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专业课教师思政能力提升路径研究

2023-05-14 16:55吴梅梅
铜陵学院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专业课专业课程育人

吴梅梅

(宝鸡文理学院外国语学院,陕西 宝鸡 721013)

一、引言

课程思政,有别于专门的思政通识教育课程,是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以实现对其进行三观引领的“一段渠”和“责任田”,肩负着对其进行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的重要使命。 它聚焦于在课程讲授中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培养学生投身社会发展建设的使命担当,最终无声地、巧妙地引导学生借助所学知识更加深刻地认识自我,认识社会。 简言之,课程思政就是要在能力提升中实现立德树人。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所提出的“人才培养,关键在教师。 教师队伍素质直接决定着大学办学能力和水平”[1]。 其他学者也曾论述教师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关键作用[2]。 然而现实表明,当前各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水平参差不齐, 并且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思政的本质内涵、贯彻能动性、实施路径以及教学策略等方面仍存在问题, 另有学者也分别从不同侧面均有所提及[3-4]。 徐锦芬指出课程思政的最终教学效果取决于专业课教师如何“将课程内容与思政育人内容、要求、原则相统一,使之与课程知识的建构系统科学地融合”[5]。专业课教师这一能力或素养某种程度上决定了课程思政能否有效推进[6]。并且,相比于思政课程的专职教师, 专业课教师在其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渗透更具优势。 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思政建设的诸如以上所列的关键助力作用,不少学者已有提及[6-8],此处不再赘述。 本文将立足于课程思政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专业课教师思政能力的提升路径。

二、高校课程思政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缘由

高校课程思政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就教师层面而言,可概括为:“不愿”“不懂” “不会”。 所谓“不愿”主要指部分教师对课程思政教学的主观态度问题;“不懂” 主要是对课程思政内涵和本质的认知能力;而“不会”则指教师的课程思政教学实践能力。

(一)重专业知识传授与技能培养,轻价值塑造

此一点所谓 “不愿” 皆因部分教师思政意识淡薄,育人积极性不高。 尽管国家各个层面一直在推行课程思政理念, 但基于部分专业课教师对此认同度不够高,理解度不够深,贯彻力不够强。 主观上的消极态度决定了这部分专业课教师很难在实践教学中真正实施课程思政教学。

(二)对思政元素的本质和内涵理解不到位

调整了主观态度后便是思政相关理论知识储备的问题。 因其对课程思政要素理解不全面、掌握不准确, 不能将专业课程知识体系和架构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准确挖掘出来。 此外,在日常教学和生活中,相当一部分老师不重视学习国家政策方针的相关文件,视野不开阔,对社会时事政治和热点事件知之甚少,这必然影响课程思政内容与时俱进的要求。

(三)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思政内容不能有机融合

具备了主观态度和知识储备, 课程思政的实践教学能力就成了关键。 思政教学效果根本上取决于思政内容与专业内容的融合度, 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技能与教学策略。 前者为后者的前提和基础, 反过来,若后者不达标,即便前者做得完美无缺,教学效果也不尽如意,也会导致专业内容和思政内容“两张皮”。 其可能伴随的结果是学生产生抵触情绪,与课程思政的初衷背道而驰。 总之,提升课程思政的教学能力受制于教师的专业知识储备、教育教学策略、教育情怀等因素[6]。

就学校层面而言, 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大致分为以下三方面: 高校对教师群体课程思政的价值认同引领不够全面和深入; 课程思政平台还不够成熟和完善;对教师课程思政激励机制力度不足[9-10]。

(四)思政价值认同感有待提升

国家贯彻和推行课程思政理念的同时, 各高校也在积极响应国家的思政方针, 号召广大教师投身于专业课程的思政教育工作。 但学校对于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的价值引领偏重于内涵解读和理论挖掘,绝大多数情况下,思政元素与具体教育教学中专业内容的契合点还得靠教师自己摸索。 那么,教师有可能认为专业传授和思政教育的吻合度不够高,从而对课程思政的认同感较低。

(五)思政平台不够成熟,思政氛围不够浓厚

尽管很多高校已经开始搭建课程思政平台,但专业课程涉及面较广, 任务较重, 尚未覆盖全部专业、全部课程,一些教师对课程思政的实践范式缺乏直观认识和可供参考的范例, 在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的摸索道路上任重而道远。 加之特定专业课程自身的特点,不同课程的教师之间交流磋商不够充分。 整体而言,专业课程的思政教学氛围不够浓厚。

(六)思政教学考评和激励机制有待完善

部分专业、部分课程、部分知识点因缺乏可供参考的课程思政教学范例,绝大多数教师对课程思政教学尚处于摸索阶段,此时考评机制和激励力度不足的话很容易导致教师动力不足,热情减退。 因此,全校范围各个院系层面应该建立完善的思政教学评价制度和激励措施。 另外,大多数高校资金分配涵盖面广,在资金不足的情况下,疏忽在所难免,导致专业课程的思政教学体系建设难以在短时间内见成效。

三、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能力提升路径

要真正做好育人工作需加强思政教育的协同效力,即班主任、辅导员、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各司其职,齐心协力。 然而,尽管各高校已重视并大力提倡课程思政,但依然有部分专业课教师积极性、主动性不够高,导致其思政责任意识不够强,思政育人能力不够高, 与国家对高校教师在人才培养中的期望不相符合。 因此,专业课教师应该主动迎接新时代的挑战,不断提升自己的学术能力、思政素养和思政育人能力。 基于笔者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结合课堂教学实际,就高校专业课教师的思政能力,分别从主观层面和客观层面提出以下课程思政提升路径。

