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红芝
立德、立功、立言是古代读书人锲而不舍追求的人生境界,作为无坚不摧的精神力量激励着勤奋刻苦的读书人。《管子》指出社会延续与进步的决定性因素在于人的成长与提升,树人因此也成为文明社会追求发展与创新的核心要素和最高追求[1]。高校作为立德树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承担着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2],在创新型国家的构建中肩负着重要使命与职责,高校要把立德树人内化到大学建设和管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做到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文件明确指出:要紧紧抓住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所有高校、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要承担好育人责任,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3]。课程思政是一种倡导立德树人的新型教育理念,抓住课程建设“主战场”和课堂教学“主渠道”,做到学科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相结合[4-5],形成协同效应。高校图书馆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重要组成部分,是公认的高校办学的三大支柱之一,它不仅是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的重要基石和支撑的文献信息资源中心,是为教学科研提供服务的学术性机构,也是人类先进思想文化传承中心,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十分重要,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道德情操、文化修养、综合素质。
《医学文献检索》是一门医学专业应用型公共基础课,是培养医学生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的综合信息素质教育以及文献信息检索基本技能的科学方法,使医学生掌握文献信息检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从而提高医学生检索、筛选、分析、评价、管理和综合利用文献信息能力的一门工具性课程[6],医学文献检索课程已成为高等院校医学生素养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可培养医学生敏锐的信息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紧跟专业研究前沿动态,规范科研行为,更为终身学习奠定良好基础。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坚持目标导向、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和产出导向原则,把思想政治工作落实贯彻到医学文献检索课程教育教学的全过程,通过深度挖掘课程所蕴含有价值的思政教育元素和承载的思政功能巧妙融入课程教学各环节、各方面,构建课程思政资源和育人载体,形成医学专业课程教学育人新体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职业担当意识,加强医德医风教育,培养医者仁心的高尚医德,为国家培养高尚职业道德和崇高理想信念的医学人才,提升立德树人的成效,最终帮助医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由于医学生学业繁重,在原有课时基础上不容易新增课时量,但加入思政内容必定会占用课时,而且思政内容不同于专业知识的讲授,思政内容以价值引领的方式存在,既要在教学中体现,又不能重德育、轻专业,喧宾夺主影响专业知识体系[7]。教研室集体备课,在原有课程内容基础之上反复斟酌进行修订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科学构建思政教育策略,发挥课程建设主战场作用,将思政教育有机融入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深化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同时通过专业知识的扩展实现对思政元素的价值提升。
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形成“大思政”工作格局和责任体系,扎实推进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教研室积极推动教学改革,通过深入调研了解新时代大学生的需求,倡导问题引领、自主参与、多维互动、科学评价的探究式教学方式,实现从填鸭灌输式教育向启发交互式教育转变[8]。教师课前将要进行的课程内容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布置给学生,以学生为主体思考、研讨,自己动手检索具有代表性的思政典型案例,最终教师利用课下时间进行总结归纳,这样既实现医学生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的双提升,又让思政课更富营养、更具活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9]。“互联网+”作为课程思政的重要载体和有效途径,运用互联网“线上线下、课内课外”的新型教学方法,构建“互联网+课程思政”的协同机制“1+1”模式[10]。推动新媒体、新技术、思政元素与课程专业知识深度融合,根据不同平台的功能和使用特点,综合运用超星学习通、腾讯课堂、QQ 群、雨课堂等多种网络平台,营造出一种新的“交互式”“平等式”的教学氛围,打造高阶性、创新性和有挑战度的精品课程。例如,利用超星同步课堂网络教学平台为主体,搭建师生网络互动答疑平台和智慧学习教育的管理平台,教师在班级QQ 群、微信群或超星学习通APP 上传加入音频、视频、图像等互联网多媒体手段的相关思政案例,激发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分组讨论发表观点,教师给予正确的引导,使得学生对学习内容理解更透彻,有效提高思政教育的接受度,也拓展了师生交流互动的时空。
