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历史主动精神的理论内涵、生成机理与行为表征

2023-05-13 00:14
广东社会科学 2023年6期
关键词:主动精神中国共产党历史

张 冰

“历史主动”一词出自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这一概念被明确用于揭示中国共产党的精神品格。将历史主动精神与党的品格特征关联起来,体现出中国共产党对于自身先进禀赋、历史地位、使命担当以及规律驾驭能力的清醒认知和高度自信。当前学界关于历史主动精神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对基本内涵、行为特征的静态观照和分类描述①参见李辉:《理解历史主动精神的三个向度》,《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3期,第6页;侯衍社:《历史主动精神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研究》2022年第4期,第21页;张士海、安瑞龙:《中国共产党历史主动精神的科学内涵、价值意蕴与弘扬路径》,《东岳论丛》2022年第10期,第5页。,尚缺乏对其理论渊源和生成机理的深入探讨。本文结合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价值与行为三个维度,分析中国共产党历史主动精神的理论依据、历史生成和行为表征,探讨其作为中国共产党精神品格的必然性和合理性,期冀为把握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特征、理解中国之治背后的政党逻辑,提供学理支撑。

一、从阶级到政党:“历史主动”概念的界定及内涵

时代是思想之母,一种概念因应时代的要求而生,其内涵外延也会随着时代变迁发生内在的改变。回瞻“历史主动”一词在指称对象和具体涵义上的历史变迁,我们能够更好地把握历史主动概念的政治“所指”,以及中国共产党重视并运用这一概念的深层用意。

(一)“历史主动”概念的产生及其指称对象

“历史主动”一词出自《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批判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空想社会主义者,称他们“看到了阶级的对立,看到了统治者的社会本身中的破坏因素的作用”,但“看不到无产阶级方面的任何历史主动性,看不到它所特有的任何政治运动。”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62页。这里的“历史主动”,直译于德文“geschichtliche Selbsttätigkeit”,其中“geschichtlich”意为“历史(的)”;“Selbsttätigkeit”由selbst(自我)与tätig(行动)两个词根构成,意为不受外力影响的自主性、自发性和能动性。这个概念当时也被用于指称特定历史时期的革命派和先进势力。1849年,恩格斯在《新莱茵报》发表的《匈牙利的斗争》一文中指出:“在奥地利(波兰和意大利除外),德国人和马扎尔人在1848年,像近千年来一样,掌握了历史主动权。他们是革命的代表者。”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年,第204页。同一时期,马克思还用这一概念描述过“小资产阶级和农民阶级”,称后者是“在历史上曾留下过足迹的最可怜的阶级”,“它的琐碎的地方性利益使得它即使在自己的全盛时代即中世纪后期,也只能够建立地方性的组织,进行地方性的斗争,取得地方性的成绩,……随着资产阶级的诞生,它连表面上的一点历史主动性也丧失了。”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年,第54-55页。可见,“历史主动”一词在马克思恩格斯的早期著作中,泛指代表历史前进方向的能动性力量。这一能动性,可能是自发的、不自觉的,如激进的民族主义者;也可能是自主、自觉的,如代表先进生产力的无产阶级。

