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勤
(福州理工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0)
电子商务这门课程包含很多知识,例如管理知识、经济知识、计算机科学知识等。电子商务其实是利用互联网实现商品的快速流通,从而促进经济发展的一门学科。电子商务课程的改革应当从以下三方面入手,分别是理论与实践互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研究;专业课程、特色课程、精品课程的研究;电子商务课程与大学其他课程的融合研究。相关教师和学校也应当从学生的理论知识、实践知识、应用知识、参赛技能等环节,提高学生的电子商务技能,这样才能顺利开展电子商务课程的改革工作。
现阶段中国高等院校中,电子商务课程的设置通常以国内企业和国外企业的具体运行为主,因此课程设置的针对性并不专业,有的院校甚至直接将与互联网有关的所有科目进行融合,将电子商务看成是网络营销的分支,另外一些学校只重视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却忽略了学生在具体工作岗位中的技能提升。这样的课程设置使得学生学习到的知识无法应用在具体工作岗位中。另外一些高校大量开设各种课程,例如商务概论,网络营销,物流管理等,虽然学生能够接触到多方面的知识,但是导致学生广而不精,因此也制约着他们后期的深度发展。
通常情况下,高校设置的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中,学生在大一、大二阶段学习高等数学、英语、政治等公共基础课程,以及经济学,国际贸易学等专业基础课程。到大二下学期才真正接触电子商务类的专业课程,这样一来,学生学习专业课程的时间较短,并且学习专业课的同时还会处于写论文,找工作等阶段。如此一来,会导致学生专业知识掌握不扎实,就业工作没有准备好,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就业。
电子商务专业是集理论和实践互相结合的专业,在学校学习期间,学校就应当为学生提供各类电子商务模拟平台,使学生及时锻炼实践能力,更好地应用在将来工作中。学生在操作实践中也才会了解企业在具体运行中的技术要求和运行模式,有针对性地扩充自己的知识储备。但是现阶段一些高校开设的电子商务课程由于场地限制、资金限制等问题,导致学生并没有接触电子商务实践平台,更别提接触具体的公司业务,学生纸上谈兵能力非常强,但是当真正就业时就会面临重重阻碍。
从某种程度上讲,教师的教学水平直接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效果。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要想提高实践能力,就必须依赖教师的正确引导,但是一些高校的电子商务教师大多是大学毕业之后直接留校任教的,缺乏在企业工作的经验,并且对电子商务的具体应用也不了解。如此一来,在课上只重视对学生理论知识的讲解,未能带给学生真正有用的实践内容,一些教师由于缺少在企业的工作经验,也很难对学生在人际关系、业务处理方面提供有效引导。从这一角度来讲,高校应当重视教师整体水平的提升。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推广和应用,各个企业都在引进电子商务模式,从这一角度来讲,国家对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量也与日俱增。很多高校都已经开设了电子商务专业,近年来,中国教育部门批准高校开设电子商务专业的学校有五百多家,由此可见,电子商务类专业的学生在毕业之后会面临着更大的就业挑战。高校应当依据网络的发展形势,结合本校人才培养模式,真正促进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始终坚持理论与实践互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具有全面的、特有的综合素质,以此为社会不断输送大量的电子商务应用型人才。另外,高校还应当重视学生在校期间与企业的对接实习工作,促进学生多角度、全方面地了解电子商务学习和工作内容,使学生构建有效、全面、合适的教学框架,从而为自己的学习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高校在开设电子商务课程时,首先就应当明确教学目标,只有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目标,才能科学合理地开设相关专业课程,让教师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指导。电子商务课程的教学目标应当定位于使学生了解掌握电子商务的基本知识,充分了解现代商务的管理模式,能够正确使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促进电子商务行业的不断发展,以此推进学生电子商务应用能力的不断提升。具体而言,电子商务课程的教学目标应当涵盖以下三方面内容,第一,学生要了解和掌握必要的电子商务专业理论知识、电子商务技术基础知识、电子商务交易模式和电子商务其它的应用方式。第二,学生应当了解电子货币的相关概念,准确描述网上支付、电子商务、物流、电子商务安全与电子商务法律、网络营销等的相关内容,并且能够在具体工作中解决实际问题。第三,学生应当掌握电子商务实际操作,例如能够通过上网访问商务网站,若想要创业可以自主网上开店,同时也要掌握网站建设等。
电子商务课程设计方向应当从以下三方面入手:如何定义电子商务;如何引导学生使用电子商务;如何创建电子商务的教学环节。第一,高校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电子商务的基本内涵、电子商务的技术基础以及电子商务的交易模式和电子商务的其他应用。所有与电子商务相关的知识与计算机相关的知识,都应当作为公共基础知识供学生学习。第二,在网络上,电子货币,网上支付,电子商务物流,电子商务安全,电子商务法律,电子商务技能,以及在具体工作中的沟通能力,交流能力。第三,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沟通合作的能力,灵活使用知识的能力。
