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一体化、集聚经济与地方竞争:形成区域共同富裕格局的动力结构及其作用机制*

2023-12-08 06:49:16蔡之兵
广东社会科学 2023年6期
关键词:共同富裕竞争区域

蔡之兵

引 言

自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目标后,共同富裕就成为接下来很长一段时期内的重要工作。在影响共同富裕的众多因素中,区域经济自身的载体属性及其对其他差距类型的间接影响,都使得实现区域共同富裕成为当务之急。然而,由于我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区发展禀赋、发展基础与发展能力大不相同,实现共同富裕无疑面临巨大挑战。更值得关注的是,当前讨论区域共同富裕的文献,多立足于区域经济指标的差距,关注区域现实发展的现象与趋势,①王青、刘思良、张恩、乔丹:《中国共同富裕水平的区域差异、分布动态演进及空间相关性》,《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2期。但对影响区域发展格局演变的主要动力及其关系则没有从理论层面展开深入研究。考虑到实现区域共同富裕目标的艰巨性,深入剖析影响区域发展格局的动力构成、作用机制以及理论基础,将为最终实现区域共同富裕目标提供更有参考价值的政策依据。

一、区域发展格局演变的复杂性及其理论机制

实现区域共同富裕是区域发展格局的根本导向,但以共同富裕目标来衡量区域发展格局却并不容易,实际上,由于区域发展自身的多重属性,实现区域共同富裕目标在如下三方面都面临挑战。

首先,实现区域共同富裕是经历多个发展阶段的长期过程。在区域发展层面,无论是缩小区域发展差距,还是实现共同富裕,都将是一项长期任务。在现实经济活动中,由于影响因素的多样性,区域发展格局的演变并不会始终朝着区域发展差距缩小的方向前进,而往往会呈现发展差距扩大—缩小—再扩大—再缩小的曲折发展轨迹。不仅如此,这些不同演变方向的发展阶段并不是相互割裂的,而是存在密切的因果关系,区域发展差距的扩大可能是下一阶段区域发展差距能够缩小的前提条件,而区域差距开始缩小的发展阶段,又可能孕育着下一阶段会导致区域差距扩大的因素。因此,实现区域共同富裕目标将会经历多个不同发展趋势的发展阶段,其长期性与曲折性也是实现区域共同富裕目标必将面临的挑战。

其次,实现区域共同富裕需要处理多空间尺度主体的关系。与其他差距类型不同,缩小区域发展差距需要处理不同空间尺度的主体关系。从数量看,中国是全世界为数不多的实行五级行政区划的国家,行政区域的数量较多。除了行政区域这种空间尺度,在我国的区域体系中,还同时存在其他多种不同类型的空间尺度,也会影响区域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如东部、中部、西部、东北等跨省级行政区域的空间尺度;城市群与都市圈等包含多个不同城市的空间尺度;中心区、郊区与边界区域等反映城市内部结构的空间尺度。显然,这些尺度不同且数量众多的区域体系,极大地增加了缩小区域发展差距的难度。

最后,衡量区域共同富裕面临着多个不同维度的评价标准。如何选择衡量区域共同富裕的标准,也是影响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关键因素。一方面,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共同富裕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②习近平:《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求是》2021年第20期。区域共同富裕也不可能追求所有区域都处于同一发展水平的目标,这种狭隘的平均主义应坚决被摒弃。另一方面,关于衡量区域共同富裕的具体标准,有学者认为区域之间人均收入或经济指标的趋同高度契合这一要求。③陆铭、李鹏飞:《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经济研究》2022年第8期。而在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意见中,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础设施通达程度比较均衡、人民基本生活保障水平大体相当则是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导向目标。此外,也有从其他角度衡量区域共同富裕的标准。总而言之,对区域共同富裕的判断标准目前并没有统一的结论。