19世纪中后叶,随着欧洲国家内部矛盾的激化,“历史主动”概念开始被用来指称无产阶级的品格特征。1871年4月12日,马克思在给库格曼的信中,讴歌蒲鲁东派和布朗基派领导的巴黎公社起义工人:“这些巴黎人,具有何等的灵活性,何等的历史主动性,何等的自我牺牲精神!……历史上还没有过这种英勇奋斗的范例。”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599-600页。这里的“历史主动”英文为“historische Initiative”。“his‐torische”意为“历史的”,“Initiative”源自拉丁语initier,涵义为开始着手、首创、先发等。马克思通过巴黎公社的革命实践,公开向世人宣示,无产阶级是“唯一具有社会首创能力的阶级”⑤《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60页。。这里的“历史主动”概念所强调的,不仅是行为的自发性和能动性,更重要的是行为的创造性和引领性,体现出他对于无产阶级为谋求人类的彻底解放、主动引领历史发展行为的充分肯定。列宁延续这一用法,并将指称对象从无产阶级扩展至人民群众。他比较马克思对巴黎公社的态度和普列汉诺夫对俄国1905年革命的态度,认为马克思的优点,在于能够从人民群众的观点出发观察世界历史,高度肯定人民群众的历史主动性和英勇斗争精神。①《列宁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705页。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长期采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历史主动”概念的界定,重在强调工人阶级及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发展的主力军作用。毛泽东将“主动”一词引入党的话语体系。在《论游击战》一文中,他特别区分了“主动”与“能动”:能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②《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477页。,体现为“自觉的活动与努力”;主动是“行动的自由权,是用以区别于被迫处于不自由状态的”③《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487页。。并且,相比个体、分散的有意识的自觉能动性,主动性体现为整体意义上的人民群众,遵循历史规律、把握历史大势、掌握正确战略策略,成功化劣势为优势的行动创造力。④《毛泽东著作选读》上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224页。在庆祝新中国成立40周年大会上,江泽民完整地使用了“历史主动”概念,赞扬工人阶级的高度组织性和纪律性,以及人民群众在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表现出的坚定政治立场、自我牺牲精神和艰苦创业精神。⑤江泽民:《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四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21页。进入21世纪,胡锦涛强调要“在各项工作中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历史主动精神”⑥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390—391页。。2013年4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与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时,用“历史主动”指称工人阶级的精神品质,号召全党努力“焕发他们的历史主动精神,调动劳动和创造的积极性”⑦习近平:《在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时的讲话》,《人民日报》2013年4月29日,第2版。。可见,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论著中,“历史主动”逐渐被用于概括说明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先进性和革命性,以此与一切剥削阶级的落后性、僵化性、保守性相区别。

建党百年之际,“历史主动”一词正式被用于描述中国共产党的精神品格。《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后简称《决议》)将“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巨大的政治勇气、强烈的责任担当”三词并列,相比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的表述,增加了“历史主动精神”并将其置于首位。2021年6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展现出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构筑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又将历史主动精神置于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之前。这些提法都表明:历史主动精神对于当今中国共产党人而言,乃是具有前提性作用的主体品格。

(二)“历史主动”概念的理论内涵

由上可见,“历史主动”概念指称的对象,包括阶级、人民群众以及无产阶级政党等不同主体。从自主性、能动性、先发性、首创性等词义出发,马克思主义视域下“历史主动”的内涵,大体包括如下四个方面。

其一,从主体在历史中的角色地位看,历史主动蕴含着能动性,指向人类积极改造世界的主体性自觉。近代哲学讨论的核心,是人类如何摆脱对自然界和传统社会关系的依附,“有勇气运用自己的知性”,走出由自身招致的不成熟状态。①[德]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年,第22页。不同的是,西方启蒙哲学将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割裂起来,马克思主义则通过确立实践的本体地位和人的多重规定属性,构建起人类与客观世界的共时性、一体性关系。这种以实践为中心的“彻底的自然主义或人道主义,既不同于唯心主义,也不同于唯物主义(这里指的是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将存在、感性世界看成是直观的对象,而非实践活动的对象的‘人本或直观的唯物主义’——引者注)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09页。,而是融合二者优长,为促进人类的主体觉醒和精神自主开辟了新方向。此外,马克思主义诞生之前,人们在探索人类行动规律上长期游移在理念论与实体论、唯实论与唯名论、唯理论与经验论两端,最终走到以“绝对精神”解释世界发展的客观唯心主义,和以“直观感性反映世界”的人本唯物主义的死胡同。马克思主义运用唯物辩证法,将实践作为认识的基础,强调认识对于实践的依赖关系,搭建起理性与经验、事实与价值、社会与自然的沟通桥梁。这一世界观和方法论,使人类思维改变了以往从抽象理性出发审查现实的认知顺序,从注重理性思辨的“我思故我在”模式,转变为从实践出发去修正理论、再用理论为实践纠偏的“我行故我在”模式,自此拥有了掌控自我、改造世界的行为自觉。

