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下的乡风文明建设

2023-05-12 09:01苏喜玲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23年10期
关键词:乡风文明农民

苏喜玲

(中共黔南州委党校,贵州都匀 558000)

1 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

乡风文明通俗地讲,就是乡村良好的社会风气、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思维观念的综合。乡村是中华文明的基本载体,是乡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及生态文明的综合反映。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重点对提升乡风文明程度,加强乡村精神文明建设,保护和传承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提高新时代乡村社会文明程度具有重要意义。

1.1 乡风文明是乡村全面振兴的“根”与“魂”

文明程度是社会进步的象征和现代化国家的显著标志,是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任务和重大举措[1]。乡风文明是乡村文化软实力的“硬核”力量,这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基本要求之一和重要推动力量。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字方针”总体要求中,乡风文明要从根本上解决乡村广大群众的思想观念和精神面貌方面存在的问题,这也是实现新时代乡村现代化建设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只要抓住了乡风文明建设,就能够抓住乡村全面振兴的“灵魂”。

1.2 乡风文明为乡村振兴提供精神动力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实施全面乡村振兴的主体是广大的农民群众,最终目的是农民群众整体素质的提高、乡村物质财富的增加以及乡村社会的整体进步。推动新时代文明乡风,培育良好家风、淳朴民风能够极大地提升农民群众持续发展、良性发展的信心,促使其改变落后的思想观念,摒弃陈规陋习,养成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将提高乡村精神文明、物质文明程度,帮助农民群众正确处理好“富口袋”和“富脑袋”的辩证关系,增加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调动其主动参与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性,为全面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发挥重要作用。

1.3 乡风文明是满足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方面

追求高质量的生活方式,渴望良好乡村社会风气,希望生活在和谐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期盼共享丰富的现代文明成果,是全体农民群众的一致追求和愿望。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财富的不断积累,新时代的广大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相比以往更为迫切,文化精神方面有着更高要求。只有进一步丰富和传承传统优秀文化、推动乡村文化全面发展,持续促进乡风文明,才能顺应广大农民群众的愿望,满足精神需求,增强精神力量,促进农民群众素质的提高和乡村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

1.4 乡风文明内化于乡村治理的成果体现

乡风文明内化于乡村治理,文明建设与社会秩序完善有着密切的联系,是促进乡村振兴治理有效的重要条件和成果体现,也关系到乡村振兴治理水平。只有在新时代乡村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才能达到治理有效的目标,乡风文明作为长期发展抓手,对乡村治理起着规范和指引的作用,是不断内化的过程[2]。乡风文化中所蕴含的优秀家风村风、文明习俗、人文环境融入和内化到乡村治理体系当中,为和谐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人文规范,有助于乡村社会秩序的建设,这也是乡风文明最直接的体现。

2 乡村振兴战略下的乡风文明建设存在现实问题及难点

2.1 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足,乡土文化危机影响乡风文明培育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各地在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呈现大投入、大发展、大提升局面,但从乡村公共服务建设整体看,基础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参差不齐,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存在[3]。公共文化建设不足及公共服务供给的不均衡,难以满足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而文化是构成乡风文明的核心要素。乡村地区长期以来被边缘化以及乡村文化发展机制不畅通等造成了乡土文化出现衰败危机,同时也消解了乡村的文化自信,使得乡风文明发展受到很大制约。随着城镇化进程带来的外来文化也不断挤压着乡村传统文化发展空间,乡村的传统节庆民俗和民间技艺等文化遗产后继无人,使乡村文化的影响逐渐减弱,乡村文化供给形式单一和文化服务边缘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乡风文明的培育。

2.2 乡村文化生活“空心化”,乡风文明建设主体参与度不高

长期以来农村地区主要以发展农业生产为主,人员流动较少,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持续发展,为乡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提供机会的同时,也造成许多老弱妇孺群体被留在了农村,形成了乡村“空心化”现象,乡村“空心化”不仅带来了乡村物理空间的“空巢化”,而且不可避免地导致了乡村文化的“空心化”,客观上造成了乡土文化的断层。村民是乡风文明建设的主要参与者,现阶段农村地区人口规模减小和以老弱妇孺为主的人口结构,他们思想趋于保守,传统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要求差距甚远,加之村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在乡风文明建设过程中较为被动,甚至有所排斥,一定程度上迟滞了乡风文明建设进程。

