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需厘清的三重逻辑的思考
——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为例

2023-05-13 07:05:41邢文静
当代教研论丛 2023年11期
关键词:思想道德与法治思政课程

邢文静

(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东莞 523000)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工作提升至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办好思政课成为习近平总书记“非常关心的一件事”,他亲自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就思政课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和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思政课的育人实践提供了遵循,也给一线教师如何上好思政课指明了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笔者所在的高职院校依据属地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和高职教育办学规律,积极对接当地现代产业体系构建需求,以培养技术型人才为主要目标,肩负着为祖国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笔者在与学生交流过程中,发现学生往往认为自己报考职业院校就是来学技术的,专业课对未来就业有用,所以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就比较强。而认为思政课离学习、工作、生活比较遥远,似乎可有可无,对“思政课学了有什么用”存有疑问;或者直接认为学习思政课是浪费时间。种种原因之下,学生们有时可能会对思政课的学习表现出一种淡漠。如何“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是一线思政课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本文结合《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实际,就“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需厘清的三重逻辑进行探讨。

一、从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高度认识思政课的基础性

在学生功利学习观的影响下,思政课与专业学习的关系看上去并不那么直接,这就容易使学生认为相较于专业课,思政课是“无用”之课。“用”是指什么?哲学的定义,“用”就是使用价值,它是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属性。

知识性的教学对于思政课来说,是非常重要而且必要的。例如,通过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能够使学生获得一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并且将其上升为一种方法论的认识。这种“用”可以概括为教学方面的“知识有用”或者“方法能用”。

从课程意义和课程目标的角度考量,这是远远不够的。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为例,它不仅为了向学生传授具体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进行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治观的教育,给青年学生提供正确导向。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目标在于提升青年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以及法治素养,使他们能够成长为自觉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以学生的阅历和视角来看,这是看似与专业无关的“无用”之用,因为这样的教学目标表面上很难看得到具体的实惠,或者说表面上很难看得到对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或者专业经验所具有的效用。教育的重要意义不止在于授人以鱼,而更在于授人以渔。如此这般看似是无用的“用”,却有着“大用”。对比于专业课职业功利教育价值,思政课教学的“用”则更体现为一种隐性的职业功利教育价值。

邬沧萍是中国人口学、老年学学科的重要开拓者和奠基人,是一位治学育人的“大先生”,100岁时还坚持每天阅读。他年轻时是统计学专业出身,但却用大量时间来听政治课,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著作,并终身受益,成为学术大家。他认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哲学基础,给予了他人生和事业发展的望远镜和显微镜,让他既能看得远,又能看得深。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书中就谈到:“我们的眼力不够,应该借助于望远镜和显微镜。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就是政治上军事上的望远镜和显微镜。”“望远镜”让我们能够登高望远,“显微镜”让我们见微知著。这样的“用”并非“当下有用”,而是“终生受用”。

思政课程教学面向全体新生开展,涵盖全校所有专业,职业院校专业设置一般以理工科居多,这就更需要向学生讲明白,学习理科专业,也需要探索未知、追求真理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学习工学专业,也需要工程伦理的教育、需要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大国工匠不只是技艺精湛,更需要追求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要让学生认识到,有用的知识并不单单强调其有用的直接的功利性,而在于能够使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反过来,拥有端正的三观又能够为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以及未来职业的发展带来更强大内生动力。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卷一《周纪》中写到:“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才华和才能是德行的辅助因素,德行、品德才是才华的统帅。司马光理想的用人标准是德才兼备,有德无才者次之,无德无才者又次之,最不能用的就是有才无德的小人。若才德不能两全,宁舍才而取德。千百年来,人们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选人用人标准。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人无德不立,这个立德树人的“德”,指的是什么呢?应该是“私德、公德、大德”之总称,与德智体美劳中“德”的含义相同,其中既有个人品德,也有社会公德,更有报效祖国和服务人民的大德。这些都是思政课隐性的职业功利教育价值的应有之义。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思政课就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人才要“树”起来,首先这个“德”必须立住。只有德“立”住了,才能把自己的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真正成为对国家、社会有用的人才。

既能建立在“有用知识”的基础之上,又能够超越“知识有用”的层面,才是思政课教学要达成的目标。思政课隐性的职业功利教育价值,是解答学生学习疑惑、抗衡学生功利学习观侵蚀、促进学生主动接纳思政课、“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的教学底气所在。因此,不论我们面对的是什么专业的学生,思政课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其基础性作用无可替代。

二、从确保党的事业后继有人的高度认识思政课的重要性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

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第三章《做新时代的忠诚爱国者》一节的教学设计中,笔者以张伯苓校长“爱国三问”为课程导入。1935年9月17日,正值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时刻,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在开学典礼上向全体师生提出了三个振聋发聩的问题:“你是中国人吗?你爱中国吗?你愿意中国好吗?”这著名的“爱国三问”,其实质是在追问教育“要培养什么人”这一首要问题。

古今中外,有各种教育教学流派学说。关于“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问题,却是达成共识的,那就是培养社会需要的人——培养国家发展壮大需要的人、培养科技创新进步需要的人、培养文化传播传承需要的人,等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教育绝不能培养社会主义破坏者和掘墓人,绝不能培养出一些“长着中国脸,不是中国心,没有中国情,缺少中国味”的人!

