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家明
(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广东 广州 510030)
评价是一切活动的基础,中国区域经济活动中最薄弱的环节就是质量评价体系,构建一个有效的质量评价体系是学术界的研究重点。何明升在研究中将区域经济质量评价分成五个指标,分别是发展水平、目标值、集约度、协调度、持续度,截止2013 年,区域经济质量评价的指标就达到了30个。许永兵在研究中认为,区域经济质量可持续和民生的改善与发展息息相关。尽管学术界关于区域经济质量评价的相关研究逐渐丰富,但是不可否认也有一些指标体系的构建实用性不高。本文将主要从理论上分析基于质量评价的区域经济管理策略。
区域经济管理中,区域经济质量评价是一项基础工作。由于区域是一个庞大且复杂的组织,区域经济管理中更应该重视高质量的评价标准,而这一评价标准即地方政府对区域经济发展质量做出的明确规定,是政府部门适当干预下,区域经济不偏离区域经济发展目标的一种手段。区域经济质量评价是区域经济管理中一切管理活动开展的基础条件。在我国区域经济活动中,长期存在缺少区域经济质量评价体系的情况,这也是许多地区在区域经济管理中面临的薄弱环节。
区域经济质量评价要将整个区域经济作为评价对象。如果将区域经济管理视为一个庞大的系统结构,那么该系统是由众多子系统构成,在区域经济质量评价过程中会不断与外界环境产生各种联系,评价活动始终处于动态变化的过程。区域经济质量评价要以监控区域经济发展、提高区域经济发展质量为目的。区域经济质量评价目前已经成为区域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区域经济管理系统与区域经济质量评价系统的结构、工作逻辑如下图1[1]。
图1 区域经济管理系统与质量评价系统
图2 区域经济管理中质量评价体系
质量评价中,按照评价主体的不同,可以将区域经济质量评价分为三类:①由地方政府部门组织的评价;②在政府系统内上级对下级做出的评价;③由独立于政府部门外的第三方组织实施的评价,属于区域经济质量评价的外部评价。质量评价中,不同评价主体所在角度不同,可能得出的评价结果存在一定差异性,综合各主体的评价结果,能得到最全面的区域经济质量评价结果,更好地为区域经济管理的创新和优化提供依据。
地方政府在动态调整区域经济规划方案的过程中,怎样寻找切入点是需要政府部门关注的重点。地方政府在调整和修正区域经济规划方案时,需要采取质量评价手段,对各项区域经济活动的综合指标展开准确评价,得到准确、全面的区域经济质量评价结果,利用评价数据有效反映当地经济发展情况,为区域经济管理工作开展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社会不断进步的过程中,区域经济已成为衡量地区发展程度的标准之一,这也体现出区域经济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各地政府越来越重视推动区域经济发展,致力于解决区域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地方政府要想充分发挥质量评价在区域经济管理中的最大价值,需要建立科学、完善的质量评价体系,在此基础上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发展质量提升一直是地方政府的首要工作目标。区域经济发展,不仅要关注区域经济的数量增长,而且要关注区域经济发展效率提升、经济结构合理化,重视区域内技术水平的进步。因此,在建立质量评价体系的过程中,地方政府选取经济发展能力指标时,可以确定区域经济效率指标、区域经济结构指标和技术发展指标,在各指标下作出细分,对区域经济发展质量进行综合性评价。
地方政府在选取区域经济效率指标时,要明确该项指标的内涵,因为其既是衡量区域内资源配置能力的指标,也是考察区域经济发展质量的指标。区域经济发展中,之所以强调资源配置的合理性,是因为区域内资源具有稀缺性的特征,如果资源配置不合理,资源稀缺性问题会更加凸出,最终会影响区域经济的可持续、稳定性发展。因此,地方政府要重视区域经济效率指标的确定。
区域经济结构指标是衡量区域内经济结构问题的评价指标,区域经济结构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决定性因素。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始终离不开合理的经济结构,如果经济结构不合理,会造成区域经济粗放式发展、区域经济欠缺可持续发展能力等不良表现。因此,地方政府在建立质量评价体系时,应确定区域经济结构指标。政府部门在对该指标进行细分时,要重点围绕区域内一、二、三产业比例关系及其所占GDP 比重进行考虑,结合区域发展特点及区域经济发展现状,细分区域经济结构指标。