2.3 移风易俗破立难,社会风气缺乏有效引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很重要,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是辩证法的观点”,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规定“广泛开展移风易俗行动,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培育文明乡风、淳朴民风”。广泛开展移风易俗行动是发展乡风文明、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目前,一些地方在乡村振兴实践中,对乡风文明建设重视不够,推动移风易俗破立行动不坚决、不彻底,忽视了村民的主体性。乡风文明建设形式单一化、内容固化,也影响村民的认同度。乡村社会风气缺乏有效引导,还有部分群众赡养父母、尊老爱幼、仁义廉耻等传统美德有滑坡趋势;亲情观念有所冷漠,婚姻家庭伦理观念淡化,婚姻关系稳定性下降;关心集体、热心公益等集体主义观念正在逐步下降。一些地方如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淳朴民风日渐消失,而偷摸盗抢等社会恶习、不良风气不时出现;一些地方赌博现象严重存在,精神信仰混乱,这些现象严重阻碍了农村乡风文明的发展。

3 乡村振兴战略下的乡风文明建设策略探讨

乡村振兴战略下乡风文明的培育和发展需要根据新时代乡风文明的内涵实质来推动,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强化组织领导和机制创新,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创建,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保护和传承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农村公共服务建设、供给,培育新时代新乡贤,创建新时代乡规民约。

3.1 发挥组织引领作用,深入开展乡村思想政治教育

加强乡风文明建设,开展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依靠党建引领,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宣传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必须尊重乡村发展趋势与演变规律。地方党委政府是乡风文明建设的主体,基层党组织是乡村文明建设的领导核心,是落实党在“三农领域”各项政策的终端和末梢,因此必须增强基层组织对乡村社会的引领能力,成为推动乡风文明建设的坚强堡垒,对乡村社会存在的不文明现象敢抓敢管。在有效推进的原则下,明确乡风文明建设工作的具体考核指标和责任追踪,以形成对党员干部的工作要求,激发基层组织和党员干部先锋带头作用。在具体工作开展上从地方特色和实际出发,因地施策,深入开展农村群众思想政治教育,突出对农村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的思想疏导,合理引导社会预期。坚持乡风文明建设的人民性,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及时教育并帮助村民改造落后的观念、腐朽的思想,通过党委政府引领带动进而激发乡村主体活力,引导广大群众坚定信心跟党走。

3.2 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加强精神文明培育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发展乡村文化对推进乡村振兴具有重大意义。一是保护和传承乡村传统优秀文化。乡村文化既有历史沉淀的普遍性,也有各地方各民族内容上的独特性,保护和传承优秀传统乡村文化能更好助力文明乡风培育。要深入挖掘并创新优秀传统乡村文化所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等,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发挥其在凝聚人心、教化群众、淳化民风中的重要作用。持续推动优秀农耕文化保护和转化,将转化成果运用于发展休闲农业、农耕体验、科普教育等“农文旅”融合新业态。二是提升乡村文化认同感。依托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节日、节庆、民俗等资源,通过形式多样、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乡土文化宣传,鼓励村民积极参与乡土文化传播活动,增强村民对乡土文化的认同感,以此实现当地乡土文化的自我参与和自我开发的目的。通过提高农民群众对区域性、民族特色和历史烙印文化认识,使其重拾文化自信,以此推动乡风文明培育。三是加大乡村文化设施建设。加大文化设施投入是保障农民群众均等享受文化、繁荣文化的必然要求。创新乡村文化服务供给机制,因地制宜加大对乡村社会公共事业的投入,落实专项配套资金。要以突出实用性、特色性为指引,以解决符合乡村实际需求为目的,建设综合性文化站、综合性文体中心、非遗传习场所等,不断完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乡村两级公共文化服务全覆盖。要加强数字文化资源进乡村,积极推行“互联网+公共文化服务”,推进农家书屋数字化建设,加强乡村网络文化阵地建设,提高农民群众科学文化素养,助力乡村振兴。