其二,从主体在历史中的觉醒状态看,历史主动蕴含着人民性,指向人民在先进政党领导下主导历史前进的理性姿态。马克思主义认为,历史由人民创造,人民是历史的真正主人,是推动历史前进的主体力量,“是真正的英雄”。③《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第139页。在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一切“虚幻共同体”中,人民“隐没”在历史中,无法真正以主体地位“书写”历史。同时,人民要成为历史的真正主人,必须从自在状态走向自为状态,通过阶级斗争而不是个别斗争赢得阶级对抗。无产阶级政党的产生及其使命,就是将人民特别是无产阶级“唤醒”起来、组织起来,以革命的方式推翻剥削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新型国家,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推进社会革命,直至人的最终解放。恩格斯指出,历史发展是无数具有“自觉意图”“预期目的”的人,以“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 卷,第697页。加以推进的结果,但“无数的单个愿望和单个行动的冲突,在历史领域内造成了一种同没有意识的自然界中占统治地位的状况完全相似的状况”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 卷,第247 页。,只有基于“整个阶级行动起来的动机”,才能产生“持久的、引起伟大历史变迁的行动”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 卷,第249 页。。无产阶级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在这一历史进程中,掌握科学理论、代表历史前进方向的无产阶级政党,超越了特殊利益,通过“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⑦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19页。,始终掌握着历史前进的主动权。

其三,从主体在历史中的方向把握看,历史主动蕴含着引领性,指向坚持站在历史正确和人类进步的一边、引领历史潮流的先进品格。马克思主义通过揭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以及剩余价值、无产阶级革命等规律,第一次把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性,确立在科学规律的基础之上,既批判了历史不可知论,也批判了以主观精神作为历史“必然环节”的思辨哲学,从而引领人类历史从地域历史转向“世界历史”、人类社会从“必然王国”迈向“自由王国”。正是在这一意义上,“历史”第一次拥有贯通过去、联系未来的意义,彰显出人与历史、人类历史性活动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内在统一。正是借助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其中的世界观方法论,无产阶级政党得以“端起历史规律的望远镜去细心观望”①《中央外事工作会议在京举行》,《人民日报》2014年11月30日,第1版。,一方面以历史长周期特别是人类自由解放的未来命运洞察现实,得出“我们依然处在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时代”②《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66页。的判断;一方面将特定国家发展道路置于世界历史的整体进程中,得出“一切成功发展振兴的民族,都是找到了适合自己实际的道路的民族”③习近平:《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5页。的结论。这种理论上的清醒和成熟,使得无产阶级政党能够不被浮云遮目,特别是在历史转折的重大关头、在文明抉择的十字路口,坚定“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④习近平:《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50 周年纪念会议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始终保持引领发展、勇立潮头的历史清醒和主动。

其四,从主体在历史中的奋斗旨归看,历史主动蕴含着创造性,指向勇于打破旧的枷锁、创造美好世界的革命精神。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在无产阶级的词典中,革命不仅指向暴力革命,更指向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社会革命,这是“围绕着实现人类的自我解放而展开的全面性的社会结构变换”⑤林尚立:《国家转型与现代政治:从中国把握中国政治》,《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4 年第6 期,第146页。。这种具有革命意义的“社会结构变换”,体现为对历史的创造,意味着不仅要打破一个旧世界,更要建设一个新世界,其最终形态,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真正共同体,即共产主义。因此,历史主动的实践形态,呈现为具有伟大创造精神的人民的创造性历史活动。

综上,以历史主动概念概括中国共产党的精神品格,一方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自主本质、实践自觉以及历史驱动力的规定性要求,另一方面彰显出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在中国语境下更迭创新的历史必然。不过,深入理解中国共产党历史主动精神,还需要跳出纯粹理论思辨,深入中国的具体历史场景当中,观察其演化生成的内在机理。