可见,区域共同富裕目标为区域发展格局的演变提出了明确要求,但实现这一目标也面临较大困难。从这些困难的本质看,如实现过程的长期性与曲折性、多空间尺度区域的复合影响、区域共同富裕衡量标准的难以确定,实际上都是因为作用于区域发展格局的因素在发挥各自作用时都具有双重影响,这些双重影响的叠加与交织导致了实现区域共同富裕过程中的一系列困难与挑战。

在区域经济学理论体系中,影响区域发展格局的因素主要包括区域发展的积极性、区域发展的效率以及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程度,影响三者的主要动力分别是地方竞争、集聚经济与区域一体化。显然,这三大因素对区域发展格局的影响都具有明显的双重属性。如区域一体化是提高区域发展水平从而实现区域共同富裕的必然路径,但区域一体化水平提高的同时,也往往会拉大区域发展差距;集聚经济是区域发展效率提高的前提条件,但随着经济活动集聚程度的提高,拥挤成本的上升反过来又会对区域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地方竞争能够有效激发个体区域的发展积极性,加快区域发展,但过度竞争又会导致产业同构、产能过剩和地方债务加速上升等风险。因此,不同因素对区域发展格局产生的作用并不一致甚至相互冲突,为进一步厘清区域发展格局在区域共同富裕目标下的演变过程,有必要对影响区域发展格局的动力进行分析,从不同角度提出优化与协调这些不同动力的作用渠道,持续推动区域共同富裕进程。

二、区域一体化影响区域发展格局的二重性及其现状

(一)区域一体化的内涵与作用渠道

区域一体化是源自国际政治与国际经济学的重要概念,与经济一体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等概念内涵相近,其本意是指国家之间通过削弱影响双方自由交易的诸多因素并最终达到最优国际经济结构的过程。①庞效民:《区域一体化的理论概念及其发展》,《地理科学进展》1997年第2期。然而,伴随着全球化一体化发展水平的提高,国际经济发展环境已经能够逐渐影响国内区域经济发展,区域一体化也逐渐由国家层面的合作过程演变为兼具国家合作与国内部分地区合作的概念。尤其对中国而言,由于自身区域经济特征较为明显,区域一体化是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变量。在区域经济理论体系中,区域一体化是能够影响整体区域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其主要作用渠道包括要素流动导致的边际效益调整效应、市场一体化导致的规模经济效应、市场主体竞争强度增加导致的动力效应。

首先,区域一体化能够通过要素的自由流动来优化要素空间布局,实现要素边际收益的递增。无论是基于先天禀赋,还是限于后天发展水平,生产要素的空间分布都很难达到完全均衡的状态。如果区域之间存在较为明显的市场分割,生产要素在局部区域内过度集聚,就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边际收益递减的情形并最终影响区域发展水平。反之,如果区域之间实现了高度一体化,要素能够充分自由流动,局部地区过度集中的生产要素就可以向要素欠缺的地区进行转移,实现要素空间布局的均衡化,并发挥先发地区优质生产要素在欠发达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最终实现整个地区发展水平的继续提升。

其次,区域一体化能够消除市场壁垒与市场分割,充分发挥巨型规模市场优势,为整体区域经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经济学理论已经指出,市场规模是影响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企业与产业拥有的市场规模越大,其发展潜力越会得到充分发挥,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就会进入良性循环轨道。①曹明福、李树民:《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利益来源:比较优势、规模优势和价格倾斜优势》,《中国工业经济》2005年第10期。反之,如果区域之间存在较为明显的市场割裂与市场壁垒,市场规模优势就难以形成,这无疑会极大地抑制市场规模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因而,通过实施区域一体化战略,加快破除各种不同类型的市场分割与市场壁垒,最大程度发挥市场规模对经济发展的引领与支撑作用,也是提高整体区域发展水平的重要前提。