“我们建设教育强国的目的,就是培养一代又一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一代又一代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确保党的事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后继有人。”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重要论断明确了建设教育强国的核心就要回答好立德树人这一根本问题,为中国教育现代化提供根本遵循。教育具有鲜明的政治属性,绝不是价值中立的。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办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要培养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长期以来,各种敌对势力下功夫最大的一个领域就是争夺我们的青少年。近年来,在网上发酵被广泛关注的新闻事件不少,我们相当多的青年网民在这个过程中往往是一种随波逐流的角色。青年学生理论认知和理论思维的相对不足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恩格斯认为:“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2]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提出:“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也同样一刻不能没有理论思维。”[3]2018年以来,一向繁荣稳定的香港地区因“修例风波”出现了严重骚乱,究其原因离不开西方国家长期的诱导性渗透。如美国民主基金会、美国驻港领事馆等机构长期以来不断拉拢香港青年,一直为“港独”势力提供资金支持,并且在香港的中小学甚至是大学的教材上面做文章,制造香港与中央的矛盾。在这样的长期诱导之下,导致香港青年国家意识缺失,“港独”意识抬头,其目的显而易见就是为了破坏国家的统一。

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是十分复杂的,青年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非常重要。所以必须抓好“后继有人”这个根本大计,不断增强理论在青年中的影响力、感染力。通过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切实帮助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信仰,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以科学的理想信念照亮人生前进的道路和方向,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的事业之中,为祖国事业添砖加瓦,成长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学生们会追问,既然思政课这么重要,那么国外的学生上思政课吗?以美国为例,虽然美国没有和我们名称一样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但他们同样有着承担相似功能的课程。除此之外,他们也进行各种爱国主义的教育,比如华盛顿纪念碑、林肯纪念堂等,都是他们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还有不得不提的美国大片,一方面它塑造美式超级英雄,另一方面《独立日》《美国狙击手》《美国战队》等电影激情讲演美国历史,彰显美国人能力的不凡。在悄无声息中,体现着对民心的凝聚和对一种政治认同的塑造。

所以,我们必须要上思政课,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将主流意识形态融入青年学生的成长成才之中,擦亮社会主义“底色”,凝聚“价值最大公约数”,潜移默化地培育起青年学生对国家的忠诚热爱,引导学生在贡献青春力量中绽放绚丽之花。

三、从个体心理发展的角度认识思政课的必要性

认知是人获得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过程。瑞士著名心理学家让·皮亚杰认为,在个体从出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中,认知结构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处于不断重构的情形,从而表现出具有不同性质的不同阶段。纵观人的一生,在不同的时期,总会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从而形成了不同的心理特征。个体心理发展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不断矛盾运动的发展过程。基于这一发展心理学的理论,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需要注重对学生个体心理认知发展规律的认识,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情。

所以,知识的学习积累、思想的提升进步应该是循序渐进的,不能急于求成。在课程的安排设计方面,要针对学生的不同成长阶段的认知特点,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做好各学段学情分析,既能确保不同阶段学生学习的梯度相适当,又能实现全学段教育的螺旋形上升,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在《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政课。小学阶段重在启蒙道德情感、初中阶段重在打牢思想基础、高中阶段重在提升政治素养、大学阶段重在增强使命担当。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对不同学段学生的思政课建设情况进行了全面统筹,是科学把握思政教育规律、遵循学生成长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是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更高要求和系统化部署。

以《思想道德与法治》第一章人生观的内容为例,在小学阶段的学习中,人生观的教学内容主要体现为对校园生活、班级生活、公共生活的启蒙认识方面,这个阶段重在进行情感启蒙,培养学生要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在初中阶段,教学内容重在指导学生走进社会生活,勇担社会责任的思想意识的培养,这个阶段重在帮助学生筑牢思想基础,把党、祖国和人民装在心中;高中阶段,在小学和初中的基础上,会涉及到认识社会和价值选择相关的政治素养的积累,这个阶段重在政治素养的培育方面,要让学生能够衷心拥护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对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形成一定的政治认同;来到大学,这方面的教学重点则倾向于学生能够在科学理论指导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增强使命责任与担当,把自己的人生追求同国家发展、人民伟大实践紧密结合,争做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从小学到初中、再从高中到大学,在这样系统化、渐进式的人生观教育中,更有利于学生在科学高尚的人生观的指引之下,不断提升人生境界,实现人生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在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中成就精彩人生。

成长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青年学生的成长、成熟、成才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习总书记讲过,“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这一时期心智逐渐健全,思维进入最活跃状态,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大学阶段是人生一个重要的成长时期,是青年学生认识探索自我、开拓视野和发掘潜力的重要阶段,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只有沿着正确的方向才能走正路,才能成长成才。

“青春虚度无所成,白首衔悲亦何及。”青年人正处于学习的黄金时期,努力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是大学生学习的重要任务。每个人的世界都是一个圆,学习是半径,半径越大,拥有的世界就越广阔。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广大青年应当既扎实打牢基础知识又及时更新知识,既刻苦钻研理论又积极掌握技能,不断提高与时代发展和事业要求相适应的素质和能力。”[4]但要具备这样的素质和能力,只靠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尤其对于大学教育来说,不能只定格于对学生单向度的专业技能的讲授方面。“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学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只有“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才能确保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到实处,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坚强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思政课的重要性决定了思政课教师必须讲好思政课。作为一线的思政课教师,要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专业功底,不断充实拓展提高自己,更好担当起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做到“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

猜你喜欢
思想道德与法治思政课程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分学科教学视阈下的“思想道德与法治” 课的教学改革探索
攀枝花三线精神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实践路径
试论高校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改革的策略
高校思想道德与法治教学效果提高的策略研究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 07:24:10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计算机教育(2020年5期)2020-07-24 08:53:38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思政课“需求侧”
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 01:5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