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炳月 尤莉娟
(1.江苏师范大学教务处 江苏·徐州 221116;2.江苏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江苏·徐州 221116)
知识管理充盈在高校教师日常工作学习各个方面,是高校教师教学与科研质量评价重要的保障前提。 因此,针对高校教师知识管理能力,特别是通过知识管理实现既定目标任务的胜任力具有分析研究的必要性。 高校教师完成既定工作任务的过程即为知识管理的过程。 高校教师在具体的知识管理实施中不仅有着个体的基本价值遵循,同时又有着既定的目标任务,并以所要实现的目标为知识管理全过程的价值取向,而知识管理过程效果的好坏与知识管理胜任力相对应。 高校教师在进行知识管理的过程中所制定的目标除了受到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客观影响外。 还有高校自身基于发展需要的不同层次的考核评价。 当然这其中依托高校教师个体出发的主观意愿不能缺少,因此高校教师知识管理胜任力分析具有主客体一体性。 综合以上,开展高校教师知识管理胜任力分析并着力进行围绕这一核心的评价要素析理,对高校教师优化提升个人的知识管理能力,高校相关职能管理部门制定教师胜任力评价制度,有着一定的参考作用。
高校教师进行知识管理的主要目标涵盖完成工作任务与实现个人价值。 从学校层面,高校教师知识管理的胜任力可以理解为其进行必须完成的教学科研等工作任务中所彰显出来的知识运用能力与知识转化能力,特别是通过有效的知识管理在教学科研等主体工作中取得丰硕成果,得到学界认可、学校肯定。 而对于高校教师个体而言,知识管理成效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体现,并归集为高校教师知识管理胜任力的核心支撑点。
社会的快速发展, 人类的知识储备逐年递增,知识与技能的更新周期也越来越短,必须通过不断地学习才能跟随发展变化。 在这种背景下,新知识及时更替旧知识、持续学习是高校教师不得不保持的常态,而且在知识创新迸发的时间段,需要自主加大学习强度来确保知识储备的全面性与先进性,只有这样才能将与时代发展相匹配、能够支撑各项建设的新知识、真知识传授给学生。 知识学习存在查找、甄别、选择、分析、吸收等知识管理的过程。 从个体出发,高校教师学习知识的根本初衷是增强自身的综合本领, 无论是思想素养还是专业技能,都需要有过硬的知识体系去补给、完善、提升。 这个过程不是强压的、硬塞的,是通过高校教师个体的主观能动性自觉理解并转化为可应用、可传授的具有个体标签的知识体系。 这个过程也是知识管理的过程,因为对知识的学习理解、领悟反思是在提示、模仿前提下基于自我的重构与内化。 知识吸收的程度和可能运用的类型与高校教师个体的意志力、心智、经历、经验都有着直接关系。 自主学习成效是高校教师将知识转化为与个人认知水平、行为习惯相一致的新的知识结构,这个成效是否显著也体现出高校教师的知识管理能力高低。
高校教师具有教书育人、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等多种职能,但教书育人是高校教师的首要任务,是从事这一职业的根本。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教学的过程就是教师将自己所拥有的知识体系与知识储备用自己特有的教学方式方法传授给学生, 并引导帮助学生理解吸收并加以应用的过程。 教学的过程不是千篇一律,好的教学有倾听、有互动、有实践、有反馈,因此教学质量好坏也反映着高校教师知识管理能力的高低。 教学方式没有固定样式,教师可结合具体教学内容选择丰富多样的思路与情境, 同时高校教师们的教学经验也各有不同。 因此,高校教师将知识进行传授共享的过程是展现教师个体特性的分享过程,不同教师用特有的方法与学生形成感应,让学生感知。 有的教师将所要传授的知识融入具体场景或故事之中,故事蕴含的感性经验越多越有可能与学生所面临或理解的情境相类似,就越有可能提升学生的融入力与理解力,进而提升教育成效。 就此问题有学者提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呈现出的理论故事与感性经验在学生未来所面临的问题情境中有被激活的可能性这一论断[1]。 事实也证明,越是丰富新颖生动的教学理论,越容易被学生记忆并很快接受。
