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燕华
福建南平市第一医院 (福建南平 353000)
新生儿由于病情变化快,通常需采血进行实验室检查,以了解患儿身体内环境变化,并提示医师做出合理的诊断与治疗方案的调整[1]。由于患儿年龄较小,通常实验室需要血量相对较多,有效地收集患儿血液就变得尤为重要。但非洲医疗新技术普及推广相对慢,医疗资源匮乏,尚未接触到更有效的采血方式。本研究采用6 号头皮针连接5 ml 注射器方式进行患儿采血,探讨在非洲博茨瓦纳新生儿科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回顾性分析2022 年3 月至2022 年8 月非洲博茨瓦纳公主玛丽娜医院新生儿科100 例患儿资料,根据采用的不同采血方式,将采用6 号头皮针连接5 ml 注射器进行采血的新入院患儿纳入观察组(50 例),将采用材料为6 号注射器针头进行采血的新入院患儿纳入对照组(50 例)。其中观察组男31 例,女19 例;平均年龄2.0 h,平均体重2 406.1 g;足月儿(37~40 周)24 例,早产儿(28~36 周)26 例。对照组男30 例,女20 例;平均年龄2.4 h,平均体重为2 564.1 g;足月儿(37~40 周)29 例,早产儿(28~37 周)21 例。两组新生儿年龄、性别、体重、胎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患儿资料完整;患儿家属知情同意。排除标准:合并严重并发症;临床资料不全。
两组负责采血的2 名高年资注册护士均是由同一高年资护士(中国副主任护师)进行统一培训考核,采用同样定位、穿刺角度、手法对患儿进行采血;同时,对科室其他护士进行培训,内容包括协助这两名操作护士采血后血液的处理,排除操作人员因素的影响。
观察组采用6 号头皮针连接5 ml 注射器方式进行桡动脉采血。(1)器械准备:6 号头皮针连接5 ml 注射器;各类试管;消毒棉球;干棉球;以及专门血气用注射器;带针头的2 ml 注射器。(2)操作方法:患儿取仰卧位,按解剖位置及触诊动脉搏动处进行定位穿刺,充分暴露患儿一侧上肢前臂,掌心向上,铺上干净的纸张或治疗单(缺货时),防止污染床单位;握紧患儿手掌且向背身约45°,充分暴露桡动脉,绷紧皮肤,触摸搏动最明显处用指甲轻压做标记,常规消毒皮肤,消毒范围直径大于5 cm,待干后,持针于前臂掌侧腕关节上方第二横纹外1/4 处向桡动脉方向与皮肤呈10°~20°角进针,针头斜面进入血管后,针头处可见回血;若未见回血,调整位置后即可回血[2];所需血量大约为5 ml,抽吸针筒至5 ml,另一护士协助连接新无菌针头将血液分别打入血培养、血常规及血生化试管;采集血气时,反折头皮针尾部防止血液溢出,快速更换专用的血气注射器,抽吸至需要量;采血结束,压迫穿刺部位止血。
对照组采用6 号注射器针头方式进行桡动脉采血。(1)器械准备:6 号注射器针头;各类试管;消毒棉球;干棉球;专用的血气用注射器并将针帽松动,以便之后操作使用;带针头的2 ml 注射器;干净未开封任意型号的无菌针头。(2)操作方法:患儿取仰卧位,铺上干净的纸张或治疗单,按解剖位置或触诊动脉搏动处采用6 号注射器针头进行定位穿刺,调整位置回血后,让血液自然流出,打开试管帽,收集血液;更换试管时,需按住穿刺点上方,依次收集所需血液。使用2 ml 注射器抽吸注射器乳头内血液,并排气达到需要量,注入血培养瓶内,另一护士协助连接新的无菌针头将血液分别打入血培养、血常规及血生化试管内;采集血气时,使用血气专用注射器并连接无菌针头,抽吸注射器乳头内血液,并排气达到需要量,采血结束,压迫穿刺部位止血。
记录两组医护人员一次穿刺完成采血和穿刺后皮肤出现渗血、血肿及可见穿刺针孔情况。
运用SPSS 24.0 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一次完成采血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渗血、血肿及可见穿刺针孔情况发生情况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一次完成采血及穿刺部位皮肤情况[例(%)]