课程思政的成功关键在于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中引人以大道、启人以大智。换言之,落实课程思政的关键在于提升教师课程思政建设的能力、增强教师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才能更好地发挥课程思政的育人效果。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六个硬核要求[11],为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真正做到“师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
经师易求,人师难得。紧紧抓住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这个“牛鼻子”,着力打造政治素质过硬、重师德师风、业务能力精湛的思政课教师队伍,建立常态化培训机制,为教职工开展系统化、高质量的专项政治理论培训。为进一步强化高校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师风建设,常态化推进师德培育涵养,根据《教育部关于在教育系统开展师德专题教育的通知》(教师函〔2021〕3 号)精神[12],党委教师工作部与国家建设行政学院联合组织开展徐州医科大学“深化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专题网络培训,通过培训引导广大教师明确新时代教师工作的总体要求,不忘立德树人初心,不断增强职业认同和工作投入,提高师德践行能力,增强讲好中国故事,讲清道理,形成富有哲理、情感和艺术的思政教育。另外,图书馆全体教职工参加高校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培训,积极储备思政教育知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立德树人的使命感[13],为提升思政课教育教学质量提供主导支撑。
在传授文献检索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与思政知识有机结合,使文献检索课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达到协同效应。在讲授医学文献检索的绪论部分,介绍信息道德时,适当引入思政元素,引用一些社会热点阐述信息道德在如今信息时代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在学术研究过程中一定要坚持严谨、务实、科学的态度,提高科学素养,严防学术腐败,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精神和实事求是精神,坚守、践行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清肺排毒汤”是对张仲景相关经方的融合创新运用,在此基础上中医药专家深入发掘古代经典名方,筛选出以金花清感颗粒等有明显疗效的“三药三方”为代表的一批有效方药。通过检索相关文献,让学生深刻认识到中医药是我国的国粹,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使其感受到国家的优越性,引导学生传承中华文脉,提高大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增强中华传统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以青蒿素为检索词检索相关文献,引入中国药学家屠呦呦团队的事迹,屠呦呦带领的科研团队研究了200多种中药,历经380 多次失败,期间她大量查阅本草医籍,在对使用青蒿的唯一参考文献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进行深入挖掘后,四处走访老中医,身患多种慢性疾病仍然不辍研究,最终提取抗疟新药青蒿素,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14]。通过这个案例引导医学生学习埋头苦干、脚踏实地、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坚韧不拔、持之以恒的工作作风,团结协作、勇攀高峰的精神,吃苦耐劳、甘于牺牲的奉献精神,树立医者仁心价值观。
引入思想政治教育切入点,隐姓埋名28 载的“中国氢弹之父”于敏看到外界威胁和祖国武器落后的状况,寝不安席,他放弃了在原子核理论研究上的巅峰成绩和荣誉,带着一颗科学救国的赤子心,投身氢弹零起步的理论研究,与时间赛跑,守护国防安全[15],“身为一叶无轻重,愿将一生献宏谋”,正是他淡泊宁静,心怀天下,舍小我而将一生奉献给国家事业,让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富强;王延涛以身试药,拿自己的性命试验失传2 000 多年的麻沸散药效,推动中药麻醉的临床应用,为徐州医科大学麻醉学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16];扎根苏北60 载,中国儿科终身成就医师姚福宝教授年届90 仍在儿科继续奉献[17]。这些案例增强了学生的价值判断能力和价值选择能力,激励学生善于钻研,勇于突破,求真务实,甘心奉献,内化为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报效祖国的动力。
图书馆勤工俭学少数民族学生积极参加石榴园工作室精心组织的“同栽石榴树,共育民族情”活动,石榴籽连心,民族一家亲,各民族师生在党委的领导下发扬新时代“石榴仔”精神,紧紧抓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奏响“多仔多汁”的民族大团结乐章。植树活动增强了少数民族学生“五个认同”意识,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合力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伟业推向前进。
将医学文献检索与课程思政教育有机融合,教师在不断提升自身教书育人能力的同时,帮助学生从专业知识中挖掘精神内涵,在学习中锤炼品格,在课堂中培养情怀,实现文献检索技能与思想政治水平共同提升,真正实现课程承载思政,思政寓于课程,培养更多面向医疗卫生机构、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素养和中国精神的应用型品德高尚的医学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