从事科学研究并有着一定的目标考核任务是高校教师有别于其他教师的最为显著之处[2]。 科学研究是将知识深挖、重构、创新的过程,这里面充满着假设、论证以及结论接受,都是通过知识管理来推进科研进展、提升科研成效、优化科研思路,因此科学研究的过程属于知识管理范畴。 高校教师通过不断地学习思考, 将领悟到的知识进行实践反思,同时对已有研究成果展开分析,新的分析思考与当前的学习思考重心相结合,先从相似性出发,探究可行性并进一步深化寻找创新点与突破点,形成新的研究结论。 这一从依托相似性的模仿到归因探究的创新的全过程概括来说是知识应用、 知识实践、知识重构、知识创新、成为新知识的积累点与生长点的全过程,知识管理贯穿这个科研过程。 另外,在研究进行过程中存在的知识筛选与问题假设过程,在新观点新理论的反复界定与衡量取舍中,也实现了知识的学习、挖掘、思考、应用、创新的有效平衡,凝练出新的方法,总结出新的论断,实现了科研目标,也实现了知识管理的初衷。 从某种意义上说,知识管理在高校教师科学研究的过程中更显重要,特别是教师个体的科研持久力与影响力直接受知识管理胜任力影响。 高校教师对知识管理的能力高低影响着科研产出量与学界影响力, 无论从哪个层面,将科研能力定义为衡量高校教师胜任力最为主要的标尺之一无可厚非。
开展社会服务是高校教师基本职能之一。 高校教师更加强调社会服务,而社会服务的主要内容是高校教师将专业领域知识应用于实践的具象化。 对于高校教师而言,社会服务既可以体现在具体的劳动生产实践上,也可以是以“智库”为主要显现模式的智力支持。 功能多元化的大学已成为世界大学的发展趋势[3],新时代倡导高校教师要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科研做在生产实践中[4]。 到底何为社会服务,通过查阅文献发现,高校教师的社会服务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上的社会服务主要指高校为社会提供的包括教学在内的所有活动[5];狭义上的社会服务主要是指高校利用自身资源与人才优势为社会提供的服务,直接作用于社会经济发展[6]。 但无论是哪种类型的社会服务都存在与服务对象间的协同合作与任务分工。 高校教师开展社会服务主要是依托学校资源,将自己的研究成果进行应用转化与技术转移,因此高校教师的社会服务具有双向性。 为何要将社会服务作为高校教师知识管理胜任力分析的核心支撑之一,这主要是因为在开展社会服务的过程中,既将日常象牙塔内的科学研究与思考运用到具体实践中,使其有用有效,又在具体应用实践中验证着在实验室、 工作室的研究思考,使其正确可行。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发现,高校教师的知识管理胜任力体现为一种综合能力,在开展评价体系设计与评价指标选择时,一方面要着重考虑高校教师在教学科研以及学习力上的客观评价,另一方面要结合高校特定的工作环境、工作职责,以及不同岗位有着不同的工作期许与标准要求等,用大的格局综合考虑知识管理胜任力评价要素的分析提炼。
结合已有的研究分析,胜任力模型构建的一般流程思路包含准备、分析、开发、试用、评估、确定等几个阶段,在针对拟评价的胜任力进行基础信息的整理提炼后,结合模型拟发挥的主要作用以及拟实现的目标意义进一步展开分析,不断明确评价主体方向与发展定位, 包括评价的基本标准与预期成效,在此基础上,着手予以开发建设。 反复测试并对试用结果进行评估论证是在胜任力评价模型构建过程中长期持续存在的,直至不断修改优化后的模型构建完毕。 此时具有实操性强、科学性高、成熟度高的模型所涵盖的各项指标内容,即为胜任力评价开展的核心要素。 综合以上,在明确研究目标的前提下, 初步搭建高校教师知识管理胜任力评价模型,在此基础上对每一个环节的核心要素进行比对优化,进而形成评价的核心指标体系要素。 在高校教师知识管理胜任力评价模型构建反复修改论证的过程中,标准的明确、样本的选定、任务的分工、方案的优化、信息的搜集、论证的反馈等,都可能存在不断反复的过程,直至实现与预期目标相一致的结果。 值得强调的是,评价目标与实施策略是胜任力评价可行与否的重要前提,需要将可预见的未来发展变化多元性与实际局面的复杂性有效结合。 胜任力评价模型的构建需要明确满足整体、 长远、可持续发展的主体目标,并在此基础上从不同角度寻找可行、可深究、可优化的胜任力评价要素选取的素材。 比如,可参考借鉴变化幅度不大、发展相对稳定的已经论证成熟的胜任力指标体系,对受环境影响大、发展变化快的岗位指标或要素体系,需要通过多维度、多视角的基本信息收集整理,进行深入地提炼补充。
