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炜
(钦州市钦南区东场镇农业农村服务中心,广西 钦州 535014)
FMD 是FMDV 所引起的偶蹄动物的一种的高度接触性、热性以及急性疾病,被OIE(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列为A 类传染疫病,严重危害养殖业健康发展。现阶段,FMD 主要涵盖C 型、SAT3 型、SAT2 型、SAT1 型、亚洲1 型、A 型与O 型7 种血清型,我国流行的血清型为A 型与O 型。现阶段,在非洲猪瘟影响下,我国口蹄疫发生与传播的复杂性日益突出。所以,采用高效、优质疫苗开展免疫是口蹄疫防治最有效、最经济的方法[1]。
FMD 无显著季节性特点,然而在密闭、低温、高湿、高密度等饲养环境中以及秋冬季节极易发生,但相比于秋冬季节,夏季病死率更低。生猪FMD临床症状为卧地、跛行、发热,乳房、蹄部、吻突、口腔等部位皮肤溃烂、出现水疱等,现阶段无显著临床症状,非典型病例持续增加。口蹄疫会引发心肌炎,而生猪由于心肌炎猝死以及出血性肠炎出现急性死亡问题,基于应激条件,死亡速度会加快。
FMDV 主要传染源为潜伏期猪与病猪,另外,感染FMDV 的绵羊、山羊、牛对于生猪来讲也属于关键传染源。所以,若是猪场附近的羊场、牛场较多,也会增加生猪的感染风险。病猪尿液、粪便、呕吐物、呼出气体、眼泪、血液、精液、乳汁、水疱皮、水疱液等均携带了病毒,生猪通过皮肤伤口、黏膜、呼吸道与消化道等接触到感染FMDV 的病猪、水源、饲料、工具、车辆与猪舍等均会被感染。鸟类与风能够远距离传播FMDV,老鼠与运输工具可以近距离传播。FMD 致病性与传染性较强、发病急、潜伏期短,具有排毒量较多、病毒复制速度较快等特点,使得防控难度较大。FMDV 入侵生猪之后,生猪出现免疫力降低以及皮肤黏膜损伤等问题,还会继发感染其他疾病,养殖场饲养管理情况、病原微生物类型等对于感染类型以及严重程度等方面具有较大影响,增加疫病诊治难度。所以,在出现疑似病例之后,需要及时开展诊断评价工作,第一时间采取有效措施,充分防止FMD 暴发流行[2]。
非洲猪瘟病毒能够以昆虫为媒介,属于DNA 病毒,其生态循环与宿主较为独特,即野猪、蜱虫与家猪,基因组复杂、庞大,我国非洲猪瘟基因组达到190kb,病毒蛋白编码数量达到150 种,并且其中一些病毒蛋白功能并未明确,毒力基因不够明晰,因此疫苗研发速率缓慢。
非洲猪瘟病毒基因型达到24 种,较为复杂,我国流行非洲猪瘟是Ⅱ型。非洲猪瘟无血清型概念,虽然基本上不会形成中和抗体,然而能够借助“红细胞吸附试验”划分血清群(8 个),各个血清群并无良好交叉保护力[3]。
非洲猪瘟病毒的抵抗力较为顽强,不耐高温,耐低温,在60℃的温度下,该病毒30 min 后就能够实现灭杀,可以在较广的pH 范围内生存,pH 值超出11.5 或是pH 值低于3.9 能够对病毒进行灭活。在粪便、血液中能够长期存活,在冻肉中存活时间可达数十年,在潲水、腌肉、生肉中存活时间更长。生猪感染非洲猪瘟病毒后可以在网状内皮系统中快速繁殖,导致内部系统出血,造成生猪急性死亡。
基于非洲猪瘟的背景,结合相关地区申报的规模猪场标准化建设项目,与秋防工作结合,对猪场内生猪血清进行采集,检测猪瘟与FMD 免疫抗体。借助检测工作,可以分析、评价影响猪FMD 免疫抗体的相关因素,同时采用本地区猪FMD 相适应的预防方法以及程序,进而为相关地区在非洲猪瘟背景下的FMD 防疫工作提供合理依据,科学制定免疫程序,充分提高相关地区防疫质量,促进养猪业健康、稳定发展[4]。
3.1.1 疫苗选择
