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 梅, 杨 欢, 邢玲玲
(皖西学院 电气与光电工程学院, 安徽 六安 237012)
量子力学的提出和发展汇集了20世纪许多杰出物理学家的睿智才思, 而哲学作为一门爱智之学, 则融汇了人类文明史上最伟大的智慧和思维成就。 那么, 当哲学遇上量子力学会产生什么样的效应?这本书(何锐著《当哲学遇上量子力学: 潜能哲学发微》, 知识产权出版社2021年版)或许能够拨动您的心弦, 给您带来不同凡响的启迪。
中华民族绵延不绝的五千年文明史告诉我们, 中国传统文化中必然存在着时变时新的生机因子。 而近现代以来, 中国人民在经历了百年沧桑、 民族危亡和国运沉沦之后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道路, 这才使中国摆脱了积贫积弱的困境。 事实证明, 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 而这不能说是历史的偶然。
该书的选题着眼于当下许多国人思想混乱、 信念缺失的现状, 紧扣时代脉搏, 力图探索出一个厘清杂芜、 弃绝蒙昧的哲学体系。 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规律指出, 矛盾是事物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的动力, 矛盾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该书正是基于此而提出了潜能与惯性这两个对立统一的哲学范畴。 潜能, 质言之, 是指一种无规定性的存在, 代表着无形的生化力量。 惯性, 则是指有形的存在物, 代表着一种僵化的且具有一定恒常性的性征(注意这里取了海德格尔对“存在”和“存在物”的区分)。 宇宙人生便是在潜能与惯性的相互运化中不断演进的。 该书提出的潜能论还着意于消解如主客二元对立、 唯心与唯物以及身心关系等哲学的基本问题, 并对决定论和自由意志的两难问题做深入的探讨。 特别地, 将意识难题和身心关系问题与量子物理结合起来, 更加独具新意。 总而言之, 该书选题是独特的、 视角是新颖的、 思维也是缜密的。
该书第一章为“潜能论哲学”, 由《释“道”》《潜能哲学阐微》《张载关学与潜能论》《海德格尔存在主义哲学与潜能论》《玻姆哲学与潜能论》《宇宙潜能论》《物质、 精神、 信息与潜能》《议感官的作用》8篇文章组成。 第一章是该书的主体部分, 是对潜能论这一哲学思想的系统性阐发。 第二章为“哲学之余”, 共收纳了《谈“空”》等46篇短文, 是关于潜能哲学的散论。 第三章为“文化随笔”, 汇集了《调背孤行》等35篇短文, 是作者对传统文化及现代文明的反思之笔。 第四章为“思学录”, 主要记载了该书作者向导师中国科大理论物理学教授范洪义先生求学的思学实录, 由《仁者心动》等11篇文章组成。第五章为“灵飞集”,收录了该书作者的一些诗作。 第六章为“半部自传”。 除第一章、 第二章外, 可以说余篇皆是潜能论的注脚。
这里, 我们对潜能论的基本观点做一些说明。 第一, 潜能是能量特质的, 具有能量量纲, 所以它可以和物质发生作用, 但它作为一种能量形式, 又可以是信息的载体, 并且它可以作为一种隐性未展开的东西来看。 第二, 潜能是隐性的, 是一种无形的存在, 它不同于物质, 不必占据时空。 人们的认知往往总是局限于可知可感的有形存在物, 而认识不到无形的潜在, 所以很多人甚至认为精神或意识只不过是身体的附随物, 这就陷入了机械唯物主义的陷阱。 第三, 潜能和惯性是一对对立统一的范畴, 潜能就是一种潜在, 而惯性则是一种既成的规定性, 是潜能的物化, 一旦潜能物化为存在物, 它就具有了保留原有状态不变的一种性征即惯性。 第四, 潜能是一种可能性, 它可以向它的对立面——惯性转化, 所以惯性即是通常所说的现实。 第五, 潜能可以对外界信息发生反应, 外界信息就是现成的东西, 是惯性, 惯性对潜能约束, 有一定的规定性, 但又不能完全约束潜能。 第六, 在人没有意识的生命原初, 就有潜能, 因具有潜能, 才发展成为意识。 但潜能和一般所谓的意识概念有所不同, 一般所谓的意识是一种无基础的概念, 而潜能则是以能量为基础, 可以物化, 也可以有自身的能动动力。 我们的意识能够指挥我们的身体运动就归因于这种潜能的存在。 潜能获得外在世界赋予的信息, 然后根据这些信息调配身体的运动。 由于潜能是具有能量量纲的, 因此可以直接和身体发生作用, 也就是直接和物质发生作用。 第七, 宇宙是有潜能的, 具有生化能力, 而不是纯粹机械运动的物质形式, 这表现为宇宙的生机即主观能动性。 但宇宙隐性的潜能展开之后, 会蜕变成具体的物质形式, 这种物质形式总是使自身保持原有的状态, 表现为惯性即客观性。