最后,区域一体化能够提升市场主体的竞争强度,为区域整体发展水平的提升提供直接动力。实践已经证明,市场主体的公平自由竞争是促进经济发展水平提升的重要动力。在不同区域各自为政的情形下,各区域之间难以形成公平自由的整体竞争环境,其内部的市场主体往往囿于各自内部竞争,很难充分发挥企业与产业主体的积极性。在区域一体化水平不断提升的背景下,区域内部的各类市场主体就会进入更广大、更自由和更公平的发展平台,相互之间的竞争强度也会随之大幅提高,这会倒逼这些市场主体加快培育自身的核心竞争优势,并在这个过程中为整体区域发展水平的提升提供直接动力。

(二)区域一体化影响区域发展格局的二重性

显然,区域一体化有助于推动整体区域发展水平的提高,但具体到区域发展格局这一对象,区域一体化除了会提高整体区域发展水平,还会拉大区域之间的发展差距。从现有研究看,既有认为实施包括加强交通联系、加快产业转移等内容的区域一体化政策体系,有助于显著缩小区域发展差距的观点,②李娜、石敏俊、张卓颖、陈志钢:《基于多区域CGE模型的长江经济带一体化政策效果分析》,《中国管理科学》2020年第12期。也有研究指出区域一体化虽然能够在短期内缩小地区收入差距,但在更长时期内地区收入差距反而会随着区域一体化发展水平的提高而不断扩大。③陈喜强、姚芳芳:《协调发展视角下政府主导区域一体化战略的政策效应评估——以泛珠三角地区9省区居民收入为例的考察》,《贵州社会科学》2020年第5期。当然,更多的文献认为区域一体化对区域发展差距会产生“倒U型”影响,即在区域一体化进程的早期,区域发展差距会逐渐扩大,但当区域一体化进入后期,区域发展差距就会开始缩小。④刘乃全、胡羽琦:《区域一体化可以缩小城市间收入差距吗?——来自长三角地区的经验证据》,《浙江社会科学》2022年第10期。可见,区域一体化既能够提高整体区域发展水平,又可能会拉大区域发展差距,这就是其作用于区域发展格局演变过程的二重性。⑤区域差距是综合概念,既包括经济指标的差距,也包括公共服务等社会领域指标的差距,但考虑到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和支撑性作用,本文在讨论区域差距时,主要以经济指标差距为基准。

从具体机理看,区域一体化之所以会具有二重性,主要原因在于经济区与行政区的分割对市场经济规律发挥作用的渠道会产生巨大影响。从发展主体看,行政区经济是我国发展模式的重要特征,在行政区辖区范围内的发展收益与行政区主体的利益密切相关,这就意味着在区域一体化程度不高的情形下,行政区可以享有绝大部分自身发展活动的经济利益。然而,当区域一体化程度逐渐提高甚至达到了完全一体化水平,行政区就不能确保辖区内经济活动的利益都被自身拥有,其他行政区的经济主体同样有机会获得本地区的市场规模和发展红利。可见,区域一体化会打破行政区主体的利益壁垒,而让市场经济规律充分发挥作用,这个过程既会为发展能力较强的地区带来巨大的发展空间,也会增加发展能力较弱地区的发展压力并最终影响区域发展格局的演变方向。

在实现区域共同富裕目标的过程中,区域一体化的这种二重性也赋予了其独特地位。一方面,实现区域共同富裕要求做大蛋糕,这需要发挥区域一体化在提高整体区域发展水平上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实现区域共同富裕也要求分好蛋糕,这就需要克服区域一体化可能拉大区域发展差距的消极影响。因此,区域一体化对实现区域共同富裕目标也产生了双重影响,实现区域共同富裕目标要在发挥区域一体化积极作用的同时,采取有力措施遏制区域一体化扩大区域发展差距的影响,这就为未来实现区域共同富裕目标指明了方向,也为通过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从而实现区域一体化提出了明确要求。

(三)区域一体化进程的现状及其判断

无论是十八大之前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还是十八大之后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不断提高区域一体化水平都是中国区域发展战略的长期重点。然而,由于区域一体化也同时受到多种因素影响,提高一体化水平也并非易事。为了更好地评价中国区域一体化进展,本文采用改进的价格方差模型来测算1992—2021年的国内市场一体化指数,测算结果见表1。①李真:《中国国内市场一体化的演进轨迹研究:1986—2009》,《山东行政学院学报》2012年第5期。

