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视角下的《中医诊断学》慕课字幕英译研究*

2023-05-13 07:17李冠颖周开林王天芳
中医药导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诊断学传播者字幕

李冠颖,周开林,王天芳

(1.北京中医药大学人文学院,北京 100029;2.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北京 100029)

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是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的缩写,中文名称为“慕课”。慕课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教学模式,初步实现了跨时跨界、大规模参与、公开免费、资源共享、及时互动的梦想。《中医诊断学》课程是北京中医药大学首门慕课建设的中医专业主干课程,以诊法、辨证为主要教学内容,适合海内外医学专业学生及广大中医爱好者学习[1]。鉴于该课程面向全球,字幕翻译必然成为课程建设的一个重要部分。笔者将在拉斯韦尔5W传播理论的视角下剖析课程字幕英译过程,创造性地打开字幕翻译领域的一个新研究思路,以更好地指导课程字幕翻译工作,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1 翻译与传播

1.1 翻译是一种特殊的传播“传播”的一般定义是指信息的传递,当然主要是指社会信息的传播,包括传播者、传播渠道、受信者等要素[2]。翻译是用一种语言的文本(text)来代替另一种语言文本的过程,其目的在于帮助受众获得对事物本身意义的最佳理解[3]。翻译作为跨文化传播活动,其过程包括语内传播和语际传播两个过程[4]。在这个过程中,一种文化中的语言代码被转换成另一文化中的相应代码,从而成为跨文化传播的语言载体,发挥着文化传播与交流的重要作用。翻译实质是一种文化的信息传播,我们势必要把翻译过程视为一种跨文化传播过程并纳入传播学的框架[5]。实际上,翻译的理论研究也呈现出和传播学相契合的趋势。以翻译领域著名的目的论为例,该理论认为:“所有翻译活动遵循的首要原则是‘目的原则’,即翻译应能在译入语情境和文化中,按译入语接受者期待的方式发生作用。”[6]这种关注受众和翻译效果的思维本质上与注重人内部心理过程和状态研究的传播学相一致,印证了翻译与传播关联之密切。

1.2 拉斯韦尔的5W模式 美国传播学奠基人拉斯韦尔在其1948年发表的《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最早以建立模式的方法对人类社会的传播活动进行了分析。这就是著名的“5W”模式,即“Who”(谁)、“Says what”(说什么)、“In which channel”(通过什么渠道)、“To whom”(对谁说)、“With what effects”(取得了什么效果)。后来,这5个要素也形成了传播学研究的五大领域,即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和效果分析[7]。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在运用传播学理论研究翻译时,应充分考虑到翻译区别于一般传播的特殊性,如传播者从一个主体变成了译者和原作者两个主体。清楚认识这一点将有助于更全面地研究和提升翻译效果。

2 拉斯韦尔5W模式下慕课字幕翻译过程分析

如图1所示,拉斯韦尔的5W模式与慕课字幕翻译过程环环相扣。“谁”就是传播者,在传播过程中担负着信息收集、加工和传递的任务;传播者是传播活动的起点,也是传播活动的中心之一。字幕翻译涉及语言的转换,译者就成为了主要的传播者。“说什么”是指传播的讯息内容,它是由一组有意义的符号组成的信息组合,其中符号包括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7]。在慕课字幕翻译的过程中,传播内容是源语字幕。《中医诊断学》课程的定位是专业课,包含丰富的中医诊断学知识,因此,源语有一定的专业性。“通过什么渠道”是信息传递所必须经过的中介或借助的物质载体[7]。它可以是诸如信件、电话等人际之间的媒介,也可以是报纸、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对于该课程而言,慕课平台就是其传播渠道。“对谁”就是受传者或受众。受众是所有受传者如读者、听众、观众等的总称,它是传播的最终对象和目的地[7]。该课程的观众主要为海内外中医本科生和中医药爱好者。“取得什么效果”是信息到达受众后,在其认知、情感、行为各层面所引起的反应。这也是检验传播活动是否成功的重要尺度[7]。因此,在翻译时,译者也要考虑期望取得的效果,即观众的反应。译者期望观众在观看慕课时,能准确理解课程的内容,加深对中医药的认识,从而达到传播中医诊断学知识的效果。