3.3.1 导读前言
前言的导读是指教师应当通过通识教育为基本方向,对学生进行人物、事件、知识等方面的引导,让学生了解电子商务行业的领军人物、奠基人物、历史事件、具体的知识框架体系等。具体而言,所有关于核心人物的各类思想也应当作为学习重点。电子商务发展过程中的重大事件、学术思想以及时代标志类的事件也应当努力学习。电子商务所有涉及到的各类内涵知识、框架、应用等也要作为重点,这样能够开拓学生电子商务学习眼界,为今后工作实践打下基础。
3.3.2 专题讨论
专题讨论是指电子商务专业中各类专题理论知识的讨论环节,这样的专题作为关键性内容,教师应当重点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在具体讲述过程中可以用具体的案例和实际问题或者社会热点作为导入,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交流和讨论中,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解决具体问题过程中,教师也应当发挥引导者的作用,激发学生不断思考,不断深入了解各类案例。例如电子商务交易模拟中,教师就可以如下设计讨论题目:①请举例说明B2C 电子商务企业的类型;②请举例说明B2B 电子商务交易的潜在优势;③请举例说明C2C 电子商务的交易模式,并区分三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学生通过这些专题讨论,可以更加了解电子商务专业的更多知识。
3.3.3 项目实训
项目实训顾名思义是指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中所有的专题讨论结束之后,教师可以开设相对应的实训活动,这些活动可以在线上进行,也可以在线下进行。整个活动教师应当从项目设计、项目实施、项目总结、项目反思与评价四方面入手。在选择项目时,学生就会构建团队意识,充分意识到合作的重要性。通过制定决策,有效提高自己知识的应用能力,在反思和总结中学生会找出自身的不足,有针对性地提升自身的能力。教师也应当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进行引导。例如为学生创建一些电子商务模式B2C、B2B、C2C 等的运行模式,让学生在网上开店,进行网页建设或者洽谈业务等,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完成规定的项目,学习自信心也能得到有效提升。
考核体系从某种程度上直接反映着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成果。在电子商务课程中,学校可以更新传统的考核方式,以过程加结果的方式进行考核,不仅要考核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状态,还应当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动态评价。考核标准应当分成专题、项目、综合三部分,每个部分有明确的考核成绩。例如在专题中,可以设置30%的比值,在项目中设置40%的比值,在综合测试中设置30%的比值,将三者互相结合,就是学生的最终成绩。综合考核应当包括学生的文献资料整合能力、方案设计能力、汇报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实现对学生的全方位考核。
3.5.1 通识教育课程平台
通识教育课程平台中应当包括通识教育的核心内容以及通识教育的拓展内容。通识教育课程的开设目标是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拓展学生的视野,让学生了解必要的知识之外,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学习某一学科所具备的能力总和,包括人文素养、科学素养、社会素养等。由此可见,学生在学习电子商务课程的同时,还应当关注国家话题、社会话题等,全面提升个人的价值观。在通识教育课程平台中,教师也应当定期为学生推荐一些基本知识、态度、能力整合或跨文化素养的相关内容,培养学生大学科意识。例如可以开设商业伦理,世界文明与全球化意识,科学精神与方法、文学艺术修养等课程,并且还要通过线上和线下共同教育的形式。在通识教育拓展课程中,教师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例如,让学生合理安排课下时间,登录各大网站,研究网络课程,搜索各类资料进行自主学习。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加入通识教育论坛、同时教育音像学堂、通识教育经典阅读、课外拓展活动等平台,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通识教育效果。
3.5.2 公共基础课程平台
对于电子商务专业来讲,公共基础课程应当加上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同时也要添加人文素养和社会科学素养。例如大学英语、高等数学、马克思主义原理、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大学体育、大学计算机基础、大学计算机课程设计、线性代数、概率与数理统计、大学语文等课程。
3.5.3 专业基础课程平台
电子商务专业的基础课程应当包括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必修课程。基础课程是指学生要掌握基础的电子商务知识,便于在后期工作中使用。例如政治学、经济学、程序学、管理学、会计学、市场营销、统计学等,这些内容都应当作为基础科目,让教师采取科学的方法为学生进行讲解。专业必修课程可以有电子商务概论、电子商务法、网上银行与支付、网络营销、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电子商务安全、电子商务专业英语、电子商务系统规划与设计等核心课程。在核心课程讲授中,教师应当重视学生的学习成果,切实提高学生的电子商务技能。