表1 1992—2021年全国平均市场一体化指数

整体看,1992—2021年中国市场一体化指数虽然经历了多个不同周期,但总体趋势在下降,这就意味着这一时期的区域一体化水平在提高。分阶段看,1994—2001年、2001—2008年、2008—2013年的市场一体化指数都出现过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而1994年分税制改革后所形成的地方发展格局、2001年加入WTO(世界贸易组织)所带来的国际市场需求、2008年“四万亿”投资所释放的经济发展动能,极大加速了整体区域的发展,但在某种程度上也强化了地方政府“各自为战”的发展思维,这可能也导致了市场一体化指数在部分年份的上涨。此外,2017年后,中国的市场一体化指数开始进入稳步下降区间,而也正是当年,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为区域一体化程度的持续提高奠定了坚实基础。②孙久文、胡俊彦:《迈向现代化的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探索》,《改革》2022年第9期。当然,也要看到市场一体化指数在2017年之后的下降速度比较缓慢,这也暗示区域一体化进程已经进入攻坚期与深水期,未来继续提高区域一体化水平需要付出更大努力。

三、集聚经济影响区域发展格局的二重性及其现状

(一)集聚经济的内涵与作用渠道

集聚经济是区域经济学解释经济增长的重要概念,其影响区域发展格局的渠道主要包括产业协作、劳动力共享与知识溢出等,这也是马歇尔针对产业集聚现象提出的三种重要外部性。①吴建峰、符育明:《经济集聚中马歇尔外部性的识别——基于中国制造业数据的研究》,《经济学(季刊)》2012年第2期。

首先,经济集聚能够形成深度的产业合作从而实现规模经济。一方面,集聚程度的提高意味着产业规模的扩大,当产业规模达到一定程度后,不同产业链位置的企业就可以形成集中的交易市场,这有助于降低运输成本、库存成本、原料成本。另一方面,当一个区域形成产业集群后,其庞大的市场规模也会吸引更多的企业,从而形成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其次,经济集聚能够实现劳动力共享。集聚理论指出,劳动力池(Labor pool)是集聚效应发挥作用的重要载体。②刘岳平、文余源:《劳动力池效应、知识溢出效应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基于马歇尔产业集聚理论》,《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5年第6期。各种产业和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集中,可以为人口集聚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工作环境与产业环境及组织基础,这既会增强地区对人力资本的吸引力,也会为劳动力的自由充分流动提供支撑,并减少劳动力在不同企业与不同岗位转换过程中需要付出的搜寻成本。最后,大量企业在同一区域的集聚,有助于提高不同企业与劳动力的交流频率,这不仅会减少信息搜寻成本,更重要的是能够为创新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这对工业化后期与后工业化时期的企业具有重要意义。

(二)集聚经济影响区域发展格局的二重性

在一个国家内部,经济活动与生产要素向局部地区的集聚是培育增长极地区的根本路径,也是最终带动整体区域发展的重要支撑,这也是集聚现象会普遍发生于所有经济大国的必然原因。然而,集聚现象不仅会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积极作用,同样也会产生影响区域经济的负面效果,这是因为集聚程度的提高不仅能产生知识溢出、技能匹配与劳动力共享的正外部性,还会导致生活成本、工资成本提高的负外部性。③郭峰、陈凯:《互联网技术、空间拥挤成本与制造业集聚选择——基于新经济地理模型及检验》,《工业技术经济》2020年第9期。换言之,集聚程度的提高一方面会加速区域经济发展,但另一方面也会不断提高拥挤成本并最终对区域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因此,集聚经济对区域发展格局的演变同样具有二重性。

