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建瑜
(福清市城头中心小学,福建 福州 350300)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数学不再是一门孤立的学科,其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与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成为教育的重要任务。小学数学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数学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然而传统的数学教学往往基于教师地传授和学生地单向接受,对数学知识的实践应用不足。而生活化课堂则注重将数学课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场景结合,通过真实、情境化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力。这样的课堂将把数学教学变成一种生活方式,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感受数学的魅力。因此,如何构建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小学数学生活化课堂已经成为当前数学教育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
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旨在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和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感受到数学的应用和乐趣,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小学阶段的学生是一个好奇心旺盛、求知欲极强的群体,对生活充满了好奇和探索的欲望,但对于抽象的数学概念和知识点往往缺乏兴趣和好奇心。通过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采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和实践活动,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第二,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强调知识的实践应用,注重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知识,提高实践能力。生活化课堂中,通过实际例子的演示和操作,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同时也能将知识灵活地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第三,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不仅注重知识点的传授和掌握,还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多种教学方式和实践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如创新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沟通能力、社会责任感等,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小学数学生活化课堂的目的是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感受数学的应用和乐趣,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2]然而,目前小学数学生活化课堂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教学内容过于抽象,学生往往难以理解和掌握,很难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结合起来。同时,教材中的实际应用例子较少,从而导致学生缺乏实际操作和体验的机会,学生很难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此外,教师在教学中使用的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大多采用讲解、演示等传统的教学方式,很少采用情景模拟、体验式、探究式等教学方法,无法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融,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以小学《数学》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下册中“分数的意义”单元教学为例。教师在进行分数的教授过程中,大多只是向学生灌输分数的概念、基本性质和运算方法。学生被动地接受,很少有机会真正了解分数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很难建立分数内容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这种抽象的教学方式容易让学生失去兴趣,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部分教师在数学课堂上注重学生快速而准确地完成计算的能力,忽视了培养学生深入思考和理解数学问题的能力。这种“重知识点,轻技能训练”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往往只关注快速得出答案,而忽略了问题背后的概念和思考过程。[3]当面对新颖或复杂的问题时,学生极易感到困惑或无法应对,从而难以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除此之外,课堂也过于强调机械化的计算方法和公式记忆,导致学生只是机械地按照步骤进行计算,没有机会去思考问题的本质、寻找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或建立数学概念的联系。这种只注重结果而忽略解决问题过程的教学方式,忽略了对学生数学思维活动的培养,学生缺失理解问题的本质和培养解决问题能力的机会。
首先,为了增加数学生活化课堂的趣味性,一些教师常常依赖游戏、竞赛等形式开展教学,相对容易忽视基础知识的系统学习。在兴奋的氛围中,学生对一些重要的基础知识浅尝辄止,而没有深入掌握,这对于后续数学学习的拓展十分不利。其次,过度强调趣味性会导致数学生活化课堂的教学内容停留在表面,而没有给予学生提供深入学习和应用的机会。数学应用的能力培养需要学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中,并进行拓展和延伸。缺乏这方面的训练,学生则缺乏对数学应用的理解和能力,也无法将数学知识与实际问题联系起来。再次,过度关注授课的趣味性可能使得数学生活化课堂的内容零散,缺乏系统性。学生仅接触一些零散的数学知识和概念,无法建立起知识的结构和框架。最后,过度关注趣味性会导致课堂时间不足,无法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巩固知识和技能的时间。数学需要不断练习和反复巩固才能真正掌握。没有足够的时间和机会进行反复练习和巩固,学生很难在数学上建立扎实的基础。
教师在数学课堂中可以选择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实际情境相关的主题,并以此为背景创设情境。例如,可以利用超市购物、旅游行程、食谱调配等情境,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过程。在这样的情境中,教师可以设置探究性的学习任务,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和发现数学的应用。[4]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测量、计算和比较等过程,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洞察。在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中,教师扮演的是引导者和促进者的角色,在学生的探索过程中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指导。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思考和行动,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而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和支持。通过这种生活化情境的学习方式,学生能够更直观地理解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同时,这种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创新思维和合作能力。
