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实践探析

2023-05-13 08:59中国农业银行江苏省分行董岩松
农银学刊 2023年5期
关键词:国际化跨境人民币

■ 中国农业银行江苏省分行 刘 艳 董岩松

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有序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合作,维护多元稳定的国际经济格局和经贸关系”。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和对外开放水平的持续提升,人民币国际化取得较快发展,人民币在国际经济活动中的支付、计价和价值储藏等国际货币职能日益完善,越来越多市场主体选择通过人民币参与跨境贸易投资活动。

在现代信用货币体系下,某一种货币本身并没有实际价值,其真正的价值来源于背后主权国家的综合实力与国际政治影响力。一国货币的国际化程度,还反映了该国市场开放水平、经济外部依存度以及金融市场发展深度等情况。

对我国而言,一方面,有序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要举措。在贸易领域,随着人民币在贸易计价结算领域的广泛使用,中国企业议价能力获得提升,中国企业在全球供应链的国际地位得到巩固增强,进而支持我国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型;在投资领域,越来越多的外部投资者通过投资优质人民币资产参与到中国的金融市场之中,通过借助国际金融资源,我国将搭建起国内国际双循环互联互通、互相促进的桥梁。另一方面,推动人民币国际化也是我国减少外部经济冲击的重要选择,提升人民币国际地位,将有助于增强我国经济韧性、保持经济政策独立自主。

对商业银行而言,作为金融市场重要参与者,应全面支持国家人民币国际化战略方向,主动承担推动人民币国际化重要职责,贯彻落实好国家跨境人民币相关政策,提升人民币国际化宣导力度。面对外贸企业,商业银行需提升跨境金融服务水平,通过适当金融服务产品,引导市场主体加大人民币跨境使用;作为金融市场的直接参与者,商业银行可通过人民币投融资活动和参与人民币对外币直接交易等,提升人民币国际货币计价、交易等职能。

一、人民币国际化发展概况①

(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回顾

2009年7月,国务院六部委发布《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管理办法》,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开始实施,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正式拉开序幕。十四年来,在市场需求和人民币国际化战略的推动下,人民币国际化迈出坚实有力的步伐。总体来看,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启动与快速发展阶段(2009年-2015年)。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后,以美元为主导的全球货币体系暴露出结构性风险,推动全球货币多元化探索。人民币从2009年开启跨境结算试点,从经常项目逐步扩展至直接投资、跨境融资、证券投资等资本项目。2015年人民币纳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SDR),人民币国际化取得阶段性成效。

调整与平稳发展阶段(2016年-2017年)。“811汇改”后,汇率的波动对中国经济产生了影响。为加强国内货币政策调控力度,央行增强对资本外流控制,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有所放缓。2016年-2017年,我国跨境人民币结算规模出现小幅回落。

回升与持续发展阶段(2018年至今)。2018年以来,我国加快推进金融市场开放步伐,先后推出人民币计价原油期货交易、取消合格的外国机构投资者制度(QFII)、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RQFII)额度限制、推动A 股纳入明晟指数(MSCI)等全球主要股票指数等开放措施,人民币国际化进入跨境投融资推动新阶段。

(二)人民币国际化发展形势

近年来,在贸易霸权主义抬头、地缘政治冲突加剧、全球疫情冲击、美元重启加息周期的背景下,国际经贸形势更加复杂多变,全球经济增长持续承压。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对于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支撑实体经济稳健发展、消除货币霸权影响、保障我国和全球金融安全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从规模上看,人民币跨境使用规模稳步扩大。2022年,全国跨境人民币收付金额42.1 万亿元,同比增长15%,较2017年增长3.4 倍,人民币在本外币跨境收付占比达49%。根据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T)数据,2023年3月人民币国际支付全球份额达2.26%,是全球第五大支付货币,同时也是第五大外汇交易货币。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数据显示,2022年人民币在全球储备中占比2.7%,全球排名第五。人民币已成为全球重要流通货币和储备货币。

从结构上看,人民币跨境收付主要有以下特征。一是总收支基本平衡。2019年-2021年,人民币跨境收付比分别为1:0.96、1:1.01、1:0.98,收支较为稳定,未见大幅逆差或顺差情况。二是资本项目贡献度不断提高。2019年-2021年,资本项目跨境人民币收付在全部收付占比分别为69.2%、76.1%、78.3%,同比增幅分别为26.7%、58.7%、32.8%,占比和增幅远高于同期经常项目。其中,70%的资本项目收付来自证券投资。三是人民币跨境收付在本外币跨境收付占比稳步提升。2019年-2021年,人民币跨境收付在本外币跨境收付占比分别为38.1%、46.2%、49.4%。2023年3月,人民币首次超过美元,成为中国跨境交易中最常用货币。