在实现区域共同富裕的过程中,区域发展差距是长期存在的现实,先发地区的发展水平不仅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决定整体区域的发展水平,它对其他地区的辐射带动能力与效果,同样是决定最终整体区域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因此,实现区域共同富裕目标,高度依赖于先发地区发展水平的持续提升,这就必然要求这些地区能够保持在不同产业上的竞争优势,而提高产业的集聚程度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与此同时,产业集聚程度的提高,会导致拥挤成本的不断上涨,对这些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也会带来负面影响,这就会形成关于集聚效率与集聚成本的权衡:先发地区要通过不断提高产业集聚程度来提升自身发展水平,但集聚程度的提高又会导致发展成本的上涨,这又会反过来影响先发地区的发展。因此,如何在不断提高产业集聚程度的同时,控制发展成本的上涨趋势,是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与城市高质量发展战略需要统筹布局的重点任务。

(三)中国产业集聚与集聚成本的演变与现状

为更好分析当前中国产业集聚与集聚成本的变化情况,本文将利用《中国工业统计年鉴》与《中国城市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测算中国30个制造业与6个服务业的产业集聚程度以及35个重点城市的发展成本。其中,衡量产业集聚程度采用E-G指数(产业地理集中指数),①陈建军、黄洁、陈国亮:《产业集聚间分工和地区竞争优势——来自长三角微观数据的实证》,《中国工业经济》2009年第3期。发展成本以商品住宅销售价格为代表。②发展成本是综合概念,包含土地成本、人力成本、资金成本等多种不同类型的成本,考虑土地成本的基础性以及其他成本与土地成本的高度相关性,文中以“商品住宅销售价格”作为发展成本的代表。与此同时,为确保结果可信,本文也对人力成本进行了相同测算,结论高度一致。测算结果分别见表2与表3。

表2 2005—2019年36个产业集聚程度变化情况

表3 2005—2019年35个重点城市发展成本与GDP的变化

一方面,由表2的产业集聚程度测算结果可知,2005—2019年,中国共有25个产业的集聚指数出现提升,占全部产业的比重超过三分之二,集聚指数下降的产业为11个,这也符合这一时期中国产业格局的总体变化情况。进一步分析,2005—2019年,产业集聚程度始终保持上升的产业有12个,始终处于下降趋势的有8个,经历先升后降和先降后升过程的产业则多达16个。从这个角度看,中国的产业集聚仍然处于动态变化进程中。另一方面,重点城市发展成本与经济总量的增幅比较也清晰揭露了这些产业集聚重镇的发展成本变化情况。2005—2019年,发展成本增幅大于经济总量增幅的城市仅有12个,而发展成本增幅低于经济总量增幅的城市则多达23个。但进一步观察2012—2019年的情况,可以发现在这一区间,发展成本增幅大于经济总量增幅的城市已经多达19个,发展成本增幅小于经济总量增幅的城市则快速下降至16个,这也意味着自2012年后,大多数重点城市开始进入发展成本增速大于经济增速的发展阶段。因此,结合产业集聚程度的发展变化,可以认为虽然目前中国产业的集聚格局仍没有达到相对稳定的分布状态,但增速过快的发展成本已经开始冲击重点城市的经济发展和产业体系,而这些重点城市又恰恰是产业集聚发生的主要地区。在这种背景下,未来如何协调推动产业集聚与降低成本工作,将是实现区域共同富裕目标最大的挑战之一。

四、地方竞争影响区域发展格局的二重性及其现状

(一)地方竞争的内涵与作用渠道

大量文献已经证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分权与官员晋升的双重激励所创造的地方竞争模式,有效推动了中国经济高速增长。①马草原、朱玉飞、李廷瑞:《地方政府竞争下的区域产业布局》,《经济研究》2021年第2期。从现实经济活动看,地方竞争影响区域发展格局的渠道主要包括基础设施建设、招商引资以及地方政府对中央政府产业政策的响应机制。

