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妲妲,郭 丽,徐 燕
(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江苏 泰州 225300)
2022 年5 月新修订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为职业教育进一步实施产教融合发展战略,推进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同时明确提出 “国家推行中国特色学徒制” ,学徒制上升为国家层面的制度并以法律形式得以确立[1]。
经过多年探索实践,现代学徒制在模式、机制、政策、保障等方面取得一定的经验和成果。如何进一步切实有效全面推行现代学徒制,值得持续深入研究和实践。基于此,本文探索构建 “四方协同,五融五共”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为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打造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队伍,推动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
现代学徒制是通过学校、企业、政府、行业、社会等多方深度合作,学校老师、企业师傅联合培养,实现应用型、复合型、实践型人才培育目标的新型培养模式[2]。现代学徒制以契合市场发展、企业发展、产业发展、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促进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突出 “现代性” 与 “学徒制” 特征,实现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对接,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提升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应用性、实效性。
(1)教学主体的现代化。传统学徒制是在近代学校教育出现之前,手工作坊或店铺中师徒共同劳动,徒弟通过观察、模仿师傅的技艺,在实践中自然习得技能的制度,具有工作场景局限性、技能单一性、培养周期长、培养人数少等劣势。与传统的学徒制相比,现代学徒制把教育的功能放在首要位置,以企业生产需求为基础,以学生个人成长为前提,以专业岗位标准为依据,将传统学徒制中的学徒训练与现代学校职业教育结合起来,通过学校、企业、行业等共同开发教学资源、共享企业管理经验、共同培养学生等深度合作举措,培养行业、企业真正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学徒制也从重视生产效果向重视教育效能转变,体现了教育主体的现代化。
(2)培养过程的现代化。一是 “招培就” 一体化,学校与企业共同实施 “招生即招工” 制度,校企双方共同参与招生,入口端的招生就开始为出口端的就业打基础、作铺垫;二是工学结合一体化,实行校企共同导师负责制,学徒制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所学专业课程密切对接企业岗位,实现了工学结合的全过程人才培养;三是课程学习和项目实践一体化,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推进以 “项目实践为主体、课程学习并举” 的学习模式,促使学生将实践和理论知识向能力转化,实现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
(3)考核标准的现代化。鉴于现代学徒制 “校企双主体、学徒双身份、工学双导师、学训双环境” 的特点,校企共同制定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和考核体系,学校、企业共同参与考核,建立有效评价机制,考核内容包括 “专业认知” “职业体验” “跟岗实习” 三阶段,制定 “知识标准” “技能标准” “职业素养” “职业资格标准” 四个标准分别进行考核,充分体现现代企业岗位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要求和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需求。
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现代学徒制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成果,但仍存在区域性发展不平衡、部门政策不衔接、政策支持不平衡等共性问题[3]。现代学徒制是服务国际战略的必然需求,为中国现代化提供人才支撑,是探索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参与现代学徒制的企业本意莫过于提升企业知名度和号召力、稳定企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队伍、获得国家政策优惠和扶持等。因此,优化政府顶层设计,建立符合地方实际的合作标准、联席制度、共商机制、引领政策等,是推动中国特色学徒制的基础环节[4]。
学徒制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和管理模式由高校主导,在企业的课程授课和跟岗实习则由企业主导。通过调研,一定比例的现代学徒试点班缺乏 “针对性、实效性、先进性” 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体系,存在校企开发课程数量有限、校企融合度低、课程体系与职业标准匹配度低、专业人才培养与市场需要割裂、人才培养考核标准不健全等现象,校企协同育人成效不显著。建立完善的、先进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体系,是推动中国特色学徒制的核心环节。
企业以 “追求利润” 为最终目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给企业增加了专业人员和投入、加大了管理协调难度和企业处于 “短期高投入低回报” 的状态,很难投入较高的积极性。市场竞争力强的企业,更倾向于采用人才挖掘和引进的方式;而市场竞争力弱的企业,没有政策支持,其企业成本大大增加,或仍然会出现大量投入人才培养后人力资源流失的风险,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企业的参与热情不足[5]。因此,建立完善的现代学徒制组织管理机制,充分调动企业参与热情,是推动中国特色学徒制的关键环节。
