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丽志 朱轩民 程怀春
(1.莆田学院体育学院,福建 莆田 351100;2.泰国艺术大学,曼谷)
竞技体育主要是以创造最好的战绩和追求最高运动技术为目的,它已经渐渐形成当代社会体育的一面旗帜。需要培养更多优秀的竞技体育运动员,这样才能推动竞技体育的发展。竞技体育的发展离不开优秀的竞技体育人才,而高校正是为竞技体育培养和输送大量优秀人才的摇篮。我国高校在培养竞技体育人才当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因此,梳理与剖析高校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是必要的且要与时俱进。
体教结合是体育结合高校教育,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由教育部和国家体育局联合组织,适应高校发展的教育理念,其主要目标是为了培养高素质的体育竞技人才,这种模式不仅促进了体育事业的发展,同时也使高校增加了生源,也为我国培养了体育人才[1]。
通过选派优秀的教练团队去扶持相应的小学、初中及高中,将达到要求的学生保送到高校。通过这种模式,中学不断向高校输送优秀的学生运动员,如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培养体系等[2]。
“校企合作”模式即学校提供教育场地,企业提供就业机会,利用有效的学校资源和有利的企业资源将两种资源进行整合,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这种“校企合作”的模式充分达到了共赢的目的,为学校提供大量生源,也为企业提供可发展型资源,为企业获得巨大效益[3]。
“三结合”模式即“教学、训练、科研”相结合,将教学、训练、科研融为一体。我国高校进行体育竞技人才培养时采取“三结合”模式有利于为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有利于提高高校学生运动员的整体素质[4]。
在高校竞技体育人才培养过程中,学训矛盾一直是突出矛盾,加大学习时间势必减少训练时间。而我国绝大部分竞技运动员都存在重训练轻理论学习的情况,究其根本原因,运动训练和理论学习在时间上的安排不合理。目前我国专业运动员面临着退役后难就业,主要原因在于专业运动员文化底子较弱,长期的专业队训练导致理论学习的时间少,造成了运动员自身素质的短板。因此“学”与“训”矛盾始终制约着运动员的发展,并成为阻碍运动员退役后难就业的关键性因素。“体教结合”模式下,我国高校培养竞技体育人才的同时,要提高人员素养,解决学训矛盾乃是当务之急。
在我国,优秀卓越的体育竞技运动员大多进入知名高校,但在后期培养过程中,却因软硬件短缺,严重影响了运动员成绩或直接终止了运动员的竞技生涯。培养竞技体育运动员需要专业的硬件设施及具有过硬的教练团队,如标准的训练场地、专业的训练装备、营养丰富的运动营养餐、体能训练拥有先进的设备以及体育科研检测仪器、拥有丰富执教经验的教练员团队,专业化水准的训练师和营养师以及专业的运动队医师等,整个培养过程需要大量的经费去支撑。除此之外,竞技运动员日常参与比赛也需大量经费,如因经费不足,很多高校让竞技运动员有选择性地放弃一些比赛,这样就导致他们缺少一些锻炼的机会。我们国家在高校竞技体育方面目前还没有单独进行拨款,导致各个高校培养竞技体育运动员的资金就显得很紧张,竞技体育运动员在平时训练与比赛都没能得到很好的保障,导致运动员竞技能力难以提高。
我国高校教师普遍存在“术业有专攻”现象,即自己所授专业能力较强,可以很好地胜任运动员理论学习需要,且目前一部分竞技体育运动队的教练员也是由高校体育教师兼任。这部分教练仅在理论教学方面突出,但是对于竞技体育来说,单有理论知识还不够,未经过世界级大赛或是全国性比赛的洗礼,实战能力部分就会缺失,就不能成为合格的教练。而恰恰教练员的执教能力在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执教实践经验积累是一名优秀的教练员的标配。目前我国高校教练员自身运动技能参差不齐,动作的示范和讲解不到位,且由于自身的局限性,导致在训练过程中的训练方法不够完善,训练内容千篇一律,没有“因材施教”的能力,另外教授方法死板,不能与时俱进,这些因素均极大地制约了竞技体育运动员的发展。
首先,社会上对“体育”无用论的思想根深蒂固,大家戴着有色眼镜看“体育”,我国国情下,大家深信知识改变命运;其次来自家庭方面,大多数家庭受国情影响,坚持“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出路;最后学生来自社会和家庭双重压力下,也可能被迫接受“读书思想观”,导致大家对“体育”的认识有极大偏差。
在新时代高校要担当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重任,但也要正视目前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将各种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的优点进行发扬,找到一条符合我国高校竞技体育人才发展模式乃是重中之重。
我国培养竞技体育人才时,需增强教育部门与体育部门的合作意识,促进资源合理利用即“体教结合”模式。
