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玉虎, 闫成俭
(阜阳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安徽 阜阳 236037)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上首次提出“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1]的“三个务必”重要论断。这是中国共产党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进行的重大理论创新,是确保党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法宝。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深化对“三个务必”的生成逻辑与时代价值的认识,对中国共产党走好“新的赶考”之路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三个务必”不会凭空产生,它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孕育并定型于建党、兴党、强党的百年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伟大理论成果,“明确回答了全党同志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应该保持的精神状态”[2],是基于历史之源,立足时代之需面向全体中国共产党党员提出的全新命题,“具有强大的时空穿透性、现实启发性和实践指向性”[3]。今天,要深刻理解和把握“三个务必”的实质内涵,首先必须弄清楚“三个务必”生成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
第一,从理论逻辑来看,“三个务必”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植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的百年实践中孕育而成。
深刻把握“三个务必”思想精髓的三个理论层面:首先,五千多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其形成提供了丰厚的思想文化土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民本思想、“生于忧患”和“虚怀若谷”的人生态度、“业广惟勤”和“持之以恒”的奋斗精神,经过几千年的时间沉淀为中华民族的性格和文化心理结构,递嬗演变为华夏子孙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这种相对稳定的文化历史传承性和延续性,构成了“三个务必”思想的深层支撑。其次,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产生了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一系列理论成果,为“三个务必”的形成提供了理论指导。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既一脉相承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又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指导实践、求解具体历史课题的过程中产生了“三个务必”。最后,毛泽东同志提出的“两个务必”及共产党人百年实践的奋斗经验总结为“三个务必”提供了理论借鉴。从“两个务必”升华为“三个务必”,是理论认识的不断深化,“不变的是一以贯之、常励常新的自觉和主动,变化的是内涵更新、标准更高的时代担当和历史自觉”[4]。这份自觉和主动诠释着党对所处历史方位及自身现状的理性认知,显现着党对所面临历史任务的深刻把握,彰显着党对当前国内国际环境的科学判断。
第二,从历史逻辑来看,“三个务必”既借鉴、吸取了两千多年来中华民族治乱规律的启示和百年来党进行伟大实践的经验教训,又与时俱进地立足当下大党难题的解决和未来事业新局面的开拓。
时代是思想之母。“三个务必”的形成,有着鲜明的历史与现实逻辑,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对两千多年来中华民族治乱规律的深刻把握和对党百年奋斗的光荣传统、优良作风的升华,是“三个务必”形成的历史依据。翻开史卷,无数国家兴亡、民族兴盛、农民起义的昭昭历史隐藏着一条客观规律:“成由勤俭破由奢。”中国共产党人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对中国政权兴衰、国家盛亡的历史是了然于胸的;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物必先腐,而后虫生”的哲学道理是融入骨髓的,正是这双重身份的内在思考与现实驱使,才形成了“三个务必”这一重要论断。其次,在解决大党难题时应运而生。“我们党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要始终赢得人民拥护、巩固长期执政地位,必须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1]在二十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用“六个如何始终”深入阐释“大党必须解决的独有难题”。一方面,全面梳理“六个如何始终”的精髓要义,其中多项内容与“三个务必”高度耦合且意蕴相近。另一方面,“三个务必”的深刻内涵分别从初心使命、实践基础与精神境界三个维度为破解“六个如何始终”提供了价值取向归宿、实践路径规约和精神意志自觉。再次,开辟事业发展新天地的必然要求。时下的中国正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把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建成社会主义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为中心任务。远大理想和共同目标的召唤,期冀中国共产党必须自觉在“四大考验”和“四大危险”面前始终具有忧患意识,坚持“刀刃向内”,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敢于斗争的勇气和善于斗争的智慧持之以恒、艰苦奋斗,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鲜活生机和旺盛活力。