人类的知识有显性和隐性两类,显性知识是可书面表达的文字、图形、数学公式等,隐性知识主要是关于自己行为的某种不能系统表达的默会[7]。 无论是在实践中可加以应用的知识还是科学发现过程中的感知体会,都需强调知识管理层面的可操作性与相互转化的可行性[8]。 个人知识体系的管理是知识管理的重要前提,而个人知识体系的不断优化是知识管理发展的必然与目标。 有研究分析发现,强调教师个人知识体系与知识管理的研究占到以“个人知识管理”为主题检索文章的69.72%,个人知识体系的不断完善有助于提升生活质量、 工作效率、发展空间,个人知识管理必然回归个人知识[9]。个人的知识体系主要包括服务于社会的生产知识、有益于个体身心健康的生活知识、有助于事业发展的专业知识等。 对高校教师而言,除了以上应具有先进的专业知识以及全面的文化知识,还应具有较强的将不同知识融会贯通的运用能力。 与此同时,作为个人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高校教师还应具备准确自我认知的知识体系, 对个体的实力潜能、核心技能以及发展规划都有着正确的定位思考与系统的审视分析。
开展高校教师胜任力评价核心要素分析的重要前提是,要将新时代关于高等教育以及高等教育队伍建设的方针政策、 不同层面的发展战略导向、高校教师的基本职责任务等资料进行收集整理,依托既定的工作绩效标准与目标任务,利用行为标杆法、关键事件访谈法、战略演绎法等研究分析方法,选择并获取具有典型性、代表性、重要性、有效性的胜任力指标,结合可行性与科学性分析,初步完成胜任力指标提炼的归类,为高校教师胜任力评价的指标体系明确凝炼方向与价值尺度。 因多种不确定因素干扰,高校教师胜任力核心要素提炼的过程中会存在诸如有效性不足、实用性不强、重新论证等实际问题,需要用不同的、科学规范的方法进行检验测试,经过反复实践验证后的评价要素才能确保其科学性与准确性。 胜任力核心要素的检测方法主要包含定性与定量两种。 定性分析主要是通过专家反馈、专项调查的方式,定量分析主要是通过大样本的抽样调查并统计分析调查结果。 无论是定性分析还是定量分析, 验证各要素的科学性是基本前题,其次是核心要素的全面性、维度划分的准确性、使用操作的可行性等。
数据与方法已成为强调数字的知识时代研究知识管理行为的新方向、新基础。 在数字技术无处不在的新时代需要有全新的数字技术来匹配发展要求,特别是在信息数字化向知识数智化转型的过程中[10]。 高校教师需要有过硬的数字技术能力来抓住发展的新机遇、胜面发展的新挑战。 高校教师在日常开展以教学科研为主的行为过程中,需要有重要数据的主动获取意识,通过分层分类的数据采集与对应算法分析缩小理论知识与应用实践间的隔阂与差距,用知识管理的数字化、智能化实现现有知识体系与其他知识库的有效对接与融合,并通过算力驱动实现知识体系的有效扩充与具体实践。 除了具备满足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与文化传承等必要的教育技术能力外,高校教师还需要有较强的依托数字技术实现知识共创与共享的能力, 具体来说,拥有隐性知识的挖掘与利用能力,通过知识的梳理与转换实现知识赋能的同时,知识交互也促进着基于生命周期的知识价值转化,促进知识管理范畴的不断变化与研究范式的不断创新。
概括来说,高校教师应具备较为全面且凸显专业特性的综合知识素养,比如有着较强的信息获取能力、教育技术能力、学科教学能力、思想道德教育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实践应用能力以及社会服务能力、文化传承能力,等等。 另外,紧跟学科前沿发展的必要性要求高校教师应具备较高的系统化、多元化思维能力,具有敏锐性高、专业性强的洞察力。同时为确保持续性与延续性,高校教师还需要具有较高水平的思考力、学习力,包括善于沟通表达、有合作意识、有职业认同、有责任心与使命感等都是高校教师应有的能力特征。 以上内容兼并之前提到的问题,都应是高校教师胜任力评价要素归类提炼必须考量的问题与关键。
通过对高校教师知识管理胜任力的核心支撑点以及评价要素的主体着力点的分析思考,对高校教师知识管理胜任力评价要素的提炼总结无外乎知识素养、思维水平、职业认同与协作意识等几大方面,这些要素涵盖了对教师个体综合发展的具体要求,也与高校在人才管理与培养、教师综合评价的导向意见相一致。