图1 拉斯韦尔的5W 模式与慕课字幕翻译的联系

3 拉斯韦尔5W模式下慕课字幕翻译各要素分析

3.1 “Who”——译者——传播的“把关人” 鉴于译者的特殊身份,这里的传播者起到的“把关”作用更多是对传播内容的理解、加工、处理。这就对译者的素养提出了极高的要求,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1)作为传播者之一的责任与担当。《中医诊断学》课程的显性传播者是授课教师,是这一教学传播活动的主体,但若聚焦于翻译这一跨文化传播活动,其传播者则主要为译者。这一点说明译者对于传播的重要性并不亚于授课教师,两者共同承担着传播者的角色。因此,译者在字幕翻译的过程中也应树立准确传播知识的责任意识,担当起提升传播效果的使命。(2)基本的中医素养。《中医诊断学》字幕属于信息类文本,译文要传递原文全部指称内容或概念内容[8];而中医文本恰恰又具有较强的“语义噪音”[9],译者若没有接触过中医药文化或不了解中医药思维,那么很容易造成翻译源头上的理解错误,直接影响最终的传播效果。由此看来,对筛选译者资质或对译者进行中医知识的基本培训是十分必要的。(3)翻译能力。翻译能力是一名译者在行业中立足的生命线,其关键性毋庸置疑。但需要关注的一点是,此处的字幕英译无法避免的一大挑战在于中医术语标准化。目前中医术语尚未标准化的问题给译者的翻译能力提出了很大的考验,故翻译过程中需要译者格外斟酌和考量。

3.2 “Says what”——源语字幕——兼顾传播目的与中医特色 在《中医诊断学》慕课字幕翻译的过程中,传播内容(Says what)是有专业性的源语字幕。“不同于其他文本,中医语言属于一种特殊的科技用语,具有文学性、哲学性、模糊性和多义性的特点。”[10]因此,译者一方面应掌握基本的中医知识,另一方面应着眼于中医药文化整体,借助逻辑分析等方法透彻理解文本,在此基础上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让观众接收到尽可能贴近源语意欲传达的内容的知识概念。在此,笔者总结几种《中医诊断学》字幕翻译过程中在正确把握源文的基础上处理术语的常见策略。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双方对立属性的概括。“阴阳”这一概念是中国文化所特有的,没有与之相对应的西方概念。2009年,《传统医学名词术语国际标准》将其音译为“yin”和“yang”[11],首字母用小写,表明该词已经被西方接受。现如今,“yin”和“yang”也已经进入英文词典的词条。因此,采用音译的策略将“阴阳”翻译为“yin-yang”。而“阴水”“阳水”则都属于中医内科水肿病的范畴。所以相应地,“阴水和阳水”等相关名词直译为“yin edema and yang edema”。(见表1)

表1 音译(加注)举例:阴阳

同时,中医中的许多概念随着语境的变化具有不同的含义。在具体的文本中,“阴阳”也会蕴含更深层次的意思,所以应依据不同的文本和语境做出适当的调整。例如“阴阳和”具体指的是“男女交合”,为了体现“阴阳”是指“男女”之意,同时保留“阴阳”的文化特色,采用了音译加注的方法,翻译为“When a woman (yin) copulate with a man (yang), she can conceive a baby.”。(见表1)

此外,因为是慕课课程的台词,源文中会出现很多口语化的表达,在翻译时可以灵活运用逻辑词来处理。此处用了“so”来翻译“那当然了”。

十二地支是中国古代记录时间的文字,包括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可以与年月时辰、人身脏腑等对应。根据中医十二时辰养生法,此处“寅卯”的正确理解是寅时和卯时,即3时至5时、5时至7时,译为“yin (3-5 a.m.)and mao (5-7 a.m.)”。(见表2)

表2 音译(加注)举例:寅卯

“崩漏”是中医中的一种妇科病,指月经周期、经血量的紊乱或异常状态。起病急、出血多者称“崩”,而起病缓慢、出血量少的称为“漏”[12],所以这两个字有不同的意思,应该分开翻译。在表3中,翻译的版本是“persistent heavy or scanty menstrual flow”。“heavy or scanty”可以很好地形容出血量,而牛津词典中“persistent”的意思是“continuing for a long period of time without interruption, or repeated frequently,especially in a way that is annoying and cannot be stopped”[13],因此不适合描述“崩”。这里推荐的版本是“flooding and spotting”,既能表达原意,又能用较少的文字保留原文的结构。