由于新生儿科患儿年龄较小,血管纤细,且年轻医护人员对操作流程及技术都还不熟练,导致首次采血失败率较高,同时增加了第二次穿刺的紧张慌乱情绪,加重了医护人员的工作压力及工作量。
本研究结果显示,采用6 号注射器针头采血方式,完成一次收集血液工作成功率较低。其原因为:(1)穿刺后,患儿疼痛哭闹挣扎,血液自然流出较慢,长时间约束导致患儿不适,以至穿刺针头位置移位[3];(2)更换试管时,由于害怕血液滴漏,拇指需按住穿刺点上方,减慢血液自然流出,但单手操作不便,且患儿躁动,极易导致穿刺针头移位;(3)采集血气和血培养时,反复抽吸穿刺针乳头位置的血液,易触碰到穿刺针头,使其移位。穿刺针头移位,收集血液失败,需进行2 次及以上的再次穿刺,降低了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4]。采用6 号头皮针连接5 ml 注射器方式一次穿刺完成采血成功率高。其原因为:(1)抽吸动作可增加注射器内负压,快速采集所需血量,缩短采集时间,有效减少患儿不适感,同时增加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5];(2)更换注射器无需压迫穿刺点上方,只需反折头皮针延长管处,且头皮针有一定长度,方便单手更换注射器,不易造成针头移位。
对照组采集血气及血培养时,注射器需反复抽吸并排气,易造成血液飞溅,医护人员采血时均是近距离操作,增加了医护人员职业暴露风险,对医护人员的生理和心理均造成严重影响。观察组采集血培养和血气时,无反复抽吸及排气动作,连接针筒后,轻拉针栓,利用血培养及针筒内负压,收集所需血液[6];采集血气后直接丢弃头皮针至锐器盒内,无需直接接触患儿血液,减少职业暴露的风险。
由于博茨瓦纳注射器针头型号分为4.5、6、7、8、9 号以及12 号。4.5 号针头在采集血液时回血较慢,不易观察回血情况,易造成穿刺失败;采集血液时由于针头太细导致血流过慢,造成血液凝固堵塞针头,导致采血失败。6 号注射器的针头比7 号针头小,对患儿的皮肤损伤较小,所以当地医护人员均采用6号注射器针头进行穿刺采血。对照组采血方式,由于一次完成收集血液的成功率低,导致需要进行2 次以上穿刺,反复穿刺易造成穿刺部位皮肤出现穿刺后渗血、血肿及可见穿刺针孔情况。原因为6 号注射器针头较大,操作结束止血后经常出现穿刺部位的渗血及血肿情况,皮肤可见明显的穿刺针孔,造成患儿疼痛哭闹[7]。观察组采血方式,6 号的头皮针连接针筒一次完成收集血液的成功率较高,止血后观察穿刺部位的皮肤针孔小,无渗血及血肿情况,可以很大程度的减轻患儿痛苦,促进患儿病情恢复。
观察组采血方式较易掌握,操作步骤少,很快能完成整个采血工作,增加了操作者的自信心[8]。为确保新生儿桡动脉采血工作顺利完成,进一步降低患儿的疼痛感,可采用如下措施。(1)加强医疗人员的培训:医护人员对新生儿桡动脉采血的穿刺技术必须熟练,这直接关系到采血工作能否顺利完成。如果是新聘用的医护人员,操作手法生疏,科室有必要开展一系列的培训工作,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术及职业道德培训等。在培训过程中,需针对桡动脉的解剖特点做详细讲解,让护理工作者有深刻的认识;除此之外,医护人员的专业技术需不断加强,最佳进针部位、角度、深度是必须掌握的,而患儿个体情况不同,需合理对待,可通过调整操作方法以降低患儿疼痛感;医护人员的职业道德培训也是不可或缺的,医护人员应对自身的工作产生敬畏感,清楚工作的重要意义,态度要认真负责,从而更好地投入到工作当中。(2)保证工作的严密性和科学性:穿刺前,在无菌操作下准备好采血工具,选取适宜针头;完成采血之后,应对穿刺部位进行力度适宜的“三明治式点赞止血法”按压,且按压时间不少于5 min,否则易出现不良情况,如皮下血肿、渗血等[9]。(3)提高医疗人员的心理素质:医护人员的心理状态会影响其工作质量。科室应定期进行心理培训,一旦发现医护人员心理状态不佳,须及时给予疏导,缓解其心理焦虑,建立正确的思想情绪,确保工作中做到冷静沉着,找出工作中的不足并及时解决[10]。
综上所述,采用6 号头皮针连接5 ml 注射器一次收集血液成功率较高,穿刺后渗血、血肿及可见穿刺针孔情况发生率较低,推荐在博茨瓦纳新生儿科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