高校教师知识素养体现着教学、科研、学习等个体发展能力以及社会服务、 文化传承等履职能力。 能够快速地抓住问题的主要矛盾、迅速找到办法解决问题、及时的跟踪反馈是高校教师高知识素养的主要表现。 对知识素养的评价没有特别具体可量化的指标体系,对知识的理解认知包括不同场景与需求的分类运用,更多的是基于头脑中的知识存储样态与外在显像工具的有效组合,进而形成了优势互补与方法整合的知识管理,高效的管理能力加码更加便捷有效地解决问题。 高校教师的知识素养具有专业领域知识体系与综合知识储备的双重性,专业过硬是做好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的关键,较高的综合知识储备与应用水平能够促进教学、科研的事半功倍,特别是关于思想道德层面、人文与科普知识等与专业知识的有效融入,能够较好地提升知识管理水平以及高校教师履职成效。 另外,新时代对高校教师的教育信息化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依托信息化资源提升信息获取能力以及信息运用能力是高校教师保证教育教学与科学研究新的重要手段,也确保了教师拥有与时俱进的、较高的知识素养。
思维是高校教师进行知识加工与知识运用的关键,因为高校教师在进行知识加工处理的过程即为知识运用的反思过程,不同的思维方法与视角会影响到知识运用的成效,同时也影响着知识素养的提升,包括新知识的储备。 高校教师的思维水平有着多种呈现,主要包括思维的理性程度、关联程度以及系统化、多元化程度。 高校教师在进行知识加工的过程中,不断将停留在表面的、显现化的知识,有意识地转化为具有自己理解认知的反映内在本质的知识体系,并通过不同知识工具的综合利用实现多重知识的有效整合,将同类知识的内部、知识与知识之间实现有效关联,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通过发现知识的内在构成与潜在内涵不断调整优化知识体系,进而以点带面形成系统性强、覆盖面广的知识领域。 高校教师如果能够从全局出发,结合具体情况利用不同的思维方式多元化选择知识处理方法,系统性地分析不同知识在各环节、各部分之间的关联与因果关系,就会为制定有效可行的知识优化与实践方案提供高效的支撑保障。
职业认同在高校教师促进自我发展、履行各项任务过程中非常重要。 高校教师在职业认同中寻找到努力方向与能量源泉,甘愿在不同领域发光发热无论对教师本人还是对高校而言都非常有意义。 高校教师的职业认同主要包括对职业意义的认同以及对社会角色的认同,只有积极乐观、高尚正派的高校教师才能将这一职业的价值与影响发挥到极致,从而也促进着其个人全面发展,保证着教学科研等的热情与持久力。 有着较高职业认同的高校教师在从事学生培养的过程中,能够体会到自己的使命担当并转化为强烈的立德树人责任心,有着教书育人、培育栋梁之材的自豪感;在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中以追求创新与促进发展为己任,不断贡献自己的智慧与力量,用优质的科研成绩提升自己的学术影响力同时也反馈国家的培养;致力于将学术研究与学术成果转化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具象形式,既印证了学术研究的科学意义和所创造出来的社会价值与积极影响,也提升了高校教师的光荣感与自豪感。
强调业务领域内的团队合作、业务领域间的不同高校协同、学科交叉过程中的深度融合等协同合作的意识越来越强烈、越来越被认同。 现如今,无论是科技进步还是经济发展都可以用日新月异来形容,越来越多的实践证明靠个人知识能力的单打独奏已经不足以满足个人知识体系的更新迭代以及完成目标任务的能力要求,协作协同的价值愈发凸显。 团队合作激发出的潜能与力量往往促进并提升着高校教师高质量、 高成效地完成各项目标任务,实现个人发展价值。 在这一前提下,高校教师个体的特性与优势也能够得到最高限度的展现,个体特长的互补集聚成为团队合作共赢的力量。 同样,个体的综合水平也影响着团队整体协作效果,综合实力强的个体集合是更高合作目标实现的保证。 高效协作的前提是团队意识与团队精神,这一点不能忽视。 愿意共享资源、共享知识,同时还要具备理解表达能力,懂得换位思考与整体把控,只有这样才能够将协同合作发挥到理想状态,用个体集聚所转化成的团队力量助力每一位成员发展成长。
知识管理时刻伴随高校教师日常教学科研,不仅影响着教师个体发展,教师群体综合能力水平也影响着高校发展,教师的知识管理胜任力的主要评价要素值得分析研究。 在明确高校教师知识管理胜任力核心支撑点的基础上,分析出评价要素提炼的主要着力点可为下一步厘清主要评价要素做好铺垫。 通过针对性综合分析发现,知识素养、思维水平、职业认同与协作意识是新时代高校教师应具备的主要知识管理胜任力,并围绕这四大要素进行分类分级评价需要有不同侧重以及不同评价目标,通过评价掌握现实情况的同时,为教师未来发展提出要求、明确努力方向与目标,用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为高校高水平发展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