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优化策略

2023-05-11 16:28:46王丽娟
吉林教育(综合版) 2023年10期
关键词:红色学科文本

王丽娟

(前郭县浩特芒哈乡小学,吉林 松原 131100)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与改革过程中形成的先进文化。其上承优秀的传统文化,下启鲜明的时代特征,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在立德树人的教育背景下,红色文化的教育意义日益凸显,随着《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 《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 的相继出台,学科担任红色文化教育工作的属性被进一步强化。语文学科作为重要的人文类学科之一,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加强思想性,有机融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由此,小学语文教学融入红色文化教育工作进入实践阶段,其资源导向性和文化弘扬性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延伸。

一、小学语文融入红色文化教育的现状

(一)红色教育资源开发与整合不足

红色文化要想真正转变为教育资源,必须满足数量上的要求。这是因为不同年级、不同学情、不同性格的学生面对红色文化时,会有不同的需求与感悟,只有在大量、足量红色文化资源的浸润下,学生才会完成从量到质的转化与提升。但是,遍览当下语文教科书中以红色文化为核心进行的选材,只有43 篇,这个数量是非常少的,平均到每个年级只占总量的10%~12%。这对于尚在认知发育期的小学生来说,显然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依据课标的要求在教学中融入红色教育资源,不能仅凭教材中数量有限的文本,可从课外书、网络中去搜集相关的资源做补充。但是,目前针对小学语文开发的红色资源教育平台几乎没有,教师要从各方收集,自行整合,虽然一定程度上结合了学情学能,体现了因材施教的一面,但是整个过程中出现的碎片化、重复性的信息却让教师消耗了过高的时间成本。在课时有限、教学任务繁重的客观情况下,时间一长,很多教师放弃了对红色教育资源的收集与开发,只对教材照本宣科,由此一来,客体与主体都无形中放弃了对红色教育资源的深度开发和使用,导致学生接收到的红色文化资源越来越碎片化,根本起不到思想教育、价值观引导的作用。

(二)学科属性融入的过程边界模糊

语文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统一的学科。红色文化作为一种教育资源融入其中时,必须是以遵循语文教育规律为前提的,红色语文教育的起点与终点都是语文本体。与此同时,红色文化自带的历史属性会把语文教学的外延和范畴扩大化,很容易让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出现偏差。例如,《青山处处埋忠骨》讲述了毛泽东的爱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中光荣牺牲后,毛泽东在极度痛苦的状态下做出让毛岸英埋葬在朝鲜的决定的家国往事。文本通过语言、动作、神情的描写去表现毛泽东超人的胸怀与伟大的情感,而这也正是本文学习的重点。可在实际教学中,很多语文教师会把教学重点放在对抗美援朝战争的讲述上,认为学生对课文背景了解得越透彻,越能理解文章的主旨。这样一来,语文教学的属性变弱,而历史教学和思政教学的属性在增强,学生对语文学习目的的理解就会出现偏差。随着年龄的增长,当学生具备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后,他们在资料收集、小组讨论等环节中也会表现出“重史轻文”的特征,一旦涉及语文要素的考查就会无所适从,进而对语文学科也会发生怀疑。[1]

(三)教学设计缺乏合理性与深刻性

对红色文化的认知程度会反映在教师的教学设计上。受到各类因素的影响,教师普遍表现出对红色文化认知的浅表化与短时化。在教学设计上,更重视对知识点的把握和对答题技巧的培养。但是基于知识(技巧)的教学设计普遍会出现的一个问题是流于形式。学生长期接受这样的教育流程,很难通过红色文化激发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另外,还有一种较为极端的现象是:教师在教学中不做任何拓展。例如,在讲授《丰碑》 《金色的鱼钩》等文章时,教师只带着学生分析军需处长、小红军的人物形象,不做背景阐述,消弭了红色文化教育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学生接受这些片段化的教育,是不可能形成完整的认知体系和知识网络的。久而久之,学生会对红色文化的学习失去兴趣,教师也很难有教学成就感,进而不具备钻研与探索更好地进行红色教学的动力。从这个层面来看,红色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时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在本质上是环环相扣、牵一发而动全身的。

二、红色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优化策略

(一)深入挖掘与系统整合红色教育资源

语文学科与红色文化资源的对接不应只停留在使用的层面,而是要把语文天然具备的人文性和红色文化资源中的人本性站在系统整合的高度上做深入的挖掘。首先,教师必须明确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红色文化作为人文主题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能够直接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和精神成长发挥作用。红色文化的融入应该借助单元教学的“东风”,将其中包含的红色血脉挖掘出来。具体来说,就是要对教材选文的代表性做深入挖掘。这里所说的代表性既包括了对革命文化的理解与传承,还包括其在语文学科工具性层面上的教育价值,即学生通过教材中的文本,可以在情感、思想上受到真正的教育,并将其运用于其他红色文本的自主阅读中。其次,红色文化之于学生的引导和引领是呈螺旋式上升的。这与小学生语言的建构、思维的发展、审美能力的形成路径是一致的。教师完全可以在搜集红色文化教育资源时,从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的双线轨迹切入,主动地扩大范畴,为接下来培养小学生红色文学作品的理解能力和感悟能力奠定基础。仍以《青山处处埋忠骨》 为例,其所在的单元主题为“家国之殇”。对应的语文要素是结合查找的资料,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通过课文中动作、神态、语言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通过对这一主题的分析,我们会发现,教材“主动地”提出由学习主体去收集资料,并在此基础上“限定”了收集的范围。这就使得资料的收集不会漫无边际,也不会无从下手。教师可以以家国之殇为关键词进行资料收集,还可以细化到抗美援朝、革命精神等关键词上,抑或是从“英雄人物的描写”“内心活动的描写”等语文要素层面进行资料的收集,具体以哪些关键词做收集,是以学生的学能和学情为基础的,这会使教师的挖掘和整合思路更加清晰与集中,他们不断地围绕着某一个点向外拓展,再快速地运用到教学中,通过反馈,了解自己收集资料的效果,为下一步资料的收集提供依据,有效避免了无用资料重复化和碎片化的干扰,这对其接下来持续做红色文化资源的收集、挖掘与整合是一个极为强大的心理推动力。[2]另外,在双轨推进的过程中,教师收集资料的弹性更大,可以有效弥补红色教育资源平台不足的现状,在为文本的红色文化资源“扩量增容”的工作中变被动为主动,真正为学生营造了沉浸式学习、感悟红色文化资源的氛围。