现阶段,我国猪口蹄疫流行病株为A/Sea-97、O/Cathay、O/Ind-2001、O/PanAsia、O/Mya98 五种类型,同时毒株变异情况日益加剧,所以免疫疫苗毒株应该充分匹配流行病猪,否则无效果或是免疫效果较差。现阶段,市场中猪FMD 药物种类与生产企业较多,所以,相关单位确定使用某种疫苗前,应该全面评估疫苗效力,采用质保期长、可靠、优质、高效、安全、纯化效果突出、稳定性良好、与猪场血清型毒株对应、各批次之间没有较大差异的疫苗。接种高效疫苗之后,可以快速提升机体免疫力,同时充分提升免疫持久性与强度,使其能够对同一血清型中不同毒株进行有效抵抗,充分减少持续感染情况。
3.1.2 疫苗接种
第一,精准确定免疫接种部位。猪口蹄疫疫苗接种最佳部位是猪耳根后方的颈侧肌肉层,免疫过程中进针部位为与耳根位置三指宽、中线五指宽位置,保证针头平行于地面。因为脂肪层具有缜密的组织结构,仅有少量免疫细胞,若是在脂肪层注射疫苗,那么无法有效吸收疫苗,进而无法产生抗体,严重影响免疫效果[5]。第二,规范使用注射针头。对猪开展免疫处理过程中,应该保证“一猪一针”,防止重复利用未消毒针头导致猪群间出现接触传播。使用针头前,应该开展检查工作,针头应该无堵塞、无弯曲、无倒钩现象,保证针头顺畅以及锐利。另外,避免针头长度与猪体重不适配,造成疫苗未进入肌肉层,针头长度主要根据猪体重确定,见表1。第三,精准确定免疫剂量。开展免疫工作时,注射灭活疫苗时,大小猪都是2 mL/头;注射合成肽疫苗时,大小猪剂量都是1 mL/头。对于仔猪来讲,剂量不能减半,主要是仔猪受母源抗体影响,免疫系统并不健全,如果免疫剂量较少,则无法产生高水平抗体,导致发病风险增加。第四,精准给疫苗回温。开展疫苗接种前,需要开展疫苗回温作业,特别在秋季与冬季时期开展接种作业时,疫苗应该回温到24℃~26℃。在此温度范围内,能够降低对猪的冷刺激,防止出现应激反应。同时,在此温度中油佐剂疫苗实际黏度能够减小。所以,对疫苗回温能够提高使用便捷性,提高通针性,并且生猪能快速吸收。疫苗回温情况见表2。
表1 针头规格和猪体重对应情况
表2 疫苗温度和水浴时间
制定免疫程序过程中,应该对相关因素进行充分考虑,比如当地疫情、免疫次数、母源抗体情况、疫苗选择(有效抗原、流行毒株和疫苗毒株的匹配度以及免疫原性等)、免疫时间等,需要特别重视母源抗体情况。若是接种时间较早,则受到母源抗体影响无法保证免疫质量,基于母源抗体条件,仔猪(8 周龄以内)禁止接种疫苗。若是接种时间较晚,则会造成免疫空白期,应该结合母源抗体实际检测情况、母猪免疫情况对仔猪第一次免疫时间进行确定。
仔猪对于口蹄疫免疫的应答水平较小,免疫一次并不能够获得高水平抗体滴度,同时在其他免疫影响不造成干扰基础上,免疫持续期通常在120 d 左右。所以,需要根据猪群健康情况以及饲养周期对免疫次数进行确定。通过相关实践能够发现,1 次免疫效果差,猪保护率仅在30%~40%;2 次免疫可以提升免疫效果[6],保护率可以达到90%。
母源抗体、疫苗毒株、效价、使用情况、冷链储运、免疫程序以及免疫抑制病等因素,均会对免疫效果造成影响。若是存在猪呼吸和繁殖综合征(PRRS)以及其他免疫抑制病,均会影响FMD 免疫效果。FMD 疫苗和HP-PRRS疫苗同时分点注射,HP-PRRS 疫苗能够对FMD 疫苗实际免疫效果产生影响。所以,疾病防治工作需要选择联防联控手段,禁止独立开展某种疾病防治工作。
对于传染性疾病,疫苗免疫并不能充分保证防治效果,进行FMD 防控工作时,还应该强化猪群免疫力,优化饲养管理,提高生物安全。非洲猪瘟主要是借助接触感染,无法进行空气传播,通常在有风条件下,非洲猪瘟气溶胶随风移动距离为2 m。但是FMDV 传播方式具有多样化特点,空气、尘埃、飞沫等均会造成传染,同时在FMDV 传播中,空气传播距离远是其关键特点。基于低温、潮湿气候条件下,FMD 病毒气溶胶可以随风移动100 km 以上,最高能够达到260 km,所以可以跨地区、跨国界、跨洲际传播。空气传播是复杂、动态的过程,主要受到感染区气象条件、地形特点与感染数量等因素影响。所以,虽然能够对非洲猪瘟进行有效预防,但是无法保证对FMD 进行有效预防,若是猪场结合非洲猪瘟防控方法开展FMD 疫病防治工作,则会出现漏洞问题[7]。