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相互影响,互利共生, “校-政-行-企” 四方是名副其实的命运共同体,不断探索和完善 “校-政-行-企” 四方协同体系,可以解决新时代发展面临的资源聚合力不足、校企供需不匹配、专业创新服务力不强等问题,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一是完善 “协同育人” 制度。政府在现代学徒制协同育人中发挥着政策的制定者、监督者、推动者的重要作用,是四方协同机制得以高效运行的基石,政府推动协同育人制度建设,意味着政府既要履职,更要担责,具体包括制定以政府为主导,高校、行业、企业齐参与的联席会议制度,为现代学徒制协同育人搭建平台;签订四方共建协议,明确各方权利与义务;建立健全四方协同联动工作制度,让其成为各方协同育人的行动指南;提出四方协同责任共担机制、补偿干预机制、综合评估机制等制度框架。
二是推动 “协同育人” 项目。发挥政府政策优势,扶持以政府为主导、高校为主体、企业为主位、行业同参与的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为现代学徒制合作企业提供政府特殊补贴、设立学生奖学金等。发挥企业产业优势,设立一批产学协同育人项目,引导企业参与现代学徒制教育改革。发挥高校人才优势,支持企业与学校合作开展面向企业员工或企业客户的培训工作。发挥高校科研优势,完善产业重大科技项目向高校招标制度以及高校与行业企业合作机制,鼓励高校将行业企业一线实际需求作为教科研的重要选题来源。
学校担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等五大职能。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为中国式现代化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是赋予高校的责任与担当;高校必须准确把握现代学徒制的内涵与特征,紧扣现代学徒制的现实困境与痛点,构建 “五项融合”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体系。
一是产教融通,教育不能脱离生产实际而存在,现代学徒制进一步深入推进产教融通,破解传统教育中 “行业认识不深、专业认知模糊、知识体系零散、职业素养不高” 等难题,师生通过产教融通平台,深入产业一线,越来越多的企业家走进高校课堂,担任产业导师,建立命运与共的 “师徒” 关系,充分发挥 “传帮带” 作用。
二是课证融通,梳理 “岗课融通” 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实行 “1+X” 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开发 “课证融通” 的专业课程体系,在课程目标、课程标准、课程结构、课程内容上突出校企协同育人的理念,充分发挥企业的育人主体作用。
三是校企文化融通,把校企文化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把文化宣传阵地前移,与地方高中合作,打破 “高中、高校、企业” 交流屏障,在高中校园中普及高校文化、企业文化、现代学徒制项目;入校后,把校园文化建设、企业文化内涵等内容纳入新生入学教育;在校期间,组织学徒制学生积极参与企业专业讲座、企业文化活动等;跟岗实习期间是企业文化、职业素养培养的关键时期,要把 “文化” 纳入岗位考核内容。
四是专业教育与职业岗位融通,瞄准岗位技术变革需求,以岗位职业技能为需求导向,以岗位核心职业技能的掌握为重点,以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为目标,把教学标准、行企标准、岗位标准、大赛标准、产业链标准等纳入专业人才课程体系,将专业教育与职业岗位有机结合。
五是招生与就业融通,就业就是最基本的民生,大力推进现代学徒制 “招生-培养-就业一体化” 工作机制,制定招生标准、宣传校企政策、校企共同参与面试,从入口端的招生就开始为出口端的就业打基础、做铺垫,学生入学时即落实其企业学徒的身份,整个学习过程中具有学校学生和企业学徒的双重身份。校企双方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培养企业真正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重视职业生涯教育,增强人才培养质量的市场竞争力和市场匹配性,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服务现代学徒制合作企业。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必须遵循一套相对完整的、规范化的、科学化的运行机制,包含 “人才共育、平台共建、课程共创、考核共评、成果共享” 等五项内容。构建长效稳定运行机制是保障现代学徒制长期稳定发展的重点。
一是人才共育,在充分调研行业产业需求后, “校-政-行-企” 四方共同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确定学徒制专业教学标准,共同设计培养路径和方法,共同完成人才培养全过程。
二是平台共建, “校-政-行-企” 四方共同履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职能,建立分工明确的管理制度,实现对产教融合、科教融合、协同育人等平台的共同管理,保障规范化运行。
三是课程共创,在 “校-政-行-企” 四方专家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共同制定专业建设方案,共同分析岗位能力需求,共同确定课程标准,共同建设课程资源,确保 “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 三链,环环相扣。
四是考核共评,采取 “校-政-行-企” 四方共同评价的方式,从制度建设、教学改革、师资建设、教学资源、基地运行、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进行评价,人才培养质量从 “知识、能力、素养” 三个维度,对专业知识、实践技能、职业素养等进行评价,可以聘请第三方主导评价。
五是成果共享, “校-政-行-企” 四方投入人力、场地、设施、软硬件资源,明确各方职责以及权益,形成命运共同体,成果共享、合作共赢是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的核心。
“四方协同,五融五共”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 “校-政-行-企” 四方协同机制、 “五项融合”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体系、 “五共” 组织运行机制的现代学徒制框架,实践证明,该模式满足了企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助力了地方经济发展,推动了现代学徒制的改革,学生满意度高,实现了 “校-政-行-企-生” 多方共赢,为探索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