首先,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能够有效提升区域的要素吸引力和经济总量。在影响地方内部经济社会发展潜力和外部资源吸引力的众多因素中,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无疑扮演着重要角色。一方面,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会直接影响企业的生产成本和地区的人才吸引力。另一方面,基础设施建设本身就是GDP的构成部分,基础设施投资的大规模投入,往往伴随着经济总量的提高,这也是基础设施建设之所以是地方竞争影响区域发展格局的重要渠道的原因。其次,招商引资也是地方竞争影响区域发展格局的重要工具。为了尽快提升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通过招商引资快速引入能够产生经济指标的企业与产业,也是地方竞争模式下较为常见的政府行为之一。最后,地方政府对中央政府产业发展意图的集体响应机制,也是影响区域发展格局的重要动力。相关文献已经表明,地方政府官员之所以愿意提升辖区经济总量,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央对地方实施了经济指标考核制度。②周业安、赵晓男:《地方政府竞争模式研究——构建地方政府间良性竞争秩序的理论和政策分析》,《管理世界》2002年第12期。在这种背景下,地方政府会高度重视和积极参与中央政府所提出的产业发展方向,20世纪80年代的家电产业、90年代的轻纺产业,再到21世纪前10年的光伏产业、近几年的芯片产业的发展轨迹莫不如此。③蔡之兵、张可云:《空间布局、地方竞争与区域协调——新中国70年空间战略转变历程对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空间科学的启示》,《人文杂志》2019年第12期。

(二)地方竞争影响区域发展格局的二重性

中国行政区域数量多且政府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地方竞争能够进一步激发行政区域发展经济的积极性从而实现整体区域的共同发展。然而,也要看到,地方竞争能够发挥作用的重要前提是以GDP为核心的政绩考核制度,长期通过这种制度来引领地方之间的发展竞争,同样会产生一系列的负面效果。

一方面,地方竞争很难在保证发展速度的同时,实现发展质量的提高。追求速度是地方竞争模式的重要特征,这会导致很多区域的发展战略陷入“短视化”陷阱,进而在地区发展、企业引进、产业选择等领域出现一系列雷同现象,这就意味着大量宝贵的资源会被投入高度相似的产业中。而实践证明,不符合本地比较优势的发展战略,往往很难取得预期效果并可能导致巨大的资源浪费。更值得警惕的是,过度的地方竞争也极大增加了发展的无序性,地区发展的效率很难保持。另一方面,地方竞争还可能会给区域与国家发展带来潜在风险。地方竞争虽然能够激发个体区域的发展积极性,但由于这一模式高度依赖固定资产投资、优惠的招商引资政策,需要地方政府源源不断地投入大量资金。然而,实践也已证明,地方竞争模式下所形成的绝大多数产业体系都很难产生足够的收入,这种“入不敷出”的发展必然会衍生出庞大的地方债务与金融风险,会对整个国家的发展产生巨大的挑战。

可见,地方竞争固然能够极大地释放地方发展活力,是促进个体区域尤其欠发达区域发展的重要工具,但随着产业结构的变化,发展过程的复杂性也不断增加,通过政府直接参与经济活动来促进经济增长已经愈发困难,继续依靠地方竞争释放的发展动力在面临巨大压力的同时,也将会带来各种风险。因此,探索未来如何在保证地方政府发展积极性的前提下,引导地方区域能够形成科学合理的产业分工格局,对加快个体区域发展和避免整体区域发展风险都具有重要意义。

(三)地方竞争面临的挑战及其表现

地方竞争是促进中国经济长期发展的重要动力,但随着国内发展阶段与国际发展环境的变化,地方竞争的正面效应开始削弱,如经济效率逐渐下降与财政收入压力增大,前者可以通过单位固定资产投资的产出变化进行说明,后者则体现于各省(区、市)的财政自给率逐步下降,具体测算结果见表4与表5。