从地区来看,人民币跨境收付头部效应显著。2022年,全国跨境人民币跨境实际收付量前六位分别为上海、北京、深圳、广东、江苏、浙江,六地跨境人民币收付金额占全国人民币跨境收付总额的比重分别为46.3%、21.4%、7.8%、6.2%、3.7%、2.9%,其他地区合计占比11.7%。上海、北京地区跨境收付量较为突出,一方面,两地的资本市场开放程度较高,债券通等资本项下业务对人民币跨境收付形成有力支撑;另一方面,两地有较多集团公司总部集聚,市场资源丰富。

二、商业银行推动人民币国际化主要措施

(一)聚焦政策落实,强化宣导推介

一是积极贯彻落实跨境人民币政策,将政策红利转化为惠民利民实效。在辖内积极传导《关于进一步优化跨境人民币政策 支持稳外贸稳外资的通知》(银发〔2020〕330 号)《关于进一步支持外经贸企业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 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的通知》(商财函〔2023〕1 号)等文件精神,有效对接人民银行、外管局、商务局等政府部门,充分沟通政策难点、解决业务疑问。二是积极参与银行自律机制、自律管理及展业评估等工作,协同推进人民币跨境使用。如依据江苏地区银行自律机制《优质可信企业跨境人民币结算便利化方案》有关要求,积极向省自律机制推荐优质可信企业,稳步扩大跨境人民币结算便利化业务规模,助力企业获得更加便捷的金融服务。三是多渠道、全方位、多层次开展跨境人民币宣传推介,提升跨境人民币重视程度和影响力。通过发放跨境人民币宣传手册、公共媒体发布宣传稿件、上门走访客户开展政策宣讲、组织跨境人民币现场推介活动等多种形式,介绍跨境人民币最新政策和银行产品服务,鼓励企业加大人民币跨境使用。

(二)聚焦业务管理,加强营销指导

一是发挥考核督导激励作用。在全行多项营销方案和考核计划中,纳入跨境人民币业务量、客户数等多维度考核指标,并适当提高跨境人民币考核指标权重,引导经营行加大跨境人民币业务营销。二是加强业务营销指导。编制下发跨境人民币业务营销指引及跨境人民币业务营销案例汇编等资料,通过明确目标客户群体特征、细化产品营销要点、推广先进分行优秀营销经验等措施,帮助经营行更有针对性地开展跨境人民币营销推广。三是有效整合行内业务资源。跨境人民币业务跨度较大,往往涉及多个业务条线和不同管理部门,根据不同业务需求,在行内组建跨境人民币柔性团队,联动运营、金市、科技等不同业务条线,打破部门界限,提高业务效率,支持跨境人民币业务发展。

(三)聚焦重点领域,推动业务发展

一是重点关注贸易型客户业务需求。如结合江苏地区一般贸易活跃特点,重点关注江苏地区有订单、有市场、有信用的优质外贸企业、转型升级外贸企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客户,推动贸易型客户“质”“量”双升。二是积极拓展大宗商品人民币计价结算业务。受地缘政治等因素影响,为规避市场波动和制裁风险,越来越多大宗商品进口客户选择通过跨境人民币结算。紧抓客户结算币种转换契机,帮助企业打通资金汇路,提高服务效能,满足客户业务需求。三是做好对外承包工程客户服务营销。结合“对外承包工程类优质可信企业”名单,针对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承包工程业务企业定制工程承包专用产品服务方案,在投融资及贸易活动中加大跨境人民币使用。四是紧盯非贸项下业务机会。开展源头营销,通过走访商务、工商等部门,了解地区外商投资、境外投资等资本项目信息。紧抓利润分配业务关键时点,推荐企业采用跨境人民币结算。五是名单式推进潜在客户营销。梳理在行内有外币结算无本币跨境结算客户、与东盟成员国等跨境人民币高接受度国家贸易往来客户、近三年办理红利汇出业务客户等潜在目标客户清单,逐户对接业务需求,推广跨境人民币使用。

