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玲云,舒敏,段志文
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江西南昌 330000)
经外周放置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可为患者提供中长期的静脉输液治疗,在临床应用广泛,其中用于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CI)患者可避免反复穿刺,并可减少甘露醇对外周血管的损伤[1]。但行PICC 也有一定的并发症发生风险,其中以上肢静脉栓塞最为常见,不仅会增加患者痛苦及治疗费用,还会导致治疗中断,影响患者预后[2]。据报道,PICC 相关上肢静脉栓塞发生率高达50.5%[3]。基于此,本研究对2021 年1 月至2022 年1 月于医院行PICC 的84 例CI 患者进行分析,重点对CI 患者行PICC 后并发上肢静脉栓塞的危险因素进行探讨,现报道如下。
选取2021 年1 月至2022 年1 月于医院行PICC的84 例CI 患者。纳入标准:符合CI 诊断标准[4];行PICC;患者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有静脉栓塞史;存在凝血功能障碍;确诊或疑似导管相关性菌血症、败血症;非计划拔管;中途转院、病死。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1 上肢静脉栓塞评估及分组方法
CI 患者行PICC 后每隔3 d 行1 次多普勒超声检查(使用Philips iU22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C5-1 探头,频率为9 MHz),将符合以下标准的患者纳入发生组,其余纳入未发生组。参考标准:(1)上肢臂围增粗,患侧上肢出现压痛、局部肿胀。(2)超声检查发现,管腔内存在实性回声;静脉血流可压缩性消失;管腔内血流信号充盈缺损,挤压远端肢体血流增强消失或减弱[5]。
1.2.2 基线资料统计方法
统计两组性别(男、女)、年龄、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CI 家族史(有、无)、导管留置时间、合并糖尿病[是(符合糖尿病的诊断标准[6])、否]、饮酒史(有、无)、吸烟史(有、无)、穿刺次数、置管肢体(左侧、右侧)、导管型号(5Fr、4Fr)、导管材质(聚氨酯导管、硅胶导管)。
采用SPSS 25.0 软件,采用Logistics回归分析检验CI 患者行PICC 后并发上肢静脉栓塞的危险因素;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经评估,84 例CI 患者行PICC 后并发上肢静脉栓塞30 例,占比35.71%(30/84)。
发生组与未发生组的导管留置时间、合并糖尿病、穿刺次数及导管材质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组与未发生组的性别、年龄、BMI、CI 家族史、饮酒史、吸烟史、置管肢体、置管型号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自变量为2.2 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赋值见表2),因变量为CI 患者行PICC后并发上肢静脉栓塞情况(1= 发生,0= 未发生),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I 患者行PICC 后并发上肢静脉栓塞的危险因素为导管留置时间长、合并糖尿病、穿刺次数多、聚氨酯导管(OR>1,P<0.05),见表3。
表2 自变量赋值情况
表3 CI 患者行PICC 后并发上肢静脉栓塞危险因素的Logistics 回归分析结果
CI 患者行PICC 后并发上肢静脉栓塞不仅会增加其痛苦及治疗费用,同时还会影响原发疾病的治疗,对其预后造成严重威胁[7]。本研究结果显示,84 例CI 患者行PICC 后并发上肢静脉栓塞30 例,占比35.71%(30/84),说明CI 患者行PICC 后并发上肢静脉栓塞风险较高。
本研究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I 患者行PICC 后并发上肢静脉栓塞的危险因素为导管留置时间长、合并糖尿病、穿刺次数多、聚氨酯导管(OR>1,P<0.05)。其原因可能如下。(1)导管留置时间长,导管长期留置在患者血管中将损伤血管内皮,促使血管内皮细胞释放大量组织因子,导致血小板黏附于血管内皮上,进而出现血栓前状况,增加患者并发上肢静脉栓塞风险[8]。对此,建议密切观察患肢颜色及周径变化情况,若出现患肢颜色加深,应及时报医处理,同时在行PICC 后应抬高患肢20°~30°,以促进静脉回流,并注重患肢保暖,以降低上肢静脉栓塞发生风险。(2)合并糖尿病,合并糖尿病的CI 患者因长期持续高血糖,将增加血浆中内皮素含量,同时受自由基代谢紊乱和多元醇聚集的影响,可加重血管内皮损伤,增加并发上肢静脉栓塞风险[9]。且CI 患者因长期处于高血糖状态,会导致血小板处于活化状态,产生大量自由基,继而损害蛋白质,出现血管结构及功能的改变,促使血小板聚集能力增强,引起血管内皮损伤,增加上肢静脉栓塞发生风险[10]。对此,建议加强对CI 患者的血糖管理,严格控制其血糖水平,以降低其并发上肢静脉栓塞风险。(3)穿刺次数多,多次、反复穿刺将损伤皮下淋巴管及小血管,加上穿刺点的渗液、渗血等会增加感染风险,继而增加上肢深静脉栓塞发生风险。对此,建议加强对医护人员的培训,并可采用超声引导下微插管鞘置管技术,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以降低并发上肢静脉栓塞风险。(4)聚氨酯导管,其材质较硬,置入后会因体内血管走向形成弯曲形状,促使其贴于血管壁,长期留置将对血管内膜造成损伤,增加上肢静脉栓塞发生风险。对此,建议在行PICC 时选择合适的导管材质。
综上所述,导管留置时间长、合并糖尿病、穿刺次数多、聚氨酯导管均是CI 患者行PICC 后并发上肢静脉栓塞的危险因素,临床应加强PICC管理,严格控制患者血糖水平,同时合理选择导管材质,以降低CI 患者行PICC 后并发上肢静脉栓塞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