二、中国共产党历史主动精神的生成机理

中国步入现代化,具有鲜明的“刺激——反应”特征。深重的社会危机与薄弱的阶级基础,迫切需要一个兼具理论先进性、广泛代表性和坚定革命性的新型政党,承担起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的时代重任。中国共产党应和时代的召唤,在漫长艰辛的革命建设实践中激发强化了自身的历史主动性,并使之逐渐沉淀内化为全党的价值共识和集体自觉。背后的形成机理,可以从四个方面加以概括。

其一,外在危机的心理内化。近代以来,中国遭遇到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的深重劫难。为了救亡图存,近代中国仁人志士萌生出强烈的求生存、求发展意识。中国共产党诞生于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的反帝浪潮之中,发展壮大于同帝国主义及其扶持的军阀势力的军事较量之中。同时,它用一百余年时间,走过西方现代化先发国家四五百年的历程,“压缩式”经历了后者遇到以及没有遇到的各种危机挑战。在危机中寻生机、在困境中求出路,从而构成其与生俱来的集体意识和品格底色。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内外交困,到社会主义探索的重重挫折;从改革开放之后一次次“向何处去”的艰难抉择,到党的十八大以来遭遇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繁重的复杂形势,重大危机挑战贯穿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全过程,凸显于中国现代化的每一个重大改革关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上没有哪个党像我们这样,遭遇过如此多的艰难险阻,经历过如此多的生死考验,付出过如此多的惨烈牺牲。”①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19页。中国共产党历史主动精神的形成,是近代以来最具理想追求的先进中国人,面对强大而持续的内外部压力,不断在理念信念、价值取向、行为心理上主动进行调整、适应和变革的结果,这是塑造中国共产党历史主动精神的外在动因。

其二,理论自觉的精神升华。马克思主义是作为救国救民的科学真理引入中国的。这个真理,使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把握了社会发展规律,破除了思想精神的困惑,找到了历史前进的道路方向,这是历史主动精神得以生成的根本。这一理论自觉也进一步内化为精神信仰、使命自觉和革命斗志,有效填补了近代中国人长期以来的信仰亏空,激发起他们奋起抗争的精神力量。彭德怀回忆早年的思想历程称,他先读梁启超、康有为等人的著作,再读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感觉后者是个进步,但还是觉得“太含糊混乱”,直到读了布哈林的《共产主义入门》,读了《共产党宣言》,才“不再悲观,开始怀着社会是可以改造的新信念而工作”②[美]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董乐山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9年,第245页。。在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运用多种手段,不断发掘和弘扬其蕴含的价值资源和精神力量。一是知识伦理化,即坚持理论教育和道德涵养并重,坚持先进性和纯洁性两手抓,以党内教育强化党性锻炼。从古田会议确立“思想建党、政治建军”原则,到延安整风在全党范围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从改革开放初期全面整党,到党的十八大以来开展历次集中教育……每到历史的关键节点,中国共产党都会及时结合当下中心工作与党的理论创新成果,通过党内教育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二是认知行动化,即坚持在实践中体悟和验证认知,强调用行动和成绩说话,促进知行合一、学思践悟的内在融通。三是目标使命化,即是将现实责任升格为政治使命,在具体任务中培育干事者的大局观和使命感。在中国共产党人看来,讲政治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一个愿为共产主义献身的共产党员,不仅应为党各个时期的具体任务而奋斗,而且应树立为共产主义奋斗到底的革命人生观。”③《陈云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37页。通过知识伦理化、认知行动化、目标使命化等方式,中国共产党在运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的同时,努力把实践经验凝炼为价值原则,不断强化党员干部的角色认知和组织认同,有效提升了组织整体的历史主动性。

