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靓 栗思宇
(1.集宁师范学院 乌兰察布市地理空间大数据应用与环境监测重点实验室,内蒙古 乌兰察布 012000;2.北京市鸿凯杰机电设备有限公司,北京 100089)
2019 年7 月1 日,上海市率先成为国内立法施行垃圾分类的城市,此后我国各地陆续开始执行垃圾分类政策[1]。2022 年2 月18 日,《乌兰察布市进一步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以“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为目标,强化分类收集、运输、处理短板,在全市形成以法治为基础、政府推动、全民参与、因地制宜的生活垃圾分类管理体系[2]。
通过对乌兰察布市中心城区垃圾分类处理过程的初步调研了解到,中心城区垃圾收集处理主要由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主管,城区生活垃圾的清运和转运工作外包给乌兰察布世基环境科技有限公司,再由世基环卫将垃圾转运到乌兰察布瀚蓝固废处理有限公司进行焚烧发电处理。垃圾收集处理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全程缺乏垃圾分类过程,导致垃圾焚烧处理过程的工序繁杂且效率低;(2)即便有个别居住区与北京爱分类环境有限公司签署合作协议,但对于垃圾分类工作也只是处于指导分类阶段,缺乏垃圾分类之后的终端处理,分类后的垃圾依然被混运到垃圾焚烧厂处理;(3)垃圾分类处理过程中因缺乏政府部门的监管与支持,垃圾分类工作无法落到实处。
为更好推动垃圾分类在全市实施,建设生态宜居城市,本研究拟借助互联网技术完善垃圾分类回收系统,结合行政管理部门的监管,从乌兰察布市高校垃圾分类处理入手,推动垃圾分类政策和相关知识在大学师生群体中有效、有力地推广[3]。高校作为城市中的小型社区,加之社会活动类型较为单一,能在短时间内调动起在校师生的垃圾分类积极性与参与性,从而将提升校园环境的相关对策在整个城市范围内推广,对带动全市垃圾分类工作的开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本次调查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问卷发放对象均为乌兰察布市某高校学生。调查问卷回收208 份,回收问卷均为有效问卷。
(1)该校大学生对垃圾分类的实施程度。在“是否会对垃圾进行分类投放”的调查中显示有一半的同学有垃圾分类意识但并未实施。在“平时如何扔垃圾”的调查中显示有66.83%的同学会将垃圾全部扔掉,用一个垃圾袋集中装所有垃圾;有19.71%的同学会将垃圾全部扔掉,同时用多个垃圾袋对不同的垃圾进行分类;仅有13.46%的同学则会将不可回收垃圾扔掉,会对可回收垃圾进行二次使用。由此可见,对于垃圾分类,大多数人还是延续以往的垃圾分类行为与意识,能够进行完整垃圾分类的同学仅占少数。
(2)该校大学生对垃圾分类的支持程度。在“如果校园进行垃圾分类活动,您会支持吗”调查中显示有88.46%的同学表示支持;有6.73%的同学表示跟随大众;仅有4.81%的同学表示不支持,太麻烦了。由此可见,大多数学生对垃圾分类还是积极支持的。
(3)该校垃圾分类实施现状。在“对学校的垃圾分类现状是否满意”调查中显示45.19%的同学表示一般;有36.54%的同学表示比较满意;有9.13%的同学表示不满意;仅有9.13%的同学表示很满意。在“认为学校里的垃圾分类设施是否完善”调查中显示50.96%的同学表示不是很完善;有23.08%的同学认为不完善;22.12%的同学表示完善;3.85%的同学表示没有这类设施。可见,校园垃圾分类设施亟待完善。
(4)垃圾分类的宣传教育程度与宣传途径。在是否“接受过垃圾分类知识的宣传教育”调查中显示有55.20%的同学表示有时有;有24.52%的同学表示很少有;仅有16.35%的同学表示经常有;而有3.85%的同学表示从未有。由此可见,垃圾分类的宣传教育不到位,原有的垃圾分类宣传方式不够高效,需要改进。在“认为哪种垃圾分类宣传方式更有效”调查中显示有38.46%的同学认为电视网络等媒体更有效;33.65%的同学认为直接通过垃圾桶上的文字宣传更有效;21.65%的同学认为学校社团举办的宣传活动更有效;6.25%的同学认为其他方式更有效。可见,网络媒体宣传是新型垃圾分类的重要宣传途径,而改善宣传方式主要应从网络媒体方面进行。
(5)垃圾分类实施难点。在“垃圾分类实施难点”调查中显示多数公众有环保意识,但缺乏垃圾分类的知识,而垃圾分类设施不健全也成为较大的实施难点。同时,垃圾分类过程繁琐这一观点占比较高也从另一个角度显示出垃圾分类的实施过程需要有较为完善的物质条件与管理环境支撑。
(6)垃圾分类实施动力。在“认为以下哪些能够成为您进行垃圾分类处理的动力”调查中显示有48.08%的同学认为个人积极主动;25.48%的同学认为给予适当物质奖励;10.58%的同学认为给予荣誉称号;8.17%的同学认为是强制执行。可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个人垃圾分类主动性,同时给予适当物质奖励将会对垃圾分类的实施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