(四)聚焦渠道拓展,发掘市场潜力

一是发挥资金池产品流量带动效能。跨境资金池能够帮助跨国集团企业提升资金管理效率,降低内部财务成本,灵活配置全球资源。通过编制跨境资金池业务营销指引,引导经营行加强资金池业务营销推广,做大资金池业务规模。二是服务客户跨境融资需求。通过与海外分行密切沟通,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通过境内外比价、不同境外市场比价为客户争取最优跨境融资价格,针对性推介跨境融资产品,提供差异化融资服务。三是加速线上化渠道拓展。积极推广集团客户部署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标准收发器,帮助企业安全高效办理跨境人民币业务;为大型客户对接开发银企直连系统,企业通过内部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直接办理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降低企业“脚底”成本;针对中小型客户推广企业网银跨境人民币业务应用渠道,提升线上化结算水平。四是运用好政策性金融产品。积极争取镇江地区人民银行贴现利率优惠政策试点机会,为跨境人民币优质可信企业提供票据贴现优惠,鼓励企业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把握境外贷款新规落地契机,为优质贸易型客户办理境外贷款业务,缓解企业资金运营压力,以实际行动助力“稳外贸”。

三、商业银行推动人民币国际化面临挑战

(一)海外企业使用人民币结算需求不足

一是境外主体使用人民币意愿不足。我国对外贸易进出口常年保持顺差规模,如江苏地区出口额在进出口总额中的占比在60%以上。在跨境贸易结算币种选择方面,出口主体话语权往往弱于进口主体话语权,出口商如要调整结算币种,需获得交易对手方同意。而境外主体没有使用人民币的交易惯性,往往以本国货币或美元作为优先选择,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跨境人民币推广。在进口方向,境外主体收到进口商支付的跨境人民币后,需到离岸市场进行交易,从而提升其结算成本,降低其使用跨境人民币结算意愿。二是离岸市场人民币规模不足。目前,我国已与40 个国家和地区央行签署双边货币互换协议,总额超4 万亿元人民币,但与我国进出口规模仍有较大差距。2022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42 万亿人民币,其中出口24 万亿人民币,远高于货币互换协议规模。在俄罗斯、南美等新兴人民币替代美元结算区域,人民币获得渠道和价格尚未满足市场主体需求,部分客户将人民币资产视同为美元资产,更趋向于采用当地货币同境内客户开展跨境结算。

(二)境内客户对美元存在一定路径依赖

一是进料加工型企业更青睐使用美元结算。如江苏地区机电产品出口占比超60%,较多集中于苏州等地区的台资电子制造企业。此类客户处于产业链中间环节,同时存在进口和出口业务,为规避汇率波动风险、实现外汇收支平衡,往往优先选择美元进行结算。企业主动使用人民币意愿不强,只有在境内外汇率存在较大价差时,企业才会灵活调整使用人民币。二是人民币清算网络不够健全。截至2023年6月,在31 家境外人民币清算行中,除摩根大通银行和三菱日联银行两家为外资银行外,其余29 家均为我国工、农、中、建、交五家国有银行的海外分支机构。从清算行模式上看,人民币跨境交易清算路径过长,人民币结算便利性有待进一步提升。

(三)人民币使用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

一是人民币跨境使用区域集中。从人民币跨境使用区域分布看,2021年中国内地人民币跨境收付金额前五位的国家和地区分别为中国香港(48.6%)、新加坡(11.3%)、英国(5.4%)、中国澳门(3.9)和日本(2.5%),排名前十的国家和地区收付总额占比77.8%。二是部分国家允许人民币流通使用广度有待提升。目前,大部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仅开放了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项下的人民币跨境结算,在资本项目下人民币跨境结算参与度较低;部分国家如缅甸、越南等,仍存在“边境流通、内陆受限”现象。三是离岸人民币价格波动较大。今年8月,离岸人民币跌破7.3 关口,较年初跌幅超9%。虽然国内经济总体发展质量、速度不断提升,但离岸人民币价格的大幅波动,并没有给市场主体提供稳定货币资产的印象,市场主体避开主要国际流通货币转而追求人民币资产的需求并不迫切。

(四)汇率避险对跨境人民币推广存在挤出效应

为帮助外贸主体有效管理汇率风险,应对市场价格波动,在银行自律机制指导下,商业银行积极开展汇率风险中性宣传工作,通过适当外汇衍生产品,帮助企业管理汇率风险。

汇率风险中性与跨境人民币同作为外汇避险的有效措施,两者各有优势,在实践中两者存在一定重叠。外汇衍生业务具有跨期属性,在实际收付行为发生前,企业需提前签约衍生业务。到实际收付汇发生时,客户只能选择已签约衍生业务的币种进行结算,否则将产生风险敞口。不同于使用跨境人民币完全隔绝汇率风险,外汇衍生产品种类丰富,业务场景更加灵活,能够满足不同风险偏好客户业务需求。近年来,随着外汇衍生业务规模的快速增长,在一定程度上对跨境人民币结算产生挤出效应。同时,针对大型优质客户,商业银行往往提供差异化外汇交易优惠报价,在一定程度上也抵消了客户采用跨境人民币结算的积极性。