第三,从实践逻辑来看,“三个务必”在党的百年实践中锻造而生,又在新的伟大实践中得到发展。
“三个务必”从党的百年实践中孕育而生,必将回到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当中去。这是由“三个务必”理论本身的内在要求和民族复兴的实践特征决定的。党的百年发展自觉把践行初心、艰苦奋斗、英勇斗争的思想理念统一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之中。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明确了共产党人一切奋斗努力的最终目的,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家国情怀,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的崇高追求,在党不断推进新的伟业的过程中,嬗变为党显著的政治优势和卓异的精神特质。谦虚谨慎和艰苦奋斗是中国共产党在把握两千多年来中华民族治乱规律、明晰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空坐标、高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使命的基础上,对所有党员提出的伟大警示。敢于斗争和善于斗争在中国共产党人发扬斗争精神的百年奋斗过程中得以塑造。斗争精神内在地包含着敢于斗争和善于斗争两个方面,“敢于”强调实践勇气,“善于”侧重实践智慧,两者互为补充,成为共产党人敢于胜利的保证。党的百年实践孕育“三个务必”,只有落实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伟大实践中,“三个务必”才能发挥活力,否则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根之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谦虚谨慎、艰苦奋斗,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分别为共产党人明确了目的、指明了路径、提供了方略,是中国共产党人大智、大爱、大勇的集中彰显,是中国共产党人把知、情、意统一于行、归于实践的生动再现。
“三个务必”多向交叉,耦合内嵌,三个方面之间既存在着思想理念的相对区别,又具有不同现实意义的深层互构。“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情”之维度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政党坚定人民立场的价值理念,是谓发端、归宿;“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从“知”的维度,显现着中国共产党人对历史发展本质和规律的科学认知,是谓基础、条件;“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在“意”的维度,从能动的实践出发,强调实践诉求的方法策略,是谓动力。三者有机统一,服务于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
价值是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的意义关系。党和人民的血肉联系是在党的百年实践中凝练生成的,这种“鱼水关系”和水乳交融的情感,是人民群众选择中国共产党、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这一命题成立的情感基础。“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谆谆告诫,是党对“我是谁”的本源之问而进行自我身份的再确认,“是对‘我从哪里来’的历史之问而进行自我轨迹的再回望,是对‘我到哪里去’的时代之问而进行自我坐标的再定向”[5]。
为人民谋幸福和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集中体现了党的性质、宗旨,以及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政治立场。“我们党一切工作干部,无论职位高低,都是人民的勤务员。”[6]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创造物质财富以破解自然的束缚,创造精神财富以突破思维的局限。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过程中进行伟大斗争,付出巨大牺牲,筚路蓝缕,其根本落脚点只为“人民”。“不忘初心,方能行稳致远,牢记使命,才能开拓未来。”[7]新征程上要始终做到牢记初心使命,就要在情感上涵养与人民同幸福的血脉真情,培养为民族复兴的家国情怀。首先,涵养与人民同幸福的血脉真情。既要在思想上做到“真爱”,任何时候任何情形都要牢记党的性质宗旨,又要切身感念群众的冷暖安危、急难愁盼,还要在实际行动中做到“真干”,以共产党人的自我担当精神主动深入实践,面向实际,敢于“涉险滩”“啃硬骨”。其次,培养为民族谋复兴的家国情怀。从党员群众个体角度而言,就要在思想上坚定理想信仰,实践中笃实醇厚品德,锻造博专相济的才能,把个人目标追求自觉融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潮流之中,在奋进共同理想的过程中实现个人价值。就国家和社会层面而言,要建立健全目标导向机制,持续推进理想信念主题教育,营造崇德向善的社会气氛。