通过调查问卷分析,发现如下问题:
(1)学生垃圾分类意识淡薄。学生家庭教育背景、个性观念各不相同,对于事件的选择和看法也大相径庭,调查中半数学生有过垃圾分类意识但并未付诸行动,多数学生对于垃圾分类秉持着一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姿态[4]。
(2)学校垃圾分类宣传不到位。调查显示,当前校园的宣传氛围还不够浓厚,教育方法、手段、内容等方面比较缺乏和单一。与“随手扔”的传统方法相比,垃圾分类是一种彻底的改变,它不但要求人们认识到垃圾分类、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还应对垃圾分类处理工作给予支持[5]。通过对高校垃圾分类的宣传教育,可以提高大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素质,以提升垃圾分类的可实施性。
(3)垃圾分类配套设施不完善。该校教学楼的教室、卫生间均只设一个混合垃圾桶,学生将各类垃圾甚至有害垃圾混合丢弃,垃圾分类无效化。同时校园内尤其学生生活区域垃圾箱数量少且分散,不利于实施垃圾分类。
(4)缺乏垃圾分类动力。垃圾分类的主体是人,而在校园垃圾分类实施过程中学生的积极参与度自然非常重要。若大学生对参加相关活动的热情较低,除提升学生的环保意识和个人素养外,还需采取切实可行的激励措施。一般来说,学生更愿意做自己认为所谓“有益”“有趣”的事情,如果单纯地实行垃圾分类可能让学生感受不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使得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大打折扣。
(5)垃圾分类制度不完善。当前,垃圾分类投放仍是一项以鼓励为主的公益活动。调研发现,学校的后勤部门没有明确的管理规章制度,人手少,也缺少具体的工作方案,更没有形成闭环管理制度。学校没有建立基本的垃圾分类标准,缺少相关的处罚和制约机制,加之学校经济实力和财政收入有限,使得前期垃圾分类投放工作不到位,后期垃圾处理工作更为艰难。
就高校而言,垃圾分类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每年都会有新生入学,所以垃圾分类宣传工作需要持续进行。让垃圾分类这一行动计划从进校园、进教室和进宿舍全面开展实施[6],设立垃圾分类宣传日,组织全校师生参与知识讲座及分享交流会。在校园网站、广播电台、黑板报、宣传栏等宣传媒介上开展“垃圾分类”宣传,开展或组织国旗下的演讲、主题班会、文艺汇演等活动,提高师生垃圾分类意识。
发展数字经济是大势所趋。垃圾分类应与时代接轨,充分利用手机APP 或微信小程序,深入完善垃圾分类流程,通过垃圾分类回收积分兑换奖励机制,鼓励广大师生参与到垃圾源头分类的行动中来,从而推动垃圾分类管理智能化、信息化、精细化。把智能化垃圾回收系统与校园卡关联,实行奖惩制度,有效的垃圾分类可以得到积分,积分可以兑换小礼品、获得文明称号,也将作为班级、宿舍和个人评优评先的参考指标,以此充分激发在校师生垃圾分类的热情(图1)。
图1 智能垃圾分类回收系统
通过成立校园垃圾分类志愿者社团,促进学生自我管理的同时,社团也将协助后勤部门开展垃圾分类工作,引导师生树立绿色环保生活理念。垃圾分类投放可以选择每日定时投放,届时会有工作人员指导垃圾投放工作;也可选择自主投放,利用手机APP 或微信小程序,搜索关键词与数据库内垃圾分类信息进行对比,帮助师生正确分类;同时,还可以通过系统GPS 定位,方便使用者最快找到距离最近的垃圾桶,给垃圾分类投放提供基础保障[7](图2)。此外,系统会根据投放垃圾类型的增加,不断更新垃圾品类,完善垃圾分类回收系统。
图2 垃圾投放操作流程图
推行垃圾分类,对于环境保护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仍是一种事后补救措施,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对环境的消极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说,做好事前预防、控制垃圾的产生才能真正从源头解决问题。控制校园垃圾的产生,长此以往,垃圾分类处理工作会轻松许多,效果也会事半功倍。通过校园宣传活动,倡导学生尽量少吃外卖、减少一次性餐具的使用、纸张双面打印等,培养学生节俭和环保意识。
高校作为城市中的小型社区,在实行垃圾分类处理方面有一定的管理优势。本文针对调研中发现的乌兰察布市某高校在垃圾分类处理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加强相关知识培训与宣传、完善管理体系与奖惩机制、优化垃圾投放流程以及从源头控制垃圾产生等相关解决对策,以期通过运用互联网+智能垃圾分类系统及开展校园中的宣传活动,加强校园垃圾分类管理与投放,增强全体师生的环保意识,实现校园垃圾分类可持续开展,营造一个绿色、美丽、和谐、节约的校园环境。同时也期望以高校为试点社区,在乌兰察布市中心城区逐步推行垃圾分类,营造垃圾分类全民参与的良好环境,推动城市环境卫生的进一步提升,努力创造文明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