(二)强化课标解读和集体教研的作用

如上文所述,语文学科和红色文化资源具有天然的相辅相成性。但因为红色文化进入小学语文学科的时间尚短,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又已经成熟且稳固。因此,红色文化资源是以一个新兴者的角色进入语文教学中的,其不可避免地要经历较长时间的摸索与修正。为此,教师必须从课标解读入手,形成红色教育理念。课标为语文学习划分出了四个领域: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和梳理与探究。这其实对应的是四个核心素养:语言运用能力、文化认知能力、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教师须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将内里的关系理清,守住语文教学的本质。在此基础上对红色文本的教学进行集体教研:如何通过识字写字进行红色文化教育,如何为红色文本的阅读“扩容”开辟路径,如何实现红色教育从积累到表达的转化……简而言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红色文化教育,必须围绕语文的属性画圆心,待教师能够对语文教学的边界有清晰的界定后,可以考虑大单元教学、跨学科教学的融入。如语文课与道法课合作完成思政人文教育;语文学科与体育学科合作组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我们可以看到这是一个内涵与外延递进建设的过程,其有助于教师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藩篱,获得更多观察语文学科的机会,向着研究型教师的方向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学校也可以提供一些辅助,如以语文学科为主导编排红色课本剧、进行红色文化展演等,用更多的实践形式强化教师的本位意识。[3]以《狼牙山五壮士》 的教研为例。这是一篇真实生动、主题鲜明、情感强烈且语文要素极为丰富的红色文本。教研围绕着课标提出的要求,至少可以形成三个教研任务:1.人物的神情神态的学习与领悟。2.语文要素在文本中的作用。3.红色历史事件的阅读。三个教研任务涵盖了课标的四大领域与四个素养,帮助教师直接从任务群的角度去做文本的解读,从而确定了作业单、资料袋等“学习支架”,让学生使用“学习支架”完成自主阅读,获得充分感悟五壮士英雄壮举和伟大革命精神的时间与空间。接下来,让学生通过锁定文本中关键词句的方式梳理学习的思路,强化学习的效能,学生通过充分地交流,更细致地完成了文本的学习。最后,教师以微报告、实践案例等形式做整堂课解读,听取其他教师的教研意见,形成一个完整的学习闭环,真正实现红色文化教育中的“教学相长”。

(三)教学设计重视生活中的真情实感

我们必须承认,整个小学阶段的所有学科教学中都存在知识传授和情感教育相互矛盾的现象。学生也许能够非常熟稔地说出革命英雄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事迹,却不会在情感上达到共鸣与收获。这是因为,红色故事和红色人物距离学生的现实生活很遥远,学生很难在背景离差极大的情况下形成情感悟性。可是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又决定了他们只有在“动情”的基础上,才能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为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有意识地强化情感引导的环节,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始培养学生的学习情感。在设计《军神》 一文教学时,教师可有意识地弱化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而是从不使用麻醉剂医治眼睛的角度入手去做教学设计。在导入阶段适当地引入图片、视频用以营造情感氛围,在新课讲授阶段,安排小组合作讨论的环节,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表达的机会,在课程的结尾再次播放相关的影视片段,推进学生情感的升华。我们可以看到,整堂课都是围绕“情感”展开的,表面上降低了语文的学习难度,强化了个人的意识意志,但这个强化没有脱离“人”这一学生熟悉的载体,学生可以对时代背景是陌生的,但是对人在肉体上承受的痛苦的感知却是清晰的或者说是可以通过亲历获得深刻印象的。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让学生再去细品文本中的语言文字,学生就会不由得心生佩服,深刻领会“军神”背后的含义。所以,在任何情况下,教师以情感为切入点去做教学设计,更能带给学生真实的感受,获得事半功倍之效。[4]从更加宏观的层面来看,我们在语文学科中融入红色文化教育资源的终极目标之一是激活文化自信,这只有在情感贯通的基础上才能够达成。所以,把学生代入真实的情境中,拉近学生和红色文化的距离,应该成为教学设计过程中坚持的一个宗旨。

三、结束语

红色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代表,是语文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中,充分认识红色文化的价值,立足学科属性和文化使命,将语文要素融入红色文化中,再将红色文化融入实际生活,形成一个系统、渐进的链条是小学语文教学融入红色教育的基础。教师必须坚持不懈地打牢这一基础,把红色文化的内涵以学生可感可知可用的方式传达给学生,让红色基因不仅成为学生人文素养的核心轴,更激发出其自觉自动地以红色基因指导自己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行为,从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储备有生力量。

猜你喜欢
红色学科文本
【学科新书导览】
红色是什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红色在哪里?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电子制作(2018年18期)2018-11-14 01:48:06
追忆红色浪漫
Coco薇(2017年11期)2018-01-03 19:42:51
“超学科”来啦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