历史的文化价值在于历史精神。只有中国共产党人真正明晰历史、总结深刻教训,才能在思想上自觉做到“以史为鉴”。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和作风,“集中彰显成熟马克思主义政党面对成功和胜利自警自励的政治智慧和求真务实的政治品格”[8],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镜鉴历史教训、洞察历史形势、高瞻历史发展的基础上概括出来的,其不仅是对中国历史文化所蕴聚的历史精神的认知与把握,更是面向未来鞭策中国共产党人牢记使命不断前进。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谦虚谨慎、虚怀若谷的品格,但一直只是侧重于把其作为修德炼才的立身之本。毛泽东同志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根据当时党所面临的形势,把谦虚谨慎和艰苦奋斗作为警醒党执政理念的谆谆告诫,由此上升成治党治国的重要法宝。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践行谦虚谨慎之优良传统的同时,将“两个务必”注入精神文明建设,强调“四个现代化”建设需要艰苦奋斗,从而把谦虚谨慎与艰苦奋斗的重要思想发展成为实现社会主义国家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有效武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探索新的时期怎样建设党这一重要课题时,把谦虚谨慎和艰苦奋斗的谆谆告诫作为持续保持党的先进性、不断提升内政外交活力的行动指南。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国家的发展进步、民族的自立自强、政党的生命力角度三个方面,比较系统全面地阐述‘谦虚谨慎和艰苦奋斗’对于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重要性”[9]。胡锦涛同志不仅把艰苦奋斗作为增强党的执政能力、促进国家发展进步的内在要求,更加强调以艰苦奋斗增强民族的自强自立,从而形成一种社会风气、塑造出一种民族精神。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把握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把艰苦奋斗作为推进学习型政党建设、增强党的忧患意识、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苦口良药。在党的二十大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把握历史规律,清醒认知党所面临的历史任务和严峻形势,概括“两个务必”的思想精髓,提出“三个务必”。党的百年实践雄辩地证明着,唯有持之以恒艰苦奋斗,中国共产党才能不断地取得新的更伟大的胜利。
党的百年发展就是一部与战争、疾病、自然灾害等严峻考验顽强斗争且从必然驶向自由的过程。这个过程内含唯物主义的意蕴,“斗争是事物发展和实践创新的实现形式,是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的必然方式”[10],发扬斗争精神既是实践使然,又是理之所趋。中国共产党的斗争精神既来源于中华民族勤劳智慧的内在文化基因,又来源于党在创造百年伟业的过程中锻造出的独特品格。这种独特品格是由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和实践性特征、党的初心使命和性质宗旨,以及筚路蓝缕创造伟业的综合因素共同决定的。“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实践品格。”[11]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加之远大理想和共同理想的感召、党的初心使命的鞭策、性质宗旨的规约,要求着党必须发挥百折不挠的斗争精神。敢于斗争与善于斗争是斗争精神的两个方面,前者强调斗争的思想勇气,“体现的是党领导人民战胜一切困难和一切强敌的精神状态”[12]。后者侧重斗争的方法策略,要求在斗争的过程中,强调智慧和技巧。两者辩证统一,构成斗争精神的有机系统。只有既保持思想勇气又讲究策略方法,才能取得胜利。只讲方法而否定思想勇气,则会陷于“坐而论道”的陷阱,导致“空谈误国”;只注重实践勇气而不强调策略方法,则很难取得胜利。新时代发扬斗争精神,就要从意志上锤炼品质风骨,即锻造敢于斗争的政治品格,磨炼善于斗争的政治智慧。第一,锤炼敢于斗争的政治风骨。敢于斗争是烽火革命时期与艰苦建设时期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这种政治品格不仅没有过时而且必须在新时代发扬光大。敢于斗争首先要有敢于胜利的勇气和做好敢于失败的打算。“随时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的入党誓词是对共产党人无私奉献、敢于斗争的要求。第二,锤炼善于斗争的政治智慧。善于斗争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治组织的重要标志。强调善于斗争首先要锻造斗争勇气,增强斗争本领,培养斗争思维。其次要全面、完整、准确地调研事物的特质品性,从而实事求是地科学分析、判断事物的运动规律和发展走向。
“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13]这种底线思维和忧患意识,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宝贵的精神品格,是中华文化得以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中华民族的忧患意识并不是杞人忧天似的患得患失。忧患于方寸之间,关键在把握度,即“毋太过”。“过忧”会因畏首畏尾形成悲观主义,“不患”则易因思虑不全而影响工作成效。忧患意识作为一种思维活动,有许多不同的表现,一方面,不骄不躁,谨慎对待事物的运动发展,是避免因“不患”而造成工作失误的思想前提;另一方面,艰苦奋斗的价值理念规约着我们应该必须认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从而不被“过忧”影响前进的勇气。百年恰是风华正茂。2013 年夏,习近平总书记在西柏坡考察时,发出“党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的伟大警觉,并告诫全党“决不能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14]。这是对新时代党面临的复杂执政环境的清醒认识和深刻把握,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戒骄戒躁、不卑不亢的忧患意识,以及谦虚谨慎、虚怀若谷的高贵品格。中国共产党的忧患意识、历史主动精神是由一个个鲜亮明晰的历史链条连接而成的,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实践中,形成了一脉相承、内核统一的精神谱系,具有历史传承的内在逻辑。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回首过往、展望未来的内在依据,是党奋进新时代、筑梦新征程的精神支撑和珍贵财富,为中国共产党立党兴党强党提供了丰厚滋养。山积而高,泽积而长。今天,中国共产党和国家又面临着新的历史转折,新时代如何从“三个务必”思想中进一步汲取政治智慧和精神力量,如何引领党和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是摆在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面前的一个重大现实问题。实践的发展需要启示着每一位共产党人,要以“三个务必”这个“药方”持续增强党的忧患意识。