其三,实践经验的价值凝炼。中国共产党非常注重实践经验的总结,并及时将之概括凝炼为便于学习遵循的行为规范和价值原则,使历史主动精神不断融入到广大党员的思想信念和精神风貌当中,塑造强化着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品格。这些行为原则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崇高理想的信念感召。旗帜鲜明讲政治,用远大理想激励党员干部,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延安期间,刘少奇提出“党性”概念,称党性是阶级性最高而集中的表现,不同阶级有不同的党性;中国共产党的“党性”,就是为了党的、无产阶级的、民族解放和人类解放的事业,毫不犹豫牺牲个人利益甚至生命,这是共产主义道德的最高表现。①《刘少奇选集》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131页。二是服务为民的宗旨要求。中国共产党立足人民立场,逐步构建起庞大而一脉相承的政党道德体系。1944年,毛泽东根据无产阶级政党本质属性及过往的革命经验,提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经典表述,深入推进了党的性质宗旨的历史建构。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制度,将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和宗旨教育进一步纳入制度化轨道。三是干事创业的能力警示。作为长期执政的世界第一大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保持对于能力危机的高度警觉。新中国成立前夕,为确保全党在夺取全国政权后经受得住执政考验,党中央特别作出“两个务必”的警醒;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新时代党和国家面临的重大问题挑战,党中央提出新时代党员干部应具备七种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七种思维能力,并用“三个务必”警示全党。四是正确行动的策略方法。为确保全党行动的统一、高效,中国共产党累积形成了大量可供学习效仿的思维行动模式。如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提出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略战术思维及军事策略;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提出的“两猫论”“摸着石头过河”等思想方法;党的二十大用“六个必须坚持”系统概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等,都体现出一个使命型、行动型政党,用理性指导实践的方法论自觉。通过上述努力,中国共产党及时、有效地将实践经验(包括教训)总结提升为便于理解和遵循的价值原则,为强化自身的历史主动品格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价值资源。

其四,精神标识的符号建构。历史主动精神,既体现为对客观经验的价值沉淀,也体现为对既有价值加以符号化、具象化建构,增强党员身份认同感、组织归属感的主动选择。中国共产党在对历史经验进行精神凝炼的同时,也善于从身边事、身边人中挖掘典型,并赋予其鲜明的地域性、人格化标识,以增强价值濡化的效果。2021年,党中央梳理发布了46个第一批被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这些精神标识来自于不同时期、不同场景下对于特定事件意义的符号建构。其中,既有以地域命名的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也有以个人名字命名的张思德精神、雷锋精神;既有孕育自党中央的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也有经由地方党组织或特定行业培育的南梁精神、吕梁精神;既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诞生的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积淀而成的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改革开放时期凝炼而成的改革创新精神、抗击“非典”精神,也有新时代积淀培育的工匠精神、脱贫攻坚精神,等等。“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②习近平:《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人民日报》2014年2月26日,第1版。这些经由历史沉淀和主观建构结合生成的精神符号体系,通过理性整合和交叉互证,集中体现为历史主动精神,成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精神品格的具象化、生动化写照。

总之,客观形势的压力内化、科学认知的伦理转化,以及为强化组织认同、推进党内共识进行的价值提炼、符号建构等主观努力,共同塑造了中国共产党人历史主动的精神特质。

三、中国共产党历史主动精神的行为表征

历史主动从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经典概念,经由百年的实践积淀和价值培育,最后被用于概括中国共产党的精神品格,彰显出鲜明而多元的行为特征。这些特征大体可以从认知(知)、责任(情)、战略(理)、意志(意)四个维度加以说明。