表3 直译举例:崩漏

根据中医的五行学说,“肾”对应的是“黑”。由“可见面色黧黑”可推断出这里的“本色”是指肾脏在五行中的对应色,而非病理学中肾脏的颜色。因此,为了避免误导读者,将“本色”译为“the corresponding color”更为准确。(见表4)

表4 意译举例:本色

3.3 “In which channel”——慕课——兼顾忠实准确与精炼简洁 对于该课程而言,慕课就是其传播渠道。在观看慕课时,慕课的字幕可以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授课内容。译者在翻译时也要考虑到字幕瞬时性的特点,关注其时间和空间限制。也就是说,字幕出现的时长较短,一般为3~5 s,受到画面空间的限制,字数也不宜过长。所以,译者在翻译时在保证译文准确性的基础上,还要使译文尽量简洁,字数不宜过长。基于此,在翻译源文时,主要采用了合译和转换的翻译方法。

“旦发夕死 夕发旦死”是指早上发作,到晚上就会死亡;晚上发作,到早上就会死亡。形容冠心病发作情况之危急。若对原文进行直译,会使表达过长,多出不必要的成分。从时长来看,疾病发作到患者去世的时间都是半天,所以合译成“patients with which often die within half a day”,使表达更精炼。在第二句中也使用了“vice versa”将“盛则同盛,衰则同衰”进行合译,使表达更加简洁。(见表5)

表5 合译举例

源文中“肌肤失于温煦”的原因是“阳气”被寒邪所伤,本质上还是因为阳气不足。考虑到字幕英译的空间限制,在理清三者之间的因果关系后,应将“阳气”作主语,“寒邪”作“阳气”的后置定语。第二句的“肌肤”也从源文中的主语变成了宾语,最终一句话准确表达出了源文意思,表达更加精炼。(见表6)

表6 转换举例

由于英语、汉语在语法和惯用语方面有很多差异,翻译时往往需要对句子的成分做一些调整,从而使译文的接受程度更高。结论、断言、结果以及事实,应该成为句子的“重心”。但就“重心”的位置而言,“英前汉后”。例如,在处理因果关系时,汉语表达讲究先因后果,而英语更倾向于先果后因。因此,翻译时应在语序上做相应的调整。表7中,“气血的过度消耗”是“本病”的根本原因,“失血”只是气血消耗过多的可能原因之一。所以“气血的过度消耗”应该移到句前,使译文准确简洁。

表7 语序调整举例1

但语序调整不能滥用。如上所述,字幕翻译受时间限制,屏幕上的声音和字幕需要同步。如果对源文进行过多的调整,会给观众的视觉和理解带来压力。因此,在大多数情况下,译者仍应尽量减少语言结构的调整,适当切分句子,力求译文字幕与声音同步。在表8中,根据语义,源文的单句可被划分成两部分。最初,对句序进行调整,可译为“Qi blockage pattern refers to the critical pattern due to the blocked qi movement of certain zang-fu organs, tubes or orifices”,但这种译法会给观众带来视觉负担。因此将源文译为两个句子,以求字幕与声音同步。

表8 语序调整举例2

3.4 “To whom”&“With what effects”——观众及其反应——胸怀观众,让中医药更简单 该课程的观众主要为中医本科生和海内外中医药爱好者。译者翻译时要设身处地地从观众的角度出发,统筹考虑内容的专业性和观众的预计接受程度,做到“胸怀读者”。当然,除此之外传播效果也要给予充分的设想和预判。译者期望观众在观看慕课时,能准确理解课程的内容,加深对中医药的认识,从而传播中医药文化。为了达到这些目的,可以采取的翻译策略包括但不限于下列方法。

由于英语、汉语两种语言具有不同的思维方式、语言习惯和表达方式,在翻译时增添一些词、短句或句子,可以更准确地表达出原文所包含的意义。汉语无主句较多,而英文句子一般都要有主语,所以在翻译汉语无主句的时候,一般都要根据语境补出主语,使句子完整。