例如,在人教版《数学》教材三年级上册《时、分、秒》单元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和引入生活化的例子来引导学生学习时、分、秒的概念。教师首先通过展示日常活动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各个活动的时间长短,并讨论不同活动花费的时间。通过这些场景,学生能够自然地感知时间的存在和重要性。接着,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了解小时、分钟和秒钟之间的关系,并进行时间的读取和转换的实践练习。学生可以利用模拟时钟来读取和调整指针指向的时间。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应用所学的时间概念,教师设计一系列以时间为基础的实践活动。学生需要编排家庭一天中各个活动的顺序和时间计划,如起床、用餐、上学、做作业等。最后,学生分小组制作一个班级或家庭的时间表。学生将合作编制日程表,并与同学或家人分享和讨论每天的时间计划。这个活动帮助学生实践时间的管理,并培养时间感知和规划的能力。通过这种情境化的教学设计,教师可以将时间概念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激发学生对时间的兴趣和理解。学生通过观察、实践和参与能够深入体验和探索时间的特性和变化规律。生活化教学能够促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学习,并将所学的知识迁移到实际情境中应用。
核心素养导向下,采用多媒体教学方法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构建小学数学生活化课堂的关键举措。首先,利用多媒体资源让学生直观地感知和理解抽象的数学内容。通过使用视频、动画、模拟实验等多媒体技术和资源来呈现数学概念和问题,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原理。其次,鼓励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教师可以设计与实际生活相关的创意项目,如数学游戏或数学模型等,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第三,让学生通过媒体形式展示推广应用多媒体技术学习知识的成果。学生可以使用电子报、PPT演示或影片等方式将所学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的成果完整地呈现给他人,以此促进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另外,利用互动平台或在线学习工具也可以进行互动式学习。学生可以通过在线讨论和互动参与讨论与解决实际问题,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创新思维。最后,教师在多媒体教学中应帮助学生建立自主学习和探索性学习的能力。通过以上策略的应用,学生可以在生动有趣的教学环境中培养创新思维。
例如,在进行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二年级下册的《除法》单元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视频播放一个生活中的例子,如“学校举办话剧比赛,丁丁与四名同学齐心协力获得了一等奖,奖品是十个本子。丁丁认为这份奖品不是自己一人得来的,要把得到的奖品分享给大家。可是,怎样分才合理呢?”教师通过多媒体设备展示该视频,从而引出除法的概念和运算方法。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动画讲解除数、被除数、商、余数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除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并指导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其次,教师可以设计多媒体游戏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游戏中巩固所学知识。如,设置除法闯关游戏,运用课堂的多媒体设备回答与课程相关的问题,最后胜出的人可以适当获得奖励。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除法的概念和运算方法,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核心素养导向下,教师设计合理的课程计划并注重知识点的连贯性是构建小学数学生活化课堂的关键。首先,确定学习目标。课程计划应明确学生需要达到的核心能力和理解目标,以此帮助教师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以确保逐步达成学习目标。其次,按照知识层次组织内容。课程计划应按照知识的逻辑顺序安排内容,并确保知识点的连贯性。较简单的概念和技能,如比例、百分数等应作为基础,为后续较复杂的内容打基础。第三,加强前后知识点的关联。设计课程计划时,教师要特别注意前后知识点之间的关联。教师可以通过提醒和回顾将之前学过的相关知识点串联起来,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最后,引入实际生活例子。为了增加课程的实际性和趣味性,教师可以通过引入与日常生活相关的例子来解释数学概念。
例如,教师在进行人教版《数学》教材五年级下册《分数》单元教学时,可以通过设计一系列有趣和实际的活动来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分数的概念。第一课时将引入分数的概念,教师可以使用实物如水果,将物品分成若干份来向学生展示,引导学生参与观察和思考,并理解“分数”的含义。接着,教师将与学生讨论分数的定义,并进行一些简单的分数表示图演练习,确保学生对基本概念的掌握。在第二节课中,教师可以选择烘焙作为一个实际场景,引入分数的概念,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分数。在这个活动中,学生将探究如何使用分数来量取食材,并使用分数比例来计算配方。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制定自己的蛋糕配方。学生们需要考虑每个配料的比例,例如面粉、糖、鸡蛋和牛奶等,以分数的形式表示食材之间的关系。学生可以利用分数比例来计算不同分量的食材,并确保配方的比例是准确的。在制定配方的过程中,学生将深化对分数实际运用的理解,需要思考如何合理分配食材,确保蛋糕的口感和质量。这将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学生们将在展示环节分享自己的蛋糕配方。这个环节提供了学生们相互学习和借鉴的机会。通过分享和交流,学生能够进一步加深对分数应用在实际情境中的理解,并加强彼此之间的合作和团队精神。在第三节课上,将复习前两个课时的内容,并继续深入掌握和运用分数概念。教师将引入更复杂的分数概念如等分、比较和约分,并结合实例进行解释和示范。随后引导学生在小组合作的环境下解决一些分数应用的实际问题,例如,时间表中的分数计算和菜谱中的比例调整。最后,在第四节课上,教师将通过综合案例阐述应用分数概念的具体方法。例如,让学生设置一个购物清单。学生需要在给定的分数和额度限制下,进行购物计划,考虑预算和折扣等因素。学生将以小组分工合作并进行购物案例的实践演练,从制定计划到计算最终金额。最后学生们将相关分享策略和结果,并进行小结和反思。教师将提供反馈并讲解常见错误。通过以上课程计划可以明确授课的课时目标,确保新的知识点与之前的知识点和实际应用相连接,保证了知识点的连贯性。学生将通过探索、实践和解决实际问题深入理解分数的概念并提高实际应用能力。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生活为基础、注重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探究能力的教学模式。在此模式下,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采用启发式教学和探究性学习等方法,注重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和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教师应该注重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注重学生的品德、情感、智力、身体等方面的发展,让学生在学习中全面发展。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目标,让学生在学习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