区域技术发展指标是反映区域经济发展中技术推动作用的一项指标,它决定了区域经济是否具备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各项技术的支撑。技术发展水平的提升,随之而来的是要素投入的种类及质量的提升,产出水平也将随之提升[2]。因此,地方政府要确定、细分技术发展指标,考虑区域的技术投入在总投入中占据的比重,比重越高代表区域经济发展中技术水平越高,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越强,越容易实现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区域间的统筹与协调。在我国,不同区域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显著差异,存在突出的区域空间重复布局的问题。所以在区域经济管理中实施质量评价,需要地方政府考虑怎样协调区域间的经济发展问题。地方政府在制定区域间经济发展能力指标时,可以选取区域经济联系能力、区域空间布局合理性两项指标,分别对各指标进行细化。
区域经济联系能力指标是衡量本区域与其他区域经济交流能力的指标,区域间经济交流能力越强,代表区域间经济协调性越强。区域经济并非孤立发展,与其他区域之间有着紧密联系,只有在各区域相互协同的基础上,区域经济才能实现快速发展和高质量发展。区域经济联系能力指标,可以从区域间的资金流、人流、物流等方面进行衡量。
区域空间布局合理性,主要是为了衡量区域间产业结构、空间结构的合理性,因此可以选取产业结构合理性、空间结构合理性等指标进行评价。我国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区域间产业结构、空间结构布局同质的情况,因此通过衡量区域间空间布局的合理性,有利于推动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区域经济发展代价是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过程中,要付出的资源代价、环境代价等,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实现与自然生态的协调。区域经济发展不能在忽略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的情况下盲目发展,否则会导致区域经济长期停滞不前,甚至出现衰退。因此,地方政府在区域经济质量评价体系的建设中,要将区域经济发展代价设置为关键指标,重点衡量区域经济发展需要付出的代价[3]。地方政府可以从与区域经济具有紧密关联的工业三废排放、大气污染程度、水体污染程度、环境污染治理占GDP 比重、自然资源消耗量五个层面入手设置质量评价指标。如区域经济发展中工业三废排放水平、大气污染程度、水体污染程度,如果自然资源消耗量越高,说明现行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的漏洞较大,可行性不强,现行规划不利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如果环境污染治理占GDP 比重较高,说明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可修复性越高,区域经济发展付出的代价越大,现行发展规划科学、可行。
地方政府在建立完善的区域经济质量评价体系,精准获取区域经济质量评价结果后,需要结合质量评价结果,适当创新区域经济管理手段。在制定质量评价体系的过程中,要在遵循“因地制宜”原则的基础上,适当借鉴先进区域的质量评价经验,综合考虑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区域自然资源、区域生态环境、区域间空间结构布局等,全面掌握区域经济发展状况,有效对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实施评价,真实且准确地反映出区域经济发展中面临的症结,将其质量评价结果作为引领区域经济管理手段创新的依据[4]。例如,政府通过质量评价,发现区域经济发展面临高污染、高消耗问题困扰,除了采取优化产业结构等传统做法外,还可以适当加大绿色、节能、环保等发展理念的宣传力度,利用广播电视、门户网站、新媒体平台等,多渠道进行宣传,引领区域内各产业绿色化、低碳化发展,尽量推动区域经济向更科学、更合理的方向发展。地方政府要主动革新区域经济管理理念,积极引入先进管理手段,创新管理模式,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特色,确立最适合本区域的经济建设管理观念。
