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锴
(福州大学至诚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2)
伴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发展,各个行业、各个领域的现代化发展速度也随之加快,特别是大数据技术在教育领域的使用范围不断扩展,对于加快高校教育教学管理体系的改革创新具有重要意义与现实价值。[1]高校教育教学管理变革创新主要表现在教育教学管理方面、教育决策方面以及师资力量管理方面等,还应该总结与归纳改革创新实践性经验,汲取国内外变革创新的优秀成果与经验,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具体问题、对应分析”等变革原则,主动“引进来”优秀创新措施与管理经验,细化与完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转变教学管理制度与管理方法,促使高校可持续发展。
当前伴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促使常规“精英式”教育逐渐演变为“大众式”教育,然而就某一层面而言,此种教育模式可能会造成高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不断复杂化,难以满足现阶段大众对教育教学管理的需求,导致教育管理工作质量与工作水平不能有效提高。一些院校在开展大众教育教学时,单纯关注教学数量,对教学质量的重视度与关注度较低,以至于专业化课程设置、教育课程设置均不能有效满足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专业教育也不能符合社会、企业对综合型人才培养的现实要求。可见高校教育教学管理变革与创新,能够有效提升高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水平,培养出一批批综合型人才,最终满足大众化教育的基本需求。
高校在不断扩展自身办学规模、招生规模环节中,可能会发生教育教学水平较低等不良情况,不能有效取得最理想的人才培育效果。特别是对于在外地搭建分校等高校而言,在办学规模扩展过程中可能会发生管理工作成本明显增加、教育资源较为分散等问题,对各高校稳定化、可持续发展与进步带来严重不利影响。
为了更好地满足新时代对人才的现实需求,各高校对自身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的重视度与关注度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并且朝着“纵向”发展。所以,在贯彻与落实教育教学体制改革相关需求,推动教育教学朝着“大众化”方向发展,提升高校建设的稳定性、规范性,在此发展背景下,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十分重要。[2]在此基础上高校在实施管理工作与教学工作过程中,需进一步提高综合型人才培养水平与质量,加之在新时代发展背景下,学生所处的教育环境、社会环境以及生活环境均发生了明显变化,为此高校只有对自身教育教学管理模式、管理体制等内容进行改革与创新,才能更好地促使人才培养工作满足时代发展需求,有利于最大限度地提高整体办学质量、管理效率以及人才培养水平。
从学术性层面而言,高校在推动教育教学管理革新过程中,具备较为突出的可行性特点。高校是开展科学研究的主要阵地之一,在长时间实践与管理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同时在学术研究方面取得了较为可观的重要发展成果。高校教师在对理论进行深度研究与分析过程中,对教学方式、教育方法进行发掘与优化,在此基础上获得先进的教学手段,丰富教育模式与策略,为教育管理工作的革新打下良好的学术基础与实践条件等。有相关数据调查显示,各高校每年产生的学术论文以及相关著作在知网、万方等平台中所占比例为76.56%,其中涉及教育教学管理的论文或者课题所占比例为24.02%。[3]由此可见,各高校的教师或者专家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出发,广抒己见,为教育教学管理革新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想法与思考。
现阶段,国家教育部门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为教育教学管理革新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指导与法规指导,促使管理革新更加规范化、系统化,在某一层面上为各个高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提供新的革新要求,一定程度上也对革新工作明确了具体的方向。[4]有相关政策表明,高校教育教学管理人员应该对教育结构、教育形式进行细化与调整,确定具体的革新方向与管理方向,对教育资源(如网络教育视频等)进行整合与收集,提高各种教育资源的利用率与使用率,促使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改革与创新能够高效化、合理化。
伴随着现代信息技术不断发展与完善,被广泛运用于教育领域中,提高教育教学工作的智能化、科技化水平,还为高校教育教学管理体制的革新创造了强有力的现代技术支撑。[5]在现代信息技术发展背景下,相关管理人员能够有效使用各种现代技术(如云计算技术或者区块链技术等),加快管理方式方法、管理形式模式的革新速度,促使管理工作能够最大限度涵盖高校学生日常生活与学校学习等,有利于丰富管理内容、拓展管理各项维度。