表9的第一句介绍了气虚脏腑的不同表现。在课程中,授课人刚介绍完气虚,所以直接省略了主语“气虚”,这并不影响听众的理解。而在英语中,主语“气虚”是必不可少的,需要进行增译。类似地,在第二句中,根据语境,“喜温而怕凉”的主语应该是寒凝血液的患者,因此在翻译时加上主语“the patient”。

汉语往往通过上下文和语序来表示逻辑关系,而英语的逻辑关系一般用连词来表示,因此在汉译英时常常需要增补表示逻辑的连词和源文中暗含而没用明言的词语,以确保意思的完整。(见表10)

表10 增译逻辑词举例

中医认为,肺主宣发和肃降,其中,宣发是宣发和布散,是肺气向上的升宣和向外周的布散;肃降是清肃、洁净和下降,是肺气向下的通降和保持呼吸道洁净的作用。肺的宣发和肃降,可以排除体内的浊气,保持呼吸道的洁净。只有宣发和肃降协调如一,呼吸才能均匀通畅,水液的输布代谢才会正常。因此,肺失肃降会导致气机不利。源文中,“肺失肃降”是“气道不利”的原因,两者是因果关系,因此在翻译时增译“causing”。

中医理论是一种以身体经验感知为基础形成的理论,是一种基于隐喻认知的理论,具有显著的“具身认知”特征[14]。中医独特的“取象比类”思维使得中医语言中存在大量的比喻、类比修辞。例如,以中国古代官员的职责类比五脏的生理功能和协调关系[15],把肝称为“将军之官”。肝在五脏六腑中的作用就像是军队中的将军一样,负责谋略、思考。肝气足,反应就会很敏捷。而西方国家不存在把人体器官的功能比作官职的隐喻,将其译为“the general organ”,最大限度地将源语中的喻体转化成英语中最接近的喻体,便于观众领略中医药文化中的隐喻特色。这样既保留了中医药文化的特色,也不妨碍观众的阅读效果,较为忠实准确地传达了源语的文化内涵。(见表11)

表11 意译举例:将拿之官

4 结 语

5W模式表明传播过程具有一定的目的性,传播过程中的5个环节也是传播活动得以发生的精髓,而这5个内容与中医文化传播过程所契合,特别是在后疫情时代,慕课、翻转课堂等模式的普及,将进一步凸显5W模式在翻译中的指导作用。

作为传播的主体,谁(“Who”)——译者主要担当着“把关人”的角色,需要了解不同文化习俗、文化差异,掌握中医药文化知识;说什么(“Says what”)——源语字幕主要为中医诊断学知识,在翻译时需兼顾传播目的与中医特色;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慕课受到时间和空间限制,译文要忠实准确、精炼简洁,充分利用慕课这一有效的传播途径来扩大中医在国际上的认可度;对谁(“To whom”)——海外中医本科生和中医药爱好者为该课程英译的主要受众,翻译时要胸怀观众,选择适宜的翻译策略;取得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s”)——译文应该符合传播中医药文化的目的,最终让观众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实现中医诊断学知识的传授,助力中医药文化的传播。

当然,字幕翻译实践并不能兼顾所有要素,不同的要素间难免会产生矛盾,如为了便于观众理解而对中医术语添加注释或者用意译的方法加以解释,满足了对受众体验的关照,但可能会与传播渠道,即慕课字幕的时间和空间要求产生冲突。这也启示译者翻译工作具有动态性,要时刻根据具体情况和要求调整、权衡翻译策略,把握主要矛盾,找出最优解。

猜你喜欢
诊断学传播者字幕
误传了几千年的俗语,你也是传播者吗?
Word和Excel联手字幕添加更高效
《全身 CT 血管成像诊断学》出版
让我们都成为直销正能量的传播者
一种基于单片机16×32点阵动态字幕的设计
整合适应选择度下的动画电影字幕翻译——以《冰河世纪》的字幕汉译为例
论纪录片的字幕翻译策略
新闻传播者的现代意识
基于现代网络通讯工具的中医诊断学教学实践与探索
诊断学教学中融入医患沟通技能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