表4 1995—2022年单位固定资产投资的产出

表5 1997—2019年各省(区、市)财政自给率演变情况

由表4可知,中国单位固定资产投资的产出总体处于下降趋势。1995年,每1元的固定资产投资能够产生约3元的GDP,1997年后,该比值由3.1961的峰值开始下滑至2016年的1.7184,这充分表明固定资产投资的经济增长效应开始下降,虽然该值自2017年开始上升,但相比于之前的峰值仍然有很大差距,且增速相对缓慢,这也意味着支撑地方竞争长期发挥作用的渠道开始面临巨大压力。在财政自给率方面,表5的测算结果也证实除了西藏自治区,其他各省(区、市)的财政自给率都处于下降区间,其中,2019年财政自给率相较于各自峰值下降幅度超过30%的省份有3个,分别是福建省、江西省与黑龙江省;下降幅度在20%—30%区间的省(区)有13个,分别是河北省、辽宁省、吉林省、浙江省、安徽省、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海南省、四川省、贵州省、甘肃省;下降幅度在10%—20%区间的省(区、市)有13个,分别是北京市、天津市、山西省、内蒙古自治区、江苏省、山东省、广东省、重庆市、云南省、陕西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下降幅度低于10%的省级行政区仅有上海市。因此,地方竞争模式的效率正在下降,且面临的财政压力也在逐步增加,未来需要构建更加有效的地方竞争模式,在保障各地发展积极性的前提下,避免无序地方竞争导致的资源浪费与各种风险。

五、构建支撑共同富裕目标的区域经济布局的思路

(一)认识上,把握区域共同富裕过程的长期性和主体耦合的复杂性

实现区域共同富裕目标的过程具有时空双重属性。一方面,要充分认识实现区域共同富裕目标的长期性与曲折性,要通过强化区域协调发展的法律基础,为最终实现区域共同富裕目标提供保障。针对区域合作的路径,应加快制定《区域关系法》,通过法律来规范区域发展行为,避免区域的无序竞争,引导区域加强合作,实现区域共同发展。针对区域战略的实施,应加快制定《区域战略法》,为区域战略的长期实施提供支撑,不断推动区域实现高质量发展。针对区域规划的地位,应加快制定《区域规划法》,确保区域与城市发展规划的权威地位,从根本上避免发展规划的“朝令夕改”现象。另一方面,也要准确认识实现区域共同富裕目标的空间属性,处理好不同尺度的区域关系是实现区域共同富裕目标的必然要求。针对中国行政区划层级多、行政区域数量多的现状,应充分发挥国土空间规划的发展底图与蓝图作用,根据国土空间规划作出的国土空间功能定位,为各类区域发展规划提供指引与约束,引导各区域探索符合自身禀赋的发展路径,加快形成优势互补的区域经济布局。①蔡之兵:《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的形成路径:基于区域优势互补的视角》,《改革》2020年第8期。

(二)主体上,构建先发地区与后发地区的深度融合发展体制

首先,先发地区仍要在做大蛋糕上发挥引领作用。不平衡的区域经济格局将会长期存在,先发地区得益于自身优越的区位条件、发展基础与发展能力,对整体区域发展水平的提高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一方面,先发地区要仍然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高质量发展为要求,全方位优化、改革、设计发展体制,不断增强先发地区攻坚克难、引领创新、辐射带动的能力。另一方面,先发地区应继续提升产业竞争优势。在已不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上,先发地区应加强与其他地区的合作,有序引导产业转移;在已经形成先发优势的产业上,先发地区应积极推动技术研发与产业升级进程,进一步强化先发优势;在决定国家前途的未来产业上,先发地区理应前瞻谋划、系统布局,争取率先探索出科学发展路径。其次,欠发达地区要加快探索可持续的发展路径。由于发展难度增加且欠发达地区数量众多,想要同时实现所有欠发达地区的快速发展并不现实。在当前发展阶段下,欠发达地区应立足于自身发展禀赋、发展基础与发展能力,瞄准国家产业体系薄弱环节以及先发地区已不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以增强内生发展能力为目标,坚持问题导向,因地制宜地探索科学的可持续发展路径。最后,要加快构建先发地区与后发地区的深度合作机制。实现区域共同富裕目标,必然要求先发地区与后发地区产生紧密关联,尤其要发挥先发地区对欠发达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以及后发地区对整体区域发展的承载能力。因此,未来要进一步加强两者之间的交通基础设施联系、产业分工网络联系、政务治理体系联系,真正实现两者发展的深度融合。②蔡之兵:《区域优势演变、产业地位变迁与差异化发展路径》,《求索》2021年第4期。