该书还揭示了为什么潜能不能对宏观物质直接发生作用。 潜能的能量量值很小, 所以它只能对微观物质直接发生作用, 这就解释了量子测量中, 为什么所谓的意识能改变量子客体, 因为只有在极微观的情况下, 测量者潜能的物理效应才能显示出来, 所以所谓的意识改变客体, 只是潜能的作用而已。 潜能发挥的最大功用是它展开的信息, 而不是它的物理效应。 人的行动是有目的的, 这来自潜能对意义的展开, 意义就是信息而已, 而人肢体的运动, 则是在潜能在这种信息的指引下作用于肉体而运动, 本质上, 这也是微观层次上的。 但是, 潜能又和纯粹物理世界的能量不一样, 在于其具有能动性, 可以感知信息并在意义的引导下运动。
该书的主要创新点是结合自然辩证法原理提出了潜能和惯性这两个对立统一的哲学范畴, 较为自洽地揭示了隐藏在错综复杂的宇宙人生现象演化背后的内在机理。 近现代西方哲学无论是欧陆理性主义哲学还是英美分析哲学, 其失皆在于对形而上学的怀疑、 贬抑甚至摒弃; 而东方哲学则历来就延续着形而上学血统, 但其失在于笼统晦昧, 容易陷入神秘主义。 所谓形而上学, 质言之, 是有形之外的学问, 是感官所识之外的认识。 西方人不愿意甚至不敢谈论形而上学, 原因即在于西方人太注重感官经验, 即所谓见闻之知, 对感官经验之外的事物只能采取规避的态度。 康德就是把经验之外的东西统统纳入人类理性认识限度之外, 设立了一个“物自体”禁区。 但是, 果真形而上的东西就是在人类认识之外, 因而为人类理性所不可逾越吗?我们看到, 东方传统思想里不存在这个禁区。 中国自孔子以来就特别重视人的道德培养, 如果仅从道德教育的表观层面来看, 这几乎没什么哲学内蕴, 但其实, 道德修养的背后确实蕴藏着厚实的哲学理念。 《中庸》首句“天命之谓性, 率性之谓道, 修道之谓教”, 点明了人只有以诚敬之心(率性)格物致理才能天人合一, 即上达天命、 下贯道体。 中国古人强调, 除了“闻见之知”之外, 更重要的是体会“德性之知”, 这就好比康德的《实践理性批判》所一再强调的, 遵守神圣的“道德律令”才是人获得解脱、 得大自在的必由之路一样。 该研究成果所提到的“潜能”正是自由的化身, 因其是无规定性的存在, 意味着它是无限的。 虽然它一方面受到惯性的规范和制约, 但另一方面因为它的本质是潜在的能动力量, 因而更具有勃勃生机和更大的自由度。 另外, 潜能虽然不是物质形式的, 但因为它具有能量量纲, 因此, 它可以和物质发生相互作用。 潜能也可以理解为“无”, 但此“无”不是绝对的虚无, 而是无形、 不可感知、 无规定性。 在这一点上, 潜能论的提出对消解东方哲学中关于形而上学的神秘因素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我们还看到, 身心关系问题和量子力学测量中意识的介入问题也在潜能论的背景下被消解了, 这无疑都是具有创新特质的。
该书的理论价值主要有三个。 第一, 会通中西哲学。 如上所述, 该研究成果抓住潜能的无形质、 能动性、 多自由度的特征, 将形而上学合理地置入其应在的位置, 填平了横在西方哲学和东方神秘主义之间的沟壑。 第二, 突破唯科学主义。 人类文明的进步需要科学, 但近代以来科学理性的暴涨却如同洪水猛兽般给人类的精神家园带来危机。 可以说, 科学在解蔽了大自然的神秘的同时, 也伴随着文化元素的消亡。 之所以不能提倡唯科学主义, 且不说科学内部尚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 就科学理性自身而言, 所有的科学研究都是在人类可知可感的现象界内说事, 并且将世界作为一个静态的、 僵化的对象来处理。 这样的研究视角, 必然认识不到世界的全体。 潜能哲学让我们认识到, 现象界之外还有潜在的存在, 它不同于现实世界(现象界)的僵化存在物。 第三, 打破了物理、 哲学和生活之间的界限。 该研究成果令我们更容易看清周遭世界的真相, 同时, 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 发掘个人和社会的潜能、 发挥正能量, 具有积极意义。
在本体论上, 提出了潜能是一种形而上的本体性存在, 潜能的潜在可蜕变为惯性的现实, 而惯性在某种意义上又影响着潜在、 约束着潜能。 在认识论上, 摒弃主客二元的认识模式。 潜能作为一种本体性的存在, 占据着主观能动的主体地位, 只有它在向惯性转化时才蜕变为客观性的存在物, 这便是主观和客观的本质。 主客相互影响, 没有一成不变的绝对客观的客体, 也没有脱离客体之外的绝对抽象的主体存在。 在方法论上, 该书认为哲学首先是一门实践的学问, 应该从古老的中国传统哲学中吸纳“知行合一”的思想内核, 体悟“潜能”和“惯性”这两个哲学理念的合理性。 我们不假外求, 在平常的工作学习中即能体验。 例如, 我们的社会习俗和人们大脑中惯常的思维模式都可以视之为惯性, 而我们打破思维定式时的灵光乍现和冲破某种无明时的茅塞顿开何尝不是我们人的潜能的突现?我们应该发扬古人如切如磋的致知精神, 学习他们至诚至敬的格物功夫, 这样才能知几知微, 通天下之变。 横渠先生四句教说得好, 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 这何尝不是现时代中国学人所应担负的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