首先,“体教结合”的根本在于我国高校体育教学和其专业教学的合理结合,使其发挥作用,如使受培养的竞技人才在学校完成学业,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同时,要制定完善的训练规划与协议,在保证课业完成的同时和相关体育部门签署协议,随之接受体育部门的体育课程训练,给予良好的训练环境,让学生在完成学业的同时能够提高体育竞技的水平,使其能够全面发展,成为社会上紧缺的全面发展的人才,达到两者共赢[5]。
其次,“体教结合”模式下,我国高校培养竞技体育人才时,提高人才的素养,解决“学”与“训”矛盾。“体教结合”的意义在于培养全方位的人才,“体教结合”不仅要加强对队员的体能训练,同时也要加强文化课知识的学习,争取培养全方位型人才。
再次,“体教结合”模式下,我国高校培养竞技体育人才时,要完善竞技人才培养的制度和方案。推动“体教结合”模式发展,势必依赖于教育部门和体育部门的两者合作,还可通过政策和制度向正规化方向发展,极大地促进了体育事业和教育事业的发展。
最后,学生自身要时常严格要求自己,作为新时代的学生要把全面发展放在首要地位,应该合理安排学习时间,作息规律,在身体和心理素质能够承受的范围内尽可能使“学”和“训”达到平衡。
“一条龙”模式要想真正的实行,首先家长摒弃“体育无用”思想,给予孩子最大的鼓励与支持;其次学校(初高中阶段)方面,针对此类学生有针对性提出解决策略,争取解决“学生的后顾之忧”;第三,高校必须制定有关政策,鼓励体育健儿为国、为校争光添彩,实施奖励激励政策,加之各高校也可提供便利条件,如设备设施基本完善,资金到位,师资力量雄厚,学生对这种模式完全适应,在此阶段中,学生也能够得到全面发展,成为高水平的竞技人才。即假设每一个阶段的学校作为试验训练点,从小学开始,学校选用优秀教练对小学生进行系统培训,再由教师教授文化课知识,培养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通过选拔向上一级学校推送。在中学阶段,要比在小学阶段增加体育训练项目,主要发现有发展前景的学生运动员,再将符合要求的学生运动员输送到高校,接着由高校进行培养,形成逐层输送“一条龙”模式。以这种模式培养学生运动员,能够充分有效挖掘运动员的天赋,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也能够在各种体育赛事中取得优异成绩,为国争光。
我国高校培养竞技体育人才时,政府还应该出台有关监督学校招收队员的管理制度,优化学生质量,在参加比赛时,应该严格按照法律法规挑选运动员参加比赛,为我国高校竞技人才运动员培养方面做出切实努力。我国高校培养竞技体育人才时,应进一步加强高校竞技人才团队科研攻关小组的科研水平。问题出现后,科研攻关小组通过找到更适合运动员训练的方法,为加强高校体育竞技水平而努力。
“校企合作”模式可以更容易获得资金支持,解决资金短缺问题,让学生运动员获得更多的参加比赛的机会。学生运动员之所以愿意接受这样高强度的训练,一方面是使自己通过参加世界级比赛能够提高知名度,另一方面是满足来自家庭的愿望。校企合作能够帮助学生争取更多的机会参加世界级比赛。国家推行的“校企合作”能够充分利用国家资源对运动员进行培养。同时“校企合作”模式可以提高我国高校知名度,引进优秀生源,如可借鉴剑桥大学、牛津大学的赛艇队模式。目前我国校企合作的试验点有:清华大学跳水队、浙江大学男子篮球队等。以知名高校作为试验点,在一定程度上推广了“校企合作”模式,这样有利于引进更多的生源,从而发现优秀人才。我国高校应该学习先进的模式,借鉴外来经验,培养更多的复合型人才,在世界体育赛事上取得成绩。同时“校企合作”模式可以扩大高校竞技体育人才的就业途径。知名高校能够保证就业机会同时也能够提升其办学水平,这是衡量一所高校是否具有高标准的前提。因此高校要通过校企合作联合办学模式来培养更多的人才,这样的人才通过比赛来扩大与企业的关系网,从而知名度迅速提升,为高校竞技人才提供了就业途径。
我国高校应加强教学、训练与科研的内在结合,优化资源配置。要想实现教学、训练真正地结合统一、就要对资源进行统一规划、管理、整合使这些资源充分利用起来,将每个模式的作用发挥到极致,全面培养高校体育竞技人才。与过去的模式相比,“三结合”模式使学生具有文化水平也具有体育竞技水平,学校通过定期对教练员心理素质、专业水平的测试来保证运动员的质量,高校也通过和其他高校进行模式互换、学习,定期邀请行业专家对学生运动员进行引导教育等以此来提高运动员的竞技水平。同时高校本身也应该向其他院校多进行交流学习经验,借鉴他校经验优化本校的资源配置,不断进步,更上一层楼[6]。“三结合”模式中的资源共享,在各项配置上不完善的情况下可以相互借鉴,为学校解决配置不完善的问题,尽量利用有效资源为学校带来利益,不断提高高校体育竞技水平。当今社会科技发展迅速,高校由于办学水平先进、资金到位、先进的仪器设备逐渐引进高校,为高校的硬、软件设施上做足了准备,当今社会是人才发展的社会,许多科研人才也纷纷流入高校,为高校提供了高层次人才储备。将教学、训练、科研三者结合政策落地,有利于推进我国高校建设及发展。利用三合一模式的优点培养出优秀的运动员,为国家培养优秀的体育竞技人才。
综上所述,分析四种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我们不难看出每一种模式都有它的优势与劣势,因此每一种培养方式都有它存在的合理性。从我国和学校校情出发,制定人才发展应该更加具体和实际化,这样才是符合高校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举国体制大力弘扬,让竞技运动不仅是竞技运动员追求的梦想,而且是培养爱国主义,增强人民体质以及发扬顽强拼搏精神的有效途径。作为新时代社会主义的我们,需要紧密团结合作,大力普及和发展竞技体育运动,充分完善教育体制,更好为我们国家培养未来发展的精英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