、因材施教等教育观都能从《侍坐》中解读出来。将大语文观念应用于《侍坐》篇教学有利于跨学科学习,继承与发展因材施教、诱导启发等优秀教育思想。在基于大语文观念的具体教学中,可采取“重视语文课堂教学;走向‘大教材,进行‘大阅读;创设良好的语文学习环境”等策略。

【关键词】大语文观念 《侍坐》 跨学科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275(2023)24-80-04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2年修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指出,注意在生活和跨学科的学习中学语文、用语文。而张孝纯提出的大语文观念强调语文学习与学生生活的紧密结合,注重日常生活中的语文积累[1],与课程标准中的相关要求不谋而合。将大语文观念应用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本文简称《侍坐》篇)教学,能够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学生现实生活相联系,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指导学生日常生活,增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整体理解,充分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立德树人的使命。

一、《侍坐》篇教学中融入大语文观念的原因

《論语》是体现儒家思想的经典作品,但学生接触《论语》的机会较少,难以理解其中丰富的思想内涵与独特的艺术价值。《侍坐》篇是《论语》中最长的篇章,体现了《论语》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因此将大语文观念融入《侍坐》篇中,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论语》,在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同时有助于跨学科学习,思考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在现实生活中继承与发展因材施教、诱导启发等优秀教育思想。

(一)《侍坐》篇的文本价值

《侍坐》篇选自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该单元的人文主题是“中华文明之光”,本文所在单元的学习任务群是“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在课堂教学中要深入文本,与学生探讨具有思辨性的问题,学生能从多角度对某一问题进行思考。《侍坐》篇中通过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人的志向体现了儒家的“仁”和“礼”,曾皙更是描绘了一幅天下太平的盛世画卷,由此可深入探讨“儒家的思想是否脱离社会现实情况”;子路的强兵,冉有的富国,公西华的尊礼,正是针对“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儒家积极入世,提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此外,儒家思想又与当时的现实格格不入,“霸道”盛行,缺乏培育仁政的土壤,孔子、曾皙所向往的天下太平只能停留在沂水春风的想象之中,通过对文本的深入探讨,可以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

《论语》是语录体散文,可以引导学生从语言入手读通、读懂古代散文。课程标准要求“能敏锐地感受文本或交际对象的语言特色和情感倾向”,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从四名弟子的言行中总结其不同的性格特征。《侍坐》篇中孔子向弟子们问志,子路表示要让他治理一个居于大国征伐之间又经历饥荒的诸侯国,“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冉有的回答是让他治理小一点的诸侯国,“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子路、冉有二人从强兵、富国两个方面着手,心系百姓,是“仁”的体现。冉有自谦,“如其礼乐,以俟君子”,他认为自己能力不足,不足以进行礼乐教化,需要等待君子,这里体现了儒家强调的以礼治国。问及公西华,其答曰“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宗庙之事”指祭祀祖先,“会同”指诸侯觐见天子,“小相”指主持赞礼的司仪官,“端章甫”是小相的穿扮,公西华言语中处处说礼,无不体现礼的重要性。曾皙不同于子路的“率尔而对”,也不像冉有、公西华没有动作描写,他回答之前有“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的动作描写,儒家重视礼乐,曾皙在弹奏完成后才作回答,体现了行事周全,尊重礼法;从曾皙“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语言中,又能读出其潇洒自如的一面。

子路等人述志,子路率直勇武,能在国家危难之时挺身而出;冉有关注民生,希望百姓生活富足,体现儒家仁爱之心;公西华重礼,其志向在于匡扶社会秩序;曾皙则描绘了一幅天下太平的和美景象。《侍坐》篇较全面地展现了《论语》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能做到爱人。通过学习文章学生能体会子路等人的志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领会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理解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有利于跨学科学习

在《侍坐》篇教学中融入大语文观念有利于跨学科学习,体现了大语文观念强调语文学习的综合性。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指出:“打通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语文学习和学生的生活世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跨学科学习有利于整合学科资源,强化学科之间的关联,通过多学科资源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在大语文观念的指导下,中学语文教学可以和历史课、政治课结合,组织跨学科的学习活动。《侍坐》篇蕴含有《论语》中儒家以“仁”为核心,包含重礼、中庸之道的哲学观,有法先王、举贤才、以德治国、以礼治国的政治观和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循循善诱的教育观,在教学过程中能有效促进学生对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古代哲学思想等知识的学习。跨学科学习活动要立足于语文学科,关于历史背景知识的学习活动,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所表达的真实内涵;基于政治学科的学习活动,注重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学生探讨儒家思想的现实价值。

