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柠
摘 要: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的重要象征和精神支撑。在新时代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要在教学中更好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革命文化教育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有机融入课堂教学,让学生在对中华文化的体验中更好地实现思维提升,培育文化认同,帮助学生增强文化自信。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文化自信;教学策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道德与法治课程是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革命文化教育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的核心课程。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应该将这三项教育内容有机融入课堂教学,不断探索文化自信建设路径,帮助学生在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中感受文化魅力,培育文化认同,筑牢文化根基,最终坚定文化自信。
一、明确教学方向,培育文化认同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是个体对所属国家和民族的理想信念、思想体系及文化生命力的一种心理认可和归属,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
对于小学生而言,坚定文化自信,就是要培养其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心理。在新时代背景下,道德与法治课程不仅要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法治意识,还要增强学生的人文底蕴和文化自信,使其通过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获得更全面、更高层次的发展。以文化自信为文脉,是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一大特点与亮点。教师在课堂中开展文化自信教育,不仅能够推动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内涵建设,还能够将道德与法治要求内化为学生的情感需求,使其对中华文化形成更深刻、更独到的理解。
例如,在教学统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道德与法治》(以下统称“教材”)二年级上册“家乡特色代代传”这节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表演、歌唱、手作体验等形式,直接与家乡非遗艺术进行交流与对话,感受家乡非遗文化的特色和魅力。课堂上,教师唱起婉转绵长的南音清曲,学生诵读富有童趣的闽南童谣,师生动手制作妆糕人,浓浓的家乡非遗文化在师生的心中流淌,使师生直观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促使学生热爱家乡特色,传承家乡特色。只有教师具备坚定文化自信的理性自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才能有落地落实的主阵地和主渠道。
又如,在教学教材三年级下册“我的家乡人”这节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调查了解为家鄉作贡献的“家乡人”的感人故事,引导学生通过关注家乡名人,挖掘家乡的风土人情、文化底蕴和地域特色,进一步思考:我该为家乡做些什么?我要成为一个怎样的人?通过深入思考,促使学生增进对家乡的认识和了解,发现家乡的特色,唤起对家乡的自豪感和责任感,升华热爱家乡的情感,懂得长大后也要为家乡作贡献。学生真正认识、了解家乡文化,才能发自内心地热爱,才会自觉传承与弘扬家乡文化。
再如,在教学教材二年级上册“新中国的生日”这节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了解国庆节的历史、节日活动仪式等认识国家象征,知道国旗、国徽、国歌,自觉遵守升国旗时的基本礼仪,让学生懂得国庆节的含义和由来,感受革命烈士的英勇献身精神及新中国成立的曲折历程,从而激发学生学习革命先烈的感人故事和英勇事迹的兴趣,在接受革命文化启蒙的基础上弘扬革命传统,厚植家国情怀,增强历史使命感和民族责任心,学会珍惜当下,不负时光。
二、优化课程内容,筑牢文化根基
坚定学生文化自信,离不开大量鲜活课程资源的支撑。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实施需要教师依托教材,合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为文化理解与传承教育服务,引导学生传承中华文脉,筑牢文化根基。
1. 梳理教材资源,挖掘文化元素
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涉及中华文化教育的主题有传统美德、风俗习惯、民族精神、科学技术成就、传统节日、文学艺术、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八大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遵循螺旋上升的原则,分散到一年级至六年级各册教材中反复出现。教师要认真梳理教材,把握文化主线,精准挖掘课程资源,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渗透在学生的思维和实践活动中,不断促进学生的文化认同。
在传统节日方面,涵盖春节、中秋节、重阳节等重要传统节日。传统节日是中华文化的缩影。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了解这些传统节日的由来、习俗、传说和相关古诗词,感受传统节日的历史地位、当代价值和深邃的人文内涵,以学习小组成果展示、主题诗会等多种形式展现研究收获。同时,教师可以通过项目式学习,让学生通过真实的体验,真切体会传统节日从古至今就一直被人们寄予了许多情怀和故事。例如,在教学教材一年级上册“大家一起过春节”这节课时,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在春节期间开展“我家的年味”活动,让学生用镜头、文字、画笔记录家中春节最有节日气息的一面,感受家乡民俗活动的文化韵味,从而在心底由衷地对传统文化产生认同感。
在古代科技方面,介绍我国灿烂的古代科技文化及成就,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例如,教材五年级上册“改变世界的四大发明”这节课围绕中华民族杰出的发明创造——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的传播及影响来编排。四大发明向西方的传播,极大地影响和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世界文明的进程,体现了中国智慧对世界、对全人类发展作出的贡献。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突出文化认同和爱国情感教育,而不仅限于科技史相关内容的学习和对科技创新的理解。教师可以围绕“四大发明是如何影响及改变世界的”的这一核心问题,开发和设计适合学生探究的任务,并适当补充文物图片、路线图、微视频等学习素材,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同伴互学、小组展示的方法探究四大发明的发展历程,在学习过程的不断推进中深刻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使学生在对祖先智慧的感慨和赞美中建立民族文化认同,培养爱国情怀。