3.5.4 专业特色平台
高校在开设各个专业课程时,都应当考虑专业的特色性,电子商务专业特色模块可以从方向课和选修课入手,这样可以满足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使学生按照自己的需求进行学习。高校可以将电子商务专业技能进行有效分类,促进每个学生的专业学习,例如可以划分成电子商务管理、电子商务技术和电子商务综合三个方向。管理方向旨在培养管理人才,例如电子商务、企业管理、网络编辑、电子商务案例分析、客户关系维护等。电子商务技术可以细分成ASP 开发技术、Java 语言技术、Jsp 开发技术、Net 开发技术等。电子商务综合类模块可以细分成电子商务管理和电子商务技术两大模块。专业选修课程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进行增设,例如网页设计与制作、供应链管理、网络经济学、利弊程序设计、UML 基础与应用、C++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网络技术实现等课程内容。
3.6.1 组织学生参与符合电子商务专业的各类比赛
以赛促学是现阶段一些高校新兴的教学模式,比赛可以很好地提升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当然,选择比赛时高校也应当层层把关,尽量选择一些技术含量较高的比赛,因为参与比赛是一项有目的、有计划的行为,学校和教师都应当参与进去,同时比赛也应当在整个社会上具有较高的知名度,这样才能有现实意义。同时比赛内容也应当符合学生的学习能力。例如大一、大二的学生可以参与一些基础比赛、网页设计大赛等。而大三、大四的学生应当参与一些网络营销、创业计划大赛等。
3.6.2 学校和教师应当集中研讨和解读比赛
各类比赛从比赛准备阶段、参赛阶段和赛后反思阶段都应当由专业教师组织学生进行。针对一些电子商务专业知识类的竞赛,教师应当与参赛同学一起梳理赛点,及时在日常教学和学习中找到教学重难点,提高自身的学习水平,确保在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当然,在日常教学中,教师也应当重视向学生讲解一些比赛的相关内容,时刻把握教学与比赛的互相结合点,在点点滴滴中为学生渗透比赛的专业知识,学生也会通过比赛感受到知识学习的重要性。
3.6.3 在教学实践中重视赛前训练
学生参与比赛并不是在报名之后进行准备,而是应当在日常学习中就做好准备。教师可以为学生梳理近年来学校参与的各类比赛,让学生明确比赛的重点和难点,教师也应当根据学生参赛情况以及参赛意图,为学生梳理各种赛前知识,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最后可以通过学校内部选拔出可以参与比赛的学生,再进行封闭式针对性的训练,走向全国参与比赛。高校也应当重视构建一批具有高校特色的专业参赛队伍,不断提高参赛队伍的水平和实力,从而保证院校在电子商务专业的较高水平。
3.6.4 做好比赛后的总结工作
每次比赛结束之后,教师应当带领参赛的学生共同反思和总结,找出比赛中的难点和学生发挥失常的地方,让学生不断巩固练习,确保下一次比赛正常发挥。当然,教师也应当积极鼓励学生在比赛中的出彩之处,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比赛信心。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在比赛中的状况,为学生罗列出后期需要努力学习的方向,学生根据教师列出的方向,再结合自身的理解,在后期的学习中不断加强和巩固,提高专业知识技能和竞赛意识。
3.6.5 利用比赛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学校应当重视组织学生参与比赛,并不是促进学生在该种能力的重点提升,而是借助比赛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因为通常情况下,参与比赛的学生都是以团队的形式进行,在每个团队中学生会各司其职,通过完美配合完成比赛。如果过分重视个人在小组中的贡献,很难取得优异成绩,因此配合最重要。在比赛中,教师也应当关注学生的配合状况,必要的时候在日常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各类资源,锻炼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使学生能够互相配合好,在最短时间内尽快提高实践水平和比赛能力。
高校应当重视教师师资队伍建设,组织教师参与各类教学优秀课堂的观摩活动,同时邀请校外优秀专家来校举办讲座,不断提高教师的综合水平。学校还可以组织教师走进企业,通过实习了解企业的具体运营,这样才能将接地气的电子商务知识带到课堂上,也才能为学生带来最前沿的热点知识。只有结合具体案例,为学生讲解知识的使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才能不断提高。高校还可以通过对教师进行定期考核的形式不断提高教师的自学能力,使教师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综上所述,互联网的普及以及电商模式的推广,使得社会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需要电子商务人才。高校要想为国家持续输送应用型电子商务人才,就应当进行电子商务课程改革,使学生既掌握专业的基础知识,同时又能满足企业的需求,另外,教师还应当重视对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的培养,以此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