(三)动力上,要发挥统一大市场建设、降低发展成本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根本性作用

针对区域一体化、集聚经济与地方竞争对区域发展格局的双重影响,未来实现区域共同富裕目标应协调三大动力的作用机制。首先,坚定不移地推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在区域关系上,要遏制地方政府追逐个体利益的发展模式,持续破除不同形式的市场封锁与市场壁垒,真正实现高度一体化的全国市场,为要素的自由流动奠定基础。与此同时,针对一体化过程中可能会伴随出现的区域差距拉大现象,既要保持足够的战略定力,也要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通过提高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针对性、精准性与有效性,在较长的时期内对缩小区域发展差距的任务进行部署。其次,坚定不移地提高先发地区的产业集聚程度。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重点地区与城市的发展效率(如单位土地的经济产出)仍然偏低,进一步提升这些重点城市的产业集聚程度对保持整体区域的发展势头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当前持续上涨的发展成本尤其是空间成本已经严重制约了重点城市的持续发展,对此,应以这些地区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对象,以“降成本”为改革的重要目标,优化土地使用结构,改革商品房销售制度,加大保障房供应比例。与此同时,有序调整金融机构考核指标,引导金融机构增强为实体经济服务的意识和能力,系统降低发展成本。最后,坚定不移地发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引领作用。针对地方竞争模式具有的双重影响,未来一方面要继续发挥地方竞争促进区域发展积极性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则需要实现地方竞争所采取的工具由投资竞争转向创新竞争,鼓励地方围绕区域创新能力提升,培育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企业和产业而展开竞争。

(四)保障上,加快完善区域高质量考核制度、区域协调发展制度、区域可持续发展制度

未来想确保三大动力能够持续推动区域共同富裕进程,还需要加快完善区域高质量考核制度、区域协调发展制度、区域可持续发展制度。首先,要优化地方政绩考核制度,引导区域转向高质量发展。政绩考核是影响地方政府行为的根本因素,为促使各区域能够转向高质量发展,既要强化政绩考核指标的精准性,增加能够衡量经济发展效率的指标(如单位土地的产出、单位产出的税收等)的权重,又要确保政绩考核指标的长期性,对地方区域的考核要着眼长远,尤其是对重点地区的考核,可考虑实施三年或五年一次的高质量考核,引导这些地区的发展战略盯住长期发展目标。其次,要完善区域协调发展制度。当前,针对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等重大区域战略,相关部门都已经制定了相关规划,但针对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自身,尚没有出台具有权威性与约束性的发展规划。对此,未来应基于十八大以来区域协调发展所遇到的共性难题,加快制定有关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自身的发展规划,持续有效推动区域协调发展进程。最后,要构建区域可持续发展制度。在国家层面应建立高质量发展评价制度与资源能耗评价制度,对各地区的发展质量、发展效率与发展效益进行综合评价,对发展质量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且发展能耗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地区和产业,应采取有原则、有标准、有步骤的淘汰制度,确保整个国家发展模式的可持续性。

猜你喜欢
共同富裕竞争区域
共同富裕
经济(2022年11期)2022-11-05 08:25:06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当代陕西(2021年16期)2021-11-02 06:45:02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华人时刊(2021年21期)2021-03-09 05:31:28
感谢竞争
关于四色猜想
分区域
儿时不竞争,长大才胜出
竞争
小说月刊(2015年9期)2015-04-23 08:48:17
基于严重区域的多PCC点暂降频次估计
电测与仪表(2015年5期)2015-04-09 11:3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