(一)认知维度:顺应大势、统筹全局的大局观念

历史主动精神,首先体现为善于运用科学理论察识趋势、辨别方向。马克思主义学说提供了把握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根据主次矛盾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就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旗帜,引导党员干部在世界发展大势中探寻规律、把握方向,不断提升在大局中思维处事的能力。一是体察顺应时代“大势”的能力。中国共产党人坚信站得高、看得远,理论越清晰,道路越开阔。每到关系中华民族命运和前途的关键时刻、重大关头,中国共产党总能通过创新性运用马克思主义,把握时代趋势和中国前进方向,作出正确抉择。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一再号召全党,要树立大历史观,从历史长时段和世界大视野看待党的历史、审视未来发展。二是辨识国家发展“大体”的能力。中国共产党坚信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从来不隐瞒自己的政治主张”①《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1059页。,始终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不断提高党员干部的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确保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偏向、不偏航。三是把握影响全局“大事”的能力。面对纷繁复杂的现实问题,中国共产党一贯主张要树立全局意识,善于“照顾各方面和各阶段的性质”②《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175页。,从事物发展的主要矛盾、影响全局的关键环节入手,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总之,中国共产党在百余年的奋斗历程中,“始终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把握历史大势,正确处理中国和世界的关系,善于抓住和用好各种历史机遇”,主动“从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全球风云中分析演变机理、探究历史规律,提出因应的战略策略”③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第13、18页。。这是历史主动精神在认知维度的体现。

(二)责任维度:以我为主、勇担时代重任的担当精神

历史主动精神,其次体现为坚持以我为主,勇立时代潮头,始终把握事业发展的主导权。无产阶级政党是以实现人的全面解放和全面发展为奋斗目标的使命型政党,内在具有掌握事业发展领导权和主动权的思想自觉和行为自觉,即使需要联合其他政党行动,也是“以党的无产阶级性质不致因此发生问题为前提”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686页。。这种以人类解放为使命、当仁不让的担当精神,一是体现为掌握事业发展领导权的独立自主意识。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个别领导人因缺乏争夺革命领导权的意识,致使党的事业遭受严重挫折。基于这一深刻教训,党的四大明确提出无产阶级的民主革命领导权问题,之后又逐渐确立独立自主开展武装斗争的总方针。毛泽东指出:“无论处于怎样复杂、严重、惨苦的环境,军事指导者首先需要的是独立自主地组织和使用自己的力量。”⑤《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222—223页。二是体现为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基点上的自立自强观念。新中国成立初期,面对国外反华势力的威胁和压迫,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原则,提出“中国的事情,要靠共产党办,靠人民办”⑥《毛泽东选集》第4卷,第1162页。;同时围绕如何巩固革命成果和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重大问题,探索形成一条适合本国实际的自主发展之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更加强调自立自强的发展原则。《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把“坚持独立自主”“坚持中国道路”概括为党百年奋斗积累的宝贵经验。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必须坚持自信自立”作为推进理论创新的“六个必须坚持”之一。总之,建党百年以来中国之所以能够取得伟大的成就、创造出彪炳史册的奇迹,一个重要因素就在于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为国家谋富强、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使命,牢牢掌握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主导权。这是历史主动精神在责任维度的体现。

(三)战略维度:主动应变、善于化危为机的机遇意识

历史主动精神,再次体现为善于辩证地看待历史发展中的困难挫折,从危机中发现生机、从困境中寻找出路。马克思主义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及其内含的唯物辩证法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理性对待困境、永葆革命斗志提供了思想方法的支撑。毛泽东指出:“客观事物中矛盾着的诸方面的统一或同一性,本来不是死的、凝固的,而是生动的、有条件的、可变动的、暂时的、相对的东西,一切矛盾都依一定条件向它们的反面转化着。”①《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330页。这种经唯物辩证法培植生成的战略思维,一是体现为不畏困难、积极进取的乐观精神。如面对大革命失败后的白色恐怖,中国共产党人坚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面对抗日战争爆发后敌强我弱、力量悬殊的时局,中国共产党人认为“兵民是胜利之本”,坚信胜利必然属于中国。毛泽东习惯将军事实力强大的对手称为是“纸老虎”,认为对敌斗争的正确思维方式,是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②《毛泽东选集》第4卷,第1267页。,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强大自信。二是体现为化劣势为优势、转危为机的战略意识。战略思维,本质上是通过积极主动的思考,将客观基础(特别是劣势基础)转变为现实发展(特别是事实优势)的应变能力。毛泽东称,“战争力量的优劣本身,固然是决定主动或被动的客观基础,但还不是主动或被动的现实事物,必待经过斗争,经过主观能力的竞赛,方才出现事实上的主动或被动”。③《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491页。基于此,他创造性提出了“内线作战中的外线作战”“防御中的进攻”的作战思路,倡导“你打你的,我打我的”,将唯物辩证法活学活用于具体的革命实践中。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积极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主动识变应变,不断提升应对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的战略能力。总之,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面对革命、建设和改革道路上的艰难险阻,通过把握战略主动,成功化劣势为优势、变弱者为强者、改不利为有利,推动中国各项事业持续进步、从胜利走向胜利。这是历史主动精神在战略维度的体现。