(三)契合《侍坐》篇启发引导和因材施教的教育观念

大语文观念提倡启发引导式教学,在教学中,学生是学习主体,教师应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不断地发掘学生的自主能力。如果教学过程只是教师的一言堂,那么学生将会沉默寡言,大多是跟着教师的脚步去进行学习,学生在这种学习环境下易出现学习兴趣不高,不能有效地融入课堂。《侍坐》篇展现出孔子大教育家的风采,孔子教育学生并非说教,而是寓于谈话之中。例如询问弟子的志向,孔子并未教育弟子应当立何志向,说一些空泛的大道理,而是置身弟子之中,引导他们说出自己的志向。孔子并未直接向弟子发问,而是先说自己,“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强调不要因为我年长你们就不敢说话了,打消弟子的顾虑,让他们畅所欲言。孔子又说你们常言我不了解你们,“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循循善诱,由此过渡到探寻弟子的志向上。

语文课堂上要做到因材施教,课程标准中提到:“鼓励学生根据个人兴趣、能力和专长,探索个性化的学习方法。”学生是独立发展中的人,教学中提倡极大可能地去发掘每一个学生的才能。《侍坐》篇中孔子没有否定子路等三人所表述的志向,他知晓弟子们的性格与特长,《论语》第五章公冶长篇有孔子对子路、冉有、公西华的评价:“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2]孔子在教育中能做到因材施教,三人志向的表述符合孔子对子路等人的了解,没有否定他们的志向。

大语文观念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正确的教育实践中,吸收优秀思想,提倡启发引导和因材施教。《侍坐》篇渗透着孔子在进行教育时体现的启发引导和因材施教,将大语文观念融入《侍坐》篇的教学,能契合《侍坐》篇的观念,教师也能将文本知识运用到自己的教学中,根据学生情况,通过启发引导和因材施教来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二、实施大语文教学的策略

大语文教学倡导“一体两翼”的教学模式,其中“一体”是课堂教学,“两翼”是丰富语文教学渠道和利用语文环境。大语文观念注重课堂教学的有效利用,注重丰富课外活动,创设良好的语文学习环境,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

(一)重視语文课堂教学

学生能力的增强及大多数语文知识系统性的学习,都是在课堂中进行的。大语文观念格外重视课堂教学的有效利用,认为只有做好课堂教学,学生才能够获得丰富的知识。《侍坐》篇对话众多,语言丰富,曾皙的“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是文学性最强的一段,教师在课堂上要引导学生想象、品味曾皙描绘的“暮春咏归图”,感受其中魅力无穷的思想意蕴,体会曾皙的逍遥飘逸。

在课堂上应当树立课堂是学生的观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不断挖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让课堂成为学生的课堂,教师只做课堂的引领者。《侍坐》篇面对的是高一下学期的学生,经过之前学段的学习,学生在文言字词积累上有一定的学习成果,新学期的学习既要夯实文言基础,也要着眼于培养学生的思辨性。例如孔子说的第一句“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就有不同的理解,争论的点聚焦在第二个“以”字,对这个字义理解的不同,产生出两种句意的解读。一种观点认为此处的“以”同“已”,是停止的意思,孔子表达的意思是“(你们)不要因为我(年长)就不敢说话了”;第二种观点认为这个“以”字应该理解为“用”,孔子当时已经年迈,周游列国后回到鲁国,周游的失败让孔子产生“没有人用我了”的感慨。这两种解释课下注释都有标注,教师在教授时应引导学生产生自己的思考,让学生根据自己掌握的文言字词知识,结合上下文意,作出哪一种解释更有道理的判断,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重视课堂教学,应当做到使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语文课的学习,让语文课堂成为全体学生的语文课,而并非少数学生的语文课。增强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才能够有效地提升教学质量,实现学生由被动学习到主动探究的转变。

(二)走向“大教材”,实现“大阅读”