四、新形势下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建议

(一)提高人民币国际化重视程度

一是提升商业银行推动人民币国际化主动性。人民币国际化作为国家重要战略,是一项历史赋予当代国人的重要使命,商业银行有责任、有义务支持人民币国际化发展。建议商业银行加强人民币国际化形势宣传和跨境人民币业务政策培训,从认知层面提升银行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积极性、主动性。二是与政府部门协同推动重点客户跨境人民币使用。国有经济在我国经济中起主导作用,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国有企业有能力、有责任承担关键角色职能。建议商业银行完善央企国企服务工作机制,提升营销对接层级,提升本外币综合服务水平,引导和支持央企国企客户在贸易投资中使用人民币,必要时主动协调政府及有关监管部门,协同推进央企国企客户跨境人民币业务营销拓展。

(二)拓展银行跨境金融服务场景

一是争取扩大跨境人民币政策试点范围。近年来,得益于债券通、沪深港通、跨境资金池等业务快速发展,我国资本项下人民币跨境收付规模取得较快增长。但目前此类业务多集中于上海、北京、深圳等地区,其他地区商业银行可向有关部门做好政策建议,通过借鉴国内成熟业务模式,在自贸区等部分区域开展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资产跨境双向转让等跨境人民币政策试点。二是加快贸易新业态业务场景探索。跨境电商等贸易新业态已成为我国外贸增长新引擎。不同于传统一般贸易,电商业务跨境结算呈现小额、高频特征,对商业银行合规展业提出更高要求。商业银行可通过与第三方支付机构合作,有效结合商业银行高效跨境清算网络与支付机构广阔市场覆盖面优势,更好服务中小微跨境电商主体。三是推动大宗商品人民币计价功能提升。推动原油、矿石、农产品等大宗商品人民币计价结算,有助于促进人民币境外流通,提升人民币国际地位。目前大宗商品领域人民币计价结算较多集中于现货交易需求,未来可进一步发展大宗商品人民币计价期货市场,大宗商品出口国家可将人民币用于原油期货投资,形成“大宗商品人民币计价”机制,打破美元为主的大宗商品计价体系。四是探索数字人民币业务机会。数字人民币支付将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全新路径,其小额交易匿名和大额交易可追踪的特点能够提升跨境支付结算的效率和便捷性,同时数字人民币离不开支付系统基础设施支持,有望真正突破现有国际支付结算体系,实现人民币国际化。商业银行应高度重视数字人民币发展动态,把握业务发展机会。

(三)推动跨境人民币离岸市场建设

一是完善离岸市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人民币国际化离不开离岸市场的支持,而完善的金融基础设施是建立人民币“在岸-离岸”市场机制的基础。对商业银行而言,一方面应积极参与跨境人民币清算网络建设,争取人民币海外清算银行资格。另一方面需积极拓展中外资银行成为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间参行,扩大CIPS系统国际影响力。二是稳步扩大离岸人民币市场规模。建议加强与境外央行货币合作,利用货币互换协议助力人民币跨境使用;允许部分境外市场主体参与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市场,在一定额度内开展人民币与小币种之间外汇交易;探索境内商业银行与境外商业银行双边合作,在边境地区开展货币双边挂牌直兑业务,提升人民币国际地位。

(四)加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双边往来

从历史经验来看,一国货币国际化需要经历“本国货币-区域货币-国际货币”过程,“一带一路”建设将为人民币发展为区域货币提供良好契机。建议积极培育沿线国家人民币真实需求,通过“资本项目流出-经常项目回流”模式,提升人民币跨境使用规模;对沿线国家市场主体开放中国市场投资渠道,提升人民币投资属性和价值储藏职能;在沿线国家更多设立人民币清算行,商业银行在沿线国家开设更多分行提供人民币服务,同时鼓励沿线国家金融机构在中国设立分支机构。

注释

①本章节数据来源自《2022年人民币国际化报告》《2021年人民币国际化报告》和《2020年人民币国际化报告》。

猜你喜欢
国际化跨境人民币
聚焦港口国际化
怎样认识人民币
跨境支付两大主流渠道对比谈
在跨境支付中打造银企直联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关于促进跨境投融资便利化的几点思考
你不了解的人民币
走近人民币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100元人民币知识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