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海,东春晓
沈阳职业技术学院,辽宁 沈阳 110045
2023年4月,“中国·沈阳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论坛”在沈阳职业技术学院胜利召开。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诉求,无论是技能型社会的形成、“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还是以数字技术为核心的技术进步,都要求职业教育有与之相适应的高质量发展[1]。沈阳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全国“双高计划”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单位、全国百所示范性高职院校、全国优质校,有着深化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合等体制机制改革,以及强化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的内在强烈需求,目前学院正努力构建“三融共通、四链融合”的职业教育新生态办学模式。结合目前学院发展实际现状,学院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就要坚持固本培元、守正创新,通过强基树标、提质培优、增值赋能等主要发展路径,采取办学条件达标工程、职业教育评价改革、创建职业技术大学等推进策略,着力固根基、补短板、强弱项、扬优势,全面提升学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办学条件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强基是固本,是厚实基础、回归教学;树标是塑形,是确立新目标、达新高度。对于沈阳职业技术学院办学条件“双达标”任务来说,高职教育办学条件达标(以下简称“高职达标”) 是强基固本,升本教育办学条件达标(以下简称“升本达标”) 是树标塑形。
办学条件达标是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政策的基本要求。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同样是职业教育的使命。近年来职业学校办学条件整体不足严重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吸引力,尤其是高职院校自2019年扩招以来,三年累计扩招413 万人,总体办学规模激增38.92%,严重稀释了教学资源,三分之一的学校生师比不达标,近半数的学校生均教学和行政用房不达标[2]。也正因为如此,教育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了《职业学校办学条件达标工程实施方案》。
办学条件达标是高职学校实现提升办学层次内在需求的前提条件。教育部印发《本科职业学校设置标准和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要求专业设置条件不低于普通本科,基本条件要突出“双师型”教师、工学结合等类型教育要求;在审核申报专业时要严格规范程序,积极稳慎推进,确保让有基础、有能力的专业举办本科职业教育专业[3]。
1.高职达标要求
教育部通过高职状态平台检测和实地抽检,每年对达标情况进行通报,并作为国家新一轮职业教育改革项目遴选的重要依据。对到2025年底仍不能达标的学校要采取调减招生计划等措施。辽宁省教育厅明确要求高职学校按照2023年全部达标推进工作,对当年计划不能达标或不能按计划完成达标工作的学校调减当年或下年招生计划、项目资金并予以通报。沈阳市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要求2023年全部达标的学校比例要达到80%,2025年全部达标的学校比例要达到100%;对不能按期达标的学校调减招生计划、调减项目资金[4]。
2.升本达标要求
《教育部“十四五”高校设置工作意见》 和《开展高校设置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提出,对拟设立本科的职业学校须把握节奏,优中选优,要对照设置标准综合考量,支持一批国家优质校、国家双高建设单位升格职业本科学校,但办学条件要达到规定标准,并被列入高校设置规划。辽宁省政府“部省共建意见”中提出,拟申报3 所左右职业教育本科院校,但必须是面向数字经济、海洋经济、新兴经济等领域的高水平院校,且与辽宁重点产业园区、行业领军企业深度合作。《沈阳市完善职业教育体系行动方案》提出,支持沈阳职业技术学院全面提升硬件、软件办学指标水平,争取在“十四五”期间升格为本科职业大学。
办学条件双达标的目标是通过全面达标实现办学条件显著提升、师资队伍水平整体提高、办学质量和吸引力显著增强,最终成功创建职业技术大学,持续提升学校知名度和品牌力。
1. 办学条件未达标情况
高职达标工程:教育部主要监测的5 项指标中,学校研究生学历专任教师占比、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等指标已达标;生师比、生均教学行政用房、生均图书等指标不达标,但差距不大。上述指标不达标的主要原因是连续三年扩招,在校生规模扩大。
升本达标工作:教育部本科职业学校设置标准27 项主要指标中,学校生师比、生均占地面积、生均校舍建筑面积、生均教学行政用房、生均图书等指标未达标,个别指标缺口较大。
按照“十四五”期间实现高职和升本双达标的目标,办学条件不足问题亟待解决。
2. 可采取的解决措施