(四)意志维度:直面不足、以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的斗争勇气

历史主动精神,最后体现为心怀忧患意识,敢于直面不足,能够在自我否定、自我批判中与时俱进、创新发展。中国共产党从马克思主义矛盾学说中汲取思想滋养,坚持自我否定是推动事物发展的根本力量。列宁指出:“公开承认错误,揭露犯错误的原因,分析产生错误的环境,仔细讨论改正错误的方法——这才是一个郑重的党的标志。”④《列宁选集》第4卷,第167页。作为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兼具政治和社会两种属性⑤张浩:《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双重属性及其实践向度》,《马克思主义研究》2022 年第11 期,第100页。,一出生就铭刻着斗争的烙印,一路走来就是在斗争中求得生存、获得发展、赢得胜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产党人讲党性、讲原则,就要讲斗争。”①习近平:《信念坚定对党忠诚实事求是担当作为努力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人民日报》2021年9月2日,第1版。新时代,同样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另外,中国共产党人一向具有直面问题、勇于自我革命的反省意识。从1926年发布清洗贪污腐化分子通告,到党的五大提出“党的建设”范畴及设立中央监察委员会;从1942年延安整风在全党范围内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到新中国成立后提出并坚持从严治党,中国共产党正是在不断的自我革命中,实现了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接续进步。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总结党的建设经验,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明确提出“党的自我革命”这一重大命题,并将之作为党的百年奋斗的重要历史经验,以及跳出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中国共产党敢于直面自身不足,坚持以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不断将党的政治优势转化为社会发展优势。这是历史主动精神在意志维度的体现。

总之,大局观念、担当精神、机遇意识和斗争勇气,鲜明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主动精神。这四个特征彼此联系、互为支撑,与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血气相连、映照互证,共同构成理解中国共产党精神品格和行为取向的基本要素。

四、结 语

本文从历史主动概念的产生及变迁出发,探讨中国共产党历史主动精神的哲学内涵、历史生成及行为表征,意在说明:在新时代的中国语境下,“历史主动”概念被用于揭示中国共产党的精神品格和先进性特征,存在着理论、历史、现实的多重逻辑支撑。它贯穿着党领导人民斗争和发展的百年历程,蕴含着中国各项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基因密码。将“历史主动”作为中国共产党的精神标识,有利于进一步把握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也有利于促进全体人民特别是党员干部对于新时代党的精神品格和行为特征的价值共识和行为期待。这对于进一步强化党内认同,提升党员干部的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和政治执行力,增强全党凝聚力、团结力和战斗力具有重要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历史主动精神一经提出,便迅速得到全党全社会的广泛认同,足见这一概念并非旋起旋落的流行话语和学术热词,而是具有体现党性、贴合民心、增强底气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可以预见,随着历史主动概念的广泛使用,关于其内涵特征、价值特色、宣传应用的学术讨论将会持续深化;理清历史主动精神与伟大建党精神之间的内在联系,探讨强化中国共产党强化组织认同和价值共识的现实策略,仍有较大研究拓展的空间。

猜你喜欢
主动精神中国共产党历史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历史主动精神重要论述探析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以来关于历史主动精神的研究述评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以“三原色”为导向开展数学教学的思考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