3.3 推进乡村移风易俗,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是加强乡村思想道德宣传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道德是社会进步、团结和谐的基石,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支撑。要统筹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引导农民群众爱党爱国、向上向善、重义守信、勤俭持家。广泛宣传报道乡村涌现的婚事新办、孝亲敬老等事迹,针对性开展舆论监督,坚决抵制婚丧陋习不良风气,发挥乡村老党员、老干部、新乡贤等各类人才作用,用嘉言善行垂范乡里。二是发挥乡规民约和村民自治作用。创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乡规民约,为乡风文明建设提供与时俱进的制度保障。在法律法规基础上,引导和鼓励村民结合实际乡情制定具有约束性的村规民约,以及具体可操作性的行为规范措施。制定民约要充分尊重农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把协商共建作为民约制定的根本原则,并积极吸收城市现代文明的先进成果,使之更好地融入新时代乡风文明的培育中。创新重点领域惠民服务,积极引入有关公益组织参与建立有效的工作机制,使民约更加具有可接受性和易感化性。三是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是一个国家的重要稳定器。针对乡村特点,通过教育引导、文化熏陶、实践养成、舆论宣传等方式促使广大农民群众形成社会共识,发挥其凝魂定向的引领作用;注重典型示范,推出一批新时代农民群众的先进模范人物,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农民群众的精神追求和精神纽带。

3.4 丰富农民群众精神生活,满足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一是丰富乡村文化生活。要针对农民群众的思维习惯和接受能力,采取符合乡村特点的方式方法和载体,运用多种媒体、不同类型的文艺作品及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逐步推动形成与新时代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要深挖、活用、创新发展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组织开展各类民俗、戏曲、书画等活动,满足农民群众多样化、个性化需求。二是尊重农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农民群众在乡风文明建设当中起着主体作用,扶持农民群众自办活动,支持举办乡村丰收节、民俗体验、农事比赛等活动,深挖农耕文化,激发乡村文创的活力,打造特色丰收节庆和文化活动品牌,为乡风文明提供精神文化支撑。要完善文明乡风创建工作机制,营造良好的政策舆论环境,将文明建设成为农民群众的自觉意识和自觉行动,增强发展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三是保护发展传统村落。传统村落传承着民族的历史记忆、生活智慧和地域特色,维系着中华文明的“根”,是彰显和传承中华文化的优秀载体,是培育文明乡风的重要阵地。要持续加大传统村落的保护、更新和发展,合理利用特色村庄资源,在改善保护基础上引导农村从事生产生活和文化传承,努力推动传统村落保持质朴之美,适度发展传统产业和旅游,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要求。

3.5 加强新型农民队伍建设,培育和挖掘乡风文明建设人才

文明创建,关键在人,人才振兴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不竭动力。一要加强乡村干部队伍建设。在乡风文明培育中,基层干部发挥了重要的协调与指导作用,因此,做好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工作尤为重要和紧迫。在此过程中,尤其要注重有本领、有担当的年轻干部的任用,为基层党组织注入活力,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另外,在基层第一书记队伍建设上,要凸显政治监督在督促干部抓乡风文明建设方面的促进作用,通过具体的监督检查方式,全面查找乡村干部在落实工作上存在的漏洞,促使其能够严格要求自己,并高效参与当中,为乡风文明培育贡献力量。二要培养扎根乡村的各类人才。建立健全乡村人才的发现、培养、使用和评价机制,为其搭建展示才华的平台。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调动乡村振兴青年人群参加新农村建设,加强培养扎根乡村、乐于奉献、服务群众的“新农人”。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龙头企业等主体承担培训工作,通过探索田间课堂、网络教室等科学的培训形式,帮助农民群众进行知识理念的更新,以提升农民群众的素养,使现有农民群众努力向新型职业化农民方向转变。三要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培育和挖掘乡村文明建设人才。研究制定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和管理办法,落实人员的编制、加大经费投入,鼓励更多社会资源投入乡村文明建设,通过引导和支持企业家、医生教师、规划师、建筑师、技能人才等志愿者开展志愿服务。扎实做好重发现、重培育工作,挖掘乡村地区民间艺人、非遗传承人群的能力建设,扶持文艺社团、演出团体等乡土文艺团体发展,深入实施大学生村官和“三支一扶”工作,让各类人才队伍在乡村大展才华、大显身手,成为推动乡风文明建设主力军和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

猜你喜欢
乡风文明农民
打造一村一馆 传承乡风文明
请文明演绎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乡风
漫说文明
厚植勤劳脱贫的乡风家风
文明乡风聚人心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