2. 用活教材栏目,丰富文化资源
小学道德与法治高年级教材每课由课题、正文、栏目、范例等要素构成,以通过课文栏目设置引领教学活动。教材的栏目包括活动园、阅读角和相关链接等。栏目系统具有课文系统不具有的形象化、具体化、趣味化特征,需要学生去观察、操作和探究,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教材内容。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作为一种潜在的教育价值导向,不仅需要借助课文系统的正向指引,还需要借助栏目系统中各项学习活动的间接内化。
例如,活动园是教材中的主导性学习活动,属于探究反思类活动设计,需要学生个体或群体全方位参与校内外的实践活动。这一栏目承载文化教育内容最多且较为全面,呈现方式丰富多样。例如,在教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灿若繁星的古代科技巨人”这节课时,活动园栏目绘制了一张未完成的《领先世界的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简表》。该表以年代为顺序,旨在引导学生对其进行补充。这一栏目设计为学生创设了搜集资料、合作讨论、独立思考等多种活动情境,启示教师通过创设动口、动脑、动手等学习活动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其在经历知识形成的实践中获得文化感悟。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尝试“三用”活动园。第一次,用在课前准备阶段,指导学生通过网络自主搜集简表中涉及的材料;第二次,用在小组讨论交流环节,引导学生根据纪元简表顺序重新梳理小组资料,展示小组整理成果,各组相互完善简表内容;第三次,用在总结感悟阶段,引导学生对比课前和课中整理的简表内容,概括自己的发现与感受。这一研究与表达过程,正是学生以新的或不同的方式感知中国古代科学家精神的思维学习过程。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不断增进对古代科技成就的了解,并生成新的感悟,深具创新价值。
又如,阅读角这一栏目则是以寓言、童话、人物传记等阅读材料为支撑,成为继活动园后承载文化认同内容最多的栏目,包括优秀榜样人物成长经历、历史事件始末、诚信精神品质的塑造、各民族文化习俗等拓展内容或相关知识。以阅读资料的形式辅助其他栏目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发挥价值导向作用,实现与学生活动体验的相互印证,促进学生的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
教材中,探究反思类、阅读理解类、资料补充类等栏目各展其能,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进行各自不同功能的活动设计,丰富文化资源,避免道德说教,促进学生思考,增强学习活动的趣味性。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把课程内容融入活动中,让学生通过多样有效的活动,不断内化和认同中华文化,筑牢文化根基。
三、创设活动情境,感受文化魅力
小学道德与法治是一门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综合性活动课程。教学应该以学生生活为基础,课堂活动的设计要从学生的需要出发,适时引入鲜活的课程资源,创设源于学生生活现实的活动情境,让学生在体验、探究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感受文化魅力。
例如,教材五年级上册“独具特色的古代科学”这节课旨在让学生了解中医药学、农学、天文学和算学,它们代表了中国古代理论科学发展的最高成就。教师應重点引导学生探究中医药学的辉煌成就,但学生对这部分内容较为陌生,教师可以通过丰富的活动设计把教材的逻辑结构转化成学生的活动体验。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播放动画视频《扁鹊见蔡桓公》,让学生了解中医“望闻问切”的诊疗方法后,现场教学生体验穴位按摩操,辨识家庭常用于食疗的药材。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唤起了生活经验,既提升了学生的文化认知,又感受到了中医文化的神奇魅力,增强文化认同感。
又如,在教学教材五年级上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这节课时,教师课前通过导学单引导学生搜集“爱国名人资料”“爱国名言”,建构学生需要的活动素材,使主题活动内容更具有实效性。在组织学习“爱国名言”这一活动环节时,为巧妙地把爱国故事融入其中,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活动:与小组同学分享你搜集到的爱国故事,将你感动的地方圈画出来,并用一个词给这位爱国人物点赞。课堂上,学生将自己课前查阅到的具有忧国忧民思想的仁人志士的故事进行分享,在充分交流后提炼出爱国志士的精神品质,以“人物名片”的方式在黑板上贴条展示。随后,在教师充满激情的引读中,师生慷慨诵读,一声声铿锵有力的爱国强音激荡在学生心中。为了让学生感受爱国主义精神在中华民族历史上的源远流长,为引导学生交流“和平年代身边的爱国故事”,教师可以播放新时代戍边英雄事迹,让学生深刻感受到我们背靠一个强大的祖国,总有人在为我们负重前行。由此,在古今事例的交流探讨中感受到民族精神的传承力量,既使学生增强了国家认同感,又激发了学生的报国之志。
仍以“家乡特色代代传”这节课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认识到闽南方言是古汉语的活化石,保存着中华文化的古老基因。结合元旦期间的艺术节活动,学校举行闽南童谣节目展演,学生参与热情很高。冬至时节组织学生搓丸子,体验闽南冬节的风俗习惯,了解节日的文化内涵,使学生学会按传统的文化习俗来庆祝传统节日。教师还可以利用节假日组织学生开展“世遗古城”研学实践活动,引领学生到社会生活中体验闽南传统文化的魅力,拓展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空间,多角度理解传统文化在课堂内外的呈现形式及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并引导学生以摄影作品、手抄报、短视频、绘画作品展示学习成果,真正认识和体会到中华文化与每个人息息相关,中华文化也将真正在学生身上产生文化张力。
泱泱华夏,赫赫文明。在新时代进程中,中华文明正不断焕发新的活力。青少年正处于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教师要积极探索道德与法治课程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深度结合的方式、方法,设计与实施生动活泼的各类学习活动,丰富学生的学习经历,将中华文化基因根植于学生的心灵深处,引领学生感受、理解和体悟中华文化蕴含的人生智慧和生命境界,坚定文化自信,增强精神力量,真正把学生培养成拥有文化自信的时代新人。
基金项目:福建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课题——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坚定学生文化自信的实践研究(FJJKZX21-189)。
参考文献:
[1]冯建军.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性质[J]. 思想政治课教学,2022(5).
[2]庄勤早,柳礼泉. 爱国价值观助力青少年提升文化自信的四维功能[J]. 思想教育研究,2018(7).
[3]王德新,郭倩. 以优秀传统文化铺染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底色[J]. 基础教育论坛(下旬刊),2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