由于网络管理数据的安全性会受到网络环境开放性、不稳定等特点的影响,高校在建立健全教育教学管理平台过程中,应该提高数据信息安全性与有效性,搭建安全有效的数据、信息安全维护系统。[6]首先需安排专业的技术工作人员对高校内部、外部的安全系统进行系统化、规范化的分析与完善,采取设置防火墙等措施来减少系统受到不良攻击的发生概率,有利于降低高校发生数据异常遗失、数据修改等不良情况的可能性。在对教育教学安全系统进行日常维护工作时,相关管理人员应该提前做好数据分析工作、备份工作,以便第一时间发现数据更改等不良问题,提高数据备份、数据保护等相关安全保障工作的规范化与科学化。[7]就层次化需求而言,通过增加设置系统访问权限,有利于提升数据、信息管理的安全性与有效性。高校管理人员还应该贯彻落实对应的系统安全保障维护原则,为学生提供一个安全、科学的校园网络环境,切实打破或者消除网络资源使用的局限性,不断拓宽线上教育资源收集渠道,在此基础上还需对应使用网络化管理软件、网络监督控制软件等,有利于调整与完善教育教学管理系统的网络使用环境,保障管理平台建设的有效性与规范性,促使教育教学管理工作能够有效开展,有章可循。高校还应该对培训制度、网络管理制度等进一步完善与优化,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适当增加对不良情况(如黑客网络攻击等)的监督力度与管控强度。在具体使用现代信息技术过程中,高校应该适当增加安全体系构建、网络管理平台等方面的资金投入力度,有利于加快其建设速度。在此环节中,管理人员立足于具体的信息化管理隶属,对教育教学管理平台建设过程中所存在的安全因素、风险因素进行整理与归纳,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提出对应的解决对策,及时处理不良问题,有利于提供管理平台建设的完整性、适用性。例如,通过采取病毒查询、防御以及管理人员安全登录认证等防御措施,能够进一步巩固现代信息技术(如云计算技术、大数据技术等)在高校教育教学管理平台建设过程中的使用基础,保障管理平台的高效运行,有利于提高高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信息化水平,确保管理质量与管理水平的稳定增长。
(1)统一标准,制定信息公开机制,完善信息化技术应用细则。高校应该主动“引进来”现代信息技术(如人工智能技术与新媒体技术等),能够明显加快教育教学管理革新速度,利用现代技术为管理革新发挥良好的驱动作用与现实价值。所以高校管理人员应该提升自身对信息技术使用的熟练度与掌握度,促使现代信息技术逐渐成为保障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有序开展的重要“抓手”。在具体管理实践开展过程中,管理人员主动使用与引入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技术的使用度,推动管理工作的革新。例如,通过将大数据技术、高校教育教学管理革新工作两者有机结合,立足于数据分析、信息深度发掘以及信息对照研究等基础上,更好地了解与确定学术管理实际状况、教师管理情况等相关内容,了解与掌握学生个体、群体在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中的情感、行为等方面的特点特征,提高管理革新工作的针对性与个性化。[8]同时在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有机融合人工智能技术,能够为师生共同参与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提供良好的便捷条件。建立健全对应的教育教学管理平台。因为现代信息管理平台是保持各种信息技术使用的根本基础,在实际应用环节中,高校管理人员应该增加资源供应、资源投入等方面的配置力度与强度,为保障教育教学信息管理评估的建设工作给予良好的基础。各高校还应该重视教育评估与教育反馈结果,在对平台进行搭建时,制定对应的教育评估管理体制机制,能够及时有效地对平台建设质量展开系统化的评估与分析,有利于第一时间发现与处理问题。定期开展管理培训学习活动。管理人员应该立足于现代技术使用、管理评估运行,建立健全对应的培训管理制度,从多个角度提升管理人员对技术的理解程度与掌握程度,促使其能够更加熟练地了解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方法,在革新观念影响下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有效地管理评估,加快教育教学管理形式、方法等内容的改革与创新。
(2)完善人才引进、培训考核等机制,优化管理团队结构体系。高校应细化与调整管理团队结构分布,定时开展培训活动与学校活动,促使其及时更新与升级个人专业化知识结构、技能技巧,提升管理者信息素养水平,保障其在管理过程中能够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应该提高对管理工作革新、现代信息平台建设的忠实度,提升管理队伍相关人员的个人职业素养、专业化水平以及管理能力(如数据分析能力)等,使其能够更好地满足新时代发展环境以及发展需求。采取科学有效的评价方式,促使管理人员主动参与到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有所提高,保障管理工作质量与水平能够稳定增加。在此基础上,还需立足于高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实际特点特征、具体情况出发,建立健全与高校发展状况相符合的考核评价制度,提高对管理工作实施情况的监督管理力度,采集与整理各个管理主体对管理模式、管理方式等内容的意见与想法,细化与优化教育教学管理方案,提高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联系性,在信息化技术支撑下对管理考核评价管理体系进行完善与丰富,有利于保障评价工作的有序开展,能够全方面、多角度提高各个管理主体的能力、综合素质。
在新时代发展背景下,高校教育教学管理革新具备较为突出的必然性与可行性,可以有效根据“大众化”教育发展需求、教育教学体制改革创新提出的实际要求,促进学生可持续、稳定化发展。在具体教育教学管理革新环节中,高校管理人员应该立足于管理观念、现代信息管理技术以及管理体制机制等方面,切实处理好现阶段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实施过程中所存在的不足之处,提高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时代性、信息化,有利于对高校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为社会与企业培养源源不断的综合型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