在保持办学规模稳定甚至适度缩减的基础上,坚持既不盲目乐观又不妄自菲薄的态度,统筹协调推进学院高职、升本“双达标”工作,通过细致查摆学校办学条件特色优势和短板弱项,自我检视各项办学条件达标状况和缺口情况,尝试提出切实可行的达标解决措施。
(1)整合资源优化布局
厘清软件学院、汽车分院办学条件短板和弱项,明确其达标工作责任,并督促其在规定期限内实现全面达标。对各专业群办学条件进行归类统计,查摆短板和弱项并进行有针对性达标。整合校内外实习实训教学资源,形成科学合理、发挥集群效应的总体布局。充分发挥国家级职教集团——辽宁装备制造职教集团示范引领作用,整合集团内部优势资源,开展教学资源实质性共建共享。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积极争取沈阳市政府教育用地规划政策和征地划拨政策的支持,或争取整体购置成熟校区的扶持政策和资金支持,确保占地面积高职、升本“双达标”。加强学生宿舍楼、双创实训基地等在建工程及新校区基础设施建设,有效解决校舍建筑面积、教学行政用房不达标问题。
(3)优化师资队伍建设
以师资招聘或博士引进等方式解决专任教师数量不足的问题。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大力推进教师到企业实践,开展“双师”素质认定工作。建设国家级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实施名师名匠培育计划,开展师资定制化、个性化培养培训。实施职业学校教师学历提升行动,开展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学位研究生定向培养[5]。通过“编制周转池”“固定岗+流动岗”“设置特聘岗位”等方式,吸引优秀人才从事职业教育工作,推动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与职业学校教师双向流动[6]。
(4)综合改善教学条件
积极参与省市组织开展的集实习实训、社会培训、技术服务于一体的高水平公共实训基地建设。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吸引合作企业以设备捐赠、场所共享等方式支持和参与职业教育。配齐配足纸质图书、计算机、实训设施等,加快设备更新和管理,提升专业教师实操技术技能水平,及时将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引入教学,提高实训基地利用率。
(5)多渠道筹措办学经费
优化整合学校存量资源,利用校企共享共用教学资源增收节支。用足用好地方专项债券、预算内投资、各类贷款等政策性资金,调整优化校内支出结构,把更多可利用资金用于办学条件达标工作。尤其是在目前沈阳市财政高度紧张的情况下,利用地方债形式整体购置成熟校区,不失为是一个有效解决办学条件达标问题、减学院办学债务压力的好办法。
2020年10月13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吹响了全国范围、覆盖全学历层次、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教育评价改革的号角。在教育评价改革中,要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改革导向、效果导向,彻底破除“五唯”(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 顽瘴痼疾,实现理念创新、制度创新、机制创新、体系创新;要围绕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以教育评价改革为牵引,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7];要以破立结合为改革方式,以学校评价、教师评价、学生评价、用人评价为改革内容,以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为改革路径,最终建立以人为本、科学客观、激发活力的教育教学评价体系,为学校实现人才培养工作提质培优提供坚实的保障。
沈阳职业技术学院专门设立了质量监控与评估中心,统筹推进教育评价改革工作。其主要工作是,负责学校办学质量、人才培养质量的监控和评估,负责质量管理、教学督导、综合统计和绩效考核,掌握学校教育事业发展和人才培养工作状态等各类数据,监测分析学校各项办学指标,定期编制发布质量年报,对各二级学院、职能部门在办学过程中发挥的功能、质量、效益进行绩效考核和评估评价,探索办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评估、校内外一体化质量监控的教育教学质量评价长效机制。
开展多元内容、多方参与的现代职业教育评价方式改革。质量监控与评估中心开展常规教学督导评价改革,实施学评教、教评学、同行评、企业评等多元教学评价;组织相关部门开展绩效考核并逐年改革优化,对二级学院、职能部门及教职工进行工作业绩考核和专项激励考核;向社会常态化发布人才培养质量学校年报、企业年报和适应社会需求能力报告。招生就业处开展毕业生质量第三方调研,每年发布就业质量报告。人事处、学生处、招生就业处每年开展教职工、在校生、毕业生、学生家长和用人单位满意度调查。学校同时接受上级绩效管理考核和办学质量考核。
按照“需求导向、自我保证,多元诊断、重在改进”的工作方针,引导高职院校切实履行人才培养工作质量保证主体的责任,建立常态化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和可持续的诊断与改进工作机制,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8]。切实履行学校办学主体责任,致力开展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建立常态化、周期性、可持续的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形成自主建设、自我治理、自觉诊改的质量保证和建设机制。着力打造目标链、标准链、组织链、实施链、保障链、控制链、信息链,依托质量管理平台全面实施专业群诊改工作,持续开展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不同层面质量保证和诊断改进工作,构建“三全”质量保证制度体系,从而集聚优势、凝练方向、提升发展能力。