中国共产党历经百年风霜仍得以风华正茂,在于其以强大的自我革命精神不断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三个务必”的提出,言近旨远,内涵深刻,“既包含了新时代新征程党的自我革命的最新要求,又必须通过党的自我革命实现其本质要求”[15]。“三个务必”不在于解释党的百年心路历程,而在于鞭策共产党人在新征程上应该保持的精神风貌,对新形势下推进党的自我革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它既是政治建设层面的指令,又是思想建设层面的号召,更是作风建设方面的要求。在政治建设层面牢记“三个务必”,这是以自我革命推进党的建设的政治前提,要求全体党员积极响应领袖号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断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确保党在各种惊涛骇浪之下依然立于不败之地。在思想建设方面钻研“三个务必”,这是以自我革命推进党的建设的理论准备。既要在思想上认识到“三个务必”的重要意义,又要深刻挖掘其在逻辑理路和内涵特质下所蕴藏的时代价值,更要探寻新时代践行“三个务必”的实践路径。只有在理论上做到透彻,才能在党的建设伟大工程中取得更好的效果。在组织建设方面保障“三个务必”,是以自我革命推进党的建设的重要依托。要及时把党推进自我革命的实践经验转化为践行“三个务必”的组织保障,并引导激发党组织的模范作用。在作风建设上践行“三个务必”,是以自我革命推进党的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作风问题,核心是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根本是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16]党员干部的作风问题关系到党的方针政策的实效性,更直接影响着群众对党的认识和评判,进而影响党群关系。在纪律建设方面助推“三个务必”,是以自我革命推进党的建设的规则所依。“共产党人必须执行严格的纪律,这是团结巩固党的力量,实现党的事业的基本保证,也是保持党的先进性与纯洁性的重要条件。”[17]传承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关键在于抓常抓长。只有常抓才能形成崇尚优良传统的气氛,只有长抓才能使已经形成的优良风气融入党员干部的血液。新时代如何以“三个务必”不断推进党的自我革命,从而把中国共产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可以经受住任何惊涛骇浪的中华民族的主心骨,这就要求中国共产党人对“三个务必”做到政治上牢记,思想上钻研,组织上保障,作风上践行,纪律上常抓不懈。
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既是“三个务必”的核心要义,亦是党百折不挠艰苦奋斗的价值旨归。“三个务必”嵌套耦合,有机统一。从其内涵结构而言,如同“一体两翼”的体系构造。一方面,“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目的归宿,为“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和“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提供价值引领。即只有党牢记初心使命,既把群众冷暖安危切实放在心上,忧人民所忧,解人民之困,锲而不舍办真事、真办事,大力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又能时时以民族复兴大任惕厉自省,刻刻不忘民族复兴之志,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民群众才会自发地看齐标杆榜样,以磅礴之力推动实践不断向前发展。由此不仅阐释了大力践行“三个务必”的题中应有之义,且指明了中国共产党以谦虚谨慎的态度持之以恒地顽强斗争的根本目标就是人民的幸福和民族的复兴。另一方面,“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和“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其中所内蕴的党自强不息、不惧挑战、百折不挠、开拓创新的政治本色和精神样态,分别从历史维度与实践维度为“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提供了思想前提与方法策略,是在推进民族复兴伟业道路上经受各种考验、抵御各种诱惑、防范各种风险的锐利武器。这就要求党要以慎终如始的态度,既发挥敢于斗争的精神气概,又阐扬善于斗争的政治智慧,久久为功,艰苦奋斗,才能在民族复兴道路上始终掌握历史主动。“三个务必”蕴含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是中国共产党人鲜明的政治品格和精神特质。新形势下,站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起点上大力践行“三个务必”,既是来自与严峻形势作斗争的客观需要,也是来自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感召,更是来自领导斗争的政党所必须具备的品格的内在要求。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三个务必”是中国共产党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基因,借鉴两千年中华民族治乱规律启示,总结党百年伟大实践经验教训而形成的重要理论成果,集中显现着中国共产党人的性质宗旨、初心使命和优良传统,是推进党的自我革命,确保党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法宝。弥足珍贵,意义非凡。只有把“三个务必”深入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之中,才能显现其生机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