区域经济发展除了要有科学、完善的发展规划外,还离不开完善的管理制度支撑。科学、完善的区域经济管理制度,能帮助各区域明确经济发展目标。地方政府要根据质量评价结果,适当调整现行区域经济管理制度,从区域内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空间布局等多个方面入手,完善区域经济管理的顶层设计,为区域经济管理工作的创新开展奠定基础。地方政府可以根据质量评价结果,逐步推进制定区域经济管理制度,保证区域经济管理制度的前瞻性、可行性、科学性。区域经济管理中,地方政府要重视市场的导向性,将其作为区域经济管理创新的根本动力,有序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创新区域经济管理制度,不仅要深入区域内各产业生产、经营和运作环节,还需要围绕区域经济的发展特色,引领、推动区域品牌建设。这就需要地方政府在制度建设中,树立较强品牌意识,重视提高区域内产业整合程度、区域间产业链联合程度,不断扩大区域内产业影响力。
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地方政府明确区域经济发展的目标,如提高区域内居民生活水平、收入和消费水平,缩小区域内收入差距,实现区域内、区域间经济协调发展。因此,地方政府在区域经济管理中,不仅要重视落后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总量提升,还要重视发达地区经济平稳、高质量发展。地方政府要加强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宏观调控,重点对区域内经济发展落后地区加大管理力度,以推进公共产品公平建设为切入点,逐步实现各地区经济平衡发展,重点均衡城乡地区居民的收入和消费水平[5]。地方政府要妥善处理好区域发展战略和其他区域间的关系,将区域经济置于国家经济协调发展大局中,主动跳出区域范畴。特别是经济发展水平较落后的区域,地方政府要尽量取得上级政府的大力扶持,加强与经济发达地区的交流、合作,凭借自身生态、人力、资源等优势,引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所需的技术、资金等要素,实现区域间经济发展资源相互补充。在省级层面,地方政府可以鼓励各区域间加强合作,在区域经济发展上建立紧密联系,加强区域间经济交往,优化资源配置,做好区域间的分工,实现各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促使各区域的商品需求、经济发展实现相互依赖,最终走向深度合作。例如,由省级政府对省内各区域经济进行合理分工,发挥各区域间的核心作用,通过整体规划、产业关联,发挥省内各特色产业的带头作用,逐步实现区域间各产业的规模化经营。
地方政府在区域经济管理中,要明确区域经济管理重点,通过质量评价加强对区域经济发展状况的把控,重视各类资源有序利用。地方政府要通过质量评价,掌握人力资本在分布上存在的差异性,在与其他区域进行交流的过程中,了解本区域与其他区域在市场化程度上存在的差异,便于作出更科学的创新和管理决策。地方政府只有抓住经济发展重点,才能更好地发挥区域经济管理引领区域经济快速发展、高质量发展的作用[6]。例如,区域内各地区经济发展差异较大,地方政府可以优先发展优势地区,利用优势地区带动经济发展困难地区发展,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逐步带动周边区域经济增长,不断缩小各地区间经济发展差距。需要注意的是,地方政府不能以牺牲资源、生态为代价,获得短期的经济快速发展。
本文围绕基于质量评价的区域经济管理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首先,区域经济发展中,区域经济管理是一项指导性、规范性工作,区域经济管理水平直接决定了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其次,区域经济管理中,质量评价是最基础的工作,能帮助地方政府全面掌握区域经济发展状况,便于地方政府适当调整现行管理模式。最后,地方政府实施区域经济管理,要以质量评价结果为引领,对区域经济管理模式、制度体系实施动态化修正。
长期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存在重数量轻质量的问题,这种发展模式制约了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导致我国区域经济管理存在错误、失位等问题。怎样提高各地区域经济管理水平,已成为各地政府部门高度关注的问题。地方政府要想解决传统区域经济管理中存在的不足,可以整合各项区域经济评价指标,搭建完善的区域经济质量评价体系,有效评价区域经济发展情况,结合质量评价结果优化和改进区域经济管理措施。这也说明,在质量评价的基础上对区域经济管理展开研究具有较强现实意义。但是在研究中还存在偏向于理论研究的问题,需要侧重问题导向,继续深化研究,提升文章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