通过流行病调查以及检测能够发现,免疫不足的养猪场、异地调运等是FMD 疫情主要风险点,特别是在长距离调运生猪过程中,患FMD 风险更大。根据2017 年流行病学调查,我国生猪口蹄疫疫情90%以上均是生猪长途调运引发,主要是在猪场运输过程中传播,所以需要严格开展运输工具消毒工作。FMDV 在酸碱度方面具有较高敏感性,pH 值低于3 或是超出9 时,能够快速灭活FMDV。氧化剂、酸性消毒剂、碱性消毒剂对于FMDV 较为敏感,可以借助生石灰、烧碱等开展环境消毒工作;借助硫酸氢钾、强碱性离子消毒剂开展带猪消毒作业以及饮水消毒作业;采用2%柠檬酸溶液对猪场含孔洞木质结构进行消毒。干燥环境能够基本灭活FMDV,然而无法全部灭活,湿度超出55%时,FMDV 存活率会提高。
FMD 免疫质量会受到多种因素影响,所以完成免疫工作后还应该认真开展监测工作,主要内容如下:
3.4.1 接种反应
接种反应产生主要与这几个方面有关:第一,各个厂家疫苗生产工艺存在差异,疫苗佐剂存在差异,进而引发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第二,相关人员还应该以生猪健康情况、性别、日龄等方面为切入点进行接种反应的监测,比如非怀孕母猪和怀孕母猪的应激反应。第三,还需要监测饲养管理与环境等因素,饲养管理较差、空气混浊等也会造成生猪在疫苗接种后发生应激反应。另外,防疫人员若是操作动静较大也会导致生猪出现应激反应,所以,需要监测管理,进而充分控制生猪的免疫应激反应。
3.4.2 免疫合格率
需要认真分析免疫效果,对育肥猪、仔猪、母猪等的免疫抗体的合格率进行分析,以提高养殖户对各类猪群免疫工作的重视程度。
3.4.3 监测数据
分析监测工作中采集的数据,对各个疫苗品种在FMD抗体方面差异情况进行确定,可以从安全性角度开展评估工作,明确最安全的疫苗以及其他疫苗在佐剂、品质等方面需要改进的内容。
3.4.4 免疫监测
针对各地区猪屠宰场中的猪FMD 抗体进行检测,分析各地区屠宰场猪FMD 免疫抗体情况,确定其免疫和利用率,全面掌握免疫情况,进而合理开展免疫工作以及监测工作。
3.4.5 分析FMD 疫情
结合检测数据信息,确定免疫抗体整体水平,分析本地区是否存在FMD 疫情风险隐患,提高对FMD 疫情重视程度。持续开展FMD 疫苗免疫效果检测工作能够确定每年的差异情况,再分析各地区免疫情况的差异性,及时调整防治措施。
3.5.1 划分受威胁区、疫区与疫点等
第一,疫点。就是发病猪所在地点,对于规模化养殖户来说,疫点就是发病猪所在的养殖区域。对于散养病猪来讲,疫点就是病猪所在自然村。若是在运输环节出现疫情,疫点就是运载病猪的船、车以及其他运输工作。若是市场出现疫情,则疫点就是病猪市场。开展屠宰加工工作时出现疫情,则疫点就是屠宰场。第二,疫区。从疫点边缘向四周延伸3 km 的区域。第三,受威胁区。从疫区边缘向四周延伸10 km 的区域。开展受威胁区、疫区、疫点的划分工作过程中,需要对当地饲养环境与山脉、河流等天然屏障加以考虑[8]。
3.5.2 疑似疫情的处置措施
对存在疑似疫情的疫点开展监控、隔离措施,严禁移动畜产品、家畜与相关物品,同时对猪舍外部与内部展开严格消毒处理,可以选择15%过氧乙酸药剂。首先,稀释。需要稀释15%过氧乙酸原液至0.3%浓度才可以进行消毒,此过程需要注意,不可以将15%原液看做是100%原液开展稀释处理。其次,消毒。根据8 mL/m3计算,基于猪舍无人情况下,选择喷雾器对猪舍开展喷雾处理,喷雾器能够形成气溶胶,并漂浮于空气中,有效吸附空气中病毒,实现消灭空气中病毒目的,喷雾一个小时之后可以通风。也可以将15%过氧乙酸原液兑水,用容器盛放,并通过电热板进行蒸发,通过兑水可以增加空气湿度,进一步提升消毒效果。
综上所述,基于非洲猪瘟背景下,FMD 防控工作一般是借助疫苗进行免疫处理,采用效果好的猪FMD 疫苗,科学制定FMD 免疫程序,加强生物安全防护,监测免疫质量,科学制定疫情控制措施,通过综合防治手段,充分达到预期防控目标。