跳出课堂教材,走向“大教材”是丰富语文学习渠道的关键一步。教师可鼓励学生通过文化体验丰富课余生活,充分利用好图书馆、博物馆等社会资源。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可包括纸质文本,也可包括多媒体资源或网络资源。家长在家庭方面要做保障,使学生合理使用网络资源,避免沉迷网络。坚持走“大教材”的道路,有利于拓展中学语文教学,“大教材”的目的是使学生不仅能阅读自己已有的教材,而且能阅读课外的教材。“大教材”的本意在于使学生更加重视各种文学作品,广泛地进行涉猎,从课堂外的图书、报纸、杂志、电视网络和生活中去吸取语文知识。例如在文本学习之余,可以给学生播放相匹配的影视资源。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更加清晰地了解文本的情节,对比与原著的差异,更加深入地研读文本。当学生对古代散文不感兴趣时,可在观看影视资源后再阅读选文,大脑中就会更加有画面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大语文观念倡导的是一种跳出教材的阅读,要实现“大阅读”。在以往的语文教学中,学生的读物一般局限于课本或者课后单元的文章,这些文章无法完全满足学生语文学习的需求。想要获得扎实的语文基础,就必须跳出课本去广泛阅读一些名著或者优秀文章。《论语》作为儒家经典,《侍坐》是其中的名篇,短短几百字体现出《论语》的众多思想内涵和文学特点,“仁”“礼”和“中庸之道”,因材施教、循循善诱的教学方法,简洁的语言,性格鲜明的人物等。但要想全面深入地了解《论语》则不能局限于一篇,教师可安排学生研读原著,走进经典。学生可以选择一个主题带着任务进行阅读,然后将阅读感想写在阅读记录本上,或开展读书交流会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以此能更加清晰地理解文本,体会《论语》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

(三)创设良好的语文学习环境

要充分重视语文学习环境,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不管对于中学语文教学还是学生自身成长都大有裨益。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分角色朗读,可以深入了解选文的语言特点与人物形象。大语文观念不仅强调在课堂中生成学习情境,而且对于课外的学习环境提出了较高要求。在课外可以进行短剧排演,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选择角色扮演排练一个短剧。在《侍坐》篇教学中渗透大语文观念能创设一个良好的语文学习情境,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无论是在课堂上进行分角色朗读,还是在课外进行角色扮演,其目的皆为通过良好的学习情境让学生从选文的语言角度深入了解人物形象。孔子循循善诱,融入弟子之中引导他们说出自己的志向,在听取阶段并不过于干涉,等所有弟子述说完毕再发表自己的观点,最后为解答曾皙疑惑,再对各人志向进行点评,孔子在这里是一个开明、富有教学手段的教师形象。通过动作、语言极能表现子路的性格,一个“率尔”,子路未经老师点名就率先发言,脱口而出,在内容上也不谦逊,先塑造国家艰难的环境,再说交给自己治理三年便能出成绩,表现出子路不甚谦逊的态度和直接坦率的性格。从《侍坐》篇中冉有、公西华二人个性的语言中能看出冉有的性格就比子路谦逊些,而公西华则更加谦逊。子路想要治理的是“千乘之国”,轮到冉有表述时,他先说“方六七十”,应该是想到孔子哂笑子路的回答,于是立刻改成“如五六十”,“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自谦自己不是君子,没有能力教化礼乐,进一步表现冉有谦逊的性格。公西华是第三个回答的,前面二人说的诸侯国一个比一个小,公西华简单两句,直接省去诸侯国大小,也不同于前两位的治国理政,他只愿做个小相,过于自谦的言语,事后孔子都不认同。《侍坐》篇中描绘了孔子等五人的人物形象,每个人各有特点,各不相同,作为语录体著作的《论语》侧重从语言刻画人物,神态动作的描写虽然少,但是十分传神。

大语文观念注重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打通语文与历史学科的联系,既有利于中学语文学习,也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整合和扩大自身的知识面,提升学生学科核心素养。重视课外活动能够让学生更好地参与课堂教学以外的语文学习,增加学生的实践。《侍坐》这篇文章的教学不能局限于选篇的教学,而要通过《侍坐》篇以小见大了解《论语》,应面向整部《论语》开展专题学习活动,鼓励学生广泛阅读,引导学生阅读《论语》。在课堂内提升语文教学的趣味性,创设多元的学习情境,这样能够更有效地促进中学语文教学,更好地促进学生个人的成长,更有效地把大语文观念植入当代中学语文教学之中。

【参考文献】

[1]张孝纯.“大语文教育”的基本特征:我的“语文教育观”[J].天津教育,1993(6):34-35.

[2]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9:62.

猜你喜欢
跨学科学习
基于网络媒介的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
研学旅行:让学习与真实场景深度连接
基于跨学科学习中实地考察法的应用探究
中国海洋大学建设行远书院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航空科普教学体系建设初探
信息技术下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题活动设计
跨界少年养成记
论课程综合化实践的生态化
STEM项目学习要重点关注什么?①
创客课程开发的困境与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