教育评价事关教育教学发展方向。要通过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五唯”顽瘴痼疾。由学院党政办、组织部等部门牵头改革学校评价指标体系,科学评价学校立德树人、职教改革、社会服务、经费使用、国际合作的成效。由人事处、科研处等部门牵头改革教师评价指标体系,科学评价教师师德师风、教育教学实绩、一线学生工作、科研社会服务情况。由教务处、团委等部门牵头改革学生评价指标体系,科学开展学生德育评价、学业评价、体育评价、美育评价和劳动教育评价。由人事处等部门牵头改革用人评价指标体系,树立正确用人导向,促进人岗相适。同时以教育部专业教学标准、实训条件建设标准等系列标准为基础,开发建设具有区域特色、学校特色的教育教学标准体系。
学院自主完善质量评价机制,建立“学校考核部门、部门考核教职工、教师考核学生、学生评价教师”的质量评价体系。大力推进绩效考核改革,对职能部门、二级学院及教职工实行多元评价。持续健全考核评价激励机制,在表彰激励先进集体和优秀教职工的同时,设立突出贡献奖、创新突破奖、服务配合奖、办学成果奖、创收绩效奖等专项激励项目。按照“多劳多得、优绩优酬”原则,由部门或项目组根据考核结果或贡献大小完成绩效激励二次分配。绩效考核结果是部门评先评优、集体激励、经费划拨、中层干部考核,以及教职工竞聘、绩效奖励、选拔任用、职务职称晋升、进修培训委派等的重要依据。
创新评价工具,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探索开展学生各年级学习情况全过程纵向评价、德智体美劳全要素横向评价[9]的方法。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设质量管理平台,形成校本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库,及时掌握和分析人才培养工作状况。加快推进各部门业务信息系统建设,与质量管理平台互联互通,实施过程评价,形成增值评价,实现综合评价,最终全面优化结果评价,从而构建技术支撑下教育评价新样态和新形式。
学院创建本科层次职业技术大学,是服务区域经济布局协调发展的战略需要,是服务辽沈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迫切需求,是完善区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特色需求,是学校自身高质量高水平发展的内生需要。如能成功举办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将为服务辽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大量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支撑。
厘清本科职业教育类型特征与层次边界,回答好应该办成什么样的学校、从哪些方面着手才能办好等关键性问题。要做好本科职业学校申办工作,就要坚持“三个高、两个衔接、三个不变”的总体思路。即本科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高层次,要高起点、高标准建设一批专业,通过长学制培养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高层次、高水平技术技能人才支撑;注重与中高职专科专业设置管理办法的衔接,注重与本科职业学校设置标准和有关评估方案的衔接;在办学方向上坚持职业教育类型不变,在培养定位上坚持技术技能型人才不变,在培养模式上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不变[10]。
本科职业教育专业比本科职业学校的办学条件要求相对要低,建议在政策允许情况下学校升本分两步走:
第一步,尽快先行先试申办本科职业教育专业,主动对接辽沈区域发展战略及高端产业,切实做好专业设置的论证工作,明确按产业链设置专业群的思路,分步申办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智能制造工程、航空智能制造技术、智能建造工程等本科职业教育专业,确保开设专业符合地方新经济发展要求,达到人才培养质量目标。
第二步,稳步扩大本科专业招生规模,最终实现升级为本科职业教育院校。
抓住国家大力发展本科职业教育的有利契机,面对普通本科高校转型应用技术大学“不愿意转”或“转型不彻底”、独立学院转设或与高职院校合并转设按下“暂停键”、民办专科高职院校升格本科基础薄弱发展滞后无法体现本科职业教育优势特色等本科职业教育发展困境[11],学院要努力获得沈阳市委市政府的政策支持和人财物支持,共同向辽宁省教育厅和教育部争取本科职业学校申办资格,并达成纳入教育部高校设置规划的目标。
学院要充分发挥学院国家双高专业群建设单位、示范校、优质校、资源建设优势学校、教学资源50强、实习管理50 强的优势特色,努力提升学院综合办学水平,包括本科职业学校设置条件达标,抓好高层次、高水平“双师”队伍建设,搭建科研服务创新平台,人才培养更加突出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类型特色,深化“三教”改革,等等,着力推进职业教育数字化,大力提升社会服务和国际合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