(一)增强思政意识,强化政治理论素养

专业课教师在课程思政教育中的作用不可或缺。 如果说接受思政教育的学生是客体的话,那么进行思政教育的教师就是主体。 那么激发、强化、确保主体的积极主动性, 就成了制约高校课程思政教学工作顺利开展的瓶颈。 教师一定要认识到专业教学不能单一讲授专业课程内容而忽视了育人的重要使命与职责。

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是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的根本保证。 只有提升教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教师才可能在专业课教学中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引领学生正确解读本学科领域的研究过程和成果, 从而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精髓在专业教学中“盐溶于水”的教学效果,使学生能够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中深刻体会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在学习实践中掌握其基本方法,从而达到融会贯通的效果。

深刻理解课程思政内涵是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的制胜法宝。 要做好课程思政教学工作,首先需要对课程思政的内涵、 本质和价值功能有深刻的认识。这一内涵以及扎实的思想政治素养和系统的专业基本功是有机实现课程思政的有力保障。 作为高校专业课教师,一定要以教育部发布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为纲,挖掘专业课中所蕴含的思政内容。 例如,围绕理想信念、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等内容,系统进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等。 此外,课程思政还包含科学精神、职业情怀、技术思想、人文素养以及与特定学科相关联的信念理念等。

(二)提升自身素养,夯实教学基本功

教师要想提高课程思政教学能力水平, 首先需要提升自身教育教学基本素养。 如前所述,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还是取决于教师的综合素养。 教师作为学生的“传道授业解惑”者,其言行与思想无时无刻不在熏陶着学生。 “德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高校教师,首先要保证自身专业知识的渊博,专业技能的精湛, 还要对本专业相关领域的前沿热点问题了然于胸。 而教学能力和教育策略则是贯通思政教育和专业教学的桥梁和纽带, 并且直接决定思政育人的教学效果。 此外,教师也应该通过各种线上线下资源开阔视野、丰富阅历,把学校这个“象牙塔”和社会的“大熔炉”紧密结合,融会贯通起来,有利于构思精巧、开拓创新地进行思政育人。 所有以上提及的理论素养、思政内涵,要在专业教学中落地生根,最终为学生欣然接收,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接受度、认可度和影响力,取决于教师的课堂组织能力和教育教学策略。 因此提升教学基本功是贯穿每位教师职业生涯永恒不变的主题, 也是做好思政育人工作的前提。

(三)深度挖掘思政元素,创新思政载体

一般而言,思政课程具有系统完整、显而易见的思政元素, 教师用书和备课资源可为思政课教师的备课提供系统完备的思政素材参考。 相比之下,专业课程的备课资源主要聚焦于专业内容的引领和专业知识体系的解读,就目前为止,各门专业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各学校正在建设中或有待完善。 在当前课程思政的开发阶段, 需要专业课教师结合自身思想政治素养对课程进行深度挖掘, 充分解读其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并巧妙应用于课堂教学实践中[11]。教育部最近开展的高等院校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实践专题研讨会就为课程思政理念的具体实施提供了高水平的范例。 此外还可以邀请思政课教师参与专业课程的思政教学改革, 思政课教师可以为专业课教师开发思政点提供指导和范例, 确保专业课教师阐述的思政要素合情合理并且与专业内容密切相关。与此同时, 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也可以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形成团队合力,共同助力于新时代的课程思政建设。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育人能力

搭建平台, 创造机会, 全方位落实课程思政教育。 对于党和国家确立的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国各高校在办学理念上已将其作为培养人才的宗旨,但在具体办学实践上任务落实得还不够, 或因其成效不能呈现立竿见影的效果,并且往往难以评估,因此教师会把更多的时间精力投入到科研中。 鉴于此,校级层面首先应该创设思政教育环境, 构筑思政教育顶层设计方案,通过相应的培训、学习来增强教师思政理论知识的储备。 这不仅局限于院系内部,学校内部,还可以开展院系间,校际间的交流与合作。 通过学习、借鉴和交流同专业、同行的思政教学理念和教学示范,探索适合自己院校学情的思政教学模式。

创设实践氛围,建立考评激励机制。 学校应为广大专业课教师的课程思政创设条件, 提供实践指导和范例解析,让教师有迹可循。 比如:充分发挥教育教学管理体系中的联动机制, 在全校范围内为各门专业课程都撰写思政教学大纲, 以教研组为单位推广讨论其中蕴含的课程思政点, 切实将课程思政教学常规化。 此外, 也要建立健全课程思政的评价体系,建立长期、稳定、有效的激励机制,大力激发专业课教师投身课程思政教学的热忱和激情。 同时建议将专业课教师的思政育人能力纳入教师考评范围,在教师微课程教学竞赛、教学基本功竞赛、说课竞赛等赛事中加入课程思政的考评要求,创建“门门讲思政”和“科科学思政”的育人氛围。

四、结语

总而言之, 提升专业课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思政水平,是立德树人的基础;建设具有高素质、高水平课程思政能力的专业课教师队伍是适应时代发展、响应国家号召的大势所趋。 高校专业课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自身的专业素养和对学生的引领作用, 自觉自愿挖掘梳理专业课程的德育元素, 承担起教书育人的职责和义务,在夯实自己教学、科研能力和水平的同时,也要努力提升自身的思政育人意识,提高课程思政的育人能力和策略, 成为学生成才路上的奠基石和领路人。 教师要运用德育的学科思维,结合专业课程的具体特点,充分发挥教师的价值引领作用,将专业课程转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化、生动化的有效教学载体, 真正实现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效果,做知识的构建者和合格的教化者。

猜你喜欢
专业课专业课程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导入课”在高校专业课实施“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思考
电大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探讨——以福建电大为例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
服务学习在高职社会工作专业课内实践教学中的探索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研究生专业课学分制教学改革探讨
关于